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財經|報告:到2050年塑料生產將消耗全球20%的石油

2021-01-08 新華社新媒體

新華社北京12月29日電(記者安娜)自然資源保護協會、北京石油化工學院28日聯合發布的報告顯示,塑料工業目前消耗了全球8%的石油,其生產和使用環節的碳排放約佔全球總碳排放的4%,如果仍以當前的慣性模式發展,到2050年,塑料生產將消耗全球20%的石油,生產和使用的碳排放約佔全球碳預算總額的15%。

這份名為《中國塑料的環境足跡評估》的報告由北京石油化工學院撰寫。

圖為《中國塑料的環境足跡評估》封面

報告指出,塑料在自然環境中降解一般需要數百甚至上千年,從環境容量的角度而言,塑料已經成為「超級垃圾」,造成了全球嚴重的環境汙染。

報告強調,在塑料領域,「可降解」並不等同於低環境影響。塑料的本質碳齡、在產品鏈中的位置、後端處理處置方式三重因素,共同決定著其全生命周期的綜合環境影響。如果處置的方式是焚燒,化石基的可降解塑料比不可降解塑料更不環保。

考慮到擴大垃圾焚燒規模不僅會損害公眾健康,還會加劇財政負擔和資源浪費,報告認為,應擴大循環利用塑料的規模。推動塑料經濟從開環的線性模式走向閉環的循環模式,是一場從理念、技術、管理及生產、消費的系統性變革。推動這一變革的關鍵在於促進易回收的塑料實現100%回收,提高塑料在經濟系統的循環性能,減量發展與平衡發展。

