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專家發聲:要加強中美合作,晶片國產化不該成主旋律

2020-12-03 熱文壹覽

最近美國針對有華為的事件鬧得沸沸揚揚,也讓很多人徹底清醒,看到了彼此之間的差距,必須要改變核心技術依賴於外國的局面。這是華為有史以來面對的最大挑戰,根據相關記載在9月15號之後,華為獲得晶片的所有途徑被完全切斷。這樣一來臺積電就無法繼續代工麒麟晶片。因此當大多數的人都認為華為會想出方法退而求其次或者妥協的時候,他卻向我們展示了異常頑強的一面。下面我們就來具體了解一下。

晶片的製造過程主要可以分為三大部分,分別是設計研發製造成行,以及封裝測試。目前來說,在晶片的設計方面我們已經具備了相當高的實力,唯一存在缺陷的就是晶片的製造,而在這之中最關鍵的一環,就是具有精密創造功能的尖端EUV光刻機,這項技術是再多的錢都無法購買的,而國內的製造工藝大概為14nm,距離國際上頂尖水平5nm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因此我國在這個領域急需拓展。除此之外,還有一方面在於半導體材料,雖然在近年來我國相關領域已經取得了飛躍的發展,攻克了很多難關,不過這些零散的技術並未進行統一整合,成為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在之前華為的總裁任正非也承認對於一些核心技術,我們與一些發達國家還是存在著很大的差距的。

目前國內最優秀的半導體企業就是華為旗下的海思了,目前已經能夠研發出與一流國家相當的工藝,在海思成立之前,任正非從說過一段話為之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說我們設計出來的晶片暫時無法使用,不過我們也要一如既往地做下去,因為一旦出現專業性的漏洞,讓我們損失的就不僅僅是幾百億美元了,很可能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抓住這一關鍵點就會使我們功虧一簣。

很顯然他已經預料到了未來的狀況,而且還是在這個領域做得相當出色,在連續虧損了近十年之後,憑藉著麒麟晶片讓他徹底站了起來,最終還是在製造方面略有不足,面對這樣的困境,華為並沒有放棄,堅持從全世界高薪聘請高技術人才。如今他們已經發現了問題所在,現在只需要想辦法去解決。而國家為了支持華為,也建立相應的團隊致力於光刻機的研發,目前已經投入了大量的資金,支持半導體行業的發展。北京大學的一位教授提出了碳基晶片的可能性。相比於矽基晶片在各方面都有優勢。如果實驗成功,那麼將會取代之前的材料成為最新的半導體。

不過卻有人發表了不同的見解,他認為我們應該積極尋求中美合作,不應該自己獨立去搞體系,我們所做的應該是面向全世界,採取措施促進中美合作和發展。顯然他並沒有看清我們目前的處境,現在是美國用自己高端的科技來打壓國內的市場,而我們更應該知道只有自主創新,才能夠讓我們在國際舞臺上站得住腳跟。不知道大家對此有什麼觀點呢?歡迎評論,交流。

