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城出土一根3米長完整象牙化石 初步推算其所屬年代距今10萬至12...

2020-12-06 大河網

這根象牙化石長約3米根部周長約60釐米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陳海峰實習生陳曼通訊員聶政文圖

  3月29日,永城永馨園北區建築工地工人在施工時,發現一3米長的象牙化石,該象牙化石保存相對完好,其周圍未發現其他骨骼化石,初步推算其所屬年代距今10萬至12萬年。根據商丘市博物館的記載,商丘境內自1959年以來多處出土象牙、犀牛牙化石,該次永城出土的象牙化石是最長的也是最完整的。如此巨大的象牙化石在商丘境內出土,對於研究河南的古生態、古環境變遷,及古生物演化過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3月29日,永城市永馨園北區建築工地工人施工時,在挖掘到地下5米左右時,發現了一個像骨頭又像石頭的物體,便立刻停止施工並將相關情況報告給永城市旅遊服務中心。

  3月30日,該市旅遊服務中心文物工作隊對象牙化石進行發掘,初步推算該象牙化石所屬年代距今10萬至12萬年。目前發掘工作已經結束。

  「我們到現場時工人剛挖出一個象牙尖,他們在等我們來的時候又埋上了,所以開始我們也不知道下面是什麼。當時圍觀人員比較多,我們立刻進行搶救性發掘。隨著泥土慢慢剝離,一個被泥土包裹的象牙形狀逐漸呈現,象牙的大小出乎我們所有人的意料。經過初步測量,我們發現這是一個長約3米,根部周長約60釐米,且保存非常完整的象牙化石。象牙化石表面被泥土包裹,不是十分堅硬。」商丘市旅遊服務中心文物工作隊隊長姚純建說,「有一點我們覺得很遺憾,象牙化石由於嚴重風化等原因,在發掘過程中象牙化石脫落,斷為3節,在斷面上可以看到有植物根系」。

  據姚純建介紹,發現象牙化石的位置位於地下5米處,周圍是河流淤積形成的沙土地貌,由於發掘現場未發現其他骨骼化石,推測該象牙化石是隨著流水搬運沉積到此處形成的。目前,為防止風化,該象牙化石已運至永城市博物館,並用專用密封袋保存。下一步,該部門將會同省有關專家對其進行詳細鑑定。

  「這次永城發現的象牙化石出土地層清楚,保存基本完整,是商丘境內首次出土保存如此完整的象牙化石,這對研究商丘古生物、古氣候、古地理植被以及古代大象在河南的活動情況等,都是很珍貴的資料。」商丘博物館館長王良田說。

