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保證基因多樣性,你猜殖民外星球需要多少人

2021-01-20 宇宙解碼

    地球不是人類永久的家園,終究有毀滅的那一天。而且,人類現在的種種活動,給地球造成的各種災難正在不斷上演,以至於我們的地球已「千瘡百孔」。此外,加上日益暴漲的人口數量,這也使得原本受傷的地球越來越不堪重負。所以,為了人類的世代繁衍,人類必須要向太空擴展,去尋找地球以外的「第二棲息地」,並能在那裡建立一個全新的殖民地。




    但是,在太陽系裡並沒有一個類似地球這樣的地方,因此我們只能到太陽系外尋找另外的宜居星球。目前科學家發現,這樣的星球可能有5個:距離地球27光年的獵犬座的黃矮星,距離地球42光年的仙女座恆星,更遠些的金屬元素含量約為太陽一半的天鶴座恆星,以及天蠍座18和飛馬座51.


    不過,問題是人類怎麼才能到達這些星球呢?不用說,肯定得藉助先進的星際飛船!但需要指出的是,對於太陽系內的火星,人類至今都還沒有親身上去過,而且據美國航天局預測,大概還需要20年的時間人類才能夠最終登陸火星。所以,以人類目前的科技水平,就別指望還能出太陽系去另外的星球了。可以想像,星際旅行之間的難度有多大!



    據計算,距離太陽系最近的恆星系統一一離地球約有4.23光年的半人馬座a星(也叫比鄰星),究竟有多遠呢?就是以光的速度到那裡只要4.23年,但我們並沒有任何星際飛船的速度能夠達到和光速一樣快。就目前的飛船速度而言,如果要飛往比鄰星,最快也得需要幾千年才能到達。看來,比鄰星雖然「比鄰」,但是卻遠在天涯!


    而且,這些星際飛船暫時還沒有達到載人的水平。不過,即使在不久的將來飛船具備了這一技術,但對於人類短暫的生命而言,他們就是到死也無緣見到飛船抵達的那天。要是最終還有人會到達,那也是人類不知經過了多少代繁衍後才遺傳下來的後代。所以,在到達目的地之前將會有一代又一代的人在飛船上出生、生活和死亡。要知道,這還是離地球最近的比鄰星,尚且都需要幾千年的時間,更何況是那些更遠的星球哩!


    看來,在星際飛行的漫長旅途中,需要好多代人類的先驅。因此,我們不得不考慮一個問題:就是怎麼讓人類在飛船上正常繁殖?不容置疑,飛船上的人口數量一定不能太少。那麼,在到達目標星球之前,究竟要帶多少人才能保證人類的繁衍生息呢?




    美國佛羅裡達大學的人類學家根據人類學的模型計算出,假如人類乘坐一艘星際飛船到太陽系外的一個星球上去,並建立一個全新的殖民星球,飛船飛行的時間為2000年,那麼,飛船上要帶夠150人才可以滿足人類的繁殖需求。但是,美國波特蘭州立大學的科學家卻認為,也許150人可以滿足人類在飛船飛行前期的正常繁殖,但並不能保證在飛行後期或到達目標星球後,這些人的後代還能在這個星球繼續繁衍。


    我們知道,一個種群中個體數量較少,並且又在十分孤立的環境中,就很可能會造成種群內部的近親繁殖,其後果就是他們後代容易患有一些先天性的遺傳疾病,那麼很多人就會因此而死掉。而且,後代的後代榷患各種遺傳疾病的概率也會相應增大,健康狀況一代不如一代,這樣下去,死的比生下的還要多,以至種群的個體數量越來越少,最終導致這個種群逐漸走向絕滅。因此,要最大限度地避免近親繁殖,這就得要保證一個種群中的個體數量不能太少。




    還有一些研究發現,近親繁殖會導致種群中80%以上的優秀基因逐漸退化,要知道,這對維持種群的基因多樣性是很不利的,而一個種群內的基因數量在減少的話,那麼,這個種群是有可能走向絕滅的。看來,除了種群中個體的數量不能太少以外,還必須要保證種群中具有較高的基因多樣性一一每個物種包括若干個種群,各個種群由於突變、自然選擇或其他原因,往往在遺傳上有所不同。就好像人類有不同的膚色一樣,這便是由基因的差異所引起的。


