隧道效應:為科學發現和教育而創立的新機制,可部分解釋新概念是...

2020-12-05 智能觀

【摘要】如果一個新的概念域從零開始建立,那麼這種情況是非常特殊的。一般而言,新的概念域是在和其他更多現有可用域的交互中被開發和掌握的,不管是肯定的還是偽證的。很少有推理機制能夠解釋不同概念域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信息從一個到另一個之間的傳遞。類比推理是一種,混合推理(引自Gilles Fauconnier和Mark Turner的《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s》)是另一種。本文提出了一個新的機制,稱為「隧道效應」,可以部分解釋科學家和學生在構建一個新的概念域時是如何推理的。為闡明這一機制,本文針對高中生進行了一項實驗研究,並對科學史,特別是古典熱力學的誕生部分進行了分析。作者對科學史表層知識的組織、進程和條件進行了詳細的分析,並放入可透視的計算模型中。具體而言,他們提出了一個假設,即當一個新的概念域正在構建時,知識的兩個層次——概念和觀點,將在科學發現進程中彼此結合。本文探討了概念學習類型與隧道效應的關聯,並通過類比推理進行了深入的比較,以突出新提出的機制的主要特點。

概念域是一種工具,對我們的世界帶有「過濾器」和「放大鏡」的作用。它們可以協助做出選擇和組織,進行分類和預測。可以用來描述、預測和解釋我們的環境。因此,當它們成熟時,可以提供一種操作方式來解決這個世界的問題。教育及科學發現都和學習概念域有關。我們所說的「概念域」指的是一個龐大的知識組織,如牛頓力學的知識,或達爾文進化論的理論。

概念域具有高度一般性的實體和關係的基本結構,例如物理學中的實體粒子是指圍繞著許多物理量(如狀態、軌跡等)的抽象概念,和一個完整的期望框架(如一個國家是完全可以確定的),以及理論(如哈密爾頓方程式)、推理、控制程序(如最小作用原理的系統依賴)。

令人驚訝的是,很少有文章直接介紹這些概念域是如何存在的,如何被學習的,如何發展的,以及如何適應的。

哲學家們區分創造和理論論證的背景時,幾乎只關注最後一個問題(見Karl Popper的《The logic of scientific discovery》和《Conjectures and refutations: The growth of scientific knowledge》)。縱觀認知科學家,尤其是機器學習的科學家,他們的工作基本是歸納結構簡單而假設性差的簡單又孤立的概念。他們的工作方法被稱為對科學發現進行的數據驅動方法(見Pat Langley的《Scientific discovery: Computational explorations of the creative processes》),雖然取得的結果是驚人的,但在許多方面,數據驅動的科學家不承擔複雜的概念域和理論的學習。

與此同時,理論驅動方法主要關注這樣一種情況,一個強大的理論可以對世界進行相當精確的預測,然後可以進行測試。一些人工智慧在理論修訂中的應用雖然解決了這種情況[如Revolver系統(見Donald Rose的《Using domain knowledge to aid scientific theory revision》)],但總體上沒有涉及建立一個重要的新概念域的問題。

事實上,機器學習(以建構性歸納、理論修訂或歸納邏輯編程的名義)相對較少的相關作品迄今為止達成了一項共識,主要是默認了一項假設,即當學習概念域時,現有的概念本體是正確的,即使在操作上並非很有效率。因此,這個問題被認為是一個在學習現有技術基礎上的新概念的學習問題,例如通過在現有本體中學習新概念或謂詞,以使其更有效地使用或更容易理解。在這方面,學習新概念域的問題並沒有真正被觸及。

相比之下,我們在科學和教育方面看到,一個重要的問題是學習新的概念和新的本體時,不僅要與過去的概念和本體一起闡述,還要與其衝突。例如,在量子物理學中學習「粒子」的概念意味著要將經典力學中的「粒子」概念的某些方面保留下來,同時也要擦除或深刻修改它的另外一些內容。這並不是說「舊」的概念是錯誤的或過時的,必須被丟棄的,但是它的應用範圍必須被限制,而且必須在某些情況下或某些概念框架內被取代。

如果發生這種情況,很少有新的理論從零開始出現。相反,它在其他概念域的生態環境中發育,或多或少地成熟,或多或少在當前情況中使用和被激活。因此,一個複雜的環節,除了激活不同概念域的相互促進、相互競爭和相互阻礙,還會聚焦一個新概念域的學習。從一個概念域到另一個概念域有很多地方和很多階段都可以產生新的概念域,如下圖所示。

本文從多學科的角度探討了如何依靠舊方式學習新方式來解釋世界。通過研究高中學生如何用新概念域處理問題,我們被引導著去分析在他們的細分世界中,發揮作用的機制是什麼,構建形式模型以及(重新)把某些時候遵循的某種努力路徑概念化。

在本文中,我們關注一種推理機制,並假設,隧道效應確實解釋了部分學生的行為。和類比相似的是,這種機制允許將知識從一個概念域轉移到另一個概念域。但和類比不同的是,它不需要求助於兩種情境,而只需要考慮手頭的情況,並且不需要事先指定兩個域中的表示原語的層次結構(一個大多是未知的),也不需要定義必須計算的兩個表示情況之間的相似度。

