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精細結構常數測量水平成國際先進

2020-11-23 人民網

精確測量精細結構常數是確立新的國際單位制的重要一步,近日,由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承擔完成的「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課題「精細結構常數測量關鍵技術及電容基準的研究」順利通過由金國藩院士為組長的專家組驗收。該課題研製的國際新型的立式可移動屏蔽電極計算電容裝置測量精細結構常數,復現1pF電容單位的標準不確定度達到2.0×10-8,接近國際最好的水平。

現行的國際單位制由七個基本單位(長度單位米、質量單位千克、時間單位秒、電流單位安培、熱力學溫度開爾文、物質的量單位摩爾質量、發光強度單位坎德拉)和若干導出單位組成。為更好地復現、保存和傳遞基本單位的量值,2005年,國際上提出了重新定義國際單位制基本單位的問題,建議將國際單位制基本單位定義在基本物理常數上,如用普朗克常數定義質量單位千克,用基本電荷定義電流單位安培,用玻爾茲曼常數定義熱力學溫度開爾文,用阿伏加德羅常數定義物質的量的單位摩爾。精細結構常數與這四個基本常數之間有重要的關係,它的準確測量對四個基本常數的確定有重要的幫助。目前,國際計量局和美國、澳大利亞等先進國家都在研究新一代計算電容基準。

在科技部的支持下,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聯合國內有關單位,申請了「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以量子物理為基礎的現代計量基準研究」,包括能量天平質量量子基準、玻爾茲曼常數測量及熱力學溫度基準、精細結構常數測量關鍵技術及電容基準、阿伏加德羅常數測量關鍵技術等9項量子計量基準及關鍵技術研究。

據課題負責人、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首席研究員陸祖良介紹,該計算電容裝置也是目前國際電磁計量領域內除量子電壓和量子電阻之外具有最高準確度水平(10-8)的裝置。它本身是交流阻抗的計量基準,在電力行業、電子行業、家用電器、通訊設備的質量控制方面具有廣泛應用,對提高產品的國際競爭力發揮重要作用。(通訊員劉旭紅 記者林莉君)

