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魯克:關於人生,我有7條經驗

2021-01-18 新浪財經

來源:中國企業家俱樂部

作者 | 彼得·德魯克

來源 | 管理的常識(ID:Guanlidechangshi)

請允許我在這裡講一講自己生活裡的七條經驗,它們教給我如何保持高效,保持成長、變化的能力,變得成熟,卻又不為過去所困。

我不到18歲就讀完了高中,離開了在奧地利維也納的家鄉,到德國漢堡一家棉花出口公司當上了實習生。

我父親不怎麼高興。很長時間以來,我們全家幹的都是公務員、教授、律師和醫生這類的工作。所以,他希望我能去全職讀大學,但我厭倦了當學生,想去工作。

為了安撫父親,我到漢堡大學法律系注了冊,但我自己其實並不太當真。

在1927年那遙遠的歲月,在奧地利和德國上大學用不著隨時上課,只需要在登記簿上讓教授籤名就行了。而得到教授的籤名,不上課也行。只要給教務處的聽差塞上一筆小費,他自然會弄來教授的籤名。

因為大學並沒有開晚上的課,我白天又得上班。所以,在漢堡的一年半,我從來沒在大學上過一堂課。即便如此,人們仍然認為我是一個很得體的大學生。

現在的人當然覺得這很奇怪,但在從前那些寬鬆的日子算不上什麼怪事。我在前面說過,凡是有高中文憑的人,都能順理成章地升入任何一所大學。為了拿到大學學位,你只需要每年繳納少許學費,等四年過後,參加結業考試就行了。

實習生的工作極其無聊,我學到的知識幾近於無。早上7點半上班,下午4點下班,星期六中午12點下班。所以,我有很多空閒時間。

周末,我常和另外兩個實習生(都來自奧地利,只是在另外的公司上班)去漢堡美麗的郊外徒步,在對學生免費的青年旅館過夜。每個星期,我有5天夜裡都泡在漢堡著名的城市圖書館,這家圖書館就挨著我的辦公室。

這裡鼓勵大學生多借書,想借多少本就借多少本。有15個月,我不停地讀啊讀啊讀,德語、英語和法語書,我全都讀。

第一條經驗

威爾第教我不斷奮鬥的意義

後來,我每個星期去看一次歌劇。當時,漢堡歌劇院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一家歌劇院(現在仍然是)。

實習生掙的錢很少,但歌劇對大學生免費。只要在歌劇開演前1小時到場就行了。演出開始前10分鐘,尚未賣出票的廉價座位會免費派發給大學生。

一天晚上,我去聽19世紀義大利偉大作曲家朱塞佩·威爾第的一部歌劇——那是他1893年創作的最後一部歌劇,名叫《法斯塔夫》。

這部歌劇如今已經成為威爾第最受歡迎的一出作品,但65年前,它很少上演。歌手和觀眾都認為它太難了。我卻完全被它徵服。

我在音樂之城維也納長大,受過良好的音樂教育。我聽過許多的歌劇,但像這樣的作品卻從未聽過。我永遠忘不了那天晚上《法斯塔夫》給我留下的深刻印象。

我做了一番研究,驚訝地發現,這齣充滿歡樂、充滿對生活熱愛、有著難以置信活力的歌劇,竟然是一位80歲的老人創作出來的!

對當時年僅18歲的我來說,80歲是一個難於想像的年紀。我甚至不認識任何一個年紀這麼大的人。當時人們的預期壽命才50歲,哪怕健康人也就能活這麼久,80歲真的不是什麼常見的歲數。

後來,我讀到了威爾第自己寫的文章,有人問他,像他這樣一位名人,到了這麼大的年紀,又已經被視為19世紀最重要的歌劇作曲家,為什麼還要承擔繁重的工作,創作這樣一出要求極其苛刻的歌劇呢?

