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克卜勒10系統潮汐演化機制

2020-11-24 科學網

藝術家筆下的Kepler-10行星系統

最近,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季江徽研究員與其博士研究生董瑤揭示了Kepler-10雙行星系統的潮汐演化過程,探討了該系統的可能形成機制。

 

隨著Kepler空間探測計劃的實施,人們已經發現了2300多顆系外行星候選體,包括大約450個多行星系統。其中Kepler-10系統是一個典型的分層結構的雙行星系統,它包含兩顆行星,內行星是Kepler空間探測計劃發現的第一顆巖石類地行星,其軌道半長軸為0.01684 AU,非常靠近中心恆星;而外行星距離恆星和內行星較遠,半長軸為0.2407AU。根據目前行星形成理論,巖石成分的類地行星形成的最小距離約為0.4 AU,且大多數為近圓形軌道。因此,Kepler-10系統的兩顆行星不太可能在目前的軌道附近形成,它們可能是在較遠處形成以後經歷了遷移機制(如行星在氣體盤中遷移、行星與行星之間的散射等),才抵達了靠恆星較近的軌道上,進而受到了較強的潮汐效應。然後,兩顆行星又經過長期的潮汐演化過程,最終形成了目前的行星系統。

 

季江徽等研究人員利用理論分析和數值模擬方法研究了Kepler-10系統的潮汐演化過程。他們在動力學模型中,主要考慮了中心恆星作用到內行星上的潮汐效應和相對論效應,以及兩顆行星之間的引力攝動。數值模擬結果表明,內行星由於非常靠近中心恆星,潮汐衰減和圓化現象極為明顯,潮汐效應對其軌道演化的最終構型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而外行星由於離恆星和內行星較遠,潮汐作用不顯著。另外,他們還利用一般長期攝動理論分析了該系統的潮汐演化過程,與數值結果相符。

 

對於該行星系統的形成,紫臺研究人員指出,內行星可能經歷了行星與行星之間的散射過程,從而獲得了比較顯著的偏心率數值;而外行星可能是從原行星盤中遷移到當前位置附近,由於行星盤中氣體對偏心率的抑制作用,它維持了非常小的偏心率,擁有近圓軌道。

 

