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是太陽系內4顆行星,從太陽中心開始,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火星還是與地球最接近的行星。人們很早就對火星進行觀測,火星在西方稱作Mars,是戰神的化身,我國古書上將火星稱為"熒惑星",由於火星呈紅色,螢光像火,所以稱之為火星。
在波蘭天文學大神哥白尼提出顛覆性的日心學說不久,天文學家發現火星繞日軌道與預測的結果總是對不上,很多對日心說持懷疑態度的科學家更加覺得其荒繆。不過另一位來自德國的大神克卜勒很快就對日心學說進行了補充,提出行星運動的三大定律,指出行星運動軌道應當是橢圓。不久又一位來自英國的物理學大神牛頓通過數學計算證明,並成功證明萬有引力的存在,人們徹底找到規律,從此基本上精確預測大多數行星軌道。
天文學家發現火星的橢圓軌道橢圓偏心率達到0.0934,地球軌道偏心率只有0.0167,簡單說就是火星的軌道非常扁,而地球的軌道相比火星軌道更接近圓形。因為軌道差異,火星和地球之間的距離跨度在0.546億公裡-4.01億公裡之間,就算是兩者接近時距離變化範圍也達到0.55億公裡-1.02億公裡。而地球與火星相遇時,地球與火星在各自橢圓軌道的不同位置,兩者的相對速度也時快時慢。
火星公轉周期約為687天,接近2個地球的回歸年,所以地球不是每年都與火星相遇,要平均間隔約26個月,火星才會再一次接近地球。從地球去火星,一般選擇是兩者距離最近的時候,由於發射的衛星飛到火星需要時間,還需計算提前量,提前發射,剛好趕上火星,選擇一種霍曼軌道的路線,進入火星運行軌道,這就是航天工程上所說的"發射窗口"。
2014年美國航天局的"馬文"號和印度的"火星飛船"先後到達火星,2016年歐航局與俄宇航合作ExoMars任務無人探測器抵達火星,2018年美國航天局的"洞察"號探測器成功著陸火星。
火星直徑6794km,約為地球的53%,質量為6.4219*10²³千克,約為地球的11%。自轉軸傾角、自轉周期均與地球相近,探測器在火星上拍回很多照片,人們發現火星呈現紅色是因為表面密布的氧化鐵,與預期一樣,探測器在火星上沒有發現液態水。雖然火星上也有高山平原和峽谷,但表面基本上是沙漠,而大氣以稀薄的二氧化碳為主,只有地球的1%,火星氣候非常寒冷。表面溫度平均僅為-63℃,夏天陽光直射區域溫度則可以上升到20℃,赤道附近的極端最高溫度則有機會達到30℃左右。因為火星有大氣,所以也時常有沙塵暴。火星自轉周期約為24.6小時,與地球十分接近;自轉軸與公轉軌道面傾角約65°,存在四季變化。
2016年1月,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立項,為實現後發優勢,彎道超車,中國準備一次任務,實現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火星探測任務名稱和圖形標誌通過向全球徵集,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命名"天問一號"。
最近火星地球相遇時間點在2020年10月14日前後,已知的發射計劃包括美國航天局的"火星2020"火星車(Mars 2020 rover),歐空局的"羅薩琳·富蘭克林"號火星車(Rosalind Franklin rover)、阿聯的"希望"號軌道探測器(Mars Hope orbiter)。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計劃於2020年7月發射,預計2021年1月進入火星軌道。
前往火星的路途充滿險惡,人類先後向火星發射了40個探測器,火星探測發射成功率大約為40%,大部分失敗告終,因此火星又被稱為"探測器的墳場",發射全程需要長達半年的時間、約5億公裡的路途,這麼遠的距離還帶來至少10分鐘的信號延時。當然最危險的著陸前恐怖7分鐘,在關鍵的7分鐘內,一系列降落程序控制降落傘和反推火箭,讓火星探測器從進入火星大氣的時速約為20000千米每小時,在受控狀態下降速度降為零,安全著陸。火星大氣雖然稀薄,不到地球的百分之一,高速運動探測器表面也會產生一千多度的高溫,需要隔熱罩的保護。在火星16千米的高空,超音速降落傘打開,但是稀薄的大氣層無法使降落傘減速到安全的速度,還需要反推火箭和氣囊等繼續減速和緩衝,即使探測器成功降落,火星崎嶇複雜的地形和大大小小的堅硬巖石,也是探測器的一個巨大挑戰。祝願中國的火星探測任務一次成功。
洞察號探測器發回的火星圖片
附錄,目前仍在火星正常工作的探測器:
美國2001發射的火星奧德賽號(Mars Odyssey)
歐洲2003發射的火星快車(Mars Express)
美國2005發射的火星勘測軌道飛行器(Mars Reconnaissance Orbiter)
美國2011年發射的好奇號(Curiosity)
印度2013年發射的"火星任務"1號(Mangalyaan)
美國2014年發射的火星大氣與揮發物演化任務(MAVEN)
歐洲&俄羅斯2016年發射的火星微量氣體軌道探測器(ExoMars Trace Gas Orbiter)
美國2018年發射的洞察號探測器(InSight)
更多精彩,請關注歷史與自然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