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內容中,我曾推測中國將會以一種相對省錢的氣囊降落方式登陸火星,但從目前我獲知的消息看,中國不用氣囊,而會以海盜號的反射火箭軟著陸方式來完成這次任務。
總的來講,無論是歐洲部分國家、前蘇聯、日本、印度,都參加過火星探測,但截至目前,登陸成功的僅有美國。歐洲部分國家、前蘇聯的宇宙飛船都曾到達過火星,但皆未曾完全成功登陸,在火星上操作。
由此可見,登陸是探尋火星最困難的一步。所以我還是堅持我原來提出的觀點:如果這次中國的天問一號火星計劃成功登陸火星,中國必然在太空科技探索方面,穩坐全球第二把交椅。
下面,我就與大家分享一下探測器登陸火星的那些事兒。
經過前段時間關於火星的介紹,大家應當已經有一些概念了,比如探測器發射需在「衝」位置到來前的100天,並且要以脫離地球速度11.2km/s發射,之後,探測器將以41km/s的速度(探測器11.2km/s加上地球的公轉速度30km/s)離開地球,沿著霍曼軌道飛向火星,並在過程中逐漸減速,抵達火星時,速度略超過30km/s(地球公轉速度)。
經8個多月的時間(255天),宇宙飛船將與火星會合,此時宇宙飛船速度不能高於29km/s(自身24km/s加火星5km/s速度),而此時宇宙飛船速度應在30km/s以上,宇宙飛船即需要剎車。
之後宇宙飛船將與通訊衛星分離,將通訊衛星留在火星軌道。衛星經過長時間橢圓軌道運行後,最終以火星大氣減速方式,以圓形軌道運行(點擊查看衛星運行軌道)。
分離以後,太空飛船即需要進行火星登陸任務。此時,太空飛船距離火星表面應有約5000千米的距離,向火星墜落而去。
宇宙飛船登陸火星,需先以反射火箭將速度降至與火星的相對速度約4km/s,好讓火星的重力場抓住。這一過程需要約20多分鐘,然後就開始向火星的大氣方向墜落。
火星大氣在距離火星表面約300千米的高度,飛船需要以與火星大氣呈12°至14°的角度,穿入火星大氣層。從宇宙飛船與衛星分離向火星墜落開始,至火星觸碰大氣的時間,大約要2個半小時。
宇宙飛船呈錐形,前部分是部分球面形狀的熱殼,抗高溫,以抵禦與大氣摩擦過程產生的熱量。尾部則是一個呈錐形的保護殼,熱殼和保護殼形成的空間裡面是所有需要登陸火星的科學儀器。
宇宙飛船在進入火星大氣後,因高速摩擦產生高溫,將在熊熊烈火中耗時7、8分鐘,才能穿越火星大氣的黑障區(即飛船與外界完全失去聯絡的區域)。目前,所有登陸火星的方式方法,均需經過此階段。
之後,就要分成三種登陸火星的方式。一是火星探路者號1996年的氣囊登陸方式,二是海盜號1976年的反射火箭登陸方式,三是好奇號2012年登陸的方式。
宇宙飛船跨過黑障區後,速度相較之前會慢下來。
第一種登陸方式,也是成本最低的方式是通過氣囊登陸,也就是我們提到的「不倒翁」式登陸。宇宙飛船後方會在6千米高度彈出一個大型降落傘(直徑可達10米至20米之間),宇宙飛船的速度會隨著變緩,經過10秒鐘左右,會將宇宙飛船的熱殼丟掉。
之後降落傘的速度越來越慢,最後到距離火星1600米時,將會有一條繩子帶著氣囊出來,裡面包著需要使用的儀器。氣囊將與降落傘一起減速降落,最後到達火星地表20米時,氣囊將與降落傘分離,墜下到火星地表,以氣囊抗震,開始在火星地表彈跳減速。
彈跳約15次左右,氣囊穩定降落在火星上,氣囊的氣就會釋放出來,並放出裡面的實驗儀器,即為成功登陸。這種方式成本低,但降落的精確度不高。
第二種登陸方式,即是海盜號的登陸方式。前期步驟均一樣,當穿透火星大氣後,下一步仍然是宇宙飛船的降落傘彈出,丟掉熱殼。
而後,登陸火星的儀器,需要將儀器的「腳」張開,這個過程需要20秒左右。當儀器準備完畢後,降落傘將在離地表1600米高度與宇宙飛船分離,分離後瞬時宇宙飛船點燃反射火箭,通過減速火箭剎車,最終使儀器依靠它的三隻腳著陸。由於這種方式需要反射火箭助力,因此將花費更多燃料,但降落的精度較高。
第三種登陸方式,前期步驟均一樣,與反射火箭方式類似,但其放出的是反射火箭的吊車,將宇宙飛船內的好奇號吊起來,緩緩的放到火星上,最後反射火箭吊車的繩子會與好奇號分離,與反射火箭一起飛離降落現場。這種方式的降落最精確,花費也最高,可能要花10億至20億美金!
中國這次送出的應是一個漫遊小車,因此整體儀器的重量不大,由此看,通過海盜號的登陸方式,也不會耗費特別高的燃料。
不過,小車無法攜帶反射火箭,所以中國將小車放在登陸器上,以登陸器承載反射火箭,完成登陸。當登陸器登陸火星,漫遊小車即可打開太陽能電池,展開探測。
具體登陸結果,2021年初才能揭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