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Taraaa 來源|Taraaa(ID:Tarasayhi)
假設你最近看了電影《誤殺》,有人問你,電影怎麼樣呀?
如果你的回答是:
— 「很棒啊!」(只有感受)
— 「劇情不錯。」(寬泛的觀點)
— 「我很喜歡啊。」(個人化的觀點)
— 「xxxxx」(每個人都能想到的觀點)
那你可以看看《分析性寫作》( Writing Analytically ) 。
這本書原本是教美國的大學生如何寫作的,但實際講了很多如何思考的方法,乾貨很多,五星推薦。它目前沒有中文版,不過沒關係,今天我就來給大家解讀一下,把重點整理出來了。一起來做這條街最會思考的仔!
01
同樣的信息,TA 怎麼能解讀這麼多?
有時候沒有想法,可能不在於思維能力多差,而是在接收信息的這一步就沒有做好。接收信息,不是光「看」就行了,也是有方法可循的。
大家先觀察下面這幅油畫,然後想想:你觀察到了什麼信息?
我在線下分享的時候問過這個問題。現場的觀眾回答都是:「一個嚴肅的婦人」,或者「感覺很凝重」這類寬泛的回答。
那作者是怎麼做的呢?
首先觀察:有什麼相似的細節?
這個人物臉部面無表情,頭髮一絲不苟包好、雙手交疊。推測她拘謹、內心強大。
其次,有什麼形成對比的細節?
老婦人穿著純黑的裙子,但是帽子上有打結的裝飾。牆面空蕩蕩,而窗簾上有些碎花。這些更有生氣、更有裝飾性的元素,突出了人物生機的一面。
最後,有什麼反例?
整個畫面的基調平靜肅穆。這個人物身體無精打採,腳上還有一個支撐腳墊。她好像快坐不住了。打破了平靜感,增加了緊張感。
你看,這種解讀是不是豐富多了?當然,上面提到的結論只是一種推測,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理解。但至少,我們獲得了更豐富的信息,有了推測的基礎。
「相似、對比、反例」,這個方法在書中命名為 「The Method」。(看看這個霸氣的命名,有沒有「萬法之宗」的感覺。)
另一個提高洞察力的方法叫「3個細節法」(起名我包裝了下,原文叫 Notice and Focus),指的是,當你面對一幅畫、一篇文章,或者別人說的話這樣的信息的時候,可以問自己 3 個問題。
第 1 個問題:「你注意到了什麼?」。
這個問題雖然簡單,但它可以阻止你急於下結論的傾向,而把注意力放在信息點上。
第 2 個問題:哪 3 個細節是最有趣的(或最重要的、最揭示信息的等等,形容詞可以替換)?
第 3 個問題:為什麼是這 3 個?
後兩個問題同樣讓你把注意力放信息點上,同時通過排序去獲得信息量。
還有一個類似的方法叫 「10點觀察法(10 on 1)」。當你面對一個信息,說出10點觀察到的東西,可以是細節,或初步的結論等。
當然,10 只是一個象徵性的數字,你說的東西越多越好。不過當你腦子裡有「10點觀察法」這個概念的時候,你才會逼自己說更多。
這個過程可以讓你強迫自己不斷回答:我注意到了什麼?我還注意到了什麼?這說明了什麼?這還說明了什麼?
看了這些方法,大家除了覺得有用想瘋狂點讚轉發,還有什麼發現嗎??這些方法暗示了一個秘密,就是:信息可能隱藏在信息被安排的結構中(信息的關係,信息的排列等等)。
02
找出隱含假設,不做宮鬥一集死
在批判性思維裡,很重要的一點是找出對方的隱含假設。但是道理我都懂,怎麼找呢?面對話裡有話的宮鬥十級選手,怎麼辦呢?作者給出了具體的方法。
先看這個句子:稅法對富人有利。(Tax laws benefit the wealthy.)
第一步,拆解這個論斷。例如:
納稅的法律給有錢人金錢上的益處。
納稅的法律使得有錢人更有錢。
這一步試著用自己的話去解釋這個句子,去分解一些詞彙。在這一步你能稍微感受到一些隱含的意思。
第二步,看隱含的價值判斷、前置條件。例如:
稅法不應該對任何人有利。
稅法應該利於那些需要利益的,那些沒錢的。
第三步,看關鍵詞的定義。看看它們有哪些定義,和說者的定義有什麼不同。
如何定義「有利」?是否意思是稅法只利於富人同時會傷害非富人?富和不富的界限在哪裡?
第四步,用相反的角度去看。(注意這裡也是反例法)例如:
稅法對富人沒有好處。
稅法對窮人有利。
這一步可以知道論斷中排除了什麼。可以進一步知道論斷的範圍。
綜上,我們可以看到這句隱含了多種信息,具體呢,要根據語境和上下文去理解。
03
老闆問了個問題,怎麼答都是錯?
在工作和生活中,常有一些非黑即白的問題,例如,競爭對手在用 xxx 策略,跟進還是不跟進?伴侶在大城市找到很好的工作,要不要放下一切跟 TA 去?伴侶甘願當鹹魚,我該鞭策還是接受 TA?等等。
這些問題的坑點在於,它看上去只要求一個 yes or no 的簡單回答,但其實包含了複雜的考量。此外,它暗示了答案必為兩者之一,而其實未必:
有些事情不能被精確地分為兩個方面,可能有其他分支
可能二元都有一定道理/都沒道理
二元的其中一元可能有價值傾向(例如「文明」和「原始」)
那我們可以怎麼來思考呢?
來看書裡的例子:
一種叫「全面質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TQM) 」的管理模式在日本盛行,在美國的汽車行業也能有效嗎?
在回答「有效」、「無效」前,我們可以這麼做:
第一步:找出所有對立的類別
除了有效/無效的對立,還有美國/日本、 TQM/傳統管理模式的對立。
這些對立引出了更多的對立。例如 TQM 是一個團隊導向的、合作的管理模式。那麼還可以考慮日本員工和美國員工的特質是怎樣的,適合什麼。也就是集體主義、合作精神和個人主義、競爭關係之間的考量。
第二步:定義關鍵詞
例如,TQM 是否在美國汽車行業有效,這麼問是什麼意思?
「有效」指產生巨大收益?更快地生產更多車輛?還是提升員工士氣?
第三步:質疑對立,到底多大程度對立?能不能做成對立面?
例如你可以去考慮美國傳統的管理模式和日式的 TQM 到底區別程度如何?在這個過程中,你對兩者的特質了解會越來越多,也就越能解答問題。
當然,具體要解答這個問題需要進一步去提出假設、考量證據、權衡等等。那涉及如何調研一個問題,並不是這裡討論的重點。這些步驟是在指導你避免陷入一個非黑即白的回答。
另外還有一條有用的策略是提問「何種程度上」(To What Extent),而不是二選一(Either/Or)。
例如有人問:美國內戰的原因是奴隸制還是經濟問題?你可以替換成:在何種程度上,經濟問題,而不是奴隸制,導致了美國內戰?
今天就介紹到這裡,想看這本書剩下的思考技巧的,記得點讚哦!!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Taraaa(ID:Tarasayhi),作者系網際網路產品經理
本文來源Taraaa,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前瞻網的立場。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