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易微生物多樣性測序助力客戶登陸環境科學TOP期刊

2020-10-14 鹿明蛋白組代謝組

2020 年 9 月,山東大學郭衛華教授課題組在 Bioresource Technology(IF:7.539)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Insight into the effect of nitrogen-rich substrates on the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the co-occurrence network of thermophiles during lignocellulose-based composting」的研究論文,深入解析了堆肥過程中添加富氮底物對嗜熱微生物群落結構的影響,揭示了堆肥過程中嗜熱微生物群落組裝過程,並為微生物間的共生網絡提供了新穎的見解。

文章中微生物多樣性實驗由歐易生物完成。



研究背景

堆肥作為一種經濟、環保的技術,廣泛應用於農業和工業有機廢物的處理。嗜熱微生物作為堆肥過程的主要參與者,其群落的演替與堆肥過程中有機質的動態變化關係密切。然而,以往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堆肥過程中嗜熱細菌群落的演替上,忽視了嗜熱真菌的重要性以及微生物之間的互作。



實驗設計



研究結果

1. 微生物群落特徵

在堆肥過程中,所有處理的細菌多樣性(Shannon指數)都呈現先減少後增加的趨勢(B),這可能與溫度的變化有關(A)。相比之下,真菌的Shannon指數在四個處理中並沒有表現出一致的趨勢,說明真菌多樣性更容易受到原料獨特環境的影響。此外,基於chao1指數的堆肥樣品的物種豐富度也符合上述變化。


2. 微生物群落組成的時間動態

基於PCoA結果表明,原料和堆肥過程顯著影響細菌(PERMANOVA,原料:p<0.001,堆肥過程:p<0.01)和真菌(PERMANOVA,原料:p<0.001,堆肥過程:p<0.001)群落結構。堆肥過程中嗜熱菌群落的演替可以看作是放線菌門和厚壁菌門之間的動態平衡,原料的性質可能是主要的驅動因素,酶活和酶譜的結果也支持這一觀點。

在蘆葦秸稈堆肥系統中,蛋白質含量較低的富氮基質聚集了以木質纖維素為主的微生物群落。RF和RP中以芽孢桿菌(厚壁菌門)為主。RC和RM中主要富集參與木質纖維素的降解的細菌,在高溫下具有極強的降解半纖維素的能力。Thermomyces lanuginosus 則是蘆葦秸稈堆肥過程中主要的真菌。


3. 共現網絡的拓撲性質

多個網絡拓撲指標表明,不同堆肥處理間共線性網絡存在顯著差異。RF中微生物共現網絡的邊數和密度所顯示的複雜性最高,其次是RP、RM和RC。高度連接的網絡提供了更多的功能冗餘,具有更大的群落穩定性和對分布的抵抗力,這表明添加營養豐富的基質更有可能在堆肥過程中保持微生物群落組成的穩定性。



在微生物的互作網絡中,細菌-細菌連接的相對比例最大,為80.0-93.3%。值得注意的是,共現網絡中微生物間的相關性以正相關為主(範圍為70.6-78.8%),表明在堆肥系統中微生物通過積極的關係促進物質的降解。此外,界間(細菌-真菌)的競爭要強於界內的競爭(細菌-細菌,真菌-真菌)。


4. 共現網絡的假定關鍵分類群

來自放線菌門和厚壁菌門的節點是堆肥過程中佔主導地位的核心類群。由於功能的冗餘,在多個共現網絡中,同一分類單元並沒有作為關鍵分類單元出現。此外,低豐度的分類群在維持網絡結構發揮重要作用。



研究結論

原料和堆肥過程提供了不同的營養環境,這些環境顯著地影響細菌和真菌的群落組成。厚壁菌,放線菌和子囊菌佔據了堆肥的高溫階段。添加富含氮源的易降解基質將增加嗜熱微生物網絡結構的複雜性。嗜熱微生物主要通過有益的發育模式和協同作用,促進堆肥過程中物質的轉化,而細菌-真菌間的競爭比細菌、真菌各自的內部競爭更為激烈。此外,大多數關鍵微生物類群的相對豐度較低。這些發現拓展了我們對堆肥過程中嗜熱微生物群落的演替和相互作用的理解。