根據這份報告,每1噸廢塑料保守估計可替代0.67噸潔淨的樹脂原料,由此避免1噸石油資源消耗和1噸垃圾焚燒,綜合減排5噸二氧化碳。

相關焦點

  • 新華財經|報告預計2050年中國非化石能源佔比將達到65.6%
    報告預計,在碳中和情景下,中國能源相關碳排放將於2025年前後達峰,清潔能源將更快地全面滿足新增能源需求,對傳統化石能源的規模化替代也將提速,能源變革加快。預計到2050年,非化石能源在我國能源結構中的佔比將達到65.6%。
  • 科學家稱因缺水將人類將被迫2050年前後吃素
    【環球時報 記者 柳玉鵬】瑞典科學家發布的一份關於水資源和食物供應的報告稱,人類在2050年前將不得不改吃素,以應對世界性食物短缺問題。據俄羅斯《新消息報》28日報導,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水資源研究所的科學家發布報告指出,目前,全球水資源短缺問題嚴重,而如果人類不改變西方國家居民式飲食習慣,到2050年,世界人口增至90億時,地球上的水資源將不足以生產出足夠養活人類的糧食。由於生產富含蛋白質的肉類產品比生產素食多消耗5-10倍的水資源,因此科學家認為,素食是解決糧食短缺問題的辦法。
  • 《全球天然氣展望報告2050》摘編
    然而,這些政策將很難在實現《巴黎協定》目標的同時,滿足日益增長的全球人口和經濟的能源需求。  2.能源和天然氣需求趨勢  2050年,化石能源將繼續在全球能源結構中佔據主導,但所佔份額將有所下降,預計從2018年的81%下降到71%。
  • 首次量化塑料產品的環境足跡!油控研究項目最新成果出爐
    在此分析基礎上,報告提出了「十四五」時期塑料消費減量(以下簡稱「塑控」)的目標、路線圖、保障措施和預期效益。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研究院研究員蔡博峰和北京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劉春蘭對報告進行了點評。 報告指出,塑料消費造成了全球嚴重的環境汙染。截止到2015年,人類累計排放了約63億噸塑料垃圾,其中接近80%的塑料垃圾被填埋或遺棄。
  • 國際原子能機構預測2050年全球核能發展趨勢
    原標題:國際原子能機構預測2050年全球核電發展趨勢 9月10日,國際原子能機構(原子能機構)發布了新版《至2050年能源、電力和核電預測》報告,詳細分析了到2050年全球和區域核電發展趨勢。報告指出,到2050年,全球終端能源消耗總量將以1%左右的速度增長28%,而電力消耗將增長91%,其在全球終端能源消耗中的份額將從18.8%增加到26.1%。假設當前的政策、技術和市場趨勢保持不變,現有的核電廠按計劃逐步淘汰(即「保守情景」),預計到2050年,全球核電裝機容量將比2018年減少6%,至371千兆瓦。
  • 新華財經年報|2020年有色金屬行業分析及2021年展望
    新華財經北京12月29日電(分析師戴溪瀛)有色金屬市場供給端緊張、庫存進入階段性低位、下遊消費改善、財政政策寬鬆,疊加宏觀情緒改善,灰犀牛和黑天鵝事件階段性落地,或將進入一輪順周期,2021年,有色市場走向和波動幅度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疫情對經濟的拖累程度、供給釋放、中美關係、地緣政治等風險點。
  • 2050年之前吃素才能生存?
    據外媒28日報導,瑞典科學家在斯德哥爾摩召開的世界水周論壇上發出警告,由於水土資源短缺,到2050年以前,人們可能被迫成為素食主義者才能生存下去。根據瑞典國際水研究所報告,到2050年世界人口將達到90億,若人們不改變飲食習慣,40年後地球上的水資源將無法生產出滿足這些人需要的糧食。
  • 向塑料汙染宣戰:海洋中塑料與浮遊生物比例達1∶2 ,到2050年,海洋裡的塑料垃圾將比魚類還多!
    2018年,聯合國環境署首次聚焦一次性塑料汙染問題,發布世界環境日的主題為「塑戰速決」——因為我們的藍色星球,正在被塑料包圍。聯合國環境署稱,如不加以限制,到2050年,海洋裡的塑料垃圾將比魚類還多。這是一場人類與塑料的世紀之戰。及時減消塑料汙染,別再讓地球傷痕更觸目驚心。
  • 科學家:2050年人類恐將被迫吃素 以應對食物短缺問題
    食品夥伴網訊 據外媒報導,瑞典科學家日前表示,由於人口膨脹與食物短缺的影響,在2050年之前,全球人類或將被迫吃素,來維持那時90億人的生存,否則無法度過糧食危機的難關。        2012年世界水資源會議日前在瑞典舉行,有超過2,500名來自120個國家的政府官員、聯合國代表、非政府組織代表、研究人員等出席這項會議,商討如何解決水資源供給不足的問題。
  • 韓國環境部:計劃到2025年將塑料廢棄物減少20%
    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中新網12月24日電 綜合韓媒報導,韓國環境部24日表示,韓國計劃通過減少塑料產品的產量和提高回收率,來減少塑料垃圾。計劃到2025年時,韓國將塑料垃圾減少20%,並將廢塑料回收利用率從目前的54%提高到70%。 資料圖:塑料廢棄物。
  • 聯合國最新報告:2050年世界人口將增加到97億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17日報導,聯合國秘書處經濟與社會事務部(UNDESA)在名為《2019年世界人口展望:重點》的最新報告中指出,儘管世界人口正邁向老齡化,且增長速度放緩,但預計仍將從目前的77億增加到2030年的85億、2050年的97億,到本世紀末可能達到近110億的峰值。
  • 研究報告:2050年全球人口將達百億,非洲人口翻一番
    研究報告:2050年全球人口將達百億,非洲人口翻一番 報告顯示,到2050年,全球人口或將增加三分之一,從75億增至100億。
  • 全球海水汙染危機8大真相 預計2050年海洋中塑膠將比魚類多
    1) 2050年海洋中塑料將比魚類多 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Ellen McArthur Foundation)和研究公司麥肯錫公司數據,估計到了
  • 做到這幾點,綠色氫氣可以滿足全球1/4能源消耗!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根據彭博新能源財經一項最新的研究顯示,如果發展順利,到2050年,由可再生能源製成的綠色氫氣可以滿足全球四分之一的能源需求。綠色氫氣作為可運輸、可供暖、可作重工業燃料的清潔能源,未來完全可以填補石油和天然氣以外的能源需求,取得電力不能直接達到的效果。隨著可再生能源和電解設備的成本下降,到本世紀中葉,綠色氫氣的價格將低至0.8~1.6美元/千克,極具市場競爭力。
  • 印度石油部長:印度將是未來幾十年全球能源需求的主要推動力量...
    印度石油部長:印度將是未來幾十年全球能源需求的主要推動力量。印度在全球能源消費中的份額將從2018年的6%上升到2050年的12%。印度將成為所有大型經濟體中能源消費增長最快的國家。印度的燃料需求幾乎已經恢復到新冠病毒爆發之前的水平。
  • 2050年,人類可能會面臨這5種糟糕的局面
    空氣中可能充滿了汙染,導致人類肺部狀況惡化、引起呼吸道疾病到2050年,由空氣汙染引起的死亡人數——包括煙霧和霧霾中發現的微粒、汽車排放的地面臭氧、家用產品和建築材料中的有毒成分——將激增,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最近的一份報告,每年可能造成600多萬人死亡。為什麼?
  • 未來全球塑料排放量將達5300萬噸,科學家:人體糞便發現塑料
    近日,來自《科學》的一項新研究顯示,2015 年時人們認為超出(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 800 萬噸塑料排放量是無法接受的,但 2030 年全球年度塑料排放量可能達到 5300 萬噸——這足足超標了 6 倍多。今年,新冠疫情期間產生的一次性醫療防護用品(PPE)廢料更加劇了目前的汙染情況。
  • 聯合國報告:2050年中國將新增2.55億城市人口
    中新網記者 李卿 攝中新社聯合國5月16日電 當地時間5月16日,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發布《2018年世界城鎮化展望》報告。數據顯示,到2050年全球城市人口總量將增加25億,其中中國將增加2.55億。報告指出,目前世界上有55%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地區,到2050年,這一比例預計將增加到68%。
  • 北京女博士團隊發布一項研究報告,引發社會強烈關注!媒體紛紛報導!
    北京石油化工學院人文社科學院曹淑豔博士應邀參會,並向大會做「塑料流向解析與十四五禁限塑路線圖」專題報告。28日,自然資源保護協會與北京石油化工學院聯合發布《中國塑料的環境足跡評估》研究報告,該研究報告由曹淑豔、陳寶生、郭紅、孫佳龍研究團隊撰寫。曹淑豔,1976年生,博士。2001年加入北京石油化工學院教師行列至今。2009年入選北京市中青年骨幹教師。
  • 2050年的氣候是什麼樣?科學吸收CO 可以緩解全球變暖嗎?
    科學家認為,在未來的幾千年裡,我們不能指望太陽發出的熱量會有什麼大的變化,因此,從現在到2050年,地球接收到的熱量幾乎都差不多,而氣候變化主要和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有關。大氣中這些氣體的濃度越大,在地球保留的熱量就越多,全球平均溫度就會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