「身為音樂家,」威爾第寫道,「我一輩子都在追求完美,可完美總是躲著我。所以,我有責任一次次地嘗試下去。」

我永遠忘不了這些話——它們給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威爾第,還在我那個年紀(18歲)就已經是一位老練的音樂家了。我當時對自己未來的發展毫無頭緒,只知道自己恐怕當不上成功的棉紡織品出口商了。

18歲那年,我跟所有18歲的青年一樣天真幼稚、不成熟。我一直到15年後,30歲出頭,才真正知道自己擅長什麼,屬於哪一個領域。不過我當時打定主意,不管我這輩子會幹什麼工作,威爾第的話都將是我的指北星。

我還決定,如果我能活到很大的歲數,我也不會放棄,而要繼續前行。與此同時,我還要力求完美,哪怕有一點很清楚:完美永不可及。

第二條經驗

菲迪亞斯教我何為完美

大約在同一時期,仍然是我在漢堡當實習生那段時間,我讀到一篇文章,讓我體會到什麼才是「完美」。

這是一個關於古希臘最偉大的雕刻家菲迪亞斯的故事。

公元前440年,他接受委託,在雅典的帕臺農神廟的屋頂上修築雕像,2400年後的今天,這些雕像仍然佇立在那裡。如今,它們已經成為西方傳統中公認的偉大雕塑作品。

當時的人也對雕像讚聲一片,可菲迪亞斯把所花費用呈交上去的時候,雅典城邦的會計卻拒絕付款。

「這些雕像,」會計說,「佇立在神廟的屋頂上,而神廟則修在雅典最高的山上。人們只能看到雕像的正面。可你向我們提交的費用卻是全身像,也就是說,連雕像的後背也計了費。但沒人看得到它們的後背。」

「你錯了,」菲迪亞斯反駁說,「天上的神祇看得到。」

我記得,我讀到這篇文章的時候,正是聽完《法斯塔夫》之後不久,它深深觸動了我。我沒能始終對它奉行不渝。我做過許多但願神祇不會注意到的事,但我知道,人必須力爭完美,哪怕只有「神祇」看得到。

每當人們問我,我認為自己哪本書最好,我總會笑著回答:「下一本。」我沒有半點開玩笑的意思。我的意思,跟威爾第回答「為追求永遠無法企及的完美,80歲仍在寫歌劇」時一樣。

雖說我現在年紀比威爾第寫《法斯塔夫》時還要大,我仍然想著再寫兩本書,而且,我希望這兩本書都比我之前的任何一部作品都更好,更重要,更臻於卓越。

幾年後,我搬到了德國的法蘭克福,在那兒的一家經紀公司實習。之後,紐約股票市場在1929年10月崩盤,經紀公司破產,我則在20歲生日那天,被法蘭克福的一家最大報紙聘為金融和外事撰稿人。

我繼續在大學裡報名修讀法律,因為當時,在歐洲不同的大學間轉學很容易。

我對法律還是沒多大興趣,但一直記著威爾第和菲迪亞斯教給我的功課。記者要寫許多主題的文章,所以,我決定對各學科儘量多做了解,做個稱職的記者。

第三條經驗

發展自己的學習方法

我工作的報紙是下午出刊。

我們早上6點開始工作,下午2點一刻完工,最後一版付印。於是我開始強迫自己下午和晚上學習國際關係和國際法律、社會和法律制度史、世界通史、金融,等等。

漸漸地,我發展出一套知識體系。我對它不斷進行擴充。

每隔三四年,我會挑選一門新科目,可能是統計學,可能是中世紀史,可能是藝術或者經濟學。3年的學習絕對不夠掌握一門學科,但可以實現基本的理解。

所以,60多年來,我一直在定期學習新的學科。它不光帶給了我大量的知識儲備,還強迫我打開眼界投入新學科、新方法——我所學習的每一門學科,都建立在不同的理論假設上,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

第四條經驗

報社主編教我回顧和計劃的重要性

這個保持智力活躍、不斷成長的漫長故事裡,下一條經驗來自報社主編,他是當時歐洲的一位頂尖新聞記者。

編輯部裡都是一些很年輕的人。我22歲就成了3名助理主編之一。究其原因,倒不在於我特別優秀。

事實上,我從未成為一流的日報記者。但是,1930年前後的歐洲,應該坐在這些位置上的人,即35歲上下的人,所剩無幾。他們都在第一次世界大戰裡戰死了。就算是極為重要的職位,也只能由像我這樣的年輕人頂上了。

報社主編當時大約50歲,嘔心瀝血地培養、磨鍊這支年輕的記者隊伍。他每個星期都會和每個人討論我們完成的工作。每年兩次,一次在新年之後,一次在6月暑假開始之前,我們會花一個星期六的下午和整個星期天討論過去6個月完成的工作。

主編總會從我們做得很好的事情談起,接著,進入到我們努力想要做好的事情。接下來,他會回顧我們做得還不夠努力的事情。最後,他會嚴厲批評我們做得糟糕以及沒能做到的事情。

會議的最後2小時,我們要對未來6個月的工作進行安排:

我們應該集中精力做哪些事情?

