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正在丈量麋鹿角化石
11月27日凌晨5時許,天還未完全放亮,丁溪河大豐市草堰段拓寬工程施工人員黃春洪早早來到施工現場,啟動泥漿泵用水流衝擊淤泥,開始了一天的忙碌。約半個小時後,黃春洪用水流衝擊到4米多深的淤泥,突然發現淤泥坑中出現了一件樹枝狀的物體,由於天色昏暗,他以為是一根「樹枝」,也沒在意。等到天色大亮,他回過頭去看那根「樹枝」,這才看清那根「樹枝」好像是個鹿角化石。
丁溪河發現鹿角化石的消息迅速傳開。「我曾到中華麋鹿園看過麋鹿,雄性麋鹿頭上長的角就像樹枝,跟我發現的一模一樣。」黃春洪說,他推測他發現的是麋鹿角化石。當天發現後,他小心翼翼地將其撿起,用水洗淨後拿回家中保存。隨後,他將該重大發現向草堰鎮政府進行報告,該鎮立即安排專人對鹿角化石進行了保護處理。
在現場可以看到,該麋角角幹在角基上方分為前後兩枝,前枝向上延伸後再分為前後兩枝,每小枝上再長出一些小杈,後枝平直向後伸展。經測量,該鹿角化石長度跨距80釐米,角根至角梢高度60釐米,淨重1958克。對於剛出土的鹿角化石,周圍不少群眾前來一睹為快,並議論紛紛,有的認為在這鹿角化石有幾萬年甚至幾十萬年的歷史,有的則認為化石可能是其它鹿類品種。
12月3日,市博物館館長蔣玉平來到該鎮。在對該化石進行了現場鑑定後,蔣玉平揭開了謎團。她認為這是一件麋鹿角無疑,根據其演化的程度,推斷為亞化石,距今約五六千年,蔣玉平解釋:「保存於較新地層中、石化程度較低的生物遺體均屬亞化石。」蔣玉平介紹到,早在上個世紀60年代,在我市新團、大龍、三圩等地以及江界河沿線均有麋鹿角亞化石出土,但都是殘缺的斷角,這次發現的化石是該地區唯一較為完整的一具麋鹿角亞化石。中華麋鹿園保衛處副處長劉彬推測出該麋鹿年齡約為15歲。「雄性麋鹿長角,雌性麋鹿無角。每年12月份,雄性麋鹿就會自動脫角,次年1月又重新長起。這件亞化石就是雄性麋鹿脫角生成的。」
「麋鹿是中國特有的動物也是世界珍稀動物。」鹽城市海鹽文化研究會專家於海根介紹說,麋鹿喜愛溫暖溼潤的沼澤水域,甚至喜歡海水,銜食海藻。裡下河地區曾經是氣候溼潤,有大片沼澤灘涂,水草豐茂,是麋鹿最為理想的家園。丁溪河的這次發現,充分證明大豐6000年前就是麋鹿的故鄉。 (周漢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