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生存奇蹟!發現一顆被紅巨星吞噬,卻活了下來的系外行星

2020-10-03 科學之美

天文學家們發現了一顆本不應該存在,繞著一顆脈動恆星運行的行星。利用美國宇航局系外行星勘測衛星苔絲號(TESS)的天體星震學數據,一組研究紅巨星HD 212771和HD 203949的研究人員檢測到了振蕩,這是「恆星表面的溫和脈動」,該研究的主要作者是Astrofísica e ciências do Espaço(IA)和Faculdade de ciências da Universidade do Porto說:這實際上是苔絲號第一次在系外行星的恆星中發現振蕩。

而且,由於這些恆星有繞系外行星運行的軌道,研究能夠深入到更深的地方。苔絲號觀測足夠精確,可以測量恆星表面的溫和脈動。這兩顆相當演化的恆星也擁有行星,為研究行星系統的演化提供了理想試驗室。但是其中一個系統,HD 203949和其軌道系外行星,引發了混亂。在研究這顆恆星的過程中,研究人員發現了關於這顆恆星的質量、大小和年齡的細節。得出的結論是,考慮到它的大小,它在恆星演化中所處的階段。

以及它繞系外行星運行的距離,紅巨星的包絡理論上應該已經吞沒了這顆系外行星。但是,雖然對這顆恆星的分析表明這顆行星不應該存在,但進一步的研究表明,這顆行星確實以某種方式避免了吞沒。為了精確定位這顆系外行星的位置,並確認它一定是在被這顆恆星吞沒後倖存下來的,華威大學物理系的迪米特裡·韋拉斯(Dimitri Veras)對該系統進行了數值模擬,團隊對此進行了分析。研究作者Vardan Adibekyan表示:

解決這個科學問題(行星如何避免吞沒)需要非常艱苦的工作和大量計算。這些模擬指出了恆星-行星相互作用產生的潮汐,這些潮汐將系外行星帶向恆星。研究確定了這顆行星是如何到達它現在的位置,以及這顆行星是否必須在紅巨星的恆星包絡中倖存下來。這項研究為行星在母星開始消亡時的生存能力提供了新線索,甚至可能揭示潮汐物理學的新方面。這項研究完美地證明了恆星和太陽系外行星的天體物理學是如何聯繫在一起。

研究的共同作者IA和Universidade do Porto表示:恆星分析似乎表明,恆星太過演化,以至於不能在如此短的軌道距離內容納一顆行星,而從系外行星的分析中,卻知道這顆行星就在那裡!這一科學困境的解決方案隱藏在一個『簡單的事實』中,即恆星和它們的行星不僅形成,而且還一起演化,在這個特殊的情況下,行星設法避免了吞沒,其研究發現發表在《天體物理學》期刊上。

博科園|文:Chelsea Gohd/Space

參考期刊《天體物理學》

DOI: 10.3847/1538-4357/ab44a8

博科園|科學、科技、科研、科普

關注【博科園】看更多大美宇宙科學

交流、探討、學習、科學圈

請下載我們手機軟體:博科園

關注我們【微信公眾號:博科園】後

①回復「天象預報」可以看日食、月食、流星雨、行星衝日、凌日、掩星及未來100年天象等各種預報數據,有趣天文奇觀及時更新;

如下博科園全新版本

手機APP軟體發現頁截圖

用電腦的夥伴,也可以來官網:

