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河系中心
銀河系的中心太過遙遠,我們雖然無法親自造訪,但仍可以藉助望遠鏡看到銀河系中心在不同波段上的樣子——天文學家們通過將太空望遠鏡捕捉到的(1和0二進位形式的)原始數據轉換成圖像,創造出了我們原本看不到的宇宙視覺表徵。
據美國「物理學組織」網站9月22日消息稱,人類還可以傾聽這些數據:一個最新研究項目首次利用一種數據聲音化手段將銀河系中心以聽覺形式呈現給大眾。
音像轉譯從圖像的左側開始向右移動,聲音的不同特徵代表了輻射源的位置和亮度。位於圖像上方的天體所發出的光被視為「高音」,而光的強度則控制了音量。恆星和緊湊的輻射源被轉換成單個音符,而擴展的氣體雲和塵埃則產生出持續變化的「嗡嗡」聲。
當行進至圖像右下角的明亮區域時,音量漸強效果就產生了。這是銀河系中心400萬倍太陽質量的超大質量黑洞——被稱為人馬座A*(A-star)——所在的位置,這裡的氣體雲和塵埃最為明亮。
人們可以收聽該區域眾多觀測數據譜寫的不同樂曲,這些樂曲既可以是美國航天航空局(NASA)錢德拉X射線天文臺、哈勃太空望遠鏡或斯皮策太空望遠鏡的「獨奏」,也可以是它們的「合奏」。
每臺望遠鏡都扮演著不同的樂器,而不同圖像則揭示了那個距離地球26000光年的區域中出現的迥異現象。哈勃的圖像勾勒出了恆星誕生的高能區域,斯皮策的紅外圖像顯示了包含複雜天體結構的發光塵埃雲,而錢德拉的X射線數據則展現了人馬座A*噴出的、被恆星爆炸加熱到數百萬度的氣體。
由此可見,聲音不光能幫助我們聽懂周圍世界,在認識宇宙的過程中,它也能扮演重要角色。
原創編譯:朱明逸 審稿:西莫 責編:陳之涵
原文連結:https://phys.org/news/2020-09-sonification-milky.html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編譯,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轉載請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