    不得不說,對於減少各種遺傳疾病的風險,以及維持足夠的基因多樣性,150人實在太少了。那麼將人數增加到500人呢?科學家認為,在隨機挑選的情況下,任意的500人也並不一定就能代表所有人類的基因多樣性。如果真的要建立另外一個長久的人類星球殖民地,那麼,就得把人類儘可能多的基因「種子」撒向這個星球,這樣人類才能健康地繁衍,永久地延續下去。當然,這就得使飛船上的初始人口要足夠多才行。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除了近親繁殖外,還有一些我們不得不面對的風險問題,如疾病暴發、機械故障、外星生物入侵,以及太空環境對人體健康的影響,等等,這些風險都將會大大減少殖民星球的人口數量。所以,飛船上的初始人口只有越多才越好,這樣即使災難發生,也能抵消一部分對人類的基因多樣性和人口數量的影響。



    那麼,星際飛船上究竟得帶多少人才能滿足要求呢?


    佛羅裡達大學和波特蘭州立大學共同合作開發了一個計算機模型。具體情況是這樣的:計算機通過特定算法計算出了星際旅行途中可能發生的不同災難,並設置一個初始人口數量,同時設定旅行時間為300年(30代人)。然後,計算機對每個初始人口數字進行10次計算,取10次模擬結果的平均值作為最後依據。



    結果顯示,如果按照4萬人的初始人口,最後基因多樣性的比率能夠達到100%。不過,即使只有1萬人,基因多樣性的比率仍在一個可行性的範圍內。而且,這兩個數字在各種災難測試中的結果都還不錯,能夠保證殖民人口有足夠的基因多樣性。但是,如果數字低於1萬,那基因多樣性的比率就會大大降低。


    看來,人類要成功殖民另一個星球,星際飛船上至少要有1萬人,而人數在1一4萬之間是比較合適的。不過,這幾萬人並不是全部都在同一艘飛船上。例如,當1萬人被安置在一艘船上時,任何風險對於每個人都是潛在的威脅;而一旦發生毀滅性的災難,那這1萬人就有可能全部覆滅。但是,這些人要平均分散在五艘飛船上,即使其中一艘船遭災,那麼損失也是有限的。


    當然,在將來人類的科技水平更加先進了,星際飛船的速度也會更快,那時候人類去其他星球的時間將會大大縮短。而且,從理論上來說,人類利用現有或未來數十年的科技在有生之年進行星際旅行是完全有可能的。


    上個世紀70年代,英國行星協會發起了一個「代達羅斯計劃」,其目的就是探討進行星際旅行。科學家設計了一種星際旅行太空船,它重達5萬噸,由核聚變能源驅動,預計能以12%光速高速飛行。要知道,以這個速度人類只需花50年左右的時間就可以抵達比鄰星了。還有,2012年美國航天局也在開展一項名為「百年星艦」的宇宙探索計劃,希望在百年內能夠讓人類衝出太陽系,抵達其他遙遠的星球。



    可見,人類踏足其他星球的願望並不久遠了,到那時,我們也就不需要再考慮得帶多少人了!不過,殖民外星球畢竟是一項浩大的工程,一艘飛船上最多能帶多少人,途中人類的自給自足,以及抵達星球後人類生活保障等問題,這些都是我們不得不考慮的。



    基因多樣性,是保證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條件。簡單地講,就是一個種群內的基因差異要是愈大,那麼其中可供自然選擇的基因就愈多;相應地,這個種群環境適應的能力就愈強。所以,種群中基因多樣性愈高是有利於它的生存和發展的。