www.bokeyuan.net

一起追逐大美宇宙科學

老版本不在更新和維護,請及時卸載,下載全新版本!新版本暫還未上架應用商店,目前暫時只能在,博科園QQ群文件下載,也可在博科園官網下載

相關焦點

  • 太陽變成紅巨星會吞沒地球?宇宙中的這一幕,或是答案
    大約50億年之後,太陽就會進入紅巨星階段科學數據顯示,目前太陽大約45.7億歲,再過大約50至60億年之後,太陽內部的氫元素幾乎會全部消耗盡。到時候,太陽將進入紅巨星的階段。進入紅巨星以後,我們地球的情況會是怎麼樣呢?在宇宙深處,天文學家觀測到一幕,或許,就是我們太陽系50億年後的情況。
  • 生存奇蹟!在2.5億光年外,發現一顆恆星,竟在黑洞中倖存下來!
    文章來自:博科園官網(www.bokeyuan.net)天文學家可能已經發現了一種奇蹟般新的生存故事:一顆恆星與一個巨大的黑洞擦肩而過,並通過X射線的驚呼來講述這個故事。來自美國宇航局(NASA)的錢德拉X射線天文臺和歐洲航天局(ESA)的XMM-牛頓衛星數據,揭示了始於一顆紅巨星在距地球約2.5億光年星系中遊蕩近一個超大質量黑洞。這個黑洞位於一個名為GSN069的星系中,質量大約是太陽的40萬倍,屬於超大質量黑洞較小的一端。
  • 發現系外行星繞白矮星旋轉證據
    這一之前認為不太可能的觀點受到一項最新研究發現的挑戰。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項系外行星研究的論文,報導了一顆木星大小的行星繞一顆白矮星旋轉的證據。這項發現支持了一種理論,即大質量行星能夠在白矮星形成期間遷移到附近軌道,並繼續生存下去。
  • 國際最新研究:發現系外行星繞白矮星旋轉證據
    這一之前認為不太可能的觀點受到一項最新研究發現的挑戰。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項系外行星研究的論文,報導了一顆木星大小的行星繞一顆白矮星旋轉的證據。這項發現支持了一種理論,即大質量行星能夠在白矮星形成期間遷移到附近軌道,並繼續生存下去。
  • 國際最新研究:發現系外行星繞白矮星旋轉證據
    這一之前認為不太可能的觀點受到一項最新研究發現的挑戰。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項系外行星研究的論文,報導了一顆木星大小的行星繞一顆白矮星旋轉的證據。這項發現支持了一種理論,即大質量行星能夠在白矮星形成期間遷移到附近軌道,並繼續生存下去。該論文稱,白矮星是類太陽恆星發生坍縮、大氣被剝離後剩下的核。
  • 發現系外行星:未來引力波探測器的新用途!
    絕大多數的系外行星調查都是圍繞著離太陽很近的恆星或離太陽更遠的恆星展開的,這些恆星位於銀河系中央星系隆起的方向。說實話,目前還沒有人知道銀河系中行星的真正數量,也沒有人知道銀河系以外其他星系中行星的數量。
  • 紅巨星,太陽的宿命!
    膨脹的紅巨星將會吞沒那些離它太近的行星。紅巨星的形成宇宙中大多數恆星是主序星——在高熱、高密度的核心進行核聚變反應,將氫原子轉變成氦,並且創造出能量。在恆星的生命周期大大部分時間裡,其內部氫燃料的燃燒產生的向外的力與向內的引力可以保持平衡。當恆星的氫燃料耗盡,向內的引力就佔據主動,將恆星壓縮得小而緊密。當恆星的核心持續收縮到一定的密度和溫度,氦融合就會啟動。
  • 人類如何在太陽演化成紅巨星之後生存下來?
    這個問題目前還不用人類操心,因為太陽從主序階段演化到紅巨星階段大約還需要50億年的時間,人類能否延續到那個時候都是未知數。要知道,在地球上,能夠延續上億年的物種寥寥無幾。到了那時,人類完全有能力應對太陽演變成紅巨星的問題。第一種方法,建造人造太陽。太陽演變成紅巨星後,它將有可能直接把地球吞併掉。即便地球沒有被吞併,地球也會因為太陽變得過於炙熱而被烤焦。未來人類可以選擇離開地球移民太空,在太空中建造大型空間站,並通過可控核聚變建造人工太陽。第二種方法,降低太陽質量。
  • 天文學家發現了一顆伴有三個紅太陽的奇特的巖石系外行星
    但在更廣闊的宇宙中,很多恆星其實是與其他恆星聚在一起,並圍繞著引力中心旋轉著的。在這樣的某種三星系統中,天文學家們意外發現了一顆系外行星。 這顆系外行星圍繞著22.5光年之外的構成了LTT 1445系統的三顆紅矮星的主星運轉,因此它被命名為:LTT 1445Ab。
  • 科學家發現一顆恆星坍縮後,行星竟然能正常生存
    前段時間英國《自然》期刊上出現了一篇天文研究論文,一支來自美國的天文團隊在觀測宇宙的過程中發現了一顆特別的白矮星根據研究人員的介紹,他們在進行系外行星數據篩選的時候注意到了WD 1586b,他們發現它的體積和質量和木星較為相似,但奇怪的是它的不遠處存在一顆白矮星。
  • 當太陽最終變成紅巨星時,地球會被太陽吞噬?
    當太陽開始膨脹成為一個紅巨星時,它幾乎肯定會吞下水星,然後吞下金星,但地球的命運還遠未確定。再過40到50億年後,太陽將膨脹成一個紅巨星,進入其演化的下一階段。當這種情況發生時,水星和金星肯定會被吞噬,但地球呢?地球會僅僅是在太陽的外殼內運行,還是會被太陽吞噬?這是一個非常吸引人的問題,我們還不能完全確定h答案。這是我們目前所知道的。