相關焦點

  • 我國精細結構常數測量水平進入國際先進行列
    精確測量精細結構常數是確立新的國際單位制的重要一步,近日,由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承擔完成的「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課題「精細結構常數測量關鍵技術及電容基準的研究」順利通過由金國藩院士為組長的專家組驗收。
  • 精細結構常數或隨空間變化
    常數,就是在任何情況下都穩定不變的數值。發現任何物理常數的變化,都可能對基本物理理論帶來巨大的影響。一份新研究發現,宇宙精細結構常數或隨空間變化,但不隨時間變化。基本常數是構成現代物理理論的重要基石。它們不是從任何理論推導得出,是通過測量得到,並代入公式構建各種理論。因此這些常數哪怕只是發生任何一點點變化,都可能對物理認知形成很大的挑戰,正如人們所說的失之毫釐,差之千裡。精細結構常數是科學家們驗證的熱點。因為,精細結構常數與光速、電子所帶的電荷、普朗克常數和電容率四個常數相關。只要其中任何一個常數出現偏差,都會影響到精細結構常數的結果。
  • 宇宙精細結構常數是什麼?為什麼它很重要?
    增加相對論效應和自旋效應不僅會導致這些能量水平發生變化,而且還會導致退化水平分裂成多個狀態,從而揭示玻爾預測的粗糙結構頂部的精細物質結構。這些額外的能量水平彼此非常接近並且也接近玻爾的預測,這是我們現在稱之為原子精細結構的第一個證據。
  • 我國具備普朗克常數測量能力
  • 「精細結構常數」實為變數
    在宇宙學理論裡,一項最有爭議的問題是:為何自然界基本常數就像是為我們特別設計好的一樣?據物理學家組織網9月6日(北京時間)報導,這些基本常數之一的「精細結構常數」,現在被科學家以確鑿的證據表明其實為變數。假如結果得到公認,那麼物理學家必然要重新思考許多他們所珍視的物理定律,甚至包括曾備受推崇的愛因斯坦的核心理論。
  • 澳科學家研製原子鐘測量宇宙基本常數
    西澳大利亞大學副教授約翰-邁克菲倫領導的研究小組正在與時間賽跑,研製精確度達到世界領先水平的原子鐘。他們的原子鐘將用於一項實驗,測量宇宙的一個基本常數。邁克菲倫等人研製的原子鐘採用稀土元素鐿的原子製造。他說:「與其將它們看成鐘錶,我更喜歡將它們視為人類的終極精度機器。」
  • 我國成為可獨立測量普朗克常數的國家
    該課題通過「能量天平」方案,開展對普朗克常數測量和質量量子基準及其關鍵技術的研究,建立能量天平法測量普朗克常數裝置,使我國首次具備普朗克常數測量和千克基準穩定性絕對測量能力,成為國際上第4個可以獨立測量普朗克常數的國家,步入國際計量前沿研究行列。 計量基準的準確與否,需要國際單位制的7個基本單位的保證。
  • 【物理探索】精細結構常數,一個讓無數物理學家為之痴迷的數。
    原標題:【物理探索】精細結構常數,一個讓無數物理學家為之痴迷的數。 精細結構常數,可能是物理學中最讓人感興趣的常數。能級的變化會通過原子發射光的波長變化體現出來,在光譜中產生「劈裂現象」,即原來的一條吸收線劈裂成相距很近的兩條。這就是所謂的「精細結構」(fine structure),在太陽和恆星光譜中都存在。能級劈裂的寬度正比於α,這就是「精細結構常數」之名的來源。 α也引起了一些深奧的理論問題。
  • 宇宙精細結構常數最精確測量結果出現,精度提升3倍
    ·物理學·宇宙精細結構常數精度提升3倍圖片來源:Pierre Cladé, Sada Guellati-Khélifa et Tatsumi Aoyama物理理論的驗證和應用需要測量精確的基本物理常量,精細結構常數用於表徵光和帶電基本粒子(如電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強度。
  • 《科學》:透過石墨烯一瞥精細結構常數
    英國科學家最近利用可見光線射過單層的石墨烯(graphene),瞥到一個重要但神秘的宇宙基本常數——精細結構常數(fine structure constant)。相關論文在線發表於《科學》雜誌上。
  • 科學網—透過石墨烯一瞥精細結構常數
    本報訊 英國科學家最近利用可見光線射過單層的石墨烯,瞥見一個重要但神秘的宇宙基本常數——精細結構常數。相關論文在線發表於《科學》雜誌上。 宇宙萬物和地球生命實際上受到一些精確數字的控制,這些常數包括光速、一個電子電荷等。
  • 澳科學家研製原子鐘測量宇宙基本常數—新聞—科學網
    邁克菲倫領導的研究小組正在與時間賽跑,研製精確度達到世界領先水平的原子鐘。他們的原子鐘將用於一項實驗,測量宇宙的一個基本常數。邁克菲倫等人的原子鐘採用稀土元素鐿的原子製造   北京時間10月16日消息,據澳大利亞廣播公司(ABC)10月15日報導,西澳大利亞大學副教授約翰-邁克菲倫領導的研究小組正在與時間賽跑,研製精確度達到世界領先水平的原子鐘。
  • Webb團隊發現宇宙中精細結構常數的非對稱性
    通過天文觀測對於遙遠類星體的分析,Webb團隊發現:理論物理學家最信任的常數「精細結構常數」,竟然不是各向同性。,如果精細結構被發現不是常數,即使是有微小不對稱性或者隨時間變化,理論物理體系都將需要被改寫。
  • 我國進入國際計量界玻爾茲曼常數「第一梯隊」
    準確絕對地測量玻爾茲曼常數,使其不確定度達到新定義可以接受的水平,是國際計量界面臨的極大挑戰。 目前,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的科研人員在該常數重新定義方面獲得了重大突破——新獲得的玻爾茲曼常數kB =1.3806515×10-23 J·K-1,相對標準不確定度達到4.1×10-6,與國際科技基本常數委員會(CODATA) 2006年公布值的相對偏差小於1×10-6,成為目前國際計量界已獲得的
  • 科學網—玻爾茲曼常數測量和熱力學溫度基準研究獲突破
    該課題通過對玻爾茲曼常數測量和熱力學溫度基準及其關鍵技術的研究,建立玻爾茲曼常數測量裝置和光譜輻射法、噪聲法測量熱力學溫度裝置,使我國首次具備玻爾茲曼常數測量和輻射法熱力學溫度測量能力,步入國際計量前沿研究領域。 該課題為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重點項目「以量子物理為基礎的現代計量基準研究」項目中的一項。
  • 研究人員改進了基本物理常數的測量
    精細結構常數的實驗測量圖示圖像中的背景圖案代表實際的費曼圖,用於幫助計算電子磁矩異常的理論值(使用精細結構常數等進行計算)。用原子表示用於測量反衝速度的原子幹涉儀的方案。圖片來源:PierreCladé,SaïdaGuellati-Khélifaet Tatsumi Aoyama物理理論的驗證和應用要求測量被稱為基本常數的普適值。
  • 安徽核醫學分子影像水平達國際先進
    10月9日,安徽省首臺PET/MR(正電子發射型磁共振成像系統)獲批落戶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這也標誌著安徽省核醫學分子影像領域的整體水平達到了國際先進。    根據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公布的甲類大型醫用設備配置許可名單,安醫大一附院成為省內唯一一家獲得PET/MR配置許可的大型綜合性醫院。
  • 精細結構常數是什麼?蘊藏宇宙的奧秘?物理學中最大的迷之一
    媽咪說:知識就是力量上期視頻當中咱們介紹了量綱在物理學中的重要性,今天咱們來說說精細結構常數α,精細結構常數是物理學中為數不多的無量綱的常數之一
  • 我國電化學氣體傳感器技術達國際先進水平
    為此,不斷強化電化學傳感器核心技術的突破,儘快研發出具有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電化學氣體傳感器,成為我國經濟建設急需解決的重要課題之一。    中科院長春應化所是國內開展電化學氣體傳感器研發較早的單位之一,不僅在該領域有較深厚的科研積累,也具有較強的技術和人才優勢。結合國家需求,他們從1999年起開始了此項技術的攻關。
  • 國際單位制進入常數時代 千克的定義變了
    鑑於實物本身的不穩定性,國際計量界一直致力於建立一個不依賴於實物原器的測量體系。20世紀以來,隨著量子技術的發展,人類對各種物理量的測量準確度得到了極大的提高。科學家發現,這些常數比實物穩定百萬倍,並將其數值固定了下來。於是,科學家們開始探討採用物理常數來定義國際計量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