相關焦點

  • 億年化石 留住生命的印記
    幻龍生存於中三疊世,幻龍是遠古時期鰭龍類的一種,它們體型大小不一,最小的只有36釐米,最大的長達6米,長有銳利的牙齒,捕食各種魚類,另外幻龍的四肢相當發達,可以想像它們會爬上岸捕食或產卵。菊石的地質年代為泥盆紀至晚白堊紀(約4億年前到約6500萬年前)菊石是推算巖石年代最有用的化石。利用菊石,專家可以將地質年代劃分精確到50萬年。如果你認為地球的年齡為46億年,那麼50萬年就是非常短的時間段。
  • 距今19萬年前的古人類化石就出土於此,地質年代屬舊石器時代範圍
    為一海拔約1300米的洞穴。洞口高約2米,闊約6米,平面呈不規則狀。1956年以來先後發現人類的上頜骨和牙齒及共存的古脊椎動物等化石。經鑑定,人的上頜骨和牙齒比之北京猿人具有顯著的進步性質,但也存在著原始特徵。其時代為晚更新世早期或稍晚,距今約10餘萬年,故定名為「長陽人」。洞穴處於高山丘陵盆地,四周山巒起伏,怪石嵯峨,三五村舍,疏林掩蔭,半隱於山坳之中,別具情趣 。
  • 江蘇發現完整淮河古菱齒象化石
    圖為完整骨架。日前,江蘇省泗洪縣國土資源局在泗洪縣石集鄉毛山進行土地整理時發現了一具保存十分完整的象化石。據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專家初步確定為淮河古菱齒象。根據其肩胛骨的大小,專家認為是目前發現的個體在世界上為最大的。古菱齒象一般被認為是現代非洲象的祖先,它們有一對長而粗壯的上門齒,最長可達4米。古菱齒象生活的時代正處於地質上的大理冰期,它們身上很可能也長著或多或少的毛被。2016年5月12日,江蘇省地質調查研究院的古生物專家在泗洪縣國土資源工作人員的帶領下對發掘現場的地質情況進行了考察。
  • 體長30米的恐龍有多大?用公交車做對比一目了然
    這是小馳龍,生活在距今約8000~7500萬年前的晚白堊紀,根據出土的化石推算它的體長,僅有約40釐米,因其手掌已經退化成一根指爪,所以它們很有可能是以蟻類為食。這是張氏秋扒爪龍,生活在距今約7000~6600萬年前的晚白堊紀,預估它們體長約有50~60釐米,食物來源很有可能是以偷取恐龍蛋為主。
  • 山東出土鸚鵡嘴恐龍化石
    據新華社濟南5月19日電 山東省諸城市恐龍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最近發現並發掘出土了一具較為罕見的鸚鵡嘴恐龍化石(上圖),為人們研究古地理、古氣候、古生物進化及地球變遷史提供了重要實物依據。  據介紹,鸚鵡嘴龍是一種鳥腳類恐龍,形體似蜥蜴,因嘴巴彎曲成鉤狀,形似鸚鵡的嘴而得名,其身長多在0.8米至1.5米之間,是體形最小的一種素食類恐龍,生活在距今約7000多萬年前的中生代白堊紀時期。  山東是迄今為止發現恐龍遺蹟較為集中的地區,這次發現鸚鵡嘴龍化石的諸城更有「恐龍之鄉」之稱。
  • 麋鹿故鄉│草堰發現一較完整麋鹿角亞化石
    11月27日凌晨5時許,天還未完全放亮,丁溪河大豐市草堰段拓寬工程施工人員黃春洪早早來到施工現場,啟動泥漿泵用水流衝擊淤泥,開始了一天的忙碌。約半個小時後,黃春洪用水流衝擊到4米多深的淤泥,突然發現淤泥坑中出現了一件樹枝狀的物體,由於天色昏暗,他以為是一根「樹枝」,也沒在意。等到天色大亮,他回過頭去看那根「樹枝」,這才看清那根「樹枝」好像是個鹿角化石。 丁溪河發現鹿角化石的消息迅速傳開。「我曾到中華麋鹿園看過麋鹿,雄性麋鹿頭上長的角就像樹枝,跟我發現的一模一樣。」
  • 距今10萬至30萬年,中國境內生存有多種古人類
    距今10萬至30萬年,中國境內可能生存有多種類型的古人類成員,他們具有東亞直立人、歐洲古老型人類和更新世晚期人類的體質特徵。這是今天上午記者從國際古人類學術研討會獲得的消息。中國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90周年紀念展。
  • 河南首次考古出土猿人化石 揭秘欒川人之謎(圖)
    在這次座談會上,專家們認定這些牙齒是中更新世直立人化石,並一致同意將其定為「欒川人」。  據了解,直立人俗稱猿人,生活階段是從200多萬年前到20萬年前,屬於地質年代的更新世,主要分布在中更新世。更新世是指地質時代第四紀的早期,地球歷史上的更新世和考古學上的舊石器時代相當。
  • 黑龍江出土猛獁象骨骼化石 初判距今4萬至1萬年
    日前,黑龍江省林甸縣四合水庫工地施工人員在作業時,挖出一個巨牙化石,後經專家鑑定為猛獁象牙化石,初步判定距今已有4萬-1萬年。   當天,林甸縣四合鄉的王金昌在四合水庫上指揮推土機幹活時,發現地上冒出一截白色的東西。他認為應該是某種動物的化石,便立即向縣文物管理所匯報了情況。
