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科技異化人類時,人類如何自我定位?

2020-12-05 正心正舉

來源:正心正舉公眾號

文丨果其然

美國人弗蘭克·阿西恩的網店不賣任何物品,只提供一項特別服務:消失。

他最新的客戶是一個法國人,為了躲避債務找到了阿西恩。在一個平常的早晨,阿西恩將客戶一家送上車,汽車將跨越三個州,到達一個地廣人稀的地方。

臨行之前,阿西恩特別交代:在那一個月之內,不要刷信用卡、不要使用可以上網的手機、不要發送郵件、更不要登錄Facebook。

與此同時,阿西恩飛往了一座陌生的城市,入住一家豪華酒店、買了無數的東西,在Facebook上發了若干條狀態——用得都是客戶的名字和帳號。

阿西恩說:「混淆視聽,是確保客戶消失的最好方式。」

三個月後,阿西恩收到了法國客戶的酬金,代價不菲,但客戶相當滿意。阿西恩表示自己的網店生意不斷,預定「消失」的客戶,已經排到了明年,除了躲避帳務的人之外,更多的是,厭倦網際網路生活的普通人。

內觀己心 外察世界

在網上「消失」,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除了拜託阿西恩這樣的「專業人士」,普通人難以做到。Facebook可以定位你的位置、各類APP可以留下你的腳印,即便你不允許定位,但你在網上不經意的舉動,也會出賣你的一切。

比如美國有個叫Family Tree Now的網站,作用是通過輸入一個姓名,便能找到該名字的歷史背景資料,自動組成「家譜」。就是這個看似尋親、甚至有點玩笑意味的網站,卻令人毛骨悚然:你能找到陌生人的車牌號碼、詳細住址信息,以及Facebook帳號。

不久之後,Family Tree Now網站就被叫停,但用戶發現信息並沒有消失,而是被散布到了網上,處於半公開狀態。

被洩露隱私的用戶,將矛頭指向了Facebook,他們認為除了Facebook,沒有具有這樣能量和膽量的其他組織。

這樣的懷疑,並非憑空捏造。早在2010年,Facebook就有「出賣用戶私人信息」的前科。Facebook會在沒有獲取用戶授權的情況下,偷偷記錄、追蹤用戶的私人信息,並將這些信息捆綁整合,賣給類似Family Tree Now這樣的「第三方公司」。

這些第三方公司,會組織龐大的技術團隊,分析這些信息。包括用戶去過哪裡、購買了什麼、喜歡什麼顏色……甚至是情感狀態。所以這些公司推出的產品,極具針對性,總是讓用戶愛不釋手,引發消費潮流。在不知不覺之中,用戶會慢慢陷入被設計好的「理念」裡,自己還覺得是「完全出於自願」,是場「美麗的偶遇」。

這一過程,和最初的Facebook十分相似。2004年的時候,Facebook僅是一個用來評選「誰是哈佛最漂亮女生」的私人網站。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靠這個網站,很快就收集到了4000多名女孩的照片、三圍、電子郵件,甚至是家庭背景等等私人信息。別人問他是怎麼得來的,扎克伯格笑著回答:是她們自己主動提交的,我也不知道為什麼。

啟迪多元思維

「不知道為什麼」,也是我們的答案:

不知道為什麼,一醒來就要翻看手機;不知道為什麼,遇到問題時首先的反應是上網查詢;不知道為什麼,自己的喜好都要比照網上的推薦;不知道為什麼,自己的喜怒哀樂非得發到社交網絡裡。

不知不覺之中,網絡成了我們的分身,只有活在網絡裡,我們才覺得舒服、踏實、快樂。網絡是一張舒服的毯子,溫柔地包裹我們,「網紅」成了新時代偶像,WIFI成了新的文化圖騰。

赫胥黎若是活到現在,一定非常自豪。

早在88年前,他的《美麗新世界》就預言了這一幕的發生:「人們不需要藝術、不需要創造、不需要信仰,更不需要思考,吃下一顆「解憂丸」就可以解決一切痛苦,享受一切快樂。」

