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青藏科考在我國境內發現印度獐牙菜

2020-11-06 光明網

新華社西寧11月5日電(記者呂雪莉)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又出新成果:中科院科研團隊發現了我國新紀錄物種——印度獐牙菜。專家稱,本次印度獐牙菜在我國境內的野外發現,對青藏高原藏藥植物資源分布的認知和該物種的保護與可持續利用具有重要意義。

印度獐牙菜為龍膽科獐牙菜屬植物,在印度傳統醫藥和我國藏醫藥中被廣泛使用,是藏藥「蒂達」的主要來源之一,被藏醫尊為蒂達之上品,稱為「甲蒂」,是藏醫治療肝膽疾病的首選藥材。

記者從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獲悉,2020年9月中旬至10月上旬,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藏藥資源野外考察中,由魏立新研究員為領隊的藏藥資源野外科考隊,在西藏南部日喀則喜馬拉雅山脈珠峰地區發現了野生印度獐牙菜。這一物種此前被認為分布於印度北部、查謨和克什米爾、不丹、尼泊爾等地,有關其野生資源分布的情況,在我國尚未見公開報導。

魏立新介紹,科研人員在西藏陳塘溝、嘎瑪溝、樟木溝、吉隆溝均有發現印度獐牙菜野生分布,記錄印度獐牙菜分布位點5個,採集的憑證標本存於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藏高原生物標本館。

據悉,印度獐牙菜在傳統藥物中的廣泛應用以及應用規模的逐步擴大,導致現存的印度獐牙菜種群正在減少,在印度已經被列為二級瀕危保護植物。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 新華社