參考文獻

Zhu P, Li Y, Gao Y, Yin M, Wu Y, Liu L, Du N, Liu J, Yu X, Wang L, Guo W. Insight into the effect of nitrogen-rich substrates on the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the co-occurrence network of thermophiles during lignocellulose-based composting. Bioresour Technol. 2020 Sep 10;319:124111. doi: 10.1016/j.biortech.2020.124111.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32971335.


END


相關焦點

  • 歐易/鹿明生物助力科學家發現腸道微生物改善自閉症樣行為
    一起來看看李影老師是如何在微生物頂級期刊發表文章的吧。首先,通過微生物多樣性測序(歐易生物提供技術服務)、行為學檢測,我們發現 EphB6基因缺陷小鼠表現出了刻板行為及社交缺陷、腸道滲透性增加及腸道菌群的改變。
  • 6篇16S rRNA基因測序+代謝組學聯合項目文章助力您快速發文
    因此,16S rRNA基因測序與代謝組等多組學聯用可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上述單一組學研究的局限性,在腸道微生物與健康疾病關係研究等方面取得眾多進展,顯示良好應用前景。本篇小鹿總結了16S+代謝組學的研究熱點方向,希望這6篇16S+代謝組學文章可以更好的助力您的科學研究。
  • 微生物群落多樣性測序與功能分析
    微生物群落測序是指對微生物群體進行高通量測序,通過分析測序序列的構成分析特定環境中微生物群體的構成情況或基因的組成以及功能。藉助不同環境下微生物群落的構成差異分析我們可以分析微生物與環境因素或宿主之間的關係,尋找標誌性菌群或特定功能的基因。
  • 歐易關鍵基因篩選報告
    歐易重磅推出關鍵基因篩選報告,對表達到功能選取重要指標進行打分,同時根據生物學意義賦值及權重設置,錨定關鍵基因,將結果可視化呈現,一應俱全。您只需根據「一張表」,對其中各項內容進行組合篩選,便能獲得您想要的關鍵基因。
  • 16S+LC-MS代謝組學助力復旦大學探究新鮮和腐爛藻類的毒性效應
    前言2021年新鮮出爐的歐易/鹿明生物合作客戶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鄭正教授課題組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期刊發表的題為 「Biological toxicity of fresh and rotten algae on freshwater fish: LC50, organ damage and antioxidant
  • 歐易/鹿明生物蛋白/代謝方向17位合作課題組老師順利發文
    -dependent antioxidant function發表期刊:Redox Biology影響因子:9.986研究物種:人作者單位:上海交通大學胸科醫院胸外科涉及的歐易/鹿明生物服務產品:RNA測序 & 非靶向代謝組學3.射頻處理加快玉米種子乾燥速度,提高種子活力Radio frequency
  • 微生物多樣性16S+宏基因組的組合您見過嗎?| 醫學篇
    前言很多老師會遇到這樣的問題:通過微生物多樣性測序可以篩選到關注的差異菌群,但想要進行功能研究該如何做呢?「16S+宏基因組」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先進行大樣本量的16S測序,找到組間微生物組成上存在的顯著差異,然後從中挑選代表性樣本進行宏基因組測序。
  • 讓微生物無處遁形「下一代測序技術」發力食品檢測
    此次活動由中國科普研究所科學媒介中心主辦,北京科學技術期刊學會、「三四匠」工作室承辦。黃晶晶介紹,2014年,17名丹麥人因感染李斯特菌死亡。這一案例顯示出基於高通量測序技術在縮短調查時間方面的優勢。據了解,食品中微生物的傳統檢測方法主要是培養法,需要依賴於微生物的分離和培養。然而,研究證明,目前自然界中85%—90%的微生物無法培養,部分可培養的微生物也可能處於其「生理學上可以存活但不能培養」的狀態,而導致無法被需要進行培養的檢測技術檢測到。