現在,「解憂丸」就是「網絡」,而且「網絡」無形無影,無處不在,它總是顯得笑容可掬、人畜無害。正如著名社會學家尼爾·博斯曼分析的那樣:在一個盲目崇尚技術的年代裡,毀滅獨立思考的敵人,一定有張可愛的臉龐。

所以赫胥黎最終會感到悲憤,「網絡」成了《美麗新世界》的新主角,正面帶微笑,代替人類做出一切決定、指出生活可能的一切方向。赫胥黎的寓言變成現實,而且程度上出乎意料,時間上大大提前。

面對「新世界」的暗流湧動,很多人卻依然秉承溫柔的觀點,他們執著地認為,「網絡」和其他技術一樣,是客觀的,是中性的,關鍵在於使用的人,關鍵在於自己的態度。

但請別忘了,「網絡」不是普通的技術,而是特殊的「媒介」,「媒介」最大的特點和「資本」一樣,在於不斷自我複製、自我增值,直至控制。其實這種情況早已發生,「網絡」早已攻佔了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填滿了我們的衣食住行。

如果僅是衣食住行,也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網絡」正在成為我們的神經末梢,操縱著我們的所有的情緒。它刻意阻斷反思、求索、拷問等等深刻的詞彙,因為這些獨立的思考活動,是阻止「網絡」自我複製、自我增值的最大阻力。

最終會怎樣?

——網絡會改變我們的觀念。

回想一下,我們曾經做出的決定,到底是我們「自己」做出的,還是網絡信息植入之後暗示的?

再回想一下我們情緒的波動,究竟是自然產生的,還是網絡信息影響的?而且隨著網絡化程度的不斷加深,我們的生活已經越來越難,我們總是被網絡所左右,但又割捨不了,明知是飲鴆止渴,但只能樂此不疲。

其中道理正如媒體學家博斯曼所述:「網絡是隱喻、是認知、是觀念。它自誕生之日起,就有自己的偏向,它並非完全單純,更不是絕對中性。」

那該怎麼辦?

正心正舉

自知

蘇格拉底說:未經審查的人生不值得過。

審查的實質是在審視我們自己,檢查我們自己,即是自知。人難有自知之明,因為我們自己審視自己的角度,太過狹窄,而自從有了網絡的塗抹之後,審查的手段都變得虛假。

有關調查顯示,最受歡迎的軟體不是微信、微博,而是各類PS軟體。我們是如此喜歡塗抹自己、偽裝自己,已經到達了「不PS就不敢發自拍」的地步。這並非大錯,但從某種程度上說,這就是一種不自知。是不自知讓我們難以定位自己、認識自己,也讓我們偽裝自己、不敢正視自己。

所以要想做到自知,首先應該脫下偽裝的面具,這當然不是「以後不用PS軟體」那麼簡單,最重要的,是客觀評價自己的價值。

自我的價值,來源於自己的過往,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就是這個道理。每天的反思能讓我們的角度變寬,視野變廣,定義自己的價值才能更加客觀,更加準確。

自立

自立的狹義理解,是經濟獨立,經濟獨立的實質,是思想獨立。一個思想不獨立的人,經濟的獨立也根本無法實現,所以我們接受教育,是為了充實自己的思想。

獨立的思想,源自獨立的思考,這是網絡時代最為稀缺的品質。如若不信,請在網上任意查詢有關熱點話題的辯論,雙方都會呈現「非黑即白」的觀點,是在釋放情緒,而非表達觀點。

陸遊說「紙上得來終覺淺」,那麼到了網絡時代,則應變成「網上得來終覺淺」了。要想得到真知,必須要學會獨立思考,而獨立思考最重要的一步,就是不迷信網絡。

德國有一所大學,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公布論文題目之後,將學生分成兩組,分別採用不同的查詢方法,最後比較那個組別的論文寫的快。結果出乎意料,無論是速度還是質量,「圖書館查詢組」要遠遠勝出「網絡查詢組」,因為前者得到的是系統化的理論,後者僅是碎片化的信息。

