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科技合作成果登上《自然》雜誌 大氣環境領域合作成為典型案例

2020-11-28 中國天氣

中國氣象報記者 吳越 通訊員 徐珍 曹暢

2014年,耶魯大學博士生、耶魯大學-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大氣環境中心(以下簡稱大氣環境中心)成員趙磊開發了一個城市熱島效應的氣候模型,分析了北美城市熱島的空間變化特徵及其主要驅動因子,並發現:城市越大,熱島效應越強。

然而,當趙磊和他所在的科研團隊決定測試該模型在中國的適用性時,卻意外地發現,中國中西部中小城市的熱島效應反而比華東超大城市(比如上海)更加明顯。

這一案例作為中美國際科研合作成功的典型於近日被刊登在《自然》(Naure)雜誌上。據《自然》編委表示,中美兩國之間的科研交流合作已有很長的歷史,尤其是近年來,兩國科學家的合作比其他任何雙邊合作都要多得多。

該研究項目負責人、耶魯大學氣象學冠名教授、大氣環境中心的美方主任李旭輝認為,如果沒有來自中國的人力和資源支持,該項城市熱島研究不可能如此深入與全面。

據了解,近年來,國際科研合作日益加強。根據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2016年發布的《科學與工程指標》,2000年,多國聯合發表論文(即論文作者來自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的比例為13.2%,到2013年,這一數據升至19.2%。這種趨勢變化的原因包括通信技術的發展,高水平研究人員的增加以及解決氣候變化和糧食安全等全球問題的迫切需要。

其中,中國和美國是發表研究論文最多的兩個國家,兩國之間的科研合作關係尤其緊密。通過分析自然指數(NatureIndex)收錄的68個高水平期刊,發現中國和美國科學家合作發表的文章數量要明顯多於其他國家任何雙邊合作。尤其在最近4年內,中美在物理學和生命科學領域合作發表的論文數量增加了一倍多。

實際上,中美合作有著很深的歷史淵源。上世紀40年代,中國開始派遣研究生到美國學習。上世紀70年代末,《中美科技合作協議》籤署,為兩國長期的科技交流奠定了堅實基礎。如今,在美國的中國留學生數量超過了其他任何一個國家,佔美國留學生總人數的30%以上。近年來,中國政府對中國科研的重視更夯實了這個基礎。僅在過去4年中,與美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相類似的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總額就增長了4倍。

現在,在中美科研合作的大潮下,越來越多的中國研究生、科研人員到美國和一流的科學家合作,並把研究經驗帶回國內,用更加科學的模式管理國內的實驗室。高質量的科研產出進一步加強了中美科研合作,形成一種良性循環。

中國科學政策研究專家、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教授理察·薩特梅爾(RichardSuttmeier)認為,中美合作尤其體現在美國和中國科研人員之間,是一種共贏互利關係。一方面,國內科研人員普遍面臨著急需發表論文尤其是高質量英文論文的壓力;另一方面,美國國內課題申請競爭激烈,項目經費逐年縮減,很多優秀項目得不到支持。而中美合作恰好能夠彌補這兩方面的不足。

李旭輝表示,在美國申請大型野外實驗經費非常困難,而中國政府對科學研究尤其是尖端科學研究的重視,在科研方面的投入增加,使得科學家研究中國問題可以獲得充足的經費支持。

常年和中國科學家打交道的明尼蘇達大學教授蒂姆·格裡菲斯(TimGriffis),曾經到訪過一些中國的實驗室,其中一些擁有很多國際上最新研發的科學分析儀器,讓他印象深刻。他指出,在美國,只有當大學需要建立新的實驗室時,才有機會獲得購買大型實驗設備的經費。

與此同時,在國際科研合作的大背景下,人才流失問題越來越得到中國科學界的關注與重視。為逆轉人才流失現象,從2008年開始,中國推出了「千人計劃」,主動吸引優秀外國學者,尤其是傑出華人科學家返回中國工作。但是,很多人也發現,在此過程中,中國還面臨著不同國家科研文化上的挑戰。

夏威夷大學教授、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海外院長王斌經常鼓勵中國的研究生和訪問學者把注意力放在提高論文的質量而不是數量上。他認為,中國學生和學者迫切希望發表英文論文,有時會因為急於求成而忽略科研的深度。但是,他也指出,當出國訪學歸國的老師或者學生回到中國後,也會把在國外學習到的先進經驗和嚴謹治學的態度應用於國內科研工作上。從這個方面來講,中國的收穫也是毋庸置疑的。

