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覺得三角學難學,其中一點就是三角函數中的公式太多。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曾提到:「整個三角學是由一個勾股定理(畢達哥拉斯定理)、六個定義(sin、cos等)、一個定律(餘弦定律)以及一個公式(和角公式)所推演出來的數學體系,餘弦定律尤其重要。」很多人會疑問:三角函數有那麼多公式,為何只提到一個「和角公式」呢?答案是:在所有的三角函數公式中,「和角公式」是基石。如果你理解了「和角公式」的推導和證明,就相當於打通了三角函數的任督二脈,其他的三角函數公式都不再是什麼難事。
所謂的「和角公式」主要是指正弦的和角公式,即:
sin(α+β) =sinαcosβ+cosαsinβ
看起來有點複雜,下面我通過不同的角度和方法來證明這個重要的和角公式。
證明方法一:經典方法。
從上圖可以知道,sinα=CB/AC,sinβ=DC/AD; cosα=AB/AC,cosβ=AC/AD;sin(α+β)=DE/AD。
進一步推出:CB=AC·sinα=AD·cosβ·sinα。
從上圖可以得到:cosα=CF/CD。
進一步推出:CF=CD·cosα=AD·sinβ·cosα。
又因為CF+CB=FB=DE=AD·sin(α+β)=AD·cosβ·sinα+AD·sinβ·cosα。
於是得到: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
用這個方法還可以進一步推出「差角公式」,讀者自己去嘗試一下吧!
證明方法二:面積法。
從上圖可以得到:sinα=BC/AB,sinβ=DC/AC; cosα=AC/AB,cosβ=AC/AD。
推出:BC=AB·sinα,CD=AC·sinβ,AC=AB·cosα=AD·cosβ。
左邊三角形的面積(△ABC)=(1/2)·BC·AC=AB·AD·sinαcosβ;
右邊三角形的面積(△ACD)=(1/2)·CD·AC=AB·AC·cosαsinβ;
整個三角形的面積(△ABD)=(1/2)·AB·AD·sin(α+β);
於是可以得到: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
證明方法三:鋪磚法。
構造兩個斜邊都是1的三角形,如下圖所示:
用兩組上面的三角形,經過拼接可得:
顯而易見,空白部分的面積=sinαcosβ+cosαsinβ。
接著,我們還是用這樣兩組三角形,按照下面的圖形進行拼接:
顯而易見,空白部分的面積=1·h=1·sin(α+β)=sin(α+β)。
綜上,我們再一次可以得到: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
證明方法四:外接圓法。
在三角形ABC外面作一個外接圓,假設圓半徑r為1/2。如下圖所示:
上圖可知,AH=(1/2)·sinγ;推出AB=sinγ。同理可得:AC=sinβ;BC=sinα。
從C點作一條AB的垂線CF,可以得到:
sinγ=sin[180°-(α+β)]=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
用四種不同的證明方法,從四個不同的視角,我們得到了同樣的答案,就是著名的正弦和角公式: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用這幾種方法,我們還能延伸出餘弦和角公式、差角公式等一系列的三角函數公式。
我想,經過這樣的推導,這輩子你要忘記這個公式似乎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三角函數的其他公式易如反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