「紙上得來終覺淺」的後半句是「絕知此事要躬行」,所以要想獲得真知,仍需要我們獨立思考,反覆比較,而不是動動手指、點點滑鼠就行。只有掌握了真知,思考才能更加獨立,自立的目標才不只是紙上談兵。

自愛

「自愛」與「潔身」搭配才算完整,「潔身自愛」的意義是謹言慎行、不要恣意妄為。

根據有關數據顯示,每年都會有人因「言論不當」和「行為不檢」而被法律制裁,當被問及其中緣由的時候,他們中的大多數回答:覺得好玩兒,想博取關注度。

為了有趣和博眼球,竟然不惜以身試法,實在令人感嘆,除了自身認知水平低下之外,網絡媒體的塗抹渲染,也起了推動作用。

網際網路常以自由、無拘無束作為特點不斷炫耀,無形之中,也再刻意忽視行為的限度和自由的邊界。

於是謹言慎行,不要恣意妄為在網絡社會仍有意義,它要求我們必須擁有深度思考的能力。

這種能力只能通過深度閱讀來培養,只有深度閱讀才能使我們認知,而不再停留在事物的表象。

特別是在「太長不看」成為閱讀習慣的年代,深度閱讀已被邊緣化,但是我們只有平心靜氣的進行閱讀和分析的時候,思考才會隨之深入,言行才會得當,才能真正體現「自愛」。

撥迷見智 開啟自在之門

時代的進步,以科技進步為標誌,但隨著每一次科技的廣泛應用,人類也陷入新的不安和危險。工業革命帶來了生產效率的巨大進步,但也奪走了大量勞動者的就業機會,於是他們開始打砸機器,拒絕使用機器,這就是著名的「盧德運動」,但它最後還是失敗了。

「盧德運動」的失敗在於,它僅僅看見了科技對於經濟生活的侵害,而忽視了科技對於精神生活的幹擾,因為可怕的並非科技本身,而是科技對於人類思維方式的改變。所以只有不斷提高認知能力,才能不被科技奴役,成為科技的真正主人。

我們需要自知,在科技時代準確定位自己的位置;我們還需要自立,不被科技的製造的亂象所幹擾;我們更需要自愛,保證自己的權力不在科技時代被濫用。因為時代進步的根本動力,是人的進步;時代進步的過程,也是人類反抗、反思科技,直至準確把握未來方向的過程。

