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排排網官微
在私募發展的歷程中,既有「公奔私」大潮為私募行業輸送了優秀的投資人才與投資理念,又有量化私募的蓬勃發展進一步激發了市場活力。
2010年被視為是中國量化對衝基金的元年,這是由於在當年的4月6日,國內第一個股指期貨合約標的滬深300股指期貨正式上市,國內量化對衝策略從此開始嶄露頭角。
由於可以有效的控制淨值回撤,在過去十年的時間裡,量化對衝不僅逐步深入人心,還在市場中佔據越來越高的比重。與此同時,國內量化私募的發展也是如火如荼,量化私募圈還出現「北九坤南幻方」、「量化四大天王」等說法。
2020年百億量化私募再擴容,截至今年9月初,國內百億量化私募陣營已經增至7家,除了此前就已經站穩百億的明汯投資、寧波幻方量化、靈均投資、幻方量化、九坤投資、金鎝資產外,近期加入百億量化私募陣營的正是鳴石投資。
從百億量化私募實際辦公地分布來看,上海地區3家領先,北京與杭州則各有2家,同為私募重鎮的深圳目前尚無量化私募規模破百億。
鳴石投資備案規模超百億,
國內百億量化私募增至7家
在2019年以前,在百億私募群體,核心策略大多是股票多頭與債券策略。但是從2019年開始,量化私募在百億私募中的佔比越來越高,截至9月初,國內百億量化私募數量已經增加至7家,其中不乏有量化私募管理規模更是突飛猛進超過500億元。
量化投資是從海量歷史數據中尋找能夠帶來超額收益的多種「大概率」事件,按照這些規律構建數量化模型,並嚴格按照模型進行投資。相較於傳統的主觀多頭,量化投資既可以規避的主觀經驗偏差,還能很好的控制淨值回撤,也正因如此,量化策略也受到市場的熱捧,資金更是快速湧向頭部量化私募機構。由於策略容量有限,包括幻方量化、九坤投資等量化私募等曾進行過階段性封盤,不過在解決產品策略有效性、規模對產品收益率的影響後,上述量化私募部分策略依舊可以接受申購。
根據私募排排網組合大師數據監測,鳴石投資近期管理規模也是超過百億元。鳴石投資成立於2010年12月,公司專注於量化投資,投資範圍涉及股票、期貨、期權等,是中國證券業基金協會會員單位,還具備投顧資格。鳴石投資的投研團隊實力雄厚,公司匯聚了一批來自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等名校、具有資深金融學術背景、掌握前沿金融理論的投研人,學院派背景還保證了策略的原創性和策略庫的豐富性,能夠不斷適應市場變化和政策變化。
在具體的投資策略上,鳴石投資採用機器學習算法,機器通過對過去的價量數據、輿情數據、分析師數據及基本面等數據進行分析,預測股票未來漲跌幅,進行交易操作。主要策略為中高頻量化策略,包括中高頻Alpha策略和日內策略。
鳴石投資相關負責人也稱,目前中國的量化市場是一片藍海,只有不斷地在策略研發投入資本並且把握市場機遇,才能保持市場競爭力。中國的宏觀經濟發展長期趨勢向好,當下國內市場仍有機遇。
鳴石投資還是2019年度最值得信賴私募基金管理人(相對價值)"獎項得主,在私募排排網今年六月份舉行的第十四屆中國私募基金高峰論壇上,鳴石投資副總經理、合伙人房明先生還發表了《戰國時代or藍海行業》的主題演講,以下為演講全文。
戰國時代or藍海行業——中國量化私募的過去與未來
——房明2020年6月19日
中國量化的發展已有整整十個年頭。這十個年頭裡,來自於金融行業、金融專業,來自於物理學專業、數學專業、IT行業等各種各樣的人才聚集在這個平臺上,展現各自不同的人生,其實是一個非常令人感慨的過程。我希望能通過接下來短短十幾分鐘時間的交流,向大家匯報一下這群人在過去十年中都幹了些什麼,包括鳴石投資過去十年發展的心路歷程。
