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正心正舉公眾號
文丨果其然
美國人弗蘭克·阿西恩的網店不賣任何物品,只提供一項特別服務:消失。
他最新的客戶是一個法國人,為了躲避債務找到了阿西恩。在一個平常的早晨,阿西恩將客戶一家送上車,汽車將跨越三個州,到達一個地廣人稀的地方。
臨行之前,阿西恩特別交代:在那一個月之內,不要刷信用卡、不要使用可以上網的手機、不要發送郵件、更不要登錄Facebook。
與此同時,阿西恩飛往了一座陌生的城市,入住一家豪華酒店、買了無數的東西,在Facebook上發了若干條狀態——用得都是客戶的名字和帳號。
阿西恩說:「混淆視聽,是確保客戶消失的最好方式。」
三個月後,阿西恩收到了法國客戶的酬金,代價不菲,但客戶相當滿意。阿西恩表示自己的網店生意不斷,預定「消失」的客戶,已經排到了明年,除了躲避帳務的人之外,更多的是,厭倦網際網路生活的普通人。
內觀己心 外察世界
在網上「消失」,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除了拜託阿西恩這樣的「專業人士」,普通人難以做到。Facebook可以定位你的位置、各類APP可以留下你的腳印,即便你不允許定位,但你在網上不經意的舉動,也會出賣你的一切。
比如美國有個叫Family Tree Now的網站,作用是通過輸入一個姓名,便能找到該名字的歷史背景資料,自動組成「家譜」。就是這個看似尋親、甚至有點玩笑意味的網站,卻令人毛骨悚然:你能找到陌生人的車牌號碼、詳細住址信息,以及Facebook帳號。
不久之後,Family Tree Now網站就被叫停,但用戶發現信息並沒有消失,而是被散布到了網上,處於半公開狀態。
被洩露隱私的用戶,將矛頭指向了Facebook,他們認為除了Facebook,沒有具有這樣能量和膽量的其他組織。
這樣的懷疑,並非憑空捏造。早在2010年,Facebook就有「出賣用戶私人信息」的前科。Facebook會在沒有獲取用戶授權的情況下,偷偷記錄、追蹤用戶的私人信息,並將這些信息捆綁整合,賣給類似Family Tree Now這樣的「第三方公司」。
這些第三方公司,會組織龐大的技術團隊,分析這些信息。包括用戶去過哪裡、購買了什麼、喜歡什麼顏色……甚至是情感狀態。所以這些公司推出的產品,極具針對性,總是讓用戶愛不釋手,引發消費潮流。在不知不覺之中,用戶會慢慢陷入被設計好的「理念」裡,自己還覺得是「完全出於自願」,是場「美麗的偶遇」。
這一過程,和最初的Facebook十分相似。2004年的時候,Facebook僅是一個用來評選「誰是哈佛最漂亮女生」的私人網站。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靠這個網站,很快就收集到了4000多名女孩的照片、三圍、電子郵件,甚至是家庭背景等等私人信息。別人問他是怎麼得來的,扎克伯格笑著回答:是她們自己主動提交的,我也不知道為什麼。
啟迪多元思維
「不知道為什麼」,也是我們的答案:
不知道為什麼,一醒來就要翻看手機;不知道為什麼,遇到問題時首先的反應是上網查詢;不知道為什麼,自己的喜好都要比照網上的推薦;不知道為什麼,自己的喜怒哀樂非得發到社交網絡裡。
不知不覺之中,網絡成了我們的分身,只有活在網絡裡,我們才覺得舒服、踏實、快樂。網絡是一張舒服的毯子,溫柔地包裹我們,「網紅」成了新時代偶像,WIFI成了新的文化圖騰。
赫胥黎若是活到現在,一定非常自豪。
早在88年前,他的《美麗新世界》就預言了這一幕的發生:「人們不需要藝術、不需要創造、不需要信仰,更不需要思考,吃下一顆「解憂丸」就可以解決一切痛苦,享受一切快樂。」
現在,「解憂丸」就是「網絡」,而且「網絡」無形無影,無處不在,它總是顯得笑容可掬、人畜無害。正如著名社會學家尼爾·博斯曼分析的那樣:在一個盲目崇尚技術的年代裡,毀滅獨立思考的敵人,一定有張可愛的臉龐。
所以赫胥黎最終會感到悲憤,「網絡」成了《美麗新世界》的新主角,正面帶微笑,代替人類做出一切決定、指出生活可能的一切方向。赫胥黎的寓言變成現實,而且程度上出乎意料,時間上大大提前。
面對「新世界」的暗流湧動,很多人卻依然秉承溫柔的觀點,他們執著地認為,「網絡」和其他技術一樣,是客觀的,是中性的,關鍵在於使用的人,關鍵在於自己的態度。
但請別忘了,「網絡」不是普通的技術,而是特殊的「媒介」,「媒介」最大的特點和「資本」一樣,在於不斷自我複製、自我增值,直至控制。其實這種情況早已發生,「網絡」早已攻佔了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填滿了我們的衣食住行。
如果僅是衣食住行,也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網絡」正在成為我們的神經末梢,操縱著我們的所有的情緒。它刻意阻斷反思、求索、拷問等等深刻的詞彙,因為這些獨立的思考活動,是阻止「網絡」自我複製、自我增值的最大阻力。
最終會怎樣?