相關焦點

  • 【深度回顧】美國前助理國務卿坎貝爾:中美競爭仍是主旋律,但要...
    拜登對中美關係、中國領導人有充分的理解和認識。外交政策將是拜登政府的長項,拜登的幕僚中也有很多外交精英。今天論壇的嘉賓多次談到「競爭」。當然,在不同領域下,中美兩國可能進行合作、競爭甚至是出現緊張局勢,但我認為未來兩國主旋律仍然會是競爭。
  • 地平線公司推出自動駕駛晶片 晶片國產化提速受資本關注
    餘凱表示,「我們正在開發基於自己晶片的ADAS產品,目前已經與國內外客戶在合作導入我們的產品。」據記者了解,地平線ADAS產品星雲即將實現量產,該產品支持L2級別ADAS功能。美國商務部制裁中興通訊的事件給中國晶片行業敲響了警鐘,不僅地平線,晶片國產化進程受到資本市場和政策雙重影響得以提速。上周二(5月8日),中科曙光(603019.sh)副總、董秘聶華表示,公司2017年正式發布了「數據中國智能計劃」,在多個人工智慧領域進行了研發部署。
  • 庫爾特·坎貝爾:中美可在五個領域加強雙邊合作關係
    所以,接下來我想談談在未來一段時期中美雙邊關係可以在哪五方面加強合作。首先,我贊成陸克文先生所說,中美需要深入進行戰略對話。這種戰略對話需要有所變化,而非延續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模式,即僅僅中美雙方代表在嚴肅交流。
  • 中美科技脫鉤愈演愈烈,為什麼要更堅定投資中國半導體晶片
    根據國信證券(002736,股吧)測算,如果半導體進口全部國產化能使中國GDP總額增加3.2%。  但2018年以來,美國開始逐漸「卡」中國的晶片,後來因為中國發展迅速,以各種可以預期的手段,完全封鎖已經很難。美國開始逐步加大制裁力度,不斷嘗試遏制中國增長及高端化,逐漸把技術封鎖往上遊延伸,涉及到了EDA、半導體材料、設備等各個「卡脖子」環節,這意味著中美正在走向科技「脫鉤」,原本半導體產業鏈的全球分工合作將分崩離析。
  • 頂尖科學家發聲——楊振寧呼籲中美必須合作
    日前,楊振寧在一次致辭中談及中美關係,他表示,中美兩個大國必須進行合作,如果發生衝突,那將是整個人類的災難。眾所周知,楊振寧二十三歲就赴美留學,1957年,與李政道因共同提出宇稱不守恆理論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被公認是合璧中西文化的驕子。
  • 剛剛這位中科院院士重磅發聲:碳晶片是國產晶片突圍利器
    近日,中國新聞網公開報導,一位中科院院士重磅發聲:針對中國半導體材料、製造工藝設計落後的狀況,,怎能見到天上的彩虹,不挨過寒冬,怎能迎來春天的生機盎然?」彭練矛發誓,一定要為中國開闢一片新天地,他不撞南牆不回頭。
  • 讀懂中國 讀懂世界:氣候變化下的中美合作
    主辦方供圖與會代表和專家認為,氣候變化應該成為中美兩國合作的重要領域。中美在應對氣候變化政策和行動方面都有重要新變化,面臨新形勢、新發展。我們應探討新形勢下多種合作機制,包括省州市級雙邊合作內容和合作機制,進一步推動雙邊合作。加州和廣東省是友好省州,開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合作,涉及低碳發展、貿易、文化、教育等多個領域。
  • 國產晶片或跨過5nm?清華教授魏少軍:需要攻克3個關鍵技術
    魏少軍再一次對國內半導體發聲了為什麼說"再一次",或許有印象的朋友都記得前不久也是魏少軍對國內半導體的表態,但是被罵慘了,主要是他的想法是"替代不應該是主旋律"。在當下,國內造芯熱潮一波接一波,"替換"是我們勢在必行的事情,這個時候作為一個專家教授卻說替代不應該是主旋律
  • 綜述:中美氣候合作仍有潛力
    新華社北京11月24日電  綜述:中美氣候合作仍有潛力  新華社記者周舟 張瑩  自川普政府宣布退出《巴黎協定》以來,美國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將何去何從引發外界擔憂,也給氣候變化國際合作帶來諸多不確定性。
  • 核心器件100%國產化!北鬥28nm晶片已量產
    其中關鍵信息如下:1.核心器件100%國產化「國產化」一直是國內科技產業繞不過去的話題,也成為了北鬥系統最引以為豪的特點。據冉承其介紹,來自400多家單位的30餘萬科技人員已攻剋星間鏈路、高精度原子鐘等160餘項關鍵核心技術,突破500餘種器部件國產化研製,實現北鬥三號衛星核心器部件國產化率100%。
  • 中國半導體產業如何加速國產化
    根據《中國製造2025》的規劃,2020年半導體核心基礎零部件、關鍵基礎材料應實現40%的自主保障,2025年要達到70%。然而,截至2019年,實際國產化比例僅為15.7%,預測2024年才能達到 20%。中美貿易摩擦,尤其是美國對華為和中芯國際的制裁,將造成提升國產化比例更為艱難,但也加強了中國建設自主半導體生態的緊迫感。