·end·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

文章版權歸本平臺所有 轉載請聯繫「正心正舉」

相關焦點

  • 科技異化:人與自然關係異化的直接動因
    【摘要】現代科技正以一種不可阻擋的加速度展現著其自我發展的內在邏輯,並正在重塑著人與自然的關係,它以直接的控制力、滲透力表明,科技正是現代人與自然關係異化的直接動因。
  • 《監視資本主義:智能陷阱》:科技科學如何滲透並掌控人類生活
    換言之,我們得檢視科技科學如何滲透人類真實生活當中,以及它的真相與真實性的存在。此外,在所謂的監控資本主義時代(the age of surveillance capitalism)之下,我們所要面臨的生存威脅挑戰為何?
  • 身邊科學:異化的動物與異化的人類
    如今它已被人類馴化了,成為人類招財納寶的工具。當三兒舉起右手的那一刻,作為一隻猴,它向人類的文明邁出一大步,可是它卻永遠失去了野性,再也無法做回一隻猴。」這讓我不禁聯想到上個世紀40年代在歐洲很有名氣的啞行者(蔣彝)寫的一本書《愛丁堡畫記》,其中有段文字記述了作者在英國觀察到的現代消費文化對可愛的水鳥帶來的負面衝擊。
  • 當Google Glass遇上西雅圖 超能科技異化人類
    雖然Google Glass普及到平常人家仍有待時日,然而被稱為簡易版Google Glass的「山寨」級產品Memoto再過幾周就將如約而至,索尼頭戴式眼鏡的研發進展也相當順利。可抓拍並上傳共享照片、視頻,提供背景提示……當「可穿戴技術」日益走近我們的生活,給人們帶來的擔憂不僅僅在於駕駛安全方面。
  • 《自然辯證法》中的技術異化思想
    資本主義將科技成果運用於農業發展時所存在的問題顯而易見,資本家唯利是圖,不遵循土地肥力發展的客觀規律,長期使用化肥的結果是破壞了土壤本身,導致土壤板結,很難再生長植物。另外,農藥的大量使用,在使農作物免受病蟲害侵害的同時,也對人和生物產生了持久的毒化作用。一旦人類無限度的索取突破了自然界所能承受的底線,人類就會由生產實踐的主體變成被自然瘋狂報復的客體。
  • 對消費異化現象的反思
    符號化及符號異化現象卡西爾說,符號化的思維和行為是人類生活中最富於代表性的特徵,是人類文化發展的必要條件。①符號化的模式是一種先驗符號能力的呈示,符號形式成了人自身創造的真正的中介。正是從先驗符號功能出發,並「藉助於這些中介,人類才能使自身與世界分離開來,而正是由於這種分離,人類才能使得自身與世界緊密地聯結起來。
  • 積極的"異化":人工智慧時代的"人的本質力量"
    ⑥雷·庫茲韋爾的近距離預測既令人振奮,也令人生疑和擔憂,也許這種設想不可能實現,但他的技術路線給予人類進化論的衝擊是顛覆性的,因為,至少我們有技術根據相信,人類的壽命在不遠的將來會大大延長,這對於人類的生存環境、人的自我認知和人的社會關係的影響也是極其深刻的。
  • 我們如何看待異化?
    大部分認為盧卡奇的物化與馬克思的異化是相同的,甚至說《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發現,更加證明了盧卡奇物化概念與馬克思異化思想的一致,二者互為證明。但實際上,這裡存在一個巨大的不同,即二者如何看待異化?01 真我生活的兩種思路盧卡奇認為異化了的生活,就不在是人的生活,人們應該堅決徹底的突破異化,改變異化的生活,回歸真我的生活。
  • 這些賽博朋克電影帶你看人類的科技恐慌!
    同為探討科技、信息與人類社會關係的概念,「賽博朋克」與「蒸汽朋克」相對應,後者偏向於反映科技進步帶來的社會變革以及新舊文明的衝突,而前者則更加強調科技、信息對人類文明造成的威脅,因而對科技持悲觀態度。
  • 宮崎駿動漫世界中的勞動與異化
    謝韞馬克思將勞動稱為「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從這個角度批判了資本主義對於勞動和人的本質力量的異化。宮崎駿則分析了在發達資本主義條件下,勞動異化:隨著科技和機器體系的發展,生產日益擴大,商品日益豐富,生產活動由人的勞動,逐步變成了以科技發展和機器體系能力的增強為主體。於是,人由生產的主體,變成了消費的主體,也就是說:在勞動者被異化為「勞動力」之後,人又被從生產者,異化為「消費者」,通過這種「二重異化」,人的本質力量——勞動進一步被邊緣化了。
  • 馬克思是如何談論「人的異化」的?看古思今!
