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我國的衛星技術發展

2020-11-15 勁跑的風sparkle

要說目前世界上哪些地方最引人關注,其中之一就是事情日漸嚴峻的中東地區,

而另一方面則是已經持續燃燒了幾天的「地球之肺」——巴西境內的亞馬遜熱帶雨林大火。

而圍繞著這場大火,有關的討論也在不斷的展開,那麼這場大火的真相到底是什麼?

巴西衛星數據顯示,大火正以每分鐘三個足球場的速度燒毀亞馬遜雨林,從當時的新聞報導我們可以看到,多處森林被燒毀,而新的火情還在不斷出現。

在隨後的報導中,有關火場的信息就突然變少了很多,不少人表示,或許是巴西衛星的能力不足了。

這時,屢建奇功的中國長光衛星公司就出手了。

據中國長光衛星公司在近日公布的消息稱,他們公司旗下吉林一號雙星,

已經對亞馬遜森林火災區域完成了600景、總覆蓋面積超過96萬平方公裡的多光譜、中波紅外影像的拍攝,

並了解到了此前媒體報導中的一個真相,我們可能被騙了。

▲長光衛星發布的照片

長光衛星公司表示,拍攝結果分析後表明,被輿論報導稱為「濃煙滾滾」的巴拉-杜亞普地區,中波影像分析結果是,溫度並無差異,

同時5米空間解析度的多光譜影像配合分析解釋,也進一步證實了該地區所謂的「濃煙」實際上只是雲霧而已。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通過對所有拍攝到的影像進行分析判斷,我們可以非常客觀的說,

亞馬遜火災是確實存在的,只是有些方面我們被西方媒體欺騙了而已。

這場火長時間不能被撲滅的原因,完全就是因為巴西缺乏資金和救火裝備,撲滅大火最終還是要等到雨季,靠老天爺「幫助」。

而說起長光衛星,它也確實值得我們驕傲。

當年網上探討發現MH-370殘骸的時候,就是長光衛星打破了謠言,也讓長光衛星從此「一戰成名」。

爾後其揭露了美軍在伊朗周邊的戰機部署,令F-15甚至是F-35的蹤跡無處可藏,也使其開始揚名世界。

同時長光衛星此次公布的這些消息,也可以說揭露了西方國家無時無刻不在想著如何抹黑中國的真相。

因為在在相關事故調查報告還沒出來的時候,一名美國專家卻這個鍋甩到了我們的身上。

他邏輯是這樣的:中國不買美國大豆,造成巴西大豆價格上漲,農民們為了賺錢燒森林,於是釀成了現在的火勢。

推論:中國不買美國大豆造成巴西火災!

厲害!不過不知道美國人有沒有想過,當年鬱鬱蔥蔥的北美大草原都被美國人開墾出來種了小麥大豆,這算不算破壞全球生態平衡呢?

20世紀30年代,由於美國人過度開墾西部土地種小麥,造成了舉世震驚的「黑風暴」災難。

如果發生在今天,這一定是中國人愛吃麵條引發的。

合著咱中國人買不行,不買也不行。

▲長光衛星發布的照片

還有的美國人稱,發展牛肉產業也是導致亞馬遜大火的主要因素之一。

因為中國是巴西的最大牛肉進口國,所以該名專家認為,中國與這場大火有著難辭其咎的關係。

說實話,將火災和牛肉聯繫到一起,真的是要聞所未聞。

不過在美專家說出這番話之後,巴西人連忙跳了出來,表示,「不要聽信美國人的話,他們不過是在嫉妒我們的牛肉出口到了中國而已。」

而長光衛星的分析也證明了真相,它共識別真實火點9個,其中靠近巴西、秘魯交界附近的火點最多,可見這和牛並沒什麼關係。

而且話又說回來,當美國的某些磚家在「甩鍋」中國之前,麻煩先拿鏡子照照自己,好不好?