哪些事情應該有所改善?

哪些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學習的事情?

一個星期後,我們每個人都得向主編提交此後6個月的工作和學習計劃。

我很喜歡這個過程,只不過,離開報社之後我就全忘了。幾乎10年後,已經到了美國,我才回想起來。

當時是20世紀40年代初,我在一家重要教學機構成了資深教授,開始了自己的諮詢實踐,並出版一些作品。這時我想起了法蘭克福主編教給我的東西。

從那時起,我每年夏天會留出兩個星期回顧自己前一年的工作,先從我做得好但還應該、還能夠做得更好的事情入手,逐漸來到我做得糟糕或是應該做但沒做到的事情。我會確定我諮詢、寫作和教學工作的首要任務分別是什麼。

我從來沒能真正完全按照每年8月定好的計劃做,但它強迫我堅持威爾第「哪怕不可企及,仍然力求完美」的信條。

第五條經驗

高級合伙人教我成功的條件

幾年後,我學到了另一條經驗。

1933年,我從德國法蘭克福遷往英國倫敦,起初在一家大型保險公司做證券分析師,一年後,到了一家發展迅速的私人銀行,在那裡當上了公司的經濟師以及3名高級合伙人的執行秘書。其中一位是公司創始人,70來歲;另外兩位30多歲。

起初我只替兩位比較年輕的先生做事,但到公司3個多月之後,創始人把我叫進辦公室說:

「你剛來時我對你不怎麼看好,現在仍然不怎麼看好。但你比我想像中還笨太多了,你真的不該這麼笨。」

因為兩位年輕的合伙人每天都把我誇上天,我一聽這話著實傻了眼。

1.在新崗位上保持高效的必要條件

接著,老先生說:

「我明白你在保險公司做證券分析做得很好,但如果我們還想要你做證券分析工作,我們就會讓你留在那兒。你現在是合伙人的執行秘書,可你卻還在繼續做證券分析。要在新崗位上發揮出效力,你現在應該做些什麼呢?」

我當時氣壞了,但我仍然意識到老先生說得沒錯。之後我徹底改變了自己的行為方式和工作內容。

從那時起,每當我調到新的工作崗位,我就問自己:要在新的崗位上發揮效力,我現在需要做些什麼呢?每一次的答案都不一樣。

我現在做企業顧問已經50年了。我曾與許多組織和國家共事。在所有的組織裡,我所見的最大的人力資源浪費就是晉升後未能適應。

晉升到了新崗位上的能人,能真正獲得成功的並不多,反而有不少遭遇了徹頭徹尾的失敗。更多的人既不成功也不失敗,而是成了平庸之輩。只有很少人能成功。

2.為什麼突然不稱職了

本來在10年、15年裡都稱職勝任的人,怎麼突然就變得不稱職了呢?就我所考察的所有案例,原因都出在人們犯了我60年前在倫敦那家銀行裡出的錯誤。

他們在新崗位上繼續做著從前舊崗位上幹得成功、為自己帶來了晉升的事情。

他們變得不稱職,不是因為他們自己不稱職,而是因為他們在做錯誤的事情。

3.成功的條件

多年來,我養成了一個習慣,我總是會問我客戶裡真正卓有成效的人士(尤其是大型組織裡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他們的高效來自何處。

