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象報記者 吳越 通訊員 徐珍 曹暢
2014年,耶魯大學博士生、耶魯大學-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大氣環境中心(以下簡稱大氣環境中心)成員趙磊開發了一個城市熱島效應的氣候模型,分析了北美城市熱島的空間變化特徵及其主要驅動因子,並發現:城市越大,熱島效應越強。
然而,當趙磊和他所在的科研團隊決定測試該模型在中國的適用性時,卻意外地發現,中國中西部中小城市的熱島效應反而比華東超大城市(比如上海)更加明顯。
這一案例作為中美國際科研合作成功的典型於近日被刊登在《自然》(Naure)雜誌上。據《自然》編委表示,中美兩國之間的科研交流合作已有很長的歷史,尤其是近年來,兩國科學家的合作比其他任何雙邊合作都要多得多。
該研究項目負責人、耶魯大學氣象學冠名教授、大氣環境中心的美方主任李旭輝認為,如果沒有來自中國的人力和資源支持,該項城市熱島研究不可能如此深入與全面。
據了解,近年來,國際科研合作日益加強。根據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2016年發布的《科學與工程指標》,2000年,多國聯合發表論文(即論文作者來自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的比例為13.2%,到2013年,這一數據升至19.2%。這種趨勢變化的原因包括通信技術的發展,高水平研究人員的增加以及解決氣候變化和糧食安全等全球問題的迫切需要。
其中,中國和美國是發表研究論文最多的兩個國家,兩國之間的科研合作關係尤其緊密。通過分析自然指數(NatureIndex)收錄的68個高水平期刊,發現中國和美國科學家合作發表的文章數量要明顯多於其他國家任何雙邊合作。尤其在最近4年內,中美在物理學和生命科學領域合作發表的論文數量增加了一倍多。
實際上,中美合作有著很深的歷史淵源。上世紀40年代,中國開始派遣研究生到美國學習。上世紀70年代末,《中美科技合作協議》籤署,為兩國長期的科技交流奠定了堅實基礎。如今,在美國的中國留學生數量超過了其他任何一個國家,佔美國留學生總人數的30%以上。近年來,中國政府對中國科研的重視更夯實了這個基礎。僅在過去4年中,與美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相類似的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總額就增長了4倍。
現在,在中美科研合作的大潮下,越來越多的中國研究生、科研人員到美國和一流的科學家合作,並把研究經驗帶回國內,用更加科學的模式管理國內的實驗室。高質量的科研產出進一步加強了中美科研合作,形成一種良性循環。
中國科學政策研究專家、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教授理察·薩特梅爾(RichardSuttmeier)認為,中美合作尤其體現在美國和中國科研人員之間,是一種共贏互利關係。一方面,國內科研人員普遍面臨著急需發表論文尤其是高質量英文論文的壓力;另一方面,美國國內課題申請競爭激烈,項目經費逐年縮減,很多優秀項目得不到支持。而中美合作恰好能夠彌補這兩方面的不足。
李旭輝表示,在美國申請大型野外實驗經費非常困難,而中國政府對科學研究尤其是尖端科學研究的重視,在科研方面的投入增加,使得科學家研究中國問題可以獲得充足的經費支持。
常年和中國科學家打交道的明尼蘇達大學教授蒂姆·格裡菲斯(TimGriffis),曾經到訪過一些中國的實驗室,其中一些擁有很多國際上最新研發的科學分析儀器,讓他印象深刻。他指出,在美國,只有當大學需要建立新的實驗室時,才有機會獲得購買大型實驗設備的經費。
與此同時,在國際科研合作的大背景下,人才流失問題越來越得到中國科學界的關注與重視。為逆轉人才流失現象,從2008年開始,中國推出了「千人計劃」,主動吸引優秀外國學者,尤其是傑出華人科學家返回中國工作。但是,很多人也發現,在此過程中,中國還面臨著不同國家科研文化上的挑戰。
夏威夷大學教授、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海外院長王斌經常鼓勵中國的研究生和訪問學者把注意力放在提高論文的質量而不是數量上。他認為,中國學生和學者迫切希望發表英文論文,有時會因為急於求成而忽略科研的深度。但是,他也指出,當出國訪學歸國的老師或者學生回到中國後,也會把在國外學習到的先進經驗和嚴謹治學的態度應用於國內科研工作上。從這個方面來講,中國的收穫也是毋庸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