在亞馬遜雨林的開發過程中,歐美工礦業、農業企業賺的盆滿缽滿,而巴西的環境卻遭到破壞。

這些國家「甩鍋」中國的做法,與其說是關心環保,更像是「得了便宜又賣乖」。

▲在巴西投資佔比最高的前十位國家/地區

英、法、美、德、荷蘭等西方發達國家榜上有名

(巴哈馬是著名「避稅天堂」之一

存在著大量外資套殼公司)

對別國環境問題添油加醋、說三道四,站在道德高地上指責他國,標榜自己的環保成績,已經是很多發達國家屢試不爽的一套「組合拳」。

而再反觀中國,看看中國人面對困難是怎麼做的——

在2005年左右,中國每年沙化面積增加3436平方公裡,如果按照西方那套甩鍋大法,中國人只要跑到大街上去抗議就行了,反正會有人背鍋。

但是中國人沒有!我們去種樹!

在著名的庫布齊沙漠,中國人用十五年把這片沙地整體變成綠洲:

▲ 庫布齊沙漠2000年遙感

▲庫布齊沙漠2016年遙感,森林覆蓋率25%。

是全世界唯一一片被整體治理的沙漠,聯合國驚嘆於中國人「沙漠變綠洲」的偉業,將「全球治沙樣本」榮譽獎項留在這裡。

從華北平原到西北大漠,由東南丘陵至西南盆地,「退耕還林」、「防沙固沙」在如火如荼的進行......

在2019年環保遊行運動風靡全球之時,中國網友在支付寶螞蟻森林已經累計植樹超過5552萬株....

▲我們在支付寶裡面種下的樹都變成了視頻裡的那些

如今,中國的森林覆蓋率已經從上世紀50年代的12.5%上升至2019年的22.96%,截止2018年,中國完成植樹造林1.06億畝。

在2000-2017年間,中國的植被增加量佔到全球總量的1/4強,其中人工植樹造林的貢獻率高達42%。

▲ 美國人的衛星數據:黃土高坡已經被綠了

中國有句老話講得好:空談誤國,實幹興邦!

做環保,需要所有人的參與實踐,而不是靠「甩鍋」。

那些只知道指責、抹黑、表面光鮮的人,總有一天會被現實狠狠的打臉,巴西大火只是一場開始!