我的演講主題是《戰國時代or藍海行業——中國量化私募的過去與未來》。大家可以看一下私募量化行業基本上是從2010年開始發展的,2010年中國有了股指期貨品種,意味著量化對衝策略在國內可以正常的實施了。所以這個時間很多第一代的革命家從美國趕回國內,紛紛創立自己的量化公司。鳴石投資也是在2010年創立了自己的公司。在第一個階段中,整個中國市場還是非常平安祥和,可以定義為「周天子」的時代,從事量化行業非常容易。當時我們做量化對衝的時候,超額比例的要求並不高,大概達到10個點的超額產品業績就很優秀了。此外我們可以做一些期貨的套利,當時主要是升水的環境,量化對衝可以非常穩定的做到15%左右。鳴石專注量化策略,不博大小盤之間的收益差,在當時量化界積攢了非常好的口碑。鳴石投資當時達到了20億左右的管理規模。
這個時代來得不算晚,但是持續的時間真的有點短,第一輪的盛宴基本在2015年結束,結束的主要原因是量化對衝的工具的狀態變了,股指期貨從升水的狀態變成了貼水的狀態,僅僅10個點的超額顯得不足。第一批的量化管理人包括我們在內都受到很大的打擊,傳統的低頻量化受到了重擊。
這個行業的第二輪發展基本上是從2016年開始萌芽。這兩年我們發覺,越來越多的新面孔走到臺上。從60年後的老一代革命家,到後來80後,直到90後也開始擔任量化的掌門人。這個時代變化比較快,細想新一代的管理人相比老一代是不是更高明一點、更厲害一點?我覺得不是這麼回事。2015年之前,行業的主流,我們做的策略更像美國的共同基金策略、公募基金策略。到了2016年、2017年之後,咱們做的才是比較標準的美式對衝基金策略。國內把基金分為公募和私募,這是按照身份來分類的,實際上很多私募做的策略其實和公募很像。國內並沒有做策略分類,而在歐美主流的發達市場,共同基金策略和對衝基金策略是大相逕庭的。前者要的是容量、後者要的超額,或是複雜一點,前者相對來講管理規模更大一點,後者超額更高一些,兩者之間沒有高下之分。到底是貝萊德牛一點,還是陳茂牛一點?兩個賽道沒有誰比誰更牛一點。2016年到現在,市場上唱主流的是對衝基金的策略,只有對衝基金的超額,以相對小的管理規模換來相對高的超額,才能抵禦更為複雜市場的對衝成本和交易成本的壓力。
單純的金融學是一個方向,單純的神經網絡挖掘海量的因子也是一個方向。就金融科技的運用來講,單純做因子挖掘是一個門類,你把他做成機器學習的非線性處理因子也是一個門類,包括交易算法的優化也是一個方向,未來門門功課都必須補上。最近我們看到的一個現實,給我的震撼很大。就交易算法的優化角度來講,過往我們認為一個好的交易算法能跑贏2%、3%,還能有一定容量的話,其實已經特別優秀了。如果一些小容量的算法一年能創造5%的交易成本優勢,我們也覺得已經不錯了。但是我們現在這個行業發展得很快。海外的券商之前很抱歉地跟我們說,他們券商開發的算法總體比對衝基金的算法還是很落後的,讓我們將就著用。可想而知,那些海外的頂級機構,他們在一個95%的交易是由機構市場構成的時候,他們在算法上得做出多大的努力才能屹立不倒。而我們現在在相對寬鬆的市場中,我們的自我壓力其實沒有想像中那麼大。所以就未來來講,我們在招聘人才的角度,金融學、IT、物理或是其他學科都需要不斷擴招人才,不斷地綜合演化和發展量化策略,這也註定了咱們的研究團隊會越來越多、投研的數量會越來越龐大,這個發展趨勢幾乎是不可避免。
這個行業發展得挺充分,生態圈已經形成。從第一輪的實踐到第二輪的再度啟航,第二輪總體的高度已經遠遠超越了第一輪。我印象中第一輪的大佬最高的管理規模對外稱是百億,其實也沒到。而且在2015年之前很多的產品結構是跟結構化有關的,不單是管理型的結構。而到了當前,大家眾所周知的,我們最大的量化管理公司竟然已經到達了400億的級別。我不知道這個數字是不是非常準確,總體來講管理規模已經是原來的幾倍。包括200億左右的量化公司,業內已經有四家左右。鳴石投資現在是80億(註:發表該演講的時間為2020年6月19日),未來還需要不斷發展。
