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果上小學以來,每天都跟打仗一樣,一睜眼就要趕緊洗刷吃飯去上學,放學回來之後又要趕緊地寫作業。我每天也是,又要上課,又要做諮詢,經常忙完工作一抬頭,天都已經黑了。
可不管怎麼忙,每天晚上孩子睡前我一定會趕回來。從果果1歲起,睡前半個小時的親子共讀是我倆長久達成的默契。
果果兩歲多
大家都知道我是個書蟲(點公眾號下拉菜單「好文—繪本共讀」,查看好書推薦),但實際上,我閱讀習慣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我的父母。
自打我會咿呀說話起,他們都會在睡前陪我讀書,即便後來,我認識了越來越多的字,但我依然享受有爸爸媽媽陪著、看著他們繪聲繪色地講故事。
我特別希望能把「閱讀」這件幸福的小事,和果果也這樣傳遞下去,沒想到這一堅持,就是6年多。
幾年前,一個朋友來我家做客,看著我這一牆書的時候,問我:「你覺得和不同年齡的孩子讀書,有區別嗎?」
我本想說,沒啥區別,都是陪孩子讀。可嘴還沒張開,我接著就意識到,孩子在不同年齡的心理不同,能力不同,自然閱讀的過程肯定不會一樣。
可到底有什麼區別呢?
根據孩子心理和能力的不同,兒童認知與發展心理專家周育如把親子閱讀劃分成這樣四個階段:翻書期、圖片期、故事期和文字期。
1、翻書期
從寶寶能在咱們腿上坐穩,也就是6個月左右時,就可以開始了。
雖然這個階段的娃面對書基本上只有一種行為:啃兩口,但如果我們堅持跟娃一起翻翻、讀讀,她也會很快發現,這個叫「書」的東西,不一樣。
這個時期,書本和孩子的互動挺重要的,所以特別建議可以選一些耐撕的、有機關的翻翻書、洞洞書,而內容上則是一些和孩子日常生活有關的書。
而對應的,在這個時期的共讀技巧,就是鼓勵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多感官投入」,比如摸一摸、聽一聽、看一看,讓孩子多去參與,去體驗。
果果小時候,「啃」得最多的就是一本動物小書。看這本書時,基本上我就是行走的「動物世界」。有時候學個狗,有時候學個兔子......果果常被逗得流出不少哈喇子。
2、圖片期
圖片期的孩子有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基本上不會拿來就啃了,差不多在娃1歲半左右吧。
由於形象思維的發展,這個時期娃可最喜歡看圖了。之前我工作忙的時候,常常把果果放在圍欄裡,就看她摸起一本圖畫認知書,一看就是好一陣子。
這個階段時,我們主要做的就是幫助孩子把圖和語言進行對應,發展孩子的口語表達。
最基本的就是,我們可以邊指著圖片,邊清晰而語速緩慢地告訴孩子,這是什麼。然後,描述它的顏色、外形、特徵,甚至給它擴展故事。
比如這本《好餓的毛毛蟲》,我們很容易告訴孩子,看這是一隻大毛毛蟲,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實際上,我們可以和孩子進行互動:
「這隻毛毛蟲是什麼顏色的呢?」
「你看它有幾隻眼睛呀?」
「它的臉是什麼顏色的?什麼形狀的?」
「它有幾隻腳呀?我們一起來數數吧?」
通過這種簡單的提問方式,引導孩子觀察的思維,讓孩子逐漸意識到,「哦,原來可以用顏色、數量、形狀來定義一個事物。」
這個時期的書本,每一頁的字其實都很少,如果我們只是對著字講給孩子,那其實有點可惜。我們完全可以一邊手指圖,一邊發揮我們的想像力,和孩子你一言我一語的,一起講出這個故事。
在這裡跟大家說個小tips,娃一般對於感興趣的書往往會翻來覆去地看,今天看了3遍,明天還要3遍,3遍又3遍......常常孩子看不煩,但我們都講煩了
其實,這正是孩子大腦思維發展的表現,也提示我們講的過程中可以有所側重。
之前我和果果講《情緒小怪獸》的時候,第一遍我講得多,等到第三遍、四遍的時候,基本上我就只用說一點點,她就可以很自然地串下來了。
而且每次都會有一點不一樣,對於我來說,這都是最值得珍惜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3、故事期
孩子進入故事期有一個很明顯的行為表現,就是比起圖畫,她對故事裡的情節特別感興趣。
比如在和果果讀《西瓜蟲的日記》時,我發現比起這張圖上有什麼,她更關注故事的「主角」——西瓜蟲做了什麼。
甚至還會主動問很多問題:
「為什麼西瓜蟲跟龍蝦是親戚?」
「西瓜蟲是怎麼捲起來的?」
「為什麼西瓜蟲會有這麼多兄弟姐妹,我怎麼就沒有呢?」
所以在這個階段,和孩子一起讀書的時候,一是可以延續之前的閱讀技巧,比如指物認讀、互動提問、鼓勵補充等,二是可以進行更多的故事討論。
那到底要怎麼做呢?
