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麋鹿大豐】草堰發現一較完整麋鹿角亞化石 進一步證實我市六千年前就是麋鹿故鄉

2021-02-22 大豐新聞

專家正在丈量麋鹿角化石

11月27日凌晨5時許,天還未完全放亮,丁溪河大豐市草堰段拓寬工程施工人員黃春洪早早來到施工現場,啟動泥漿泵用水流衝擊淤泥,開始了一天的忙碌。約半個小時後,黃春洪用水流衝擊到4米多深的淤泥,突然發現淤泥坑中出現了一件樹枝狀的物體,由於天色昏暗,他以為是一根「樹枝」,也沒在意。等到天色大亮,他回過頭去看那根「樹枝」,這才看清那根「樹枝」好像是個鹿角化石。

  丁溪河發現鹿角化石的消息迅速傳開。「我曾到中華麋鹿園看過麋鹿,雄性麋鹿頭上長的角就像樹枝,跟我發現的一模一樣。」黃春洪說,他推測他發現的是麋鹿角化石。當天發現後,他小心翼翼地將其撿起,用水洗淨後拿回家中保存。隨後,他將該重大發現向草堰鎮政府進行報告,該鎮立即安排專人對鹿角化石進行了保護處理。

  在現場可以看到,該麋角角幹在角基上方分為前後兩枝,前枝向上延伸後再分為前後兩枝,每小枝上再長出一些小杈,後枝平直向後伸展。經測量,該鹿角化石長度跨距80釐米,角根至角梢高度60釐米,淨重1958克。對於剛出土的鹿角化石,周圍不少群眾前來一睹為快,並議論紛紛,有的認為在這鹿角化石有幾萬年甚至幾十萬年的歷史,有的則認為化石可能是其它鹿類品種。

  12月3日,市博物館館長蔣玉平來到該鎮。在對該化石進行了現場鑑定後,蔣玉平揭開了謎團。她認為這是一件麋鹿角無疑,根據其演化的程度,推斷為亞化石,距今約五六千年,蔣玉平解釋:「保存於較新地層中、石化程度較低的生物遺體均屬亞化石。」蔣玉平介紹到,早在上個世紀60年代,在我市新團、大龍、三圩等地以及江界河沿線均有麋鹿角亞化石出土,但都是殘缺的斷角,這次發現的化石是該地區唯一較為完整的一具麋鹿角亞化石。中華麋鹿園保衛處副處長劉彬推測出該麋鹿年齡約為15歲。「雄性麋鹿長角,雌性麋鹿無角。每年12月份,雄性麋鹿就會自動脫角,次年1月又重新長起。這件亞化石就是雄性麋鹿脫角生成的。」

  「麋鹿是中國特有的動物也是世界珍稀動物。」鹽城市海鹽文化研究會專家於海根介紹說,麋鹿喜愛溫暖溼潤的沼澤水域,甚至喜歡海水,銜食海藻。裡下河地區曾經是氣候溼潤,有大片沼澤灘涂,水草豐茂,是麋鹿最為理想的家園。丁溪河的這次發現,充分證明大豐6000年前就是麋鹿的故鄉。        (周漢明)

