螞蚱,學名蝗蟲,屬直翅目,種類繁多,全世界已知的種類超過10000種;分布廣泛,主要活動於熱帶、溫帶的草地和沙漠地區。
不知為何,提起螞蚱腦海中就是小時候捉螞蚱,烤螞蚱的場景;但是一說起蝗蟲,第一時間的反應就是蝗災。
關於蝗蟲的記載最早在詩經《螽斯》中有言:螽(zhōng)斯羽,詵(shēn)詵兮。宜爾子孫,振振兮。螽斯羽,薨(hōng)薨兮。宜爾子孫。繩繩兮。螽斯羽,揖(jí)揖兮。宜爾子孫,蟄(zhé)蟄兮。這裡螽斯就是我們所說的蝗蟲,這篇風僅用39字就生動形象地闡述了古代勞動人民對蝗蟲的直觀感受。他們認為蝗蟲是糧食的一大害,專門啃食包括莊稼在內的綠葉類植物,造成災荒;薨薨的是指蝗蟲前翅的發生器在飛行的時候產生的聲音。
同時,這首風語句重複很多,著重強調了蝗蟲繁殖能力強,數量多,極易聚集在一起的特點,在擔憂的同時也暗含了古人對蝗蟲繁殖力的羨慕。畢竟那時候生產力低下,醫療水平也剛開始起步,人口匱乏一直都是嚴重的社會問題。
我國對螞蚱的食用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貞觀年間,古書有云:「貞觀二年,畿內有蝗。辛卯,上入苑中,見蝗,掇數枚,祝之曰:「民以谷為命,而汝食之,寧食吾之肺腸。」舉手欲吞之,左右諫曰:「惡物或成疾。」上曰:「朕為民受災,何疾之避!」遂吞之。是歲,蝗不為災。」這段話簡而言之就是唐代開始食用蝗蟲以後,蝗災就很少見了,可見「中國吃貨」的一脈相承,神通廣大。
據現代科學研究,蝗蟲具有營養豐富,肉質鮮嫩,味美如蝦的特點並在香港等地具有「飛蝦」的美稱,是各國人民的喜食佳品。如美國曾舉行「昆蟲宴」招待貴賓,其中就有蝗蟲的身影;泰國的「油炸飛蝦」的大名更是無人不知,浪漫的法國人把蝗蟲作為消閒食品。
值得一提的是,蝗蟲的藥用價值亦是非常高的,它有止咳平喘.解毒透疹等功能,對降「三高」、降低膽固醇有輔助治療作用。藥典《救生苦海》就有用酒送服蝗蟲製品,治療破傷風記載,《本草綱目拾遺》也有用砂糖和服蝗蟲,治小兒驚風的言論。(請在醫師指導下服用,請勿私自吞服)。
昆蟲譽為「上帝留給人類的最後一塊蛋糕」,因其高蛋白低脂肪的特點日益成為人們非常喜愛的、餐桌上越來越常見的菜餚。許多國家和地區都相應的興起昆蟲食品,如用昆蟲做菜,或製成罐頭、餅乾、雪糕等食品,十分暢銷。 其中,東亞飛蝗因可食用和提取蛋白質的資源極為豐富,更被列為「21世紀安全綠色食品」之一。
那麼問題來了,您會食用蝗蟲這類昆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