蚱蜢我們又叫螞蚱。我更喜歡螞蚱的稱呼,配合上南京特有的聲調顯的格外俏皮。
小時候我對螞蚱格外的痴迷,經過我手的螞蚱沒有一千也有八百,因為小時候玩伴們出於對擁有好昆蟲的攀比心理,所以我對好的昆蟲格外挑剔。我力求找到最漂亮最酷炫的昆蟲。這些現在看來可笑的虛榮心也讓我吃了不少苦頭,挨了不少母親的痛罵和拳腳。
螞蚱身型挺拔,體態輕盈,流線硬朗,上身硬甲下身翠衣,飛草落石間會展出透明羽翼快速的扇動以此輔助跳躍,而螞蚱最與眾不同的地方在於一雙強而有力的後腿。螞蚱的雙腿是力量的核心所在,短小的前肢和粗壯有力的後腿形成鮮明對比,每一隻強壯的螞蚱都能讓我從視覺上感受到力量的迸發,所以螞蚱是最讓我能感悟到自然界美感和力量的美妙結合。螞蚱的雙腿既能保命也能攻擊,後腿的z字型結構將每一次的力量釋放最大化,當危險降臨時瞬間發力將身體彈射出去,躍起在空中再展出摺疊在背部的翅膀扇動調整方向和滯空的時間以此來逃脫危險。這也是孩子們在捕捉螞蚱最先遇到的挑戰,往往發現一隻不錯的螞蚱停留在草叢裡準備飛撲過去時,螞蚱早已發覺危險並雙腿起跳式等待你出手的前幾秒飛離你的視線,留下的只有你的不甘惱怒還有它剛才大致的落地範圍,等再次小心翼翼地找到它後可能還是重複上次的經歷,直到一直跟著他跳到太陽下山爸媽摩拳擦掌的家門口等你為止。
我也曾經是從一個菜鳥捕蟲手慢慢鍛鍊到成為捕捉昆蟲的快手,我小時候不屑用捕網等工具(其實也沒有那個條件),因此需要熟悉每一種昆蟲甚至每一隻昆蟲的特性,動作和敏感度,這些都是我通過不斷的觀察,等待,奔跑,跳躍,飛撲等一系列的動作鍛鍊所總結下來的經驗。因為我從小好動活潑所以在運動方面都比同齡的孩子稍微強一點,小學時甚至被各個體育老師搶走訓練專項體育,一天是足球,一天是短跑,一天又是跳遠,代表市級參加體育比賽得到名次後更是成為全校人盡皆知的名人,那時候也成為我小學時候的高光歲月。做了那麼多鋪墊其實想說明的是在捕捉昆蟲上需要的良好體能和速度,最重要的擁有一顆不服輸和熱愛自然的心。
下面就來教授一下捕捉螞蚱的心得,螞蚱的敏感程度在昆蟲界並不算特別的高,有時候如果你小心翼翼的從背後下手它甚至都不會發現,這跟螞蚱的身體結構有很大關係。我們知道蒼蠅作為昆蟲敏感度較為銳利,因為它的身體上長滿了體毛這讓它可以感受到周圍風力輕微的變化,而且蒼蠅的眼睛長在頭上呈現圓形,這可以最大程度的注意到周圍環境的變化。但是螞蚱沒有體毛且眼睛長在頭部兩側,這意味著它有一定的視覺盲區,螞蚱的盲區就在它的正後方。所以如果你想很輕鬆的抓住一隻螞蚱,一定要繞在它的身後,然後悄悄伸手在離他五到十公分時瞬間出手捏住它翹起的後腿關節處,這樣一隻螞蚱就垂手可得。想要成為一個成功的螞蚱獵手需要耐心仔細,出手快準。若一擊不中,螞蚱發現了你的意圖並跳走,你需要迅速觀察它跳起的方向和位置,調整角度後等待合適的時機再次出手。切勿對自己速度過於自信一直跟著螞蚱跑,我就記得一個傻孩子企圖利用恐嚇和奔跑來累死螞蚱,結果是它累的在草地裡乾嘔也沒有追到螞蚱的尾燈。
螞蚱得手後會遇到第二個問題,他的腿部會在你手裡奮力的掙扎並且會利用腿部的倒刺弄疼你,這是我剛才所說的螞蚱的的腿部不僅是保命也能攻擊。很多小夥伴因為對螞蚱錯誤的控制手法使得在手中的螞蚱再次掙脫。用力過小會被螞蚱蹬腿刺痛,用力過大可能把螞蚱的腿弄斷,我們要玩的不就是一個活潑蹦躂的玩樣兒嘛。所以在捉住螞蚱後應該第一時間抓住後腿的第一個關節處,這樣它無法發力也不會亂動,接下來就由你任由擺布了。
我記得我小時候捕捉螞蚱時,跑到學校膝蓋高的草地上攪動草地,把草地裡大大小小的螞蚱全部驚起,然後快速看哪一隻在空中飛的最高,哪一隻在陽光下羽翼最為閃耀,那麼它就「走運」了。它將幸運的和我度過一個愉快的暑期下午,並且擁有一生美好的回憶,因為它活不過傍晚了。
螞蚱在我心中最符合我對武俠世界裡瀟灑帥氣,輕功了得少年人物的想像,充滿活力和朝氣。螞蚱作為我的童年「玩伴」在我心中有著不可磨滅的地位,長大後好幾次下班回家的路邊偶爾會遇到很大的螞蚱都會激發起我小時候對昆蟲的喜歡之心,起身準備拿住但腳步已經不如那時靈活,一會已經飛走到別處沒辦法涉足。這是我會自言自語道:過了這個秋天,你還怎麼蹦躂。回頭想想也是可笑,歲月也許不僅帶走的是它,也是我無法回去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