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長江以南的人來說,蒿子粑粑大概是最有代表性的春天味道。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古人對於蒿子最早的文字記載,甚至可以追溯到《詩經》。

蒿子,一年生草本,可能只有中國人才會把這種氣香特異,味道微苦的植物融入到食物裡面去。入春後,採摘質嫩味鮮的蒿葉尖,搗碎、浸泡、去汁,揪幹,用糯米粉加水拌和,加些臘肉進去更添鹹香風味,做成圓形粑粑狀。蒸籠蒸熟,綿軟清香;用平鍋焊,外脆裡嫩。一口下去,仿佛皖南的春日風情都留在了唇齒之間。
每年農曆三月三日吃蒿子粑粑,是安徽江淮,江南一帶漢族民間傳統風俗。《舌尖上的中國》曾經就走進六安毛坦廠中學,讓這道傳統美味進入了我們的視線。--六安周邊高速服務區後來,在江北的一些縣城也有蒿子粑粑的蹤跡。那是因為當年太平天國攻打江南的時候,有些皖南居民為了逃避戰亂而安家江北,經歷了歲月的動蕩和再次安定後,蒿子粑粑開始出現在江北零散縣城。
據祖輩老人傳下來的說法,「三月三」是一切亡靈的節日。這一天吃蒿子粑粑,為的是紀念死者,同時祝願人人健康長壽,不為邪惡所侵。
相傳古代山民所生活的地方山高林密,毒蛇較多,時常傷人。為防蛇出山傷人,老祖先研製一種以艾蒿為主要成份的藥物,拌上香甜食物,扎入蛇洞讓蛇來吃,蛇吃了會死去,這種風俗叫扎蛇眼。
同時,還編成對巴句敬告人們:「三月三,蛇出山,蒿子粑粑扎蛇眼。」後來,人們用蒿葉拌米粉做成粑粑,在三月初三這天吃。據說,吃了三月三的蒿子粑粑,進山勞作,出門辦事,就不會遭遇蛇咬傷,而且一路平安,凡事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