  • 項目文章 | MER:歐易生物助力解析麻蠅的適應性進化
    前言2020 年 8 月 27 日,歐易生物與中南大學基礎醫學院法醫系主任郭亞東課題組合作項目,以題為「Chromosome‐level de novo genome assembly of Sarcophaga
  • 諾禾:諾禾2017微生物項目文章年度盛典
    小編按照環境微生物多樣性研究,腸道微生物研究和單菌基因組測序三個大類,將2017發表的項目文章進行了分類匯總,又將環境微生物多樣性研究進行了細分。其中,部分高分文章在前期微信中有過解讀,點擊藍色題目連結即可進入;其他文章也同樣列出了其網址連結,如下所示: 環境微生物多樣性研究1.
  • 瀋陽生態所揭示氮沉降對土壤微生物多樣性影響
    通過野外和室內模擬氮沉降等手段,當前研究對氮沉降增加後陸地生態系統的養分循環、植物生產力、植物多樣性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的變化有了一定認識。近年來,隨著微生物測序技術和儀器的不斷發展,測定土壤微生物的多樣性變得更加高效、經濟,為在全球範圍內研究氮沉降對微生物多樣性的影響提供可能性。
  • 美格基因助力中山大學研究文章榮登國際環境領域TOP期刊
    該研究探索了三類汙泥和水生環境中,布洛芬及其生物轉化產物的作用和毒性,為了解布洛芬及其生物轉化產物對生物汙泥系統和生態系統的毒性作用提供了依據。原文於2020年11月在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上在線發表。本文的第一作者是中山大學生態學院賈妍豔副教授、通訊作者為中山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呂慧教授。
  • 秦楠:微生物組學的產業前景
    同時,醫療診斷公司也開始關注從艱難梭菌胃腸炎、炎性腸病和腸易激症候群到痤瘡以及糖尿病和癌症等一系列疾病。對於癌症,關注的中心是如何利用微生物與癌症細胞對營養物質的競爭作用「餓死」細胞,或者是通過細菌激發機體自身的免疫系統從而殺死細胞。
  • Nature 助力三代全長微生物多樣性「種」水平精準注釋
    近幾十年來,基於 16S rRNA  基因測序是細菌研究的主流。但是,最近才實現 16S 全長微生物多樣性的高通量測序。
  • 16S rDNA擴增子測序研究健康人血液微生物多樣性
    在人們的潛意識當中,健康人的血液應該是無菌狀態的。
  • 客戶文章|8篇文章,平均IF:10.1 帶您看盡蛋白質組學研究方法
    本篇由歐易/鹿明生物合作客戶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範先群教授課題組發表在《Autophagy》的」ZNNT1 long noncoding RNA induces autophagy to inhibit tumorigenesis of uveal melanoma by regulating key autophagy gene expression「運用lncRNA 晶片、iTRAQ 蛋白質定量技術探究
  • 模式微生物基因組可以免費測序了
    自從2018年1月起,在《國際系統與進化微生物學雜誌》(IJSEM)雜誌上發表微生物的新種,都需要提供基因組測序數據了。依託於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的世界微生物數據中心(WFCC-MIRCEN World Data Centre for Microorganisms, WDCM)在2017年底啟動了全球微生物模式菌株基因組測序計劃(GCM2.0),目前已經有16個國家的25家微生物資源保藏中心的正式加入。
  • 科學網—功能微生物類群多樣性檢測研究獲進展
    本報訊 在高度複雜的環境微生物群落中,承載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的特定功能微生物類群往往具有高度的多樣性,這種功能上的冗餘使得微生物群落面對環境劇烈變化時具有較強的適應性和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