相關焦點

  • 麋鹿故鄉│草堰發現一較完整麋鹿角亞化石
    約半個小時後,黃春洪用水流衝擊到4米多深的淤泥,突然發現淤泥坑中出現了一件樹枝狀的物體,由於天色昏暗,他以為是一根「樹枝」,也沒在意。等到天色大亮,他回過頭去看那根「樹枝」,這才看清那根「樹枝」好像是個鹿角化石。 丁溪河發現鹿角化石的消息迅速傳開。「我曾到中華麋鹿園看過麋鹿,雄性麋鹿頭上長的角就像樹枝,跟我發現的一模一樣。」
  • 村民捐博物館化石 「樹枝」竟變麋鹿角(圖)
    圖為江蘇寶應村民收藏28年「樹枝」系麋鹿角亞化石。李瑩瑩 攝  12日,記者從江蘇寶應宣傳部獲悉,當地村民徐正貴將收藏28年的「樹枝」捐贈寶應博物館。寶應博物館館長倪學萍稱,這個鹿角狀「樹枝」是一副保存較為完好的麋鹿角亞化石,據專家初步斷定距今近萬年,麋鹿年齡有待考證。  麋鹿又名「四不像」,是世界珍稀動物,屬於鹿科。因為它頭臉像馬、角像鹿、頸像駱駝、尾像驢,因此得名。據寶應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此次獲捐贈的這副麋鹿角亞化石,是1989年徐正貴在挖姜天河(水泗境內)時發現的,收藏至今。
  • 鹽城:活躍的麋鹿和牙獐
    友好相處的麋鹿  說起走獸,鹽城大豐麋鹿自然保護區,是麋鹿(俗稱:四不像)的故鄉。麋鹿的角像鹿,頸像駝,尾像驢,蹄像牛。傳說,封神榜中姜太公的坐騎就是麋鹿。  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立於1985年。翌年,英國無償贈送39頭麋鹿,在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放養。
  • 冬至前後麋鹿進入脫角期
    冬至前後是麋鹿脫角期。脫角後,隨之再生長,至來年春天長成型。進入12月份,江蘇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的麋鹿已經陸續進入脫角期,靜待新鹿角的生長。走進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野放區,剛脫完角的麋鹿,在鹿群中已經很難辨別雌雄。據悉,鹿角是鹿科動物中雄鹿的第二性徵,同時也是雄鹿們用來角鬥的強大武器。
  • 2020年第一頭小麋鹿出生!大豐麋鹿自然保護區傳喜訊
    據江蘇公共·新聞頻道《新聞空間站》報導:在江蘇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3月23日傳來喜訊,今年第一頭小麋鹿出生了。當天下午4點左右,保護區科研人員在巡防時發現,一頭小麋鹿正在水邊慢慢走動,搖搖晃晃。從身體特徵判斷,這是保護區今年出生的第一頭小麋鹿。兩個月來,麋鹿保護區的科研人員一直處於防控一線,確保麋鹿生境安全,小鹿的出生,讓大家十分開心。江蘇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科研技術處處長任義軍說, 隨著這頭小鹿的產生,大家看到了新的希望,都感到無比的高興。
  • 「散文欣賞」走近麋鹿
    麋鹿是我國特產的大型鹿科動物,本世紀初,野生種已滅絕。化石考古發現,麋鹿曾廣泛分布在我國各地,南至錢塘江,北至遼東半島,西至山西,東抵東海。後來,由於棲息地的退縮,野生的麋鹿急劇減少,以致滅絕。到1865年,法國神甫大衛發現了皇家獵苑中的麋鹿群後,費盡心機地把數十隻麋鹿偷運到歐洲,經鑑定為新屬新種。1900年八國聯軍進北京,將所剩麋鹿洗劫一空。
  • 「歸國華僑」麋鹿的興衰史
    麋鹿受威脅的因素現生麋鹿被稱為達氏種,從已發現的化石看,麋鹿屬中還有4種,即雙叉種、晉南種、藍田種和臺灣種。麋鹿是一種僅限於第四紀中後期的動物,從已知的190多個麋鹿化石出土地點確認,歷史上麋鹿的分布區西至山西的汾河流域,北至遼寧的康平,南到浙江餘姚,東到沿海平原及島嶼。
  • 江蘇大豐麋鹿種群總數已超5000頭
    6月28日在江蘇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拍攝的一群在水塘附近棲息的麋鹿(無人機拍攝)。近年來,隨著生態環境的改善和動物保護力度的加大,江蘇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麋鹿的繁衍生息獲得優越的外部條件,目前種群總數已達5016頭。2019年,保護區的麋鹿成功產仔800多頭,為種群注入新的活力。 麋鹿又名「四不像」,是我國一級保護動物。目前我國麋鹿數量已達6000餘頭,佔世界總數的近90%。 新華社記者 李響 攝
  • 麋鹿的前世今生
    麋鹿與人類幾乎同時起源,距今有200萬~300萬年的歷史;麋鹿種群曾廣泛分布於我國中東部溫暖溼潤的長江、黃河流域的平原、沼澤地區,種群的繁衍經歷了商周前的繁榮以及商周后的快速衰退。1865年,法國傳教士阿芒·戴維在北京的南苑發現麋鹿並將其介紹到國外,北京南海子麋鹿苑由此被認定為麋鹿的模式種產地,麋鹿也從此時開始漂泊海外。19世紀末,麋鹿遭到殺戮和劫掠。雙重劫難下,麋鹿在中國徹底消失。