  • 【麋鹿大豐】草堰發現一較完整麋鹿角亞化石 進一步證實我市六千年前就是麋鹿故鄉
    約半個小時後,黃春洪用水流衝擊到4米多深的淤泥,突然發現淤泥坑中出現了一件樹枝狀的物體,由於天色昏暗,他以為是一根「樹枝」,也沒在意。等到天色大亮,他回過頭去看那根「樹枝」,這才看清那根「樹枝」好像是個鹿角化石。   丁溪河發現鹿角化石的消息迅速傳開。「我曾到中華麋鹿園看過麋鹿,雄性麋鹿頭上長的角就像樹枝,跟我發現的一模一樣。」黃春洪說,他推測他發現的是麋鹿角化石。
  • 雲南出土罕見舊石器時代人齒化石及石器
    專家認為,如果這些人類化石的年代測定在4-10萬年間,將可能為現代人起源和文化研究提供珍貴信息。  當今學術界對具現代解剖特徵的人類起源有兩種主要學說:「多地區連續演化說」和「非洲起源說」。「非洲起源說」認為,世界各地的現代人(包括中國人)大約在十萬年至二十萬年前起源於非洲,然後走出非洲遷往世界各地,成為現代人的祖先。
  • 紐西蘭發現巨型鸚鵡化石,身高可達1米,距今至多1900萬年
    研究人員在紐西蘭南島中奧塔戈的聖巴森斯附近發現「意外赫拉克勒斯」鸚鵡化石。化石距今至多1900萬年。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雪梨古生物學、地質生物學和地球檔案研究中心」的教授邁克·阿徹推斷,「意外赫拉克勒斯」的巨喙能讓它攝取更多「非常規」食物,甚至可能以其他鸚鵡為食,「這種動物可能位於食物鏈較高端」。
  • 吉林延邊發現恐龍化石群 距今約1億3千萬年
    央廣網延吉6月3日消息(記者 劉源源,延邊臺記者 趙陽) 吉林省東南部延吉市,近日首次發現恐龍化石群。專家初步鑑定,這是距今約1億3千萬年前白堊紀時期的恐龍化石,而且是一個非常密集的恐龍化石群體。目前現場至少能復原兩隻完整的成年恐龍化石。專家稱,它們是被原地埋藏的,位置沒有發生過變動,保存比較完好。不排除是群體性的恐龍墓地的可能。將對中國恐龍化石研究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 金沙遺址出土的千根象牙,證明遠古時期的大象體型比現在更龐大?
    而金沙遺址的重大發現,它揭示的是過去文獻完全沒有記載的珍貴資料,這將改寫成都的歷史和四川古代史,把成都建城史推進700年,即由距今2300年推進至3000年前。眾所周知,在金沙遺址出土的眾多文物中,最具典型意義和代表性的是「四鳥繞日金飾" ,即「太陽神鳥」。
  • 世界最大的海生動物上龍化石,小汽車一口咬成兩半!
    挪威古生物學家2006年在斯瓦爾巴群島的斯匹茲卑爾根島發現這種上龍化石,推估其生活年代在距今1億5000萬年前的侏羅紀。巨怪上龍出土於2007年8月,再帶到奧斯陸的自然史博館。挖掘過程中,考古團隊在強風、暴雨及冰寒中工作,另外還不時遭逢當地北極熊攻擊。他們用手除去數百噸巖石,挖掘出巨怪上龍的口鼻部、許多頸背部及胸肩帶化石以及一個近乎完整的鰭狀肢化石。
  • "巨人"企鵝化石在南極出土 身長超人類(圖)
    原標題:絕種「巨人」企鵝化石在南極出土 身長超2米 研究員表示據臺灣「聯合新聞網」8月7日報導,科學家近日挖掘出已絕種的巨型企鵝化石─—卡式古冠企鵝(Palaeeudyptes klekowskii),據估計其身長超過2米、重達115公斤,比一般成人還高大,顛覆了近代生物考古學。   據報導,阿根廷普拉塔博物館研究員阿柯斯塔長期在南極半島西北面外海的西摩島挖掘化石,她說,該地已經挖掘出數以千計的企鵝骨骼。
  • 南京出土智人頭蓋骨 力證中國人並非起源非洲
    1993年3月13日,湯山葫蘆洞內出土了一具較完整的古人類頭骨化石,「南京猿人」從此震驚世界。據了解,當時洞中共發現兩具古人類頭骨化石,一號頭骨為一成年女性,保存稍完整,有頂骨、額骨、左眼眶、鼻骨及部分面頰和枕骨等。二號頭骨是一成年男性,僅存額骨、頂骨及部分枕骨。南京猿人的發現將南京人的歷史往前推進了數十萬年,由於其重要性,古人類學家一直在對其進行細緻的研究。
  • 南美洲發現長著大爪子的食肉恐龍
    屬名意指其發現地,種名則是為了紀念它的發現者迪亞哥.羅薩萊斯。圖註:化石的挖掘地點,圖片來自論文圖註:特拉塔尼亞龍的化石,圖片來自網絡布特德拉卡帕的殺手特拉塔尼亞龍出土的這個地方被稱為布特德拉卡帕組(Bajo de la Carpa Formation),位於阿根廷的西部,地質年代上屬於桑託階,距今大約8300至8600萬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