相關焦點

  • 科技話題:「一箭13星」、印度獐牙菜、光子製造技術裝備、能量天平...
    ——新華網2二次青藏科考在我國境內發現印度獐牙菜>▲這是科研人員在野外科考中拍攝到的印度獐牙菜一年生幼苗(10月2日攝)。新華社發(周玉碧 攝)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又出新成果:中科院科研團隊發現了我國新紀錄物種——印度獐牙菜。專家稱,本次印度獐牙菜在我國境內的野外發現,對青藏高原藏藥植物資源分布的認知和該物種的保護與可持續利用具有重要意義。
  • 第二次青藏科考初步摸清亞洲水塔水量
    第二次青藏科考隊隊長,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姚檀棟院士介紹,科考隊近期在亞洲水塔變化與影響的機理研究方面取得了階段性重大進展。科考發現,全球共有78個水塔,青藏高原及周邊地區就有16個。如果以海拔2500米的等高線為界,亞洲水塔區的面積約400萬平方公裡。
  • 第二次青藏科考智能科考無人機高海拔應用實驗順利完成
    另一方面,青藏高原由於海拔高(主體高度超過4000米)、地形複雜、缺氧、天氣惡劣多變,造成部分區域人員難以到達,導致相關科考數據匱乏、不系統,從而影響了對青藏高原與全球變化關係和機制的深入認識。為持續服務支撐第二次青藏科考深入實施與創新成果產出,在科考隊長辦公室組織下,2020年7月4~15日,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高海拔環境科考輔助機器人」項目組,克服高寒缺氧等惡劣氣候環境,在青藏高原組織實施了首次高海拔冰川與湖泊智能科考無人機自動化輔助科學考察研究應用任務。
  • 我國自主飛行機器人「雲雀」助力青藏科考
    新華社瀋陽9月12日電(記者王瑩、包昱涵)近日,由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自主研製的「雲雀」自主飛行機器人在青藏高原開展高海拔冰川與湖泊智能化科考工作,實現了機器人化高海拔環境科考。青藏高原海拔高,氧氣稀薄,氣候惡劣多變,尤其是極高海拔區科考活動難度大,危險係數高,人類難以開展工作甚至無法到達,嚴重製約了青藏科考全面深入持續開展。為此,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支持下,中科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等國內技術團隊,圍繞高海拔極端環境下的機器人移動與作業技術開展聯合攻關。
  • 「雲雀」亮相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
    開展高海拔冰川與湖泊智能化科考工作,實現了我國首次機器人化高海拔環境科考。青藏高原海拔高、氧氣稀薄、氣候惡劣多變,尤其是極高海拔區科考活動難度大、危險係數高,人類難以開展工作甚至無法到達,嚴重製約了青藏科考全面深入持續開展。
  • 青藏科考尋找生命演化奧秘
    2000多名來自不同領域的科研人員,共同完成了科考研究。  2017年國家啟動第二次青藏科考,持續5年以上。  今年9月,新京報我們視頻作為第二次青藏科考任務七地層古生物專項2020年科考隊的獨家報導團隊,跟隨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和南京大學的專家們一起見證了科考的整個過程,為科考系列科學傳播打造示範效應。這是中國科學院地層古生物科考和新媒體融合報導傳播方式的首次探索創新。
  • 第二次青藏科考在雅魯藏布江中上遊新發現26處史前人類活動相關遺蹟
    新華社拉薩7月22日電(記者春拉)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2019年度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史前人類活動歷史及影響」專題田野調查工作日前順利結束。此次科考新發現26處史前人類活動遺蹟,其中13處具有文化層的史前時期考古遺址具有重要研究意義。
  • 走進「西藏江南」丨尋找青藏高原的昆蟲丨青藏科考
    編者按:這次中科院動物所的科研人員去野外科學考察,主要目的是對青藏高原農牧區昆蟲資源進行調查,全程15600多公裡,歷時75天。在此,我們邀請科考隊員將親身經歷分四期,給大家講述科考的內容和所見所聞。
  • 青藏土壤科考前線報導
    文/楊順華 來源:土壤時空(2020年8月21日) 水稻,是我國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它廣泛分布在我國的熱帶、亞熱帶地區,比如河網密布的江南水鄉和南方山地丘陵之間。
  • 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加強黨建工作 服務支撐第二次青藏科考
    青藏高原所相關負責人對部站黨員和科考隊員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致第二次青藏科考隊的賀信精神提出了具體要求,希望拉薩部和野外臺站不斷加強組織協調、完善工作機制、創新工作模式,進一步統一思想、凝聚共識,在實施重大科研項目、促進重大成果產出的同時,凝練青藏科考精神,為把第二次青藏科考做成經得起歷史檢驗的標誌性科學工程提供堅實的組織保障。
  • 青藏高原科考中的陝西智慧
    8月8日開始,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陝西省動物研究所科考隊,從關中平原出發,挺進青藏高原腹地。在近1個月的時間裡,他們行程6000多公裡,踏上高原牧場,邁入河流溼地,用嚴謹紮實的工作態度圓滿完成了這次科考任務。此次科考的目的是什麼?
  • 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考察研究 地衣科考分隊考察日誌1
    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專項地衣科考分隊於9月2日,正式啟程。該分隊由王立松研究員帶隊,包括王欣宇博士、張雁雲博士、劉棟博士等15科考隊員。當日上午舉行了簡短的出發儀式。昆明植物研究所李宏偉書記出席會議並致辭,希望大家發揚老一輩科學家艱苦奮鬥,探索求實的精神,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能收穫成果,能填補空白,圓滿完成科考任務。
  • 第二次青藏科考取得重要進展 首次在高原湖泊近百米水深獲取超長巖芯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從今年7月1日開始,第二次青藏科考納木錯科考隊在海拔4730米的西藏第二大湖納木錯持續鑽取巖芯,8月3日下午16點45分,鑽探深度達到153.44米,這是我國湖泊巖芯鑽探首次達到150米級別,獲取的巖芯長度達到144.79米,鑽取點水深達94.5米。這是我國科學家利用自主研發的湖泊鑽探系統,首次在近百米的水深條件下成功獲取超長巖芯。
  • 瀋陽自動化所「雲雀」飛上青藏高原 實現我國首次機器人化高海拔環境科考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自主研製的「雲雀」自主飛行機器人(以下簡稱「雲雀」)在青藏高原開展高海拔冰川與湖泊智能化科考工作,實現了我國首次機器人化高海拔環境科考。、危險係數高,人類難以開展工作甚至無法到達,嚴重製約了青藏科考全面深入持續開展。
  • 青藏科考:系統測得可可西裡湖泊水下地形數據
    【來源:科技日報】最新發現與創新 科技日報北京3月30日電 (劉曉倩 記者陸成寬)30日,記者從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第二次青藏科考湖泊演變及氣候變化響應科考分隊,對可可西裡地區的主要湖泊進行了系統考察
  • 「女漢子」在青藏高原做科考
    「女漢子」在青藏高原做科考新華網8月13日,長江科學院科考隊員閆霞(右)與周華敏在瀾滄江上遊扎曲旁記錄取樣數據新華社記者 吳剛 攝8月13日,長江科學院科考隊員閆霞在瀾滄江上遊吉曲附近工作。新華社記者 吳剛 攝8月13日,長江科學院科考隊員閆霞在瀾滄江上遊扎曲標註取樣信息。
  • 第二次青藏科考廓瓊崗日冰川環境立體監測平臺建設完成
    第二次青藏科考發現,青藏高原環境變化是一個以「變暖變溼、生態趨好、災害風險增加」為基本特徵的地球系統複雜、遞進的多圈層鏈式響應過程。第二次青藏科考隊隊長姚檀棟院士認為,應對青藏高原多圈層過程鏈式響應背景下的亞洲水塔變化,要根據地球系統多圈層的鏈式響應過程,採取更加系統的觀測和更加主動的應對,建立面向保護、修復、治理的地球系統多維網,為區域生態環境保護和綠色發展服務。
  • 科學保護,關於無人區科考的爭議
    1973年,中科院青藏科考隊成立。三年後,科考隊藏北無人區分隊在羌塘完成了首次國家隊科考。此次科考成員32人,第一次以汽車為交通工具。整個科考行程3000公裡,為期4個月。這是我國科學家對青藏高原進行的首次大規模科學考察。
  • 我國科考人員在西藏首次發現灰蝶科白灰蝶屬的蝶類
    新華社發(達娃攝)據新華社報導 近日,「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學考察研究子課題其他主要傳粉昆蟲科考分隊」在西藏察隅縣察瓦龍鄉採集、拍攝到一種西藏沒有記錄的蝴蝶,經過國內著名蝶類專家賈鳳海鑑定為灰蝶科白灰蝶屬的蝶類,在此之前,西藏沒有該屬蝶類分布記錄。
  • 滕吉文 九次爆炸推翻青藏高原地殼「疊加說」
    9次爆炸次次成功我國第二次青藏科考於2017年啟動,滕吉文是科技部對該項目進行最後審查的專家之一。他直言,第二次青藏科考的主要工作不是地球物理學,而是氣象、土壤、冰川等生態項目的考察,「地球物理太花錢了,且車到不了的地方我們沒有辦法去,設備上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