量化生態圈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領軍的量化機構在趕超主觀的大機構。相比主觀的大機構,量化一直缺的是信賴,量化的技術客戶往往看不懂,客戶只能按照業績本身來判斷。主觀的機構由於理論可解釋性比較強,很多投資者還是非常信任的。在過去,量化行業存在非常大的難題,就是無論業績多好,你很難建立真正的市場信賴。這兩年情況有些改變,真正的頭部機構不單是靠業績在賣,更多的是靠信仰,或者說是在市場上、渠道上、機構間已經建立了信仰。這是非常大的質變,對量化科技本身樹立了信仰,對量化頭部機構樹立了信仰,這是整個行業的大變化,不再是僅僅只買一個淨值好的產品。我覺得這是一個行業的重要生態分化的起點。
再往細看,其實真正的大機構競爭的態勢也跟原來不一樣了。2017年、2018年的時候,提到頭部的量化機構,大家想的永遠只是他的業績有多麼好,為我們帶來多好的利潤。現在你會發覺市場的輿論環境在改變。我覺得有這麼幾個方面。一是標籤變了,過去我們都要貼上高頻的標籤,最好是200倍、300倍,越高越好,渠道才會認、銷售才會認、客戶才會認。這個時代你會發現,頭部的機構不再貼高頻的標籤,我們的量化策略不光光是在做高頻,我們其他頻段的策略品種也開始做了。
過往市場單純強調30%、40%的超額收益,有些海外的機構認為,不應該給客戶強調高收益,我們在強調這個是在通過高收益預期在做市場,而現在一定程度上均衡化的收益市場也是可以接受的。最近我做了很多場渠道機構的路演,我發現對一家真正有信仰的機構,只要每年達到10%的超額業績,只要你每年跑贏中證500十個點,並且客戶相信你的策略,到最後客戶一定是盈利的,你也一定會獲利,銷售渠道也會非常有信心和有安全感。但是當你沒有建立市場信仰之前,哪怕你做10%、20%、30%的超額,一旦碰到2018年中證500大跌,你的客戶三個月、半年就贖回了,這個時候你被拋棄了,客戶對量化不滿意,渠道和客戶都不滿。當我們有頭部機構帶領整個行業慢慢建立信仰的時候,你會發覺我們和客戶之間的關係、我們和資本市場之間的關係也在發生著變化,我們沒有必要按照特別過分的要求去強調自己,或是一直標榜高收益總不是長久之計。
針對策略的觀念、銷售的觀念也變了。2017年和2018年,為了做市場的口碑,為了拿到市場的管理規模,量化機構最好的策略都是對外銷售的。但是隨著行業的發展,我們發現有部分的機構已經開始收斂,這才是正常的現象。就算眾所周知大獎章是全美量化行業中的奇蹟,西蒙斯確實是超級天才,也沒有人知道他怎麼做到幾十年的絕對收益、多空收益是20%到30%,這種東西永遠是只給你看的。而在中國,大家覺得走在路上還是能揀到寶,這其實不是正常的現象,在投資行業來講也是不太理性的。我們現在已經看到頭部的公司自營的規模也在慢慢增加。
你還會發現一些新興的小機構業績也很厲害。小機構、剛開始發展的機構,往往是在收益的角度是有機會超越領軍級的機構的。對於小機構來講這是一個幾乎必然要做得事情,如果沒有非常高的超額為什麼不買更穩定、更有口碑的大機構?所以這兩年我們會看到很多業內的新星在逐漸地、陸陸續續參與這個市場,每年都會有一些。對小機構來講,或是說對成長中的機構來講,一定程度上高超額要在重要程度上優於穩定性。
但是對於小的機構來講,也不能僅僅因為沒有管理規模、容量壓力小就能長期保持著容量方面的優勢。因為我們可能面臨的局面是,大機構雖然大了,可能有一些中低頻的策略的產能,但是沒有放棄高頻的策略。如果你是一家二、三十億的機構,你會覺得兩三百億的機構和你之間的衝突不大。兩三百億的機構中也有四五十億的資金做真正的高頻交易,他不斷的衝擊小機構的市場。所以從長期的角度來講,小機構面臨的壓力比以往高得多,大機構足夠大的時候不會放過任何一個細分領域的市場。