幾乎每一回,他們都告訴我說,他們的成功要歸功於多年前的一位上司,這個人做的事情,就像倫敦那位老先生對我做的一樣:強迫我仔細思考新崗位的要求。

沒有人是自己發現這一點的——至少,從我的經驗來看是這樣。你需要有人教你。

人一旦學會了這一點,就永遠也不會忘記,之後,幾乎毫無例外地能在新崗位上取得成功。

不需要什麼卓越的知識、卓越的才能,只需要全力關注新崗位的新要求,即新挑戰、新工作、新任務最關鍵的要點。

第六條經驗

把事先預料的結果寫下來

又過了好幾年,大概是1945年前後(在我1937年從英國搬到美國之後),我為自己選了一門為期三年的研究課題:歐洲早期現代史,尤其是15和16世紀。

我發現,歐洲有兩家機構在此期間成為了歐洲的主導勢力:南方天主教的耶穌會和北方新教的加爾文教會。這兩家機構的成功都源於同一種方法。它們均成立於1536年,並從一開始就採用了相同的學習紀律。

每當耶穌會教士或加爾文派教士要做重要的事情,比如做出關鍵決策,他就會把事先預料的結果寫下來。9個月之後,他會將實際結果與事先預料的結果相比較。

這立刻就能說明他什麼地方做得好,他的強項是什麼。這同時還表明他還需要學習哪些事情,有哪些習慣必須加以改變。最後,這還能說明他有哪些不擅長做、做不好的事情。

50年來,我一直遵循這套方法。它指明了人的優勢在哪裡,這對人獲得自知之明是最重要的事情。

此外,它指出有哪些地方需要改進,需要怎樣的改進。

最後,它又指明人有哪些能力不及的地方,有哪些不應當嘗試去做的事情。

知道自己的強項、知道如何改進,又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力有不逮——這些都是不斷學習的關鍵所在。

第七條經驗

熊彼特教我隨世界的改變而改變

說完這一條經驗,我個人發展的故事就說完了。

1949年的聖誕節,我剛開始在紐約大學教授管理課程。我父親,73歲,從加利福尼亞趕來探望我們。

幾年前,他從當地退休。新年剛過完,那是1950年1月3日,我和父親一起去探望他的老朋友,著名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

我的父親已經退休了,但當時名滿天下的熊彼特,66歲,仍在哈佛大學執教,在美國經濟學會的主席職位上也非常活躍。

1902年,我父親是奧地利財政部一名年輕的公務員,但也在大學裡執教經濟學。他逐漸認識了熊彼特,後者當時才19歲,是最才華橫溢的年輕學生。

這兩個人差別之大,叫人幾乎無法想像:熊彼特精力旺盛、傲慢自負、刻薄傷人;我父親則安靜克制、謙虛禮貌,甚至到了有點自閉的程度。儘管如此,兩人還是很快成了朋友,交情一直挺好。

到1949年,熊彼特成了一個非常不同的人。這年他66歲,是他在哈佛執教的最後一年,名聲達到最高峰。

兩位老人一起度過了美好的時光,回憶往昔歲月。兩人都在奧地利長大,也在那兒開始工作,並最終來到了美國,熊彼特1932年到美,我父親是4年後到的。

冷不丁,我父親笑了起來,問熊彼特:「約瑟夫,你還記得從前說起『自己最希望被人記得是什麼人』的事兒嗎?」熊彼特大笑起來,連我都被感染了。

熊彼特30來歲時說過一句名言。當時他已經出版了自己最初的兩部經濟學巨著,正是躊躇滿志之時,於是放出狂言,說自己最希望被人記得是「歐洲漂亮姑娘們最棒的情人,歐洲最了不起的騎士,有可能還是全世界最偉大的經濟學家」。

熊彼特說:「沒錯,這個問題對我仍很重要,只是我現在有不同的答案了。」

他一定看到了我父親臉上吃驚的表情,因為他繼續說:

「你知道,阿道夫,到我現在這個年紀,已經明白光是被人記得寫過幾本書、提出過一些理論,還遠遠不夠。除非他給別人的生活帶去了不同,要不然,這個人的生活也沒有什麼特別之處。」

我父親去看望熊彼特的原因之一,是他聽說熊彼特病得很重,活不了太久了。我們拜訪熊彼特5天以後,大師便去世了。

我從來沒有忘記那次談話。我從中學到了3件事情。

首先,人必須自問,最希望被人記住的是什麼地方。

其次,人應當隨著年紀增長有所改變。不光是變得更成熟,也要隨著世界的改變而改變。

最後,為別人的生活帶去不同,是一件值得被銘記的事情。

1.成功者學到了同樣的事情

我講這個長長的故事,原因很簡單。所有我認識的長時間保持高效的人,都曾經學到過跟我類似的事情。

不管是高效的企業管理者還是學者,不管是一流的軍人還是一流的醫生,或者教師、藝術家,都適用這一點。

身為諮詢顧問,我曾跟許多企業、政府、大學、醫院、歌劇院、交響樂團、博物館合作,在此過程中,每當我跟人共事,我總能找出這個人成功的奧妙。對方無一例外地對我講述過跟我類似的故事。