相關焦點

  • 數據不會說謊:從文獻統計看中美科技合作20年(2000-2019)
    (一)逆風之下的中美科研合作7月21日,一篇發表於著名科學雜誌《PLOS One》上,題為「危機中的整合:早期COVID-19研究中的國際合作模式」的論文,在中美關係逆風勁吹的當下,引起了媒體的廣泛關注。
  • 綜述:中美氣候合作仍有潛力
    新華社北京11月24日電  綜述:中美氣候合作仍有潛力  新華社記者周舟 張瑩  自川普政府宣布退出《巴黎協定》以來,美國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將何去何從引發外界擔憂,也給氣候變化國際合作帶來諸多不確定性。
  • 中美攜手才能戰勝病毒 三大領域合作是當務之急
    因此,在抗擊新冠病毒和預防未來可能出現的病毒時,中美兩國應該如何合作呢?有三大領域可謂當務之急:首先,兩國應該從基因組測序到流行病研究的數據交換開始。在評估目前的勢態和考慮對策時,關鍵因素在於如何減少疫情的不確定性:由於對於這種新型病毒知之甚少,只有通過不斷收集數據進行分析,才能對它逐漸加深了解。
  • 《科學美國人》撰文:中國對中美科研合作貢獻巨大
    《科學美國人》網站 圖科技日報北京1月10日消息,美國《科學美國人》雜誌近日撰文稱,他們對2014年至2018年中美科研合作情況調查後發現,中美科學合作令美國受益更多,對此類合作設限可能會阻擋未來科學創新前進的步伐。
  • 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青島科技大學:破除科技成果轉化體制機制障
    山東省教育廳與大眾日報社聯合發起「高質量發展看山東·高校行」大型宣傳推介活動,同步徵集評選山東高校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展示亮點成果和創新探索,形成叫得響、可複製的發展經驗。目前,「山東高校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陸續在大眾日報全媒體矩陣全網發布,敬請關注!
  • 華為雲十個典型案例文章先後登上多家報刊
    華為雲十個典型案例文章先後登上了《環球時報》、《法制晚報》、《北京青年報》、《北京晚報》、《深圳晚報》、《華西都市報》等十家主流報刊。文章覆蓋了華為雲在交通、工業、零售、娛樂、網際網路、旅遊等等領域的行業落地實踐成果,讓我們切實感受到雲這種抽象的技術是如何像水、電一樣影響著各行各業發展,從而為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便利。
  • 楊潔篪:把「保護海洋」打造成中美合作新增長點
    原標題:楊潔篪:把「保護海洋」打造成中美合作新增長點  新華網華盛頓6月24日電 習近平主席特別代表國務委員楊潔篪24日在華盛頓與美國總統歐巴馬特別代表國務卿克裡共同出席在第七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框架下舉行的中美「保護海洋」特別會議。
  • 省科技廳與省生態環境廳籤署科技創新戰略合作協議
    ,1月7日,省科技廳、省生態環境廳舉行科技創新戰略合作籤約儀式,就生態環境領域科技創新達成戰略合作,共同推進高水平創新型省份和美麗浙江建設。對標努力建設展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生態文明高度發達的重要窗口的新目標新要求,科技支撐不足已成為我省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短板。要在科技引領上有所突破,通過智能化手段發現環境汙染問題,加大科技研發,進一步提升環境治理的技術裝備和管理水平。
  • 讀懂中國 讀懂世界:氣候變化下的中美合作
    主辦方供圖與會代表和專家認為,氣候變化應該成為中美兩國合作的重要領域。中美在應對氣候變化政策和行動方面都有重要新變化,面臨新形勢、新發展。我們應探討新形勢下多種合作機制,包括省州市級雙邊合作內容和合作機制,進一步推動雙邊合作。加州和廣東省是友好省州,開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合作,涉及低碳發展、貿易、文化、教育等多個領域。
  • 博弈蘊涵合作--如何運用博弈論解析中美關係
    在國際關係領域裡,最初的狀態就是「自然狀態」,各個國家在其中自由地博弈。其博弈的結果形成一定的國家間關係,這種關係穩定化、長期化即成為國家間的某種行為規則。從近代開始,國家間關係由區域性向全球性拓展。穩定化、長期化的國家間關系所形成的行為規則也逐漸向世界性的國際行為規則演化。  國家間的行為規則可分為潛規則和顯規則。潛規則是指國家間在相互關係中所形成的默契、共識及傳統。
  • 展示「北京創新」,這個園區的成果將定期亮相《自然》雜誌