  • 2019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一顆圍繞類日恆星運行的系外行星的發現
    結果發現這些變化是由690萬公裡外一顆巨大、熾熱的氣態系外行星的引力效應引起的。這顆後來被命名為51帕伽西b的系外行星,在此發現一周後被加利福尼亞的利克天文臺的另一個團隊證實。儘管第一次發現系外行星是在1992年(當時發現了一對圍繞著2300光年外的脈衝星運行的行星),但
  • 中美科學家或發現第一顆銀河系之外的系外行星
    太陽系外存在很多行星,目前科學家們發現的系外行星數已達到上千顆。但迄今為止,所有已發現的系外行星都在銀河系內,換句話說,銀河系之外「真正的」系外行星還未曾出現。據美國「物理學組織」網站9月25日消息稱,一組來自美國和中國的研究人員日前在arXiv.org網站上發表了一篇研究論文,稱他們首次在另一星系中發現了系外行星可能存在的證據。論文闡述了這顆「候選」系外行星的相關研究成果。如果這顆直徑略小於土星的「候選」行星得到確認,將會被命名為「M51-ULS-1b」。
  • 2019十大系外行星發現:存在水蒸氣和雲層系外行星
    2、流浪系外行星可能環繞黑洞:2019年10月,科學家利用計算機模型發現一顆類似海王星的系外行星不受恆星引力作用,竟然環繞一個超大質量黑洞運行,這些系外行星可能存在於吞噬光線的黑洞邊緣依據該模型預測,這種貪婪黑洞可能是數萬顆流浪系外行星的宿主。該解釋理論在系外行星探索領域是極具挑戰性的,例如:天文學家無法應用凌日法發現此類行星,通常情況下,凌日法是觀察系外行星途經主恆星前後的光線變化,但是這種黑洞會吞噬光線,顯然該方法行不通。
  • 宇宙中的「紅巨星」是什麼?太陽會變成紅巨星吞噬地球嗎?
    當我們看到一顆恆星從主序星的階段過渡到"紅巨星"時,就意味著這顆恆星已經步入垂暮之年,再過幾百萬年就要滅亡了。紅巨星為什麼這麼紅一顆"紅巨星"的質量通常相當於0.8~40顆太陽,但是它的體積往往是太陽的幾十倍甚至幾百倍,這是由於恆星在發展成「紅巨星」時,外部的大氣膨脹到了很稀薄的程度。"
  • 太陽最終會變成紅巨星吞噬行星,地球與人類的命運會如何?
    大家好,我是科學菌,很高興跟大家一起探索宇宙奧秘。今天小編要帶大家了解的是:太陽最終會變成紅巨星吞噬行星,地球與人類的命運會如何?眾所周知,太陽系當中的八大行星,而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就是其中之一。太陽系的中心是太陽,太陽作為一顆恆星,不斷的為其他的天體提供著光跟熱,也正因為太陽,我們地球上的生命才得以誕生,以及繁衍。而太陽系當中能夠有如此穩定的系統,各個天體之間有自己的軌道,也是多虧了太陽。人類自科技技術發展以來,走出地球去探索宇宙,其實對於太陽的了解還相對來說比較少,自人類實現飛天夢想之後,對太陽的認知變得越來越多了。
  • 神奇——看得見的系外行星
    在當時,宇宙中最大的謎團之一就是在太陽系之外是否有行星繞著其他恆星運行。當時所有人都傾向於有可能,只是我們還沒有看到。在接下來的幾年裡,一切發生了戲劇化的改變,就在幾天前,美國宇航局通過宣布了一次性發現1200多顆系外行星,使已知數量超過了4000顆而創造了歷史,他們現在相信在我們的宇宙中大部分的恆星極有可能至少擁有一顆行星。除此之外,這些新發現的世界中有幾十個已知的類地行星。
  • 演化晚期的恆星——紅巨星
    紅巨星到底是怎樣的?根據恆星質量的不同,紅巨星曆時只有數百萬年不等,紅巨星時期的恆星表面溫度相對很低,但極為明亮,之所以被稱為紅巨星是因為看起來的顏色是紅的,體積又很巨大的緣故。紅巨星的演化過程然而,太陽的引力也會因為質量的減少而減弱,因此火星和所有的外行星,都會往外移。在這時候水星,甚至連金星都會被太陽吞噬掉。要是沒有潮汐力的話,那地球的軌道就會往外逃到差不多1.3到1.7天文單位。但研究發現因為地球和太陽有潮汐力,地球還是會被太陽的外氣層吞噬掉。可是在此之前,當太陽的氫耗盡時,地球的生物圈將會被破壞,額外增加的太陽能也將造成地球海洋的蒸發。
  • 那些極端的系外行星
    但在這種搜尋之旅中,他們卻更多地發現一些令人恐慌的太陽系外行星。這些行星的環境極為惡劣,已知所有生命都無法在上面生存。文中列舉的是其中一些最為恐怖同時也最為致命的系外行星,其令人驚恐的程度絕對可以與地球上最可怕的鬼屋相提並論。
  • 科學家是怎樣知道系外行星的大小和質量的?
    夜空中每一個遙遠、閃爍的光點,都是一顆恆星,都具有和我們太陽系一樣的可能性。這其中包括:外行星世界的可能性,生命的可能性,文明的可能性!在一個晴朗、漆黑的夜晚,宇宙有著無限的可能,你在仰望星空,而你的對面也可能有人正遙望著你!因此我們在研究恆星的同時,也在探索恆星的行星,因為行星才是生命的搖籃!下面就說下,我們是通過哪些手段研究太陽系外行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