相關焦點

  • 技術突破,我國北鬥衛星系統技術取得了重大進展,實現反超
    ,即近期美國對我國的高端科學技術的制裁可以看出來,我國的科學技術已經讓美國等發達國家心存忌憚。其中一項科學技術便是5g技術的研發,5g技術的研發是先於美國的,並且正是因為5g技術在中國的研發,美國才會或多或少對我國進行制裁。所以從這裡可以看出中國的科學技術確實有提高。
  • 如果54年前,我國沒有下決心發展衛星通信事業……
    「東方紅」三號衛星是我國新研製的一種中容量通信衛星,採用全三軸姿態穩定技術、雙組元統一推進技術、碳纖維複合材料結構等先進技術,是中國當時發射的通信衛星中,性能最先進、技術最複雜、難度最大的衛星,達到了國際同類衛星的先進水平。「東方紅」三號衛星改善了我國的國際通信以及西部邊遠山區的通信狀況。
  • 遙感技術的發展史,中國衛星遙感技術的發展現狀
    中國衛星遙感技術的發展現狀 經過三十多年來的發展,衛星遙感技術的範疇從當初的單一遙感技術發展到今天包括遙感(RS)、地理信息系統(GIS),全球定位系統(GPS)等技術在內的空間信息技術,逐漸深入到國民經濟、社會生活與國家安全的各個方面,其發展與應用水平業已成為綜合國力評價的重要標誌之一。
  • GNTC全球網絡技術大會——衛星網絡論壇召開,開啟我國衛星網際網路新...
    2020年12月23日,由GNTC全球網絡技術大會組委會主辦,下一代網際網路國家工程中心組織的衛星網絡論壇在南京召開。來自中國電科天地辦、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航天科工空間工程發展有限公司、銀河航天、亞太衛星寬帶通信公司、羽尋科技、印度尼西亞PSN公司的專家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齊聚論壇。
  • 商業遙感衛星助推測繪技術發展
    從市場需求來看,童慶禧院士認為,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進一步加快,以及智慧城市如火如荼建設,從基礎設施建設,到地理國情普查和不動產登記,再到惠及民生的智慧服務,上至政府下到行業企業,對影像數據特別是對真三維化的測繪地理信息數據有著更強烈的應用需求。
  • 我國將同步發展靜止軌道微波探測衛星 讓風雨「無處遁形」
    新華社上海11月9日電(記者張建松)正在上海舉行的第19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上,我國第二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四號閃亮登場,吸引了很多人駐足參觀。在研製發射靜止軌道光學系列衛星的同時,我國將同步發展靜止軌道微波探測衛星,實現「連續性+立體觀測」,讓風雨「無處遁形」。
  • 航天領域專家齊聚海口 探討我國高分衛星與遙感產業發展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11月24日消息(記者 王子遙 周靜泊)高解析度遙感衛星(以下簡稱「高分衛星」)是遙感技術的應用。通俗來說就是把相機放在衛星平臺上,從空中向地面進行精準拍攝。國家航天局對地觀測與數據中心主任、高分專項工程總師童旭東表示,高分專項數據如今已在越來越多行業和區域得到應用,保障了自然資源、災害應急、農林水土、環境監測、氣象預報等重要行業的主體業務應用,成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信息技術支撐,比如數字地球也是衛星遙感技術應用的一種。專家們普遍認為,航天技術要服務於應用。
  • 老舊的衛星如何處理?我國這項技術世界一流
    目前,地球軌道上有上千顆衛星。我們知道,衛星都有使用壽命,超過這個時間衛星基本上就不工作了。或者,衛星在使用壽命到達之前,它就出現了意外的功能性故障,導致其不能運行了。那麼,這些老舊甚至是壞掉的衛星是如何處理的呢?
  • 我國迄今最大衛星·實踐十八號衛星:下一代衛星通信技術先鋒
    央視網消息:長徵五號火箭是我國迄今為止研製出的體型最大,發射能力最大的運載火箭。而此次長徵五號遙二火箭即將送上太空的也是我國目前最大的一顆衛星,實踐十八號新技術驗證衛星,它的主要任務是驗證下一代衛星通信技術。
  • 通信衛星天線技術的新發展
    天線技術是近年來通信衛星有效載荷中發展很快的技術。許多公司在這一領 域進行著國際性激烈競爭,其中,法國阿爾卡特空間公司有較快發展。他們多年來在理論分析 、設計 、製造和試驗方面已獲得了廣泛的知識和豐富的經驗。
  • 35載護航衛星發射,中國人保全力保障我國航天事業發展