相關焦點

  • 去太空殖民需要...
    去太空殖民需要... 隨著現在科技的發展和資源的減少,殖民太空已經從科幻逐漸變成了一個值得認真考慮的議題。那麼要建立一個太空殖民地要多少人才行?科學家給出了答案:10000人至40000人。曾經有研究稱150人就足夠,為什麼現在需要那麼多人呢?首先是距離問題。
  • 為了殖民火星,人類必須進行一場激進的基因改造
    編者按:馬斯克有殖民火星的雄心。但是他目前只考慮了如何將人運輸過去的問題,但是人類要想殖民火星需要經過基因編輯才能抵擋輻射,減少對氧氣的依賴,改進記憶以及體味,這樣才能完成火星計劃並適應火星的惡劣環境。可是,如果對人類進行如此激進的改變在倫理上是否說得過去呢?
  • 人類未來有可能創造出所謂的「太空嬰兒」,以此來殖民外星球
    宇宙浩瀚廣闊,有著無數的行星,而像地球這樣的生命星球,相信也是有很多的。人類自從走出地球,看到浩瀚宇宙的時候,就知道了地球的渺小和人類的渺小。同時人類也激發了另一個強烈的欲望,那就是殖民更多的外星球,讓人類的腳步遍布宇宙的各個角落。
  • 【電影】未來人類殖民外星球,還製造出變成怪物的病毒
    在一個名叫「歐西裡斯」的星球上,有一座星際監獄為了方便殖民,人類把監獄改造成怪物工廠,所有死刑犯都必須得接受手術變成怪物,用來殖民星球或是苦力然而技術並不成熟很多人還沒變成怪物就已經死了導致犯人開始反抗男主阿賽是監獄裡面的一名死刑犯,為了不變成怪物,聚集了一幫人進行了越獄行動
  • 重建整個人類文明需要多少人?
    這趟列車不但有近乎無限的動力,還自帶相當完整的生態系統,保證衣食無憂。但是人類總不能永遠困居在車上,他們還能不能重建人類文明呢?按照雪國列車的原漫畫設定,列車全長1001節車廂,不過電影只設定了100節,承載量約為數千人。這些人夠嗎?假如不是有列車中的階級隔離,應該是足夠了。
  • 阿聯、中、美相繼發射火星任務,要成功"殖民"火星,需要多少人?
    一份最新報告稱,要成功「殖民」火星,大約需要110人。但當有一天我們最終將人類送上這顆「紅色星球」時,需要多少人在火星上生活才能創建一個成功的自給自足的殖民地?這可能是有史以來最重要的問題之一。畢竟,由於一些災難性的事件,人類可能面臨滅絕的威脅:全球變暖,更致命的流行病,地球上的全面戰爭,或者小行星撞擊。
  • 殖民火星需要多少人?研究人員:只要110人就能自給自足
    那麼,火星那麼合適,如果我們真的能實現乘坐宇宙飛船登上火星,要在火星上建立一個新的文明,至少需要多少人呢?據外媒報導,6月19日,法國波爾多綜合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表示,人類在火星上建立一個新文明只需要110個人就足夠了。
  • 你願意為了定居火星而改造基因嗎?
    專家表示,我們如果想永久居住在火星,或者任何一個地外行星上,並且還要保證安全和健康,也許需要對我們這個物種的基因進行一些調整。在5月12日由紐約科學院舉辦的主題為「陌生的火星:太空殖民的挑戰」的線上會議上,來自休斯敦月球與行星研究所的天體生物學家和地球微生物學家Kennda Lynch表示,如果人們想要在火星上生活、工作和繁衍的話,就需要基因編輯和其它先進的技術一展身手了。
  • 我們能在另一顆星球上培育轉基因生物嗎?
    人類在太空中微不足道,在可預見的未來,只有極少數人有能力發射太空飛船或者展開太空計劃,也只有極少數人有能力修改其他生物的基因。很明顯,那一小部分人研發和升級這些技術的目的是為了充分利用它們。約翰·魯梅爾,搜尋地外文明研究所資深科學家。「但我不能保證這些星球適宜轉基因生物存活,也有可能地球生物會快速佔領該星球,吞噬該星球的所有礦物質,之後出現大規模死亡,如果出現這樣的情況,將是非常令人討厭,並且毫無意義。」
  • 近親繁殖與基因多樣性
    也就是說,這種竹節蟲不需要與雄性交配便可繁衍後代。但如果換成人類,要恢復人口數量卻並非如此簡單。我們能否做到這一點呢?需要花費多長時間才能做到?這個問題可不是在酒吧裡閒聊幾句就能回答的。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曾經專門研究過移民外星球所需派遣的志願者人數,還有一些機構就瀕危物種的保護計劃制定了許多決策,由此看來,這個國際問題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都在與日俱增。
  • CRISPR基因編輯技術或可用於減緩生物多樣性的消失