還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話題,這個話題不光是對小機構,對於中型機構來講始終也是非常大的壓力。我們面臨一個困局、面臨一個抉擇,公司盈利的時候,戰略上需要進一步做大,就要把利潤大部分投往投研升級,投研的人力成本和硬體成本都非常高昂。但這筆資金投入後的回報是不可預測的,是完全的未知數。我們很可能是白費這筆開銷,可能仍然翻不過幾座大山,但是不投資的話雖然能留有短期利潤,但是從投研的角度來講往往是沒有未來的。
對中小機構來講,當你沒有建立信仰,沒有做到真正意義上和客戶、渠道間的長期信心時,在這個時代的壓力是很大的。所以綜合前面來看我們會發覺,雖然我們面臨的好像是藍海,但是我們面臨的競爭環境相比過去更嚴峻了,我們看到的未來可能會更為嚴峻一點。在這個行業中,如果你已經跨過了幾個輪次的發展,變成真正意義上有信仰的、有信賴的大機構,你的戰鬥力是顯著增強的。但是對於發展中的機構來講,發展的要求很緊迫、很緊急,在這幾年中,如果不努力突破,也許未來就沒有你的生存局面。
再說一下未來,未來其實已經來了。我們原來都在講,中國的量化市場為什麼好?是因為非專業的投資佔比高,是因為真正的國外大機構因為合規的問題、交易系統的問題還沒有進入中國股票量化的市場。同樣的事發生在期貨的量化市場,現在CTA的量化市場,尤其是最掙錢的高頻市場,外資機構已經來了,幾乎打倒了這個市場的一大半。這樣子想,如果中國的系統和合規完全和國際接軌,這個土壤早就不能養育我們了,這個土壤是養海外機構的了。
總體來講,過去的政策好壞不能單純從本來面貌理解,而現在股票量化行業其實已經有外資在進來了,很多外資機構在香港通過A股的收益互換、通過QFII的互換已經可以投中國的市場,而且交易系統完全沒有問題,對衝成本也不會比國內的貼水高。而且在海外的交易平臺上,機構不僅可以做普通的對衝性交易,甚至可以做比較靈活的多空交易,而這點在國內的技術上並沒有被完全實現。現在外資已經來了,來的只是一個一個小team,是一家大公司部分參與A股的研究。目前能看到大量外資還沒有真正意義上入侵這個市場,但是擺在我們面前的未來真的是很嚴峻,大家都知道量化最終靠的就是硬體、軟體相結合,投研團隊和機器,而且這些都是無止境地燒錢。
我們距離同行有多遠,距離真正的頂級量化機構有多遠?貝萊德全球有6萬億的管理規模,我們市場是100億到400億的管理規模,國內價量中高頻的量化加起來2000多億。一個貝萊德相當於1700個國內頭部量化公司,相當於整個中高頻量化行業的200倍。拿貝萊德來比有點不太合適,因為他是公募基金,他是中低頻量化、ETF出名的機構。那再來看看最大的榜樣之一——西蒙斯的文藝復興,現在1100億的管理規模,相當於中國30個最大的量化公司,相當於一個行業的4倍,一家公司是我們整個行業的4倍。就是我們面對的未來。可以想像,如果馬上開放中國的市場,他們可以沒有任何障礙的參與競爭,我們面臨的壓力是天大的!
我最後的感想是,中國的量化是藍海。對每個人而言,你的個人努力是Alpha,行業發展是Beta,量化是非常好的行業,這是Beta發展非常快的行業。但是反過來講,這個行業過去的十年非常非常不平坦,而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過去的十年也許相對於未來的十年已經是很幸福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