    提到科學領域著名雜誌《自然》(Nature),很多人都不陌生。今後,來自北京中關村生命科學園的科研成果將定期亮相在這本頂級學術雜誌推廣展示,向世界傳遞中國創新實力。近日,中關村生命科學園與施普林格·自然集團籤署合作意向書,施普林格·自然集團已在北京設立辦公室,還將繼續與北京市相關部門展開合作。早在這次合作前,中關村生命園內誕生的科研成果就曾多次發表在《自然》雜誌。去年9月,位於生命園的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邵峰研究組在《自然》上發文,介紹了研究組在新型NOD樣受體分子方面的研究成果。
  •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獲中國2018年度國際科技合作獎
    斯託達特教授一直致力於推廣中美科技合作,他積極與我國學者開展分子科學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作為主要成員參與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顯著拓展了中國分子科學領域學者的國際視野,有效促進了中國分子科學研究機構的國際交流,極大提升了中國分子科學基礎研究的學術水平和國際聲望。
  • 庫爾特·坎貝爾:中美可在五個領域加強雙邊合作關係
    絕大多數人都聚焦美中雙邊關係中的競爭內容,認為競爭是根本基調,如雙方在經濟、科技等方面「脫鉤」,增強各自軍事能力等。但今天,我想談談雙方關係中的另一面,正如陸克文先生剛才提出的,有哪些方面是可以共同做出努力,平衡雙邊關係中競爭的內容。所以,接下來我想談談在未來一段時期中美雙邊關係可以在哪五方面加強合作。首先,我贊成陸克文先生所說,中美需要深入進行戰略對話。
  • 展示「北京創新」,中關村生命園成果將定期亮相《自然》雜誌
    提到科學領域著名雜誌《自然》(Nature),很多人都不陌生。今後,來自北京中關村生命科學園的科研成果將定期亮相在這本頂級學術雜誌推廣展示,向世界傳遞中國創新實力。近日,中關村生命科學園與施普林格·自然集團籤署合作意向書。
  • 四川科研團隊成果登上世界頂級科學雜誌《自然》封面
    實驗人員拿刀片刮、用砂紙磨、拿改刀戳……一番折騰下來,依然沒損壞「鎧甲」保護下的超疏水塗層 ●不起霧的護目鏡、可以「自清潔」的玻璃幕牆成為可能。怎麼擴大到規模化生產,還需要進一步在工藝和技術上進行研究 今年6月初,世界頂級科學雜誌《自然》封面文章,發表了電子科技大學基礎與前沿研究院教授鄧旭、王德輝團隊的最新科研成果《設計堅固的超疏水表面》。以一項基礎研究登上頂級科學雜誌封面,這在四川乃至全國都不多見。
  • 自然與上海科技大學建立戰略合作夥伴關係
    施普林格·自然集團(Springer Nature)於11月5日與上海科技大學籤署合作諒解備忘錄,全面擴大和加深雙方合作,助力上海科技大學實現其辦學使命及發展成為高水平、國際化的研究型和創新型大學的目標,同時積極支持上海科創中心建設。上海科技大學副校長江舸先生及施普林格·自然大中華區總裁安諾傑先生在籤約儀式上分别致辭。
  • 《自然》雜誌發表多國科學家合作研究成果:活動星系核中心存在雙黑洞
    日前,《自然》雜誌發表文章,介紹了一項包括中國在內多國天文學家的合作研究成果,證實活動星系核OJ287中心存在雙黑洞系統,並由此檢驗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    活動星系核一般都有光變,其中,blazar天體是光變最快速和最強烈的一類活動星系核。
  • 復旦大學大氣學科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發展
    復旦大學於2016年建立了上海市首家大氣學科,相繼成立了大氣科學研究院和大氣與海洋科學系。大氣學科成立4年來,建立了本科生、研究生、博士後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初步建成了一支活躍在國際學術前沿的高水平教師隊伍。在教學、科研和人才隊伍建設中,堅持國際化發展路線,積極拓展國際合作,搭建國際合作平臺,努力提升國際化程度和國際影響力。
  • 中美太空合作實現零突破:中國太空人或登國際空間站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搭載項目的順利實施,是中國空間科學項目首次登陸國際空間站,標誌著中美空間科學合作取得「零」的突破。據介紹,本次登入國際空間站的北理工「空間環境致生物微進化規律實驗載荷」,是在科技部重大科學儀器開發專項和國防科工局民用航天專項支持下,由北京理工大學生命學院教授、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鄧玉林團隊自主創新研製,它被帶入到國際空間站美國實驗艙,實驗數據將傳回給中方研究人員進行後續科學研究。中方科研載荷能由美方搭載並進入國際空間站實屬不易。
  • 郝平:珍惜和保護中美人文教育交流合作成果
    剛才,王毅國務委員、基辛格博士及各位嘉賓對中美關係進行了深刻論述,我們在大學工作的這些同事深刻感受到大學所肩負的責任和使命。應該說中美兩國具有深厚的人文交流基礎,大學發揮著重要作用。首先,大學作為國際交往的重要橋梁和紐帶,為中美兩國關係的發展提供了多層次的學術理論與政策諮詢的溝通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