2.做一些簡單的事情

因此,「人,尤其是從事知識工作的人,該如何保持效力」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做幾件非常簡單的事情就可以了。」

第一件事是擁有威爾第在《法斯塔夫》中賦予我的那種目標或願景。不停奮鬥,意味著人走向成熟,而非老化。

第二件事是,我發現保持效力的人會像菲迪亞斯那樣看待自己的工作:神祇看得見。他們不願意隨隨便便地完成工作。他們尊重自己工作的完整性。事實上,他們尊重自己。

第三件事是,這些人都有一個共同點:他們在歲月裡養成了不斷學習的習慣。

他們或許不像我那樣,在60多年裡每隔三四年就學習一門新科目。但他們不斷嘗試。

他們並不滿足於昨天所做的事情。最起碼,他們對自己的要求是:不管做什麼,都要做得更好。更多的時候,他們要求自己用不同的方式來做得更好。

保持活力,不斷成長的人還時常回顧自己工作的績效。我發現,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做16世紀耶穌會士和加爾文派教士最初想到的事情。

他們把自己行動和決定的結果記錄下來,將之與自己的期待對比。很快,他們就知道自己的強項是什麼,知道自己該怎麼改進、調整和學習。

最後,他們知道了自己不擅長做的事情,故此也就知道了該放手讓別人去做的環節。

每當我讓一位卓有成效的人講一講能解釋他們成功的經歷,我總是一遍又一遍地聽說,在他們換了工作、崗位、任務的時候,有位過世很久的老師或上級激勵、教導了他們,要他們徹底思考自己新工作、新崗位、新任務的要求是什麼。

而這些要求,跟他們從前從事的工作和任務完全不同。

3.為自己的發展和定位負責

所有這些做法背後最重要的一點是,個人,尤其是從事知識工作、努力保持效率、不斷成長和改變的個人,必須對自己的發展和定位負責。

這可能是一個最新穎的結論。

當今的組織,不管是企業還是政府機構,都建立在這樣的假設之上:組織負責個人的定位,提供個人所需的經驗和挑戰。

據我所知,這方面最合適的例子就是大型企業人事部,或是它所仿效的原型,傳統軍隊的人事部。我知道,傳統人事部門的員工再負責不過了。可我想,他們必須學著改變。他們不能光顧著做決策,更必須成為老師、教練、顧問和參謀。

我深信,知識工人的個人發展和定位之責,必須由當事人來承擔。每個人都應該負責任地捫心自問:

我現在需要什麼樣的工作崗位?

我現在有資格從事什麼樣的工作?

我現在需要具備什麼樣的經驗,掌握什麼樣的知識和技能?

