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部核磁共振的過程是怎樣的?患者無須過度害怕

2020-11-25 人民網

原標題:頭部核磁共振的過程是怎樣的?患者無須過度害怕

  頭部核磁共振檢查的過程是怎樣的呢?有沒有什麼特殊的要求呢?核磁共振可以檢查的部位是有很多的,最常見的就是頭部核磁共振。而人們最關心的就是頭部核磁共振會不會有什麼危害,下面就來告訴你答案吧。

  頭部核磁共振的過程

  頭部核磁共振檢查,無需特別的準備,檢查前可以正常飲食,服藥。通常檢查時,技師會把患者帶到檢查室,讓患者平躺在檢查床上,頭部周圍放置有掃描探頭。然後,技師會離開檢查室而進到儀器操作室,檢查過程中患者都可以和操作技師保持聯繫,患者應放鬆心態接受檢查。機器開始運轉後,患者會聽到一些聲響,一般會持續數分鐘,這是機器在採集圖像,不用擔心害怕。整個過程中應儘量保持頭部不動,以避免造成重影影響圖像質量。完成一次磁共振檢查需要30分鐘左右,結束後,技師會回到患者身邊,幫助患者離開檢查室。

  接下來,就來一起了解了解核磁共振是否有危害吧。

  核磁共振檢查有危害嗎

  由於核磁共振是磁場成像,沒有放射性,所以對人體無害,是非常安全的。據了解,目前世界上既沒有任何關於使用核磁共振檢查引起危害的報導,也沒有發現患者因進行核磁共振檢查引起基因突變或染色體畸變發生率增高的現象。雖然核磁共振在篩查早期病變有著獨到之處,但任何檢查都是有限度的,比如有些病人不適合核磁共振,就不要過度檢查。他呼籲,任何患者都應遵醫囑進行檢查,不要以為影像檢查越貴越好,只有適合自己的檢查才是最好的。

  由此看來,可以放心的進行頭部核磁共振檢查的。

(責編:曾璐、羅帥)