  • 在江蘇鹽城,隱藏著麋鹿的故鄉,就是傳說中的「四不像」!
    麋鹿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始建於1986年,地處黃海灘涂型溼地,是世界上面積最大、野生麋鹿種群數量最多的自然保護區四不像【景點導覽】大豐灘涂第一門:是保護區的大門,古樸典雅中滲透著現代氣息,門額上「大豐麋鹿苑」五個大字蒼勁有力,出自民主黨派人士費孝通之手。
  • 江蘇大豐麋鹿種群數量超5000頭
    近年來,隨著生態環境的改善和野生動物保護力度的加大,江蘇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麋鹿的繁衍生息獲得優越的外部條件,目前種群數量已達5016頭。2019年,保護區的麋鹿成功產仔800多頭,為種群注入新的活力。麋鹿又名「四不像」,是我國一級保護動物。目前我國麋鹿數量6000餘頭,佔世界總數的近90%。
  • 江蘇大豐麋鹿保護區發現珍稀鳥類鶚 古人極推崇
    江蘇大豐麋鹿保護區發現珍稀鳥類鶚 古人極推崇 來源:新華網 2010年03月05日08:29   新華網南京3月5日電(記者 陳剛)記者從江蘇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獲悉,日前,科研人員在該區核心區內發現一隻猛禽。
  • 麋鹿重歸故裡35年:「文化+」釋放麋鹿文化潛力
    新華社北京9月21日電(記者羅鑫)古樸清麗的麋鹿瓷器、時尚便捷的麋鹿手袋、栩栩如生的麋鹿角模型、象徵「福祿壽喜好運來」的麋鹿四季文創系列產品……豐富多樣的麋鹿文創產品20日亮相第三屆北京(國際)麋鹿文化大會。
  • 他守護中國麋鹿33年 飼養出世界最長壽麋鹿
    他說,退休後帶孫子來看看這個他和麋鹿共同生活的地方。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楊逸男 圖/由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提供  微信掛著孫兒頭像的盧興保不太會用手機,但他卻保存著記錄早期39頭麋鹿特徵和習性的記事本。一說起麋鹿,他能馬上報上每頭的編號和故事,仿佛談論著這些年照顧過的兒女。
  • 2020年最新麋鹿種群數量新鮮出爐
    ,2020年最新麋鹿種群數量再創新高,種群數量達5681頭,其中野生種群1820頭,今年新生小鹿853頭。   自1986年39頭麋鹿回歸故土,江蘇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歷經30多年的保護,將麋鹿數量翻了近150倍,結束了無野生麋鹿的歷史。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發布的《物種引進指南》認為,中國麋鹿重引進項目是全世界138個物種重引進項目中最成功的15個之一。
  • 中國成功放歸25隻麋鹿 目前麋鹿種群數量突破8000隻
    中新社北京11月8日電(記者陳溯)記者8日從中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獲悉,為進一步擴大麋鹿野外種群,
  • 麋鹿保護區真的成「四不像」了
    資料顯示,大約十年前大豐麋鹿保護區就開始出現麋鹿棲息地容納量過載的問題,表現在植被顯著矮化,數量種類明顯減少,土壤板結。隨著麋鹿數量的逐年增多,這個矛盾越來越突出。大豐麋鹿保護區的當務之急是想方設法解決麋鹿的生存問題,而不是與麋鹿爭地,為個人政績追求表面的鮮光。
  • 在黃海之濱的鹽城,竟藏著世界面積最大的麋鹿自然保護區
    大豐麋鹿自然保護區坐落在美麗如畫的黃海之濱。麋鹿俗稱「四不象」,角似鹿非鹿,頭似馬非馬,身似驢非驢,蹄似牛非牛,是我國的特產。由於氣候條件的變化和人類濫捕,數量急劇減少,迨至清代,北京南郊皇家獵苑存200多頭麋鹿,這是當時世界少有的麋鹿群,1900年,八國聯軍攻陷北京,麋鹿被搶劫一空。
  • 中華麋鹿園:你想知道的麋鹿都在這裡
    這就是麋鹿「四不像」名字的由來。也有一種說法認為「四不像」是元始天尊起的名字,但是這種說法無法考證,也就博君一笑了。麋鹿是鹿科中叫溫順的一種。他們跑的沒有梅花鹿和「傻狍子」快,也不像馬鹿,白唇鹿那樣在發情期時攻擊人,甚至在公鹿為了爭奪配偶而角鬥時也是相對「佛系」的,沒有激烈的衝撞和大範圍的移動。敗者不留,勝者不追。這些特點決定了他們容易被天敵和人類捕殺。
  • 新疆阿勒泰市發現「麋鹿」及「狩獵」巖畫
    「麋鹿」及「狩獵」等動物、人物形象的巖畫,這是繼2009年第三次文物普查以來在阿勒泰市首次發現的最大規模的巖畫群。一處為單一動物巖畫,表現的是「麋鹿」形象,巖畫中共有兩頭鹿,一雄一雌,雄鹿頭頂鹿茸豐滿,雌鹿較雄鹿較小,巖畫整體畫面線條流暢,形態刻畫優美。另一處巖畫位於陡峭山壁間,畫面面積約有5至6平方米,巖面上動物、人物刻畫較為密集,表現有獵人「狩獵」、「遊牧」等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