當然,這些決策也不能從個人的角度出發來做,還必須根據組織的需求來思考,根據對當事人優勢、能力和技巧的外部整體評價來拿捏。

個人發展的責任必須要成為自我發展的責任;個人定位的責任,必須成為自我定位的責任。如若不然,知識工人不可能在漫長的工作年限中保持高效和生產力,並不斷成長和發展。

相關焦點

  • 德魯克:關於人生,我有7條經驗分享給你
    實習生的工作極其無聊,我學到的知識幾近於無。早上7點半上班,下午4點下班,星期六中午12點下班。所以,我有很多空閒時間。周末,我常和另外兩個實習生(都來自奧地利,只是在另外的公司上班)去漢堡美麗的郊外徒步,在對學生免費的青年旅館過夜。
  • 自我營銷:德魯克沿用一生的6條法則 | E起洞察
    本文,德魯克先生將通過6條法則,針對「如何發揮自我營銷最大效果」這一話題分享洞見。與不進行創新的組織一樣,無論你目前有多麼成功,只要不保持創新,最終都將失敗。我還記得他講過,你首先要就自己的具體工作內容與老闆達成一致,如果可能,以書面形式記錄下來,然後你很快就會發現老闆更喜歡哪種溝通方式。德魯克說,所有人都會喜歡以下兩種溝通方式之一:書面或者口頭。他接著說,用老闆喜歡的方式與他溝通至關重要。
  • 德魯克共學日:團隊共學德魯克,成為有效管理者!
    其中張一鳴談到在組織成長的過程中,受到了德魯克的很多啟發:「知識型組織中,每一個人都是管理者」,這是德魯克關於管理者的重新定義。德魯克對於目標管理的思考,啟發了我們對於組織有效性的重視和OKR的實踐。德魯克和科斯的想法,促使我思考企業邊界是什麼,以及如何從外部視角衡量組織內部的交易成本。
  • 德魯克:一座凝固的燈塔
    為什麼德魯克的管理在現在依然受用?德魯克最關注的是什麼樣的人?以下,盡情享用~什麼是大師中的大師?德魯克就是大師中的大師。在我看來,大師中的大師有3個特點:第一,他沒有參考文獻。第二,他是所有人的參考文獻。
  • 問道德魯克 | 管理思想精髓的17個關鍵詞
    :德魯克的管理思想中,有哪些可以拿來就用的方法?3.責任:從權力,到責任德魯克寫了39本書,關於管理下屬這個問題基本上沒有談,為什麼?德魯克是基督徒,他認為只有上帝才有權力,我們沒有控制別人的權力。那我們應該依靠什麼讓員工表現出卓越績效呢?依靠目標和下屬的自我控制。
  • 2萬字深度|德魯克:理解人是理解其它一切的前提
    四年管理實踐告訴我:沒有「理解人」這個前提,管理不可能卓有成效,企業也不可能成功。在似是而非的理論充斥的當下,願我們一起安靜,順大道而緩行。推薦閱讀。感恩陳馴、王欣兩位先生,感恩鵬信諮詢,感恩恩師詹文明先生。你們在2016年給我的公司指的是條正道。感恩德魯克先生!
  • 德魯克:身為管理者,你必須堅守的6大原則
    德魯克告訴我們,務必秉持六項守則,它們是「自我管理」的最高指導原則。原則一:需要做什麼?而不是我想要做什麼當我越多地接觸企業的CEO,我越發現他們想做什麼,諸如,想完成什麼偉大的夢想,實現多高的願景,打造一家了不起的集團,躋身於全球500強的行列,成為某一領域的霸主等等。
  • 彼得 德魯克:現代管理學之父
    ;1987年10月美國股市大崩盤,對此,德魯克早有預料,「不是因為經濟上的原因,而是基於審美和道德」;基於對未來知識經濟的深刻洞見,上世紀90年代,德魯克又率先對「知識經濟」進行了詳細闡釋,認為未來的組織將是以信息或知識為基礎的,革新舊的事業理論並進行知識創新是管理人的最大難題和挑戰。
  • 朱棣文:我有一些人生經驗,和年輕科學家分享
    朱棣文在演講中,與年輕科學家分享了科研和生活中的一些人生經驗。或許在大多數人眼裡,朱棣文幸運地走上了人生坦途;但他認為,更重要的是「我從未為未來擔憂,因為我樂在其中」。無數年輕人們都在思考著:未來要做什麼?擔心自己能夠掙多少錢?賺的錢又夠多嗎?
  • 朱棣文:我有一些人生經驗,和年輕科學家分享
    朱棣文在演講中,與年輕科學家分享了科研和生活中的一些人生經驗。人物介紹:朱棣文(Steven Chu),美國華人物理學家,曾任美國能源部部長,現任美國科學促進會主席。因「發明了用雷射冷卻和捕獲原子的方法」,獲得1997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莊子的三條「魚」,人生的三重境界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詩詞天地,ID:shicitiandi】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縱觀古今名人,我認為,莊子算是一個快樂的人。莊子「眼極冷而心極熱」,他冷眼旁觀,卻心懷大愛;他看破世情,卻心憂天下。在他的著作中,魚出現的次數非常之多,其中最有名,最有代表性的有三條,可謂充滿了莊子式智慧。
