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有同學群吧,今天給大家講個同學群裡發生的事兒。有個同學,就不說更多的細節了哈,就是有個同學。他在我們群裡從來不說話。但是,前幾天他開始在群裡發消息。跟每個人道歉,說自己當年如何如何做的不對。大家都很納悶。於是我就私信他,問他發生了什麼事。他說前幾天體檢,發現CEA的指標高。他上網一查,CEA是癌胚抗原。「癌啊!」他和我說,「這可不是良性的。你是醫生比我懂的。」我一下子就明白了。
這麼說吧,作為親朋好友的「保健醫」,吳醫生經常會收到這一類的諮詢,讓我看看腫瘤標誌物的化驗結果。大多數情況下,在我耐心地解釋後,大家都長出一口氣,可見多數人對這幾項指標的誤解還是比較深的。一提到腫瘤標誌物,很多人都心裡一緊,認為似乎只要腫瘤標誌物有異常,身體肯定沒好。
今天咱們就看看,這個讓我的同學心驚膽戰的CEA到底是咋回事。
CEA特異性不強
癌胚抗原,英文縮寫CEA,是眾多腫瘤標誌物之一,在體檢時是常被用來當作監測體內是否有惡性腫瘤的檢測手段之一。它是1965年由Gold和Freedman兩位科學家首先從結腸癌和胚胎組織中提取到的一種腫瘤相關抗原,是一種具有人類胚胎抗原特性的酸性糖蛋白。
我們常說CEA是一種廣譜的腫瘤標誌物,意思就是如果CEA異常升高並不意味著身體某一特定器官的異常,而是有很多種可能。比如結腸癌、胃癌、胰腺癌、肺癌、乳腺癌等患者,CEA都有可能會升高。因此除了AFP(甲胎蛋白)、PSA(前列腺特異抗原)等特異性較強的腫瘤標誌物以外,大多數的時候我們看到腫瘤標誌物升高,可能並不能找到發生異常的器官。
而且有數據顯示,在早期的結直腸癌的患者中,CEA的陽性率不超過5%,而到了晚期也還沒有超過60%。因此無論從哪個層面來說,這個CEA,它的特異性都不算強。
所以今天的第一個知識點就是:我們不能通過CEA異常來判斷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確診癌症,還需要藉助其他手段。
「升高」也有講究
CEA的升高也不是沒有意義,尤其是對於惡性腫瘤術後的患者,CEA可以作為監測復發的重要指標之一。不過這個「升高」也是很有講究的,不是所有的「升高」都有意義。
CEA在胎兒期就可檢測到,也因此而得名癌胚抗原。而等到成年後,它在我們體內的水平就很低了,一般來說正常範圍是<5.0ng/ml。
那如果化驗結果是6.0ng/ml,我們是否該引起注意呢?其實不必恐慌,因為除了在一些惡性腫瘤發病時CEA會升高以外,當人體身患酒精性肝炎、潰瘍性結腸炎、結腸息肉、膽結石、胰腺炎等消化系統疾病,甚至是長期吸菸時,CEA同樣也會有升高,而上述情況下這一類的指標升高一般不會超過CEA正常值的3倍。
那麼第二個知識點就是:當CEA升高至正常範圍3倍以上時,才應該引起我們的注意。
CEA異常到底該怎麼辦
CEA由於特異性不強的特點,通常是被用來和其他腫瘤標誌物組隊篩查腫瘤的,或者作為癌症患者術後復發監測的指標。如果檢查中真的遇到了CEA超過3倍以上,也不等於就宣判身患癌症。吳醫生再次提醒大家:單純的CEA增高,無論程度如何,都不能作為確診癌症的診斷標準。
所以如果只有指標高而身體沒有明顯患病的跡象,我們下一步應該藉助精確度更高的檢查。比如通過胃腸鏡、CT等手段,來篩查重點器官。如果經濟條件允許的話,再做一個PET-CT或ECT,對全身進行篩查,會更穩妥一些。
無謂的恐慌只會降低我們的生活質量,對我們的健康沒有任何的益處。
寫在後面
關於腫瘤標誌物,我再多說一嘴。其實不光是普通百姓,這一類指標在一些醫生的眼中也是比較「曖昧」:它既不能為腫瘤的確診提供充分的證據,但又不能輕易放任不管。而且面對心事重重的患者,經常要花費大量的精力去耐心科普,真是費時傷神。所以對於它們的科普,還是很有必要的。
綜上,對於CEA這個指標我們要理性地去看待,既不能忽視它對於腫瘤篩查和復發監測的重要意義,但也不要盲目恐慌。當我們遇到指標異常時,尤其是超過了正常值的3倍以上,配合醫生完成精確度更高的進階檢查才是正道。
開頭提到的那個同學,在接受我的建議後去做了更詳細的篩查,並沒有發現任何腫瘤,而且他的檢查指標本來也不算特別的高,終於放下了心來。不過他能對我們每個人敞開心扉倒是挺好一個的事兒,說不定還有把他拉黑過的人又加了回來呢。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