    2019年,全世界大約有100萬種物種正在面臨滅絕,全球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威脅!科學家們在紐西蘭的一項研究表明,人類至少需要5000萬年才能恢復自殖民以來失去的鳥類物種的多樣性。基因編輯技術,希望通過基因編輯對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的DNA進行針對性、精確性的改變,以保護並恢復全球生物多樣性。
  • 火星殖民是個錯誤騙局,這個擁有大氣的星球才是未來人類的家園?
    我們即將實現火星殖民,真的嗎?提起星際殖民,似乎絕大部分人腦海中浮現的都是火星和埃隆馬斯克,在馬斯克的不斷宣傳之下,似乎殖民火星已經是近在咫尺的事情。但真的是這樣嗎?吵得火熱的火星殖民很多人忘了,火星是一個水資源缺乏,沒有大氣的死寂星球,這意味著我們必須解決水資源的問題
  • 霍金又有新預言:人類未來必須百年內「殖民」另一個星球
    近幾年來,霍金致力於探究外星人和地外文明,還時常宣布一些震驚世界的預言。他此前曾表示地球將在1000年內毀滅。近日他就這一問題有了最新表態,他說人類必須在百年內殖民另一個星球。史蒂芬·霍金:人類在地球上已經生存了兩百萬年,如果我們想再生存一百萬年,就要大膽前往沒人去過的地方。
  • 在人類殖民了月球之後 月球能夠維持多少人類的生活?
    月球表面出現了成片成片的巨大密封屋頂,這些都是居住著成千上萬人的城市。月球這塊冰冷、灰暗的巖石,不知怎地,就成了人類的新家。當然了,上面的情節純粹是科幻小說。但一個沒有外星殖民地的未來是不完整的。而由於月球是離我們星球最近的天體,所以它最容易被想像成我們未來的家園。但這種設想與現實相符嗎?月球會成為未來熱門的房地產嗎?如果會的話,它那嚴峻的環境又能夠支持多少人生存?
  • 西瓜視頻:SpaceX送首批人類上火星殖民,星球領地爭奪大戰開始?
    宇宙外太空中有無數已知與未知的星球,我們地球的人類從未停止過對外星球的求知探索,如今距離我們地球人類第一次成功登陸外星球「月球」的時間已經過了55年之久。登月成功,促進了當時地球上有實力的一些國家加速實行各自的星球爭奪計劃。
  • 為了完成人類殖民火星計劃,可以提前用微生物「感染」火星嗎?
    很多人認為,肯定是我們這個世界最聰明的人,來自世界各地,擁有多個學位,並接受過幾十年的天體物理學培訓。若將微生物帶入外太空,有可能破壞我們所研究星球的原始環境。提出微生物殖民火星的洛佩茲則認為,微生物進入外太空是無法避免
  • 馬斯克:火星殖民活動,並不需要膽小的人
    在近日,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 X,首行執行官埃隆•馬斯克表示,自己的終極目標就是殖民火星。馬斯克認為,將人類送上火星已經不是不可能的事情,是完全可以實現的,在這顆紅色星球上生存下來才是更大的挑戰。
  • 美國外太空「殖民」時代到來? 探索火星徵途知多少
    美國外太空「殖民」時代到來?探索火星徵途知多少 2015-09-28 23:38:41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此次美國宇航局公布重要發現,是否意味著人類「殖民」火星的時代已經到來?  那些年,NASA發射的探測器  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探索火星,到此次獲得「重大發現」,美國宇航局(NASA)一共向火星發射了21顆探測器,其中15顆幾乎取得了完全的或超出計劃的成功。
  • 為了藍色星球 轉變消費行為
    與此同時,昨晚,以「生物多樣性奇妙夜」為主題的活動在自然博物館內舉行,多位環保專家分享自己的環保故事,倡導通過自我消費行為的轉變,擁抱更加生機勃勃的地球。活動中,還啟動了中國綠化基金「物種100」項目。該項目將在未來幾個月內分發300個衛星跟蹤設備給科研及保護機構,用以監測瀕危的鳥獸個體,了解其遷徙動態及棲息地狀況等。
  • 如果人類生活在外星球會變成什麼樣?
    宇宙中有許多與地球截然不同的行星:溫度常年在零下一兩百攝氏度的冰凍星球、溫度高達上千攝氏度的熔巖星球、幾乎沒有空氣的真空星球等。如果人類殖民這些星球很多年後,會變成什麼樣呢?在冰球上生活生活在冰凍星球中的人們,會變成什麼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