  • 「展望2020.企業視角」汽車電子大門雖開 國內晶片公司仍需努力
    貿易戰對國內晶片行業帶來的最大利好,就是自主替代成為產業主旋律。在汽車等重要市場,大門終於向國內廠商完全打開。「關於這個話題賽騰微有很深的體會。」賽騰微電子有限公司是一家面向汽車電子晶片領域的設計公司,公司副總經理李晗玲對此就深有感觸,「汽車電子晶片行業是國外產商高度壟斷的領域,前裝汽車晶片出貨量中國自主品牌幾乎是零。
  • 五分鐘光學| 長光華芯閔大勇總經理:半導體雷射晶片國產化是不可逆轉的趨勢
    半導體雷射晶片是半導體雷射器的主要元件,它將有源區、諧振腔、電路直接集成,屬於集成電路的一種。本期嘉賓:蘇州長光華芯光電技術股份有限公司閔大勇董事長兼總經理內容簡介:半導體雷射晶片採用電激勵方式,注入的電能激發半導體材料載流子複合,從而產生受激輻射發光,再通過諧振腔放大輸出雷射。根據諧振腔不同的製造工藝,半導體雷射晶片分為邊發射和垂直腔面發射兩種。
  • 揚帆起航風正勁,全球戰略結碩果——2020清華重要外事活動盤點
    3月2日,習近平主席到清華大學考察疫情防控科研攻關工作,強調「要堅持向科學要答案、要方法」。清華大學在抗體藥物和疫苗研發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並向全球科研人員免費開放了藥物研發的資源和平臺。清華大學始終把師生員工的健康和安全放在首位,並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派醫護人員馳援武漢和北京抗疫一線,同時深化國際交流與合作,為全球抗疫作出積極貢獻。
  • 晶片國產化扶持新政倒計時 16股重大機遇
    晶片國產化成安全根基 集成電路設備迎契機  據資訊獲悉,國家集成電路扶持細則即將出臺,晶片安全作為作業系統和伺服器的根基,有望受到政府更大力度的投入和支持。  隨著各種信息源互聯滲透和融合,我國以往採取的限制、隔離等簡單安全策略已經難以保障信息安全,硬體層面的晶片國產化等治本性措施將成為主流。  實現晶片國產化是我國信息安全的必經之路。2013年,我國集成電路進口總額為2322億美元,同比大幅增長20%。國內近八成的晶片依賴於進口,其中高端晶片進口率超過九成。
  • 美籍華裔晶片專家馬佐平:眾大佬助力華為,國家持續投入晶片研發
    還有人說:如果任總低調,整個國家都沒有這麼高的愛國士氣,也不可能調動那麼多企業家投資晶片研發的隊伍的熱情!1993年以來,馬佐平幾乎每年回國,多次到中國航天技術研究院、中國科學院、清華北大、山東大學、天津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廈門大學等科研機構和大學講學;1994年至2000年間,馬佐平研究小組與中科院新疆物理所的輻射效應小組密切合作,使中科院新疆物理所成為中國的半導體器件輻射效應研究中心之一;2005年,馬佐平院士與北大微電子學研究院王陽元院士合作共同成立了北大
  • 中國行星探測中美合作的契機
    美國提出了大國競爭美國第一的國家戰略,導致世界最重要的雙邊關係即中美關係遇冷,全球合作遇到前所未有的阻礙,但是中美關係轉折點來了那就是中國的行星探測,希望美方拋棄競爭重歸合作加強與中國在行星探測方面的科技合作。
  • 中美科技合作成果登上《自然》雜誌 大氣環境領域合作成為典型案例
    這一案例作為中美國際科研合作成功的典型於近日被刊登在《自然》(Naure)雜誌上。據《自然》編委表示,中美兩國之間的科研交流合作已有很長的歷史,尤其是近年來,兩國科學家的合作比其他任何雙邊合作都要多得多。該研究項目負責人、耶魯大學氣象學冠名教授、大氣環境中心的美方主任李旭輝認為,如果沒有來自中國的人力和資源支持,該項城市熱島研究不可能如此深入與全面。
  • 王東新:推進半導體靶材國產化破解晶片安全隱患
    新華網銀川3月10日電(記者 楊穩璽)「目前我國晶片製造的物質基礎中,非常關鍵的金屬靶材主要依賴進口。雖然部分靶材實現了國產化,但12英寸鉭靶材幾乎全部依賴進口,這使我國的晶片自給安全存在重大隱患。」全國人大代表、中色(寧夏)東方集團(600811)西北稀有金屬材料研究院鈹材研究所所長王東新建議,多措並舉推進半導體靶材國產化,破解晶片自給安全存在的隱患,為實現技術先進、產業發達、應用領先、網絡安全堅不可摧的戰略目標奠定基礎。
  • 崔天凱《紐約時報》刊文:中美需要團結合作、互幫互助
    崔天凱《紐約時報》刊文:中美需要團結合作、互幫互助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5日在《紐約時報》刊文指出,圍繞疫情中美兩國間有一些不和諧的聲音。「但現在不是相互指責的時刻,現在我們需要團結合作、互幫互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