其實這裡可以融入我們之前分享過的5W+1H的閱讀方法,幫孩子看清故事情節的發展。
Who—故事裡都有誰呢?
What—故事裡發生了什麼或背景?
When—什麼時候發生的呢?
Where—在哪裡發生的?
Why—為什麼會這樣?
How—是怎麼解決的呢?
比如在這本《一條哪裡也不通的路》中,主人公就是小馬丁,故事發生的起因就是村裡有三條路,可有一條路大家都說哪裡也不通。
在了解這些背景之後,果果的好奇心就被極大的提起來了,「為啥這條路哪裡也不通呀?」
在這時,我沒有急於給她答案,而是回問她:「你覺得呢」
「是這條路堵死了?」
「不,我覺得是他們都猜錯了吧,應該可以通的。」
這裡,用到的閱讀小技巧就是讓孩子去做預測,這可不是亂猜,而是孩子根據已有的情節去做相關的推理。
別小看預測,這可是鍛鍊孩子邏輯推理思維非常重要的一個方式。
在預測的同時,和孩子進行主人公遇到的困難以及如何解決的討論,也會加深孩子對故事情節的理解。
有了這些基礎,我們甚至還可以試試,和孩子們在讀完之後進行故事內容的複述,對於孩子來說,要把這一大堆語言和情節揉順了捋下來,那可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兒。
但這對孩子口語表達,甚至之後的寫作能力,可是非常有助益。
4、文字期
在果果大約4歲左右時,我發現當我在說故事的時候,她明顯對書本上的文字很有興趣,甚至希望我指認。有時候,我是按照自己對圖的理解講的,果果卻會很認真地指著字跟我說:「媽媽,別瞎講。」
我知道,果果的識字敏感期到了,這個時期就很適合順其自然,引導孩她去注意這些字,逐步實現自主閱讀。
果果有段時間很喜歡看《巴巴爸爸》,於是我斷斷續續地把市面上所有的巴巴爸爸書都搜羅來了。
結果在讀的時候,不僅下面這種字少的要求我給她指讀,還有字多的書也要讀,每次都累得我口乾舌燥的
為了順應她對文字的興趣,在這段時期我還有意識地帶她學習偏旁部首、文字演變等。
比如從網上搜索的比較形象化的文字圖:
還有小象漢字,果果翻來覆去看了很多變,她對漢字地演化故事很有興趣。
今年用過最讓我喜歡的一套書叫做《漢字真好玩》。
大家都知道我很喜歡立體書、機關書,能大大提高孩子學習的興趣。我是第一次看到有人把我們的漢字也做成這麼好玩的書!
這套《漢字真好玩》一共兩本,整套書的互動機關足足有130多個,拉動機關,就能變換筆畫,讓字的呈現不一樣了!
還能變化部首,在一個部首下,孩子能認識好多字:
還能理解字型的由來,例如,人,一個人跟著另一個人就是從,三個人以上就是眾:
還有這樣像動畫一樣的手法——「走」長出了腿,走著走著就變成了「去」,孩子完全不需要死記硬背,一下子就記住了:
家裡準備了好玩的書,到了周末的時候,果果和我都很享受靠在一起閱讀的時光。
現在果果識字了,有時候她會給我讀,有時候我會給她讀,這種閨蜜一樣的感覺,孩子越大越明顯。
而這時給孩子選的書也可以涉及的領域更廣泛,比如宇宙、地理、歷史、文化、科學等等,這些知識就像雪花一樣,一片片融化進孩子的心裡,滋養她的文化底蘊。
隨著孩子長大,學業的壓力逐漸變大,看書的時間也會變少。但如果我們能及早地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那麼孩子對於終身閱讀的信念就會越強。
最後,想把一首我很喜歡的小詩分享給大家,它來自於美國詩人史斯克蘭·吉利蘭。
你或許擁有無限的財富,
一箱箱珠寶與一櫃櫃的黃金。
但你永遠不會比我富有,
我有一位讀書給我聽的媽媽。
—End—
作者:花時間。全平臺「慢成長」創始人,國際新聞碩士,四語媽媽,童書譯作者,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美國PET父母效能訓練講師,美國加州PAU心理學研究生。樂於和大家分享具有國際視野的早教發育、兒童心理、親子教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