  • 「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逝世 享年95歲
    德魯克於1954年首次提出「管理學」的概念。他於1973年出版的《管理:任務、責任、實踐》一書被許多國家的企業與學術界奉為管理學「聖經」。西方學術界普遍認為,在過去的半個多世紀裡,德魯克的研究成果對現代企業的組織及管理產生了重大影響。他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又善於把深奧的管理學理論用通俗的語言進行表述,這使他的學術思想廣為流傳。
  • 我,1 倍開發者,有 20 條軟體工程的經驗法則
    但我感覺到了自己的雄心,想要成為一個1.1倍的開發者,也在嘗試找到辦法來實現。這陣子我的空閒時間多了一些,由於新冠疫情和隔離,導致我雖在休假卻無處可去,孩子們也因為疫情而只能休著「春假」在家學習,於是就有了本文。因此我打算以如下方式將我的軟體工程學知識作以闡述:1. 寫下我關於某些軟體工程學話題的愚見;2.
  • 「現代管理學之父」德魯克:創新如何「複製」?丨充電
    在嘗試創新實踐方面有哪些想法?等等。當然頻率不建議高。接下來,便是制定目標明確、有期限性的創新計劃。德魯克提供了一個實用的制定決策的工具,能使創新的意圖轉變為創新績效——企業X光透視法。公司需要列出每項產品或服務的相關信息,比如所針對的市場、所用的分銷渠道,估算出在生命周期中所處的位置等。應自問:這種產品還有多長的成長時間?
  • 笛卡爾對7個人生真理的看法和見解,建議你我都多學學!
    關於人生,笛卡爾也有自己的認識和理解,通過自己的所學和經歷,他得出了以下這7個真理,或者更準確說是7個探求真理的方法。有了這7個真理方法,或許我們在人生之路上將會更加清醒和精進,都哪7個呢?一起來看。1,良知笛卡爾認為,良知,是人間分配得最均勻的東西。
  • 《蘇世民——我的經驗與教訓》5
    做為美國華爾街的領軍人物,蘇世民跟美國的歷屆總統也都有交集,布希,柯林頓,歐巴馬,川普,川普甚至邀請他出山擔任經濟部長,蘇世民婉拒了。蘇世民說,跟政治交集是很好的鍛鍊,不但可以得到更好的資源,還可以開闊自己的視野,磨礪自己的秉性。
  • 10條來自愛因斯坦的人生建議
    這裡有10句話是從他以前所說過的無數極精彩的話語中提取出來的;這是十條你能用在平時生活之中的寶貴建議。1. A person who never made a mistake never tried anything new.不曾犯錯的人從來不曾嘗試新事物。
  • 頂級投資人張穎談時間管理:我非常介意跟無聊的人一起浪費時間
    無意看到經緯中國創始管理合伙人張穎的一句話,很有感觸,所以寫了這麼一篇文章。主要是總結、思考和自勉,說不定也會對諸位有所啟發。「我覺得時間是異常的寶貴,所以這裡面的投入產出比是要不停地去微調跟提升。我非常介意、不喜歡跟無聊的人在無聊的事情上花出任何的時間的投入。對我來說我覺得是過不去,對不起自己」。
  • 辛普森悖論與「人生的三條路」
    本文最後少不了來一碗實用主義的雞湯,扯了一下「懷才不遇」的統計學原理,和逆向運用辛普森悖論的人生第三條路。01意外嗎?統計顯示iPhone用戶忠誠度沒Android高。關於道路難易的選擇,有三種人生路線:(1)較難的道路例如愛因斯坦,他說,科學研究好像鑽木板,有人喜歡鑽薄的,而我喜歡鑽厚的。類似的職業有科學家、首富、體育冠軍、明星基金經理、超級巨星,等等。這類道路,獲勝概率極低,付出代價極大。也容易落入「懷才不遇」的境地。
  • 10年3度創業,他總結了7條保持企業韌性的經驗
    在今天這篇文章中,他總結了7條保持企業韌性的經驗與教訓,比如設立明確清晰的產品願景、隨時關注市場動態,保持產品與市場的動態匹配、關注自身在市場中的位置,保證自己不是在為別人製造成功的機會、面對失敗要用強有力的支撐體系和自我調整策略來作為支撐等,希望對你有所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