    對於這多種多樣的方式,馬克思在段末卻將其稱為「人的受難」,並說道「按人的含義來理解的受難, 對人來說是一種自我享受。」隨後馬克思在手稿中並沒有對這段話多作解釋,而是話鋒一轉,便開始對資本主義的批判。他說資本主義不能從這些多種多樣(人的受難)的方式去理解人的本質的佔有,因為私有財產使人變得片面而愚蠢。
  • 現實主義文學:異化主題,人與人的關係
    現代主義文學突出地表現異化主題。文化是人的外化與象徵,也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標誌。現代主義文學傾向於文化批判,本質上是基於對人的生存狀況、人的本質問題的探索。人類創造了文明,但文明在本質上與追求人性自由、追求自然的人相對立。
  • 電影《千與千尋》:關於現代人的異化與救贖
    其中,對物質、技術高度發展的時代下人類面臨的自我異化、精神家園喪失等生存困境問題的揭露,尤其令人印象深刻,而影片在對其進行深刻探討的同時,也為現代人的自我救贖提供了一盞明燈。關於現代人的異化現代工業文明的發展使人們的物質生活較從前有了極大的改善,但與此同時,高度機械化、物質化、商業化的社會也使現代人類走向「異化」境地。
  • 人類自我進化之路
    未來,隨著人因工程的發展、人機互動和人機協同技術進步,越來越多的探索未知的兇險崗位會交給機器,而更複雜的綜合決策則由人類的最強大腦擔任。這背後深刻的命題是,人類的自我優化甚至進化。不論你願不願意,接不接受,這就是一個事實:人機混合、克隆技術、大量使用幹細胞、基因工程,還有納米、大數據、3D列印等將以不可逆轉的方式改變我們人類,也改造我們的生存狀態。
  • 困境與出路:傳媒的現代異化及自身超越
    《新聞愛好者》供稿從報紙到網際網路,再到手機電視,人類已進入媒介化社會,隨之一些問題也日益凸顯,媒體異化就是其中之一。媒介化社會的到來傳媒是傳播媒介的簡稱,指負載、傳播信息符號的終結性的物質實體。它包括具有信息傳播功能的物質,如報紙、雜誌、廣播、電視等;也包括從事信息採集、加工、製作和傳播的傳媒機構,如電視臺、報社等。
  • 網際網路「社會摺疊」:我們一邊狂奔,一邊害怕被「系統」異化
    迄今為止的這些討論,一個引起人們廣泛焦慮的焦點是:科技(算法)是否會使得人類異化? 在外賣騎手的案例中,其人性「異化」的表現,就是被最優算法所控制,不惜拿生命冒險來奪路狂奔,以降低送餐時長。
  • 對科技的批判性研究:智能機器技術如何改變人類及社會根本問題?
    每天,技術創新都在重新定位我們與普通事物的關係。試想一下你的智慧型手機,應用程式如何改變你的生活方式,獲取食物、旅遊、賺錢,甚至連出門約會都與其息息相關。想想家庭助理,如谷歌之家或亞馬遜的Alexa。您可以通過應用程式從任何地方調整家用空調的運行,智能機器可以跟蹤您的任何習慣,直到最後。
  • 人類的自我毀滅傾向
    人類自我毀滅傾向的研究早在原子彈誕生前3600年就已經有了論述,曼哈頓計劃前整整3600年,人類便已經開始揣測我們的末世圖景。最早的末世故事的主角修建了一座方舟以躲避洪水,但他的年代比諾亞還要早得多;這個新亞述帝國的方舟傳說記載在記錄在一塊公元前17世紀的古美索布達比亞石板上,它認為人類的滅絕是自找的:我們發明的工具動靜太大,讓眾神晚上沒法休息,於是他們便降下洪水來毀滅人類。
  • 「類本質異化」是馬克思早期的不成熟思想嗎
    同樣地,馬克思的「類本質異化」思想,雖然受到費爾巴哈「類本質異化」思想的某些啟發,但它和後者存在著原則區別。馬克思的這一思想,是根據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生活條件、勞動狀況以及整個人類歷史的科學考察,從唯物史觀的哲學高度,正確揭示個人與人類群體、社會的相互關係的理論產物。
  • 在工作中如何自我定位
    作為一名已參加工作多年的基層黨員,對多年參加工作做出總結,分析自我,回顧工作以往。對基層工作人員在工作中如何自我定位進行分析,現梳理如下:協調產生美一、找準自身優缺點、明確定位方向在工作中,首先要找到自己的位置,明確自己的定位。至於具體怎麼定位,根據多年的工作經驗,需對自身進行分析,明確自己的優缺點,並在工作中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通俗點講,就是自己擅長什麼,就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