——網絡會改變我們的觀念。
回想一下,我們曾經做出的決定,到底是我們「自己」做出的,還是網絡信息植入之後暗示的?
再回想一下我們情緒的波動,究竟是自然產生的,還是網絡信息影響的?而且隨著網絡化程度的不斷加深,我們的生活已經越來越難,我們總是被網絡所左右,但又割捨不了,明知是飲鴆止渴,但只能樂此不疲。
其中道理正如媒體學家博斯曼所述:「網絡是隱喻、是認知、是觀念。它自誕生之日起,就有自己的偏向,它並非完全單純,更不是絕對中性。」
那該怎麼辦?
正心正舉
自知
蘇格拉底說:未經審查的人生不值得過。
審查的實質是在審視我們自己,檢查我們自己,即是自知。人難有自知之明,因為我們自己審視自己的角度,太過狹窄,而自從有了網絡的塗抹之後,審查的手段都變得虛假。
有關調查顯示,最受歡迎的軟體不是微信、微博,而是各類PS軟體。我們是如此喜歡塗抹自己、偽裝自己,已經到達了「不PS就不敢發自拍」的地步。這並非大錯,但從某種程度上說,這就是一種不自知。是不自知讓我們難以定位自己、認識自己,也讓我們偽裝自己、不敢正視自己。
所以要想做到自知,首先應該脫下偽裝的面具,這當然不是「以後不用PS軟體」那麼簡單,最重要的,是客觀評價自己的價值。
自我的價值,來源於自己的過往,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就是這個道理。每天的反思能讓我們的角度變寬,視野變廣,定義自己的價值才能更加客觀,更加準確。
自立
自立的狹義理解,是經濟獨立,經濟獨立的實質,是思想獨立。一個思想不獨立的人,經濟的獨立也根本無法實現,所以我們接受教育,是為了充實自己的思想。
獨立的思想,源自獨立的思考,這是網絡時代最為稀缺的品質。如若不信,請在網上任意查詢有關熱點話題的辯論,雙方都會呈現「非黑即白」的觀點,是在釋放情緒,而非表達觀點。
陸遊說「紙上得來終覺淺」,那麼到了網絡時代,則應變成「網上得來終覺淺」了。要想得到真知,必須要學會獨立思考,而獨立思考最重要的一步,就是不迷信網絡。
德國有一所大學,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公布論文題目之後,將學生分成兩組,分別採用不同的查詢方法,最後比較那個組別的論文寫的快。結果出乎意料,無論是速度還是質量,「圖書館查詢組」要遠遠勝出「網絡查詢組」,因為前者得到的是系統化的理論,後者僅是碎片化的信息。
「紙上得來終覺淺」的後半句是「絕知此事要躬行」,所以要想獲得真知,仍需要我們獨立思考,反覆比較,而不是動動手指、點點滑鼠就行。只有掌握了真知,思考才能更加獨立,自立的目標才不只是紙上談兵。
自愛
「自愛」與「潔身」搭配才算完整,「潔身自愛」的意義是謹言慎行、不要恣意妄為。
根據有關數據顯示,每年都會有人因「言論不當」和「行為不檢」而被法律制裁,當被問及其中緣由的時候,他們中的大多數回答:覺得好玩兒,想博取關注度。
為了有趣和博眼球,竟然不惜以身試法,實在令人感嘆,除了自身認知水平低下之外,網絡媒體的塗抹渲染,也起了推動作用。
網際網路常以自由、無拘無束作為特點不斷炫耀,無形之中,也再刻意忽視行為的限度和自由的邊界。
於是謹言慎行,不要恣意妄為在網絡社會仍有意義,它要求我們必須擁有深度思考的能力。
這種能力只能通過深度閱讀來培養,只有深度閱讀才能使我們認知,而不再停留在事物的表象。
特別是在「太長不看」成為閱讀習慣的年代,深度閱讀已被邊緣化,但是我們只有平心靜氣的進行閱讀和分析的時候,思考才會隨之深入,言行才會得當,才能真正體現「自愛」。
撥迷見智 開啟自在之門
時代的進步,以科技進步為標誌,但隨著每一次科技的廣泛應用,人類也陷入新的不安和危險。工業革命帶來了生產效率的巨大進步,但也奪走了大量勞動者的就業機會,於是他們開始打砸機器,拒絕使用機器,這就是著名的「盧德運動」,但它最後還是失敗了。
「盧德運動」的失敗在於,它僅僅看見了科技對於經濟生活的侵害,而忽視了科技對於精神生活的幹擾,因為可怕的並非科技本身,而是科技對於人類思維方式的改變。所以只有不斷提高認知能力,才能不被科技奴役,成為科技的真正主人。
我們需要自知,在科技時代準確定位自己的位置;我們還需要自立,不被科技的製造的亂象所幹擾;我們更需要自愛,保證自己的權力不在科技時代被濫用。因為時代進步的根本動力,是人的進步;時代進步的過程,也是人類反抗、反思科技,直至準確把握未來方向的過程。
·end·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
文章版權歸本平臺所有 轉載請聯繫「正心正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