相關焦點

  • 核磁共振為什麼讓家屬陪同,醫生卻出去?難道是害怕輻射?
    核磁共振為什麼讓家屬陪同,醫生卻出去?難道是害怕輻射?現代科技日新月異,醫學技術也發展迅速,不需要開刀就能看清體內情況了解患者病情,藉助儀器進行觀察,利用影像學發現病灶,許多人都以為CT與核磁共振是一個檢查項目,其實不然,兩者有著明顯區別。
  • 腫瘤患者也需要做核磁共振?有什麼意義呢?真相終於揭曉
    而在眾多的影像檢查當中,核磁共振是常見的一種,說起核磁共振大多數人都不陌生,它主要是通過發射電波到身體內和輕質子產生信號,再通過電腦將這些信號處理轉化為圖像,使圖像清晰顯現出來,從而讓醫生判斷疾病。由於此項檢查對於身體內部實質性器官掃描非常準確,很多人懷疑自己存在腫瘤也需要做此項檢查。其實腫瘤患者是否需要做的磁共振因情況而異。腫瘤患者在什麼情況下需要做核磁共振檢查?
  • 4歲可以做頭部核磁共振嗎
    對4歲的小朋友來說,是可以做頭部核磁共振的。4歲的小朋友大腦重量已經達到成年人的75%以上,且外形上已具備了成人腦的形狀,也具備了成人腦的基本結構,處於結構上基本完備的狀態。
  • 診斷不準可能導致過度治療,超聲、鉬靶、核磁共振怎麼選?
    診斷不準可能導致過度治療,超聲、鉬靶、核磁共振怎麼選?「現在一些醫療機構設備本身就不好,讀片的醫生水平也不夠,從而出現了一部分病人被誤診,以及過度治療的情況。」彭衛軍主任直言,實際上,一些良性的結節、腫塊是不需要開刀的。一些患者,因為在體檢時發現腫塊後診斷結果不準確,擔心不已,輪番換好多家醫院就診,增加了患者的精神負擔和經濟負擔。更有些患者被告知可能是惡性腫瘤,心裡就已經有個疙瘩,要讓她相信其實沒事就特別困難。
  • 腫瘤患者也需要做核磁共振?有什麼意義呢?醫生是這樣說的
    腫瘤患者在什麼情況下需要做核磁共振檢查?  當患者出現頭痛胸悶等疾病時,醫生一般會讓其先進行CT,在掃描CT後如果發現有異常病變,初步顯現出病變的輪廓壞死出血等情況,這時如果想做進一步檢查來明確疾病性質,就可以通過核磁共振掃描來更加明確判斷。  又或者已經確定存在或者頭部轉移病灶等情況,通過核磁共振掃描也可以具體了解轉移的情況以及治療後的效果。
  • 核磁共振是什麼?核磁共振與CT有什麼區別?
    核磁共振是一種影像學檢查,現在越來越多應用於臨床,此項檢查已經成為一種常見的影像檢查方式,核磁共振成像作為一種新型的影像學檢查技術,對身體影響小,沒有輻射, CT,X對身體有一定輻射,所以很多人現在選擇擇核磁共振檢查,但是不是所有人都能做核磁共振!
  • 患者被忘在核磁共振儀器內兩小時 責任人遭處罰
    本報訊(記者李鐵錚實習生孫乾)前天,因被醫生遺忘,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下簡稱東方醫院)患者張先生在核磁共振儀器內停留了近兩個小時,而正常的檢查時間應為30到40分鐘。  前天10點50分,59歲的張先生來到東方醫院進行頭部核磁共振檢查。
  • 核磁共振下的性愛過程!【視頻】
    這不,科學家用先進的核磁共振成像技術記錄下了一對男女志願者性愛過程,以探究解剖學上的秘密…………。早在1999年,四位來自荷蘭的科學家在《英國醫療期刊》上發表了一篇新穎有趣的論文--《性交及女性性喚起時,男女生殖器官的磁共振攝圖》。
  • 幽閉恐懼症患者害怕做磁共振怎麼辦?醫生:7點建議助你完成檢查
    但檢查過程中,他突然自己把腦袋從線圈裡拽出來,從床上跳了下來,醫生趕緊衝進去問怎麼了?只見陳先生臉色蒼白,自言自語:「醫生太可怕了,我心跳加速,呼吸不暢……」 案例2: 患者張女士,因肩頸痛前來湖南旺旺醫院放射科行頸椎磁共振檢查,一進入檢查室她就怯怯的探著頭往裡面看,她告訴醫生,她一想到要躺到機器上做檢查她就害怕,心慌。 曾經兩次嘗試做核磁共振,都失敗了。
  • 幽閉恐懼症,為什麼不能做核磁共振(MRI)檢查?
    今日門診遇到一名患者,說自己不敢做磁共振,已經努力嘗試過很多次,每次都是緊張、害怕到不行,根本就沒有辦法控制自己,甚至還出現了小便失禁,無奈只好先暫時放棄檢查。為什麼會害怕做磁共振?難道是「磁共振恐懼症」?
  • 臺大校長李嗣涔:博士賣雞排,無須過度放大
    臺大校長李嗣涔:博士賣雞排,無須過度放大 2013年03月16日 16:08 來源:中國臺灣網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做核磁共振要注意什麼?這6個要點,不妨事先了解
    做核磁共振檢查要注意這6個要點第一、去掉身體的金屬物品如果是接受頭部檢查的患者,則必須事先從身體上去除假牙、髮夾和項鍊等金屬物品。重金屬會影響磁共振檢查並導致錯誤的結果。由於磁共振檢查會將人體置於磁場中,因此某些金屬物質會干擾磁場,這導致結果錯誤。
  • 核磁共振跟CT到底有什麼區別?這些實話,你得好好聽進去
    眾所周知,核磁共振以及CT檢查都是生活中較為常見的檢查手段。在發現某些疾病出現時,為了得到準確的檢查結果,就需要藉助這兩種比較先進的影像檢查。通過查看病灶的具體成像,來得知患者病變部位的具體情況,明確診斷後採取針對性的治療措施。
  • 做核磁共振時,為何醫生讓家屬留下自己出去,是因為害怕輻射嗎?
    其實筆者也有這樣的疑惑,曾經和醫生同事溝通過這個問題,同事還說曾經因為此事被家屬投訴:做核磁共振的檢查時候,醫生居然怕輻射躲在外面讓家屬去裡面陪患者!這樣的醫生一點都不稱職!事實上,醫生是被冤枉的,那究竟事實真相如何?這裡先從核磁共振的檢查原理開始說起。
  • 幽閉恐懼症的人不能做核磁共振?就算不存在這種情況,要注意4點
    在目前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各種各樣醫學檢查項目也越來越多,在臨床上比較常見的有CT、B超、X線以及核磁共振,核磁共振可能是這其中大多數人不了解的一種檢查項目,核磁共振主要是通過磁場運轉對身體進行掃描,從而判斷心腦、血管、心臟、神經系統、骨骼以及其他器官是否存在病症。
  • 做核磁共振時,為什麼家屬在裡面,醫生卻出去了?
    去醫院做核磁共振時,為什麼醫生讓患者家屬在裡面陪同,而自己卻出去了呢?做檢查的時候,做核磁共振的那間屋子被厚厚的大門緊閉著,並且上面還寫著「危險」的字樣,這就讓人心生害怕了,不是說核磁共振沒有輻射的嗎,為什麼還用那麼厚的大門擋著,上面還寫著「危險」,並且醫生自己出去,卻留患者家屬在這裡陪同呢?
  • 什麼是核磁共振 核磁共振檢查什麼
    什麼是核磁共振核磁共振是磁矩不為零的原子核,在外磁場作用下自旋能級發生塞曼分裂,共振吸收某一定頻率的射頻輻射的物理過程。核磁共振波譜學是光譜學的一個分支,其共振頻率在射頻波段,相應的躍遷是核自旋在核塞曼能級上的躍遷。
  • 做核磁共振檢查不得不知這5件事
    提到核磁共振檢查相信不少小夥伴都有所了解它是醫生診斷患者病情越來越常見的檢查手段之一但很多人在做核磁共振前內心都有點忐忑今天安安想跟大家聊聊關於核磁共振的一些事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簡稱是MRI,它是通過將人體置於特殊的磁場中,用無線電射頻脈衝激發人體內氫原子核,引起氫原子核共振,並吸收能量。
  • 哪些假牙不能核磁共振
    核心提示:核磁共振是較為常見的一種檢查手段,很多朋友說去做檢查時,醫生會安排做核磁共振檢查,但核磁共振怕金屬,會影響成像的效果。我們都知道鑲牙的種類有很多,材料也各不相同,那麼哪些假牙是不可以做核磁共振的?
  • 做核磁共振時,為什麼醫生讓家屬留下而醫生自己卻出去呢?
    在很多人的眼中,X光,CT和核磁共振都屬於對身體有危害的檢測。於是,天然地會排斥這些檢測項目。其中,核磁共振算是被誤解最深的檢測項目了。如果是患者的情況比較嚴重,有時候醫生會讓一些醫護人員,或者是家屬留在檢查室內陪著患者,而這個時候醫生往往會離開時檢查室,然後在工作室裡對患者進行核磁共振檢測。於是,就有人認為醫生這樣做是很不負責任的體現,讓家屬和患者遭受輻射,自己卻離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