事實上,隧道效應出現得似乎很自然,它的範圍涵蓋了從隱喻思維到科學發現的廣泛情況[參見科學發現中歷史案例的其他描述(Gerald James Holton的《Thematic origins of scientific thought: Kepler to Einstein》; Nancy J Nersessian的《How do scientists think? capturing the dynamics of conceptual change in science》; Paul Thagard的《Conceptual revolutions》)]。

來源:arxiv

作者:Antoine Cornuéjols、Andrée Tiberghien

智能觀編譯

相關焦點

  • 韋鈺:科學概念和日常概念的區別——以「光」的概念為例
    所以,形成概念是人類認知的重要途徑,概念是人類知識的基石。下面以「光」的概念為例,說明什麼是科學概念,以及它和日常概念的區別。「光」是不是一個科學概念?在一些科學教育標準和書籍中習慣用一個詞「光」來表達一個科學概念,這樣的表達至少是不明確的,或者說是不科學的。「光」是一個概念,但是不同的情況下它可以代表不同的含義。
  • 量子隧道場效應電晶體可為計算機節能99%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瑞士科學家表示,到2017年,利用量子隧道效應研製出的隧道場效應電晶體有望將計算機和手機的能耗減少到目前的百分之一。
  • 量子隧道效應
    好了,今天我們來說量子隧道效應。在說量子隧道效應之前,我們先來看這個一個實驗,直接上圖,喜馬拉雅的文本中也有圖,假設有一條像山坡一樣高低起伏的滑道,滑道上有一個小球,小球與滑道之間沒有任何摩擦力,如果我們讓小球從A點出發開始滑落,而且出發時的速度為零,那麼小球最高能到達哪一點呢?
  • 量子隧道效應與真氣和空氣
    量子隧道效應這是量子力學中的一種物理現象。粒子有一定概率穿過比它自身能量高的高勢壘。這違背了經典力學的理論。這就是神話故事中的穿牆術,正常人誰也無法穿過一堵牆。可在量子狀態下的人,就有可能穿過去。語言有些粗糙,可無法用更文雅的文字來描述。所以真氣和腹內的濁氣在感受上沒啥不同。當它在經脈和人體中運行時才有不同。濁氣是無法在人體中任意穿行的。這差別大概就如經典力學中的粒子和量子的區別。真氣應該是量子態的,只有如此才解釋得通。我們的意念能引導真氣的運行。這也與量子的觀測效應相吻合。當有觀察者時,量子表現出粒子運動狀態。
  • 放大「隧道效應」 抑制「馬太效應」
    通過對多個年份的全國性抽樣調查數據統計分析,我們還發現了兩個值得注意的現象:   第一,相對剝奪感呈現年齡差異。在年齡結構上,60歲及以上的受訪群體被相對剝奪的感受最低(均值為97.62),30歲到40歲的受訪群體則表現出較高的相對剝奪感(均值為99.36),兩個群體之間的差異具有統計上的顯著性。
  • 物理學家發明量子隧道效應電晶體
    騰訊科學訊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瑞士科學家表示,到2017年,利用量子隧道效應研製出的隧道場效應電晶體有望將計算機和手機的能耗減少到目前的百分之一。瑞士洛桑理工大學的科學家阿德裡安·約內斯庫在為英國《自然》雜誌撰寫的一篇文章中提出了上述看法,該文章是《自然》雜誌有關矽的特別報導的一部分。
  • 解決人類能源危機新方案!利用量子隧道效應從地表輻射獲取電能!
    最近,一種利用量子隧道效應的新能源方法倒是很新鮮。近期,一組國外的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新的發電方法:從地表採集能量。詳細來講,就是將多餘的紅外輻射和逸失熱量轉化為可以使用的電能。可能看到這裡,很多讀者還對量子隧道這個概念一頭霧水,那麼就讓筆者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量子隧道是量子物理學中一個理論體系構建完全的概念,就是指粒子可以在沒有足夠的能量的情況下通過勢壘的現象。
  • 【中國科學報】中外科學家創立納米限域毛細凝聚新理論
    【中國科學報】中外科學家創立納米限域毛細凝聚新理論 本報訊(通訊員 桂運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王奉超與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教授安德烈·海姆團隊合作,創立納米限域毛細凝聚新理論,將開爾文方程適用性拓展到亞納米尺度。
  • 全國2020年8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小學教育科學研究》試題
    B.鄉村教育實驗C.平民教有運動實驗D.課程分科實驗13.通過假設檢驗和歸因分析,以形成教育科學理論為其研究目的是A.教育觀察法B.教育調查法C.教育實驗法D.教育經驗總結法14.對大陸和香港兩地的小學語文教材的內容和風格進行比較研究可採用A.A-X-T模式