研究Kepler-10系統的潮汐演化對於揭示Kepler空間望遠鏡所發現的一般雙行星及多行星系統的形成演化具有重要意義。該研究工作將於近期發表在國際著名天文刊物《皇家天文學會月報》(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MNRAS)上。(來源: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研究首次揭示一類特殊行星系統形成機制
    > 7月10日,《天體物理學期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發表了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季江徽研究員的研究團隊與南京大學學者合作的研究成果:首次揭示了克卜勒(Kepler)空間望遠鏡發現的一類特殊行星系統構型的形成機制。
  • 研究揭示近距雙星系統中S型行星的形成機制
    S型行星(行星環繞雙星中的一顆運行)形成機制的研究。該工作揭示環雙星的多行星系統內部發生的散射過程和恆星與行星之間的潮汐作用,可在近距雙星(間距為0.5-3 au,au為天文單位)內部形成S型行星。該項成果對深入了解雙星系統中行星形成與演化具有重要科學意義。   電影《阿凡達》描述了距離太陽系最近的雙星系統Alpha Centauri (AB)中的一顆S型大行星的衛星(潘多拉星球)上發生的故事。
  • 科學網—揭示近距雙星系統中S型行星形成機制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
  • 研究人員揭示吸血蝙蝠演化適應機制
    原標題:研究人員揭示吸血蝙蝠演化適應機制 本報訊(記者 季徵) 記者從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了解到,近日該所張國捷課題組研究人員在國際著名期刊上發表論文,揭示了吸血蝙蝠專門以吸血為食的演化適應機制。 吸血蝙蝠是專門以血液為食的蝙蝠,是哺乳類唯一專門以血液為食的類群。
  • 揭示近距雙星系統中S型行星形成機制—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
  • 研究揭示綠藻適應南極環境的早期演化機制
    生物在寒冷的南極大陸如何生存演化是一個十分有趣的生物學問題。目前,對於嗜冷生物生命活動的研究主要是基於對嗜冷酶的理解,而嗜冷酶是經過長期的突變積累和適應性演化形成的。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等單位科研人員以從南極分離到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 NJ-7和來自溫帶的小球藻C. vulgaris UTEX259為研究材料,揭示了綠藻在南極環境下的早期適應機制。水生所徐旭東研究團隊從南極分離到小球藻NJ-7,其18S rRNA序列與來自溫帶的小球藻UTEX259完全相同,核和細胞器基因組結構也支持為同一種。
  • 近距雙星系統中S型行星形成機制揭示
    電影《阿凡達》描述了距離太陽系最近的雙星系統中的一顆S型大行星的衛星(潘多拉星球)上發生的故事。21日,《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月刊》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季江徽課題組對近距雙星系統中S型行星(行星環繞雙星中的一顆來運行)形成機制的研究。
  • 克卜勒衛星連續觀測近4年,測量了這顆90億歲紅巨星的振蕩!
    克卜勒衛星以發現數千顆系外行星而聞名,克卜勒衛星連續而細緻地測量超過50萬顆恆星的亮度,以獲取凌日系外行星的信號。不太為人所知的是克卜勒衛星對恆星天體物理監測計劃的革命性貢獻,特別是對恆星振蕩的研究。我們的太陽,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就一直被認為會表現出恆星振蕩,這類似於鐘的鈴聲,因為恆星自轉和內部結構產生的壓力波圍繞著表面循環,可以通過分析振蕩來揭示恆星內部結構的細節。
  • 克卜勒衛星連續觀測近4年,測量了這顆90億歲紅巨星的振蕩!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天文航天#系列徵文克卜勒衛星以發現數千顆系外行星而聞名,克卜勒衛星連續而細緻地測量超過50萬顆恆星的亮度,以獲取凌日系外行星的信號。不太為人所知的是克卜勒衛星對恆星天體物理監測計劃的革命性貢獻,特別是對恆星振蕩的研究。
  • 研究揭示非模式哺乳動物與其寄生蛔蟲協同演化的基因組學機制
    協同演化(Coevolution)指兩個或多個物種通過自然選擇的過程相互影響彼此的演化,按種間關係可分為互利的協同演化和拮抗的協同演化。宿主和寄生蟲的協同演化就是典型的拮抗協同演化。已有的關於協同演化遺傳機制的研究較多集中於候選基因水平,缺乏基因組水平的研究。隨著基因組測序技術的發展,一些和人類及家養動物健康相關的寄生蟲基因組被解析。
  • 研究揭示非模式哺乳動物與其寄生蛔蟲協同演化的基因組學機制
    協同演化(Coevolution)指兩個或多個物種通過自然選擇的過程相互影響彼此的演化,按種間關係可分為互利的協同演化和拮抗的協同演化。宿主和寄生蟲的協同演化就是典型的拮抗協同演化。已有的關於協同演化遺傳機制的研究較多集中於候選基因水平,缺乏基因組水平的研究。
  • 水生所揭示綠藻適應南極環境的早期演化機制
    生物在寒冷的南極大陸如何生存演化是一個十分有趣的生物學問題。目前,對於嗜冷生物生命活動的研究主要是基於對嗜冷酶的理解,而嗜冷酶是經過長期的突變積累和適應性演化形成的。那麼,通過大氣層流等途逕到達永久性寒冷環境的微生物,在細胞內各種參與代謝的酶完成冷適應之前怎樣在低溫下保持一定的代謝活性和生長能力呢?
  • 爆發型白矮星吸積盤演化研究獲進展
    研究從一段充滿隨機變化,甚至「激變」的Kepler空間望遠鏡連續觀測數據中,反演出爆發型相互作用雙星處女座TW的主星白矮星周邊吸積盤,在超級爆發前後的完整演化過程。該研究為白矮星吸積盤的熱潮汐不穩定(TTI)模型提供有力的觀測證據,並對激變雙星「標準」演化理論提出挑戰。爆發型吸積白矮星長期存在的一類準周期超級爆發現象,是天空中僅次於超新星爆發的光學瞬態事件,很早便引起廣泛關注。
  • 癌症演化樹:揭示癌症轉移機制
    【環球科技】    基因突變的演化樹不僅能揭示不同組織中致癌細胞的相互關聯性,還能揭示癌症的演化歷史。在癌症早期,某些致癌基因發生突變,似乎是導致原發性腫瘤以及轉移性腫瘤的罪魁禍首。
  • 動物所揭示非模式哺乳動物與其寄生蛔蟲協同演化的基因組學機制
    協同演化(Coevolution)指兩個或多個物種通過自然選擇的過程相互影響彼此的演化,按種間關係可分為互利的協同演化和拮抗的協同演化。宿主和寄生蟲的協同演化就是典型的拮抗協同演化。已有的關於協同演化遺傳機制的研究較多集中於候選基因水平,缺乏基因組水平的研究。
  • 天文學家揭示太陽系首個到訪星際天體「奧陌陌」起源
    國家天文臺 供圖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張韻博士與美國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林潮教授共同完成的這一重要天文研究成果論文,已獲最新一期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天文》在線發表,論文提出的新模型揭示出這類星際天體的形成機制和成為星際天體的過程,數值模擬結果首次全面系統地復現了奧陌陌的所有特徵。近距飛越恆星潮汐撕裂過程(來源:國家天文臺/張韻)。
  • 黏土礦物演化機制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何宏平、博士研究生李尚穎等人在黏土礦物演化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日前發表在《美國礦物學家》上。
  • 國家天文臺揭示人類觀測到的首個系外到訪星際天體
    4月13日,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天文》在線發布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博士張韻與美國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教授林潮的論文,揭示了人類觀測到的首個太陽系外到訪的星際天體「奧陌陌」,及其形成機制和成為星際天體的過程。
  • 回眸百萬年時光 超算揭示陀螺型小行星演化機制
    2020-10-22 02:44:11 來源:科技日報科技日報北京10月21日電 (記者胡定坤)記者21日從清華大學航天動力學實驗室獲悉,日前該校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聯合研究團隊在《自然·天文》期刊上發表文章《重建
  • 深海化能生態系統大型生物起源與演化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沙忠利團隊在深海化能生態系統大型生物起源與演化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首次對熱液阿爾文蝦的起源與演化路徑進行了較為全面和系統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