    為了保障該衛星的順利發射,人保財險在時間緊、任務重的情況下,憑藉豐富的承保理賠經驗和專業的技術服務能力,圓滿完成保險保障任務,獲得了廣泛讚許。而這,僅僅是中國人保全力保障我國航天事業發展的一個縮影。長期以來,作為中國航天的戰略合作者,中國人保始終積極助力我國航天事業發展,並為每一個項目的順利實施提供著全方位的保障。
  • 衛星通信行業專題報告:從頻率維度看低軌寬帶衛星網發展
    此外,銀河航天這家民營的航天企業發射的這顆衛星對標國際先進水準的技術指標,又有技術創新,從國際上是用頻是首個,這顆星的成功對我國衛星行業也是一個建立信心的過程,當前國內已經出現了十幾家衛星公司和火箭公司,這說明該領域空間越來越開放,將有更多的資本參與。
  • 2020年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行業技術發展現狀分析
    被稱為繼網際網路、移動通信之後發展最快的三大信息產業之一。專利申請總量位居全球首位隨著北鬥全球系統建設和產業發展的快速推進,中國衛星導航專利年度申請量持續增長,尤其是最近3-4年專利申請勢頭強勁。其中,GNSS+作為新興領域,2019年的專利申請量有較大增長,增速達到29.82%,新增涉及GNSS+推算、GNSS+慣性導航等方面的專利較多,體現出我國在衛星導航應用方面的快速發展。
  • 每個人都可以用的衛星?看我國商業航天領域的「黑科技」
    記者從論壇上獲悉,我國商業航天目前處於快速發展階段,一批先進航天項目紛紛取得階段性進展。據介紹,我國的衛星網際網路工程—虹雲工程近期圓滿完成國內首個全系統、全流程、多用戶寬帶衛星網際網路通信試驗,未來將打造覆蓋全球的衛星網際網路系統,實現人們隨時隨地上網的需求。
  • 潘德爐院士:「擺平」衛星「聽、看」難題
    潘德爐在衛星發射現場上世紀80年代,他赴加拿大學習海洋遙感技術,以填補國內在該領域的空白;學成歸國後他硬是用扁擔挑回了幾十公斤重的磁碟資料,開始在海洋遙感領域開展科研工作;從2002年海洋一號A衛星升空到2020年海洋一號D衛星發射,他帶領團隊實現了我國海洋衛星從「零」到具有中國特色的海洋水色系列衛星體系的轉變……他就是我國海洋水色遙感科學和遙感模擬仿真科學的奠基人之一
  • 全球首顆搭載太赫茲技術6G衛星在我國太原升空,6G又快人一步
    隨著國內科技的飛速發展,通信技術突飛猛進,中國已經由1G到4G時代的追趕者變成了5G時代的引領者。就在全球5G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設之時,11月6日11:19,全球首顆6G試驗衛星,「電子科技大學號」搭載長徵6號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升空,並順利進入預定軌道。
  • 實現量子霸權,我國量子晶片破世界記錄,西瓜視頻看量子技術發展
    用沙子作為原材料,提煉成矽錠,切割成矽圓,最後通過光刻等技術工藝加工成的晶片,我們稱之為矽基晶片,因為是採用矽材料做成的。在21世紀以來,矽基晶片的發展史上以臺積電為代表的生產廠家,已經達到5nm,在指甲蓋大小面積下的晶片中,裡面電晶體的數量已經達到上百億顆。在這電晶體數量的博弈中,似乎很多廠家都遇到了瓶頸,畢竟晶片的面積擺在那,想要堆放更多的電晶體越來越難了。
  • 奔向藍天——「長光衛星」創新發展走筆
    9月15日,從我國黃海海域傳來振奮人心的消息,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成功將9顆「吉林一號」高分03衛星發射升空。這是我國首次在海上以「一箭九星」的方式發射衛星,創造了我國航天發射的新紀錄。同時,也使「吉林一號」在軌衛星達到25顆,在茫茫蒼穹,吉林這張名片愈加閃亮。長光衛星技術有限公司成立於2014年12月1日,是我國第一家商業遙感衛星公司。2015年10月7日,由公司自主研發的「吉林一號」組星成功發射,開創了我國商業衛星應用的先河。
  • 俄羅斯衛星130顆,美國衛星400顆,那我國擁有多少呢?
    目前為止,我國、俄羅斯和美國應該是航空事業發展得最好的三個國家,目前判定一個國家航空技術的標準都是以衛星數量來定義,根據數據統計得知當下整個太空範圍中,俄羅斯衛星130顆,美國衛星400顆,那我國擁有多少呢?
  • 深空技術何以帶動社會發展
    光明日報記者 詹媛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意味著我國深空探測又邁出新的一步,中國人正在走向宇宙探索的更遠處。今年以來,隨著「北鬥」組網成功,再到此次「天問」奔赴火星,我國航天領域的好消息頻傳。如何看待我國在航天領域的快速發展?航天技術該如何帶動經濟社會發展?7月24日,記者採訪了中國航天科工第三研究院副院長王長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