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國正在開展首次火星探測工程的研製工作。按照計劃,2020年中國將通過長徵五號發射火星探測器,並通過一次發射實現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探測。探測器發射後,大約需要經過7個月左右的飛行抵達火星。
上期我們講了踏上火星軌道的過程,需要經歷哪些艱難險阻。下一步,在人類未來實現登陸火星夢想的過程中,還有哪些問題等著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以前人類從地面望遠鏡望向火星,發現它似乎有四季的植物更迭,地表也有深有淺好似山川河流,認為火星上面可能有文明。鑑於這一設想,後來有了太空能力的人類,就非常想去火星看個清楚。
但那時候的人類,只能在遠距離為火星拍照,還沒達到從火星衛星軌道照相的水平。然而就是這樣飛越拍照的任務,也不是那麼容易完成的。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使飛行器能夠追上火星。在離火星幾十萬公裡位置很快飛越火星,速度計算和燃料控制也比較容易,不需要太過精打細算。而在這裡拍到的火星照片,也相比地面望遠鏡清楚太多。
上次我們提到的進入火星軌道問題,都是飛越任務達成後的嘗試了。它的難度有多大呢?相當於我們在幾億公裡以外,控制一根線穿越一個繡花針,彰顯了人類科技的進步。
而我們之前提到的水手號計劃,直到第九次嘗試,也就是水手九號,才穿過了這個「繡花針」,成功實現進入火星軌道的任務。困難程度,可見一斑。
在前篇幾篇文章裡,我們已討論過去火星所需的地球逃逸速度和進入火星軌道的精確減速。總之,登陸火星所需要的火箭推力,要比去月球的大的多。即使如此,火箭要儘量利用地球自轉的速度,以節省發射所需燃料。想要做到這一點,火箭發射的場地就要儘量接近赤道。中國為什麼要在海南建一個低緯度發射場,即文昌衛星發射中心,其中應該也有這個道理。
之前我們談到過,2020年地球前往火星的發射窗口,大概在7月3日後開放。因此這次中國向火星發射的火箭和太空飛行器,就定在7月23日之後的10天內完成發射任務。中國火星仼務使用的長徵五號火箭,也就是被暱稱為「胖五」的中國最大火箭,我覺得應該是沒有問題的。如果這次任務順利,「胖五」能夠把太空飛行器和儀器送到火星,成功實現火星登陸,那麼至少世界太空科技的第二把交椅,就非中國莫屬了。
中國如今能夠探索火星,真的可以算是一個圓了好幾千年的一個夢。在21世紀2020年的今天,中華民族可以實現這個夢想,已經很了不起了。四大文明古國真正持續到今天的,也只有古華夏文明。中華民族此時此刻不僅能好整以暇的存在於世界,還能真正去揭開這顆被祖先稱為「熒惑」的火星的神秘面紗,不可不說是一種奇蹟。
2020年4月25日,中國國家航天局宣布,將中國行星探測任務命名「天問」,將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命名為「天問一號」,同時公布了中國首次火星探測標識「攬星九天」。中國火星車名稱的全球徵集活動也即將啟動。人類對火星的探索,如今已經成了大家關注的焦點,接下來幾期內容,我會繼續跟手機前的你,一起探討火星的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