  • 中外科學家創立納米限域毛細凝聚新理論
    本報訊(通訊員桂運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王奉超與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教授安德烈·海姆團隊合作,創立納米限域毛細凝聚新理論,將開爾文方程適用性拓展到亞納米尺度。相關成果12月10日發表在《自然》上。毛細凝聚是指在毛細通道限域空間內的氣體不必達到過飽和狀態,即可發生凝聚,從而轉變成液體的現象。
  • 科學網—芬蘭提出觀察肉眼可見物量子隧道效應方案
  • 納米科學:幾個原子厚的二極體顯示出驚人的量子效應!
    納米科學:幾個原子厚的二極體顯示出驚人的量子效應!隨著直接生長,我們得到原始界面,我們每次都會看到這種現象,引起林和羅賓遜注意的是電氣測量中的尖峰和山谷,通常有一個規律的向上斜坡。羅賓遜說,任何意外的現象,如果它是可重複的,都是有意義的。為了解釋他們的結果,他們諮詢了納米級電子設備專家Suman Datta,他告訴他們他們正在看到2D版本的共振隧道二極體,一種低功率工作的量子力學器件。
  • 2017年10月自考小學科學教育真題_全國自考_自考報名_中國教育在線
    B.布蘭斯科姆     C.赫德     D.科南特9.美國新一輪科學教育改革初步完成的標誌是美國國家研究理事會頒布的A.《K-12科學教育框架(草案)》B.《新一代科學教育標準》C.《科學教育標準》D.
  • 日研究人員發現愛滋病病毒感染的新機制
    新華社東京1月28日電(記者藍建中)日本理化學研究所日前發表公報稱,研究人員發現了愛滋病病毒進行細胞間感染的新機制,並發現一種化合物能遏制這種感染。這有望促進開發治療愛滋病的新藥物。  此前,研究人員發現愛滋病病毒的細胞膜會形成被稱為「隧道納米管」的微小管道,從而使得細胞間能夠迅速進行物質交換,病毒在此過程中得以傳遞,但一直未能弄清「隧道納米管」的形成機制。  理化學研究所的研究小組先讓愛滋病病毒感染來自人血的巨噬細胞,發現巨噬細胞開始形成「隧道納米管」。
  • 貴州省研發照明新技術破解隧道「黑洞效應」
    項目成果將破解「黑洞效應」,解決高速公路隧道內外突然的明暗變化帶來的交通難題,讓高速公路交通變得更安全。    專家介紹,項目研發的智能無級調光控制,蓄能發光塗料和變色溫燈具3項新技術新產品,將在隧道內營造出接近自然光線的環境,讓駕駛員在隧道內的生理視覺與心理感受都與露天下感覺無明顯差異。
  • 教學研究:新課標視域下化學史的科學本質教育功能研究
    化學史記錄了化學科學知識形成、建立和發展的全部過程,承載了科學本質的許多方面,2017年版新課標強調將化學史與促進學生對科學本質的理解相聯繫。本文通過對科學本質和化學史進行分析、整理,討論了化學史的科學本質教育功能。
  • 科學家發現增強幹擾素抗病毒效應新分子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曹雪濤團隊日前發現,甲基轉移酶分子SETD2能夠顯著增強幹擾素的抗病毒效應,促進機體抵抗病毒能力,提高干擾素療法清除B肝病毒效果
  • 量子隧道效應是我們日常經典世界與量子力學驚人領域之間更為奇異...
    研究人員發現,在稱為「隧穿」的量子過程中穿過固體物質的電子瞬間完成。這項發現由澳大利亞格裡菲斯大學的科學家領導,與先前的實驗相矛盾,這些實驗表明隧道事件的開始和結束之間經過了一段時間。「我們使用最簡單的原子,原子氫,我們發現我們可以衡量的是沒有延遲,」桑說。「 自然 」 雜誌是一項為期三年的國際項目的高潮,該項目中,該團隊使用Griffiths澳大利亞阿瑟第二科學設施中包含的極其強大的超快雷射射擊氫原子及其孤立電子。雷射是圓偏振的,這意味著它向發射的電子施加旋轉。
  • 《新一代科學教育標準》中文版,21世紀人才培養科學教育理論
    同時,鑑於該標準的啟發,我國科學教育可在課程設置,教師培養範式和評價體系等方面作出相應改變。《新一代科學教育標準》優勢《新一代科學教育標準》中的每一條內容都包含三個維度:學科核心概念、科學與工程實踐以及跨學科概念。科學與工程實踐以及跨學科概念被設計在一定的情境中,而不是在「真空」中。
  • 上海技物所等在鐵電隧道效應研究中取得進展
    該課題組的王建祿博士與博士研究生田博博、趙曉林等對鐵電隧道結進行了系統研究,製備了聚偏氟乙烯聚合物(PVDF)材料的鐵電隧道結固態器件,發現了鐵電極化操控的直接量子隧穿效應。這一研究首次利用厚度只有幾個納米的鐵電PVDF聚合物超薄膜作為隧道結的勢壘結構,發現了鐵電極化對隧穿電流的調控比超過1000%,為探索隧穿電子與極化耦合特性以及發展基於鐵電隧道結的新型電子器件提供了基礎。該研究工作與華東師範大學教授段純剛及法國巴黎第十一大學教授Garcia合作完成。王建祿為論文通訊作者,田博博為論文第一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