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收費專欄是配套《中學生如何寫出優秀議論文·原理》的議論文高分實戰專欄(初中版)。凡購買本專欄者即可免費獲得《中學生如何寫出優秀議論文·原理》(完整修訂版35000字)。
這是目前我見過的最好的議論文實戰教程,
中考高分議論文實戰30課,每一道真題從三層階梯進行引領:
1.題解邏輯:精準審題 成功一半
2.哲理思辨:深度立意 高分保障
3.構思成篇:精煉表達 挑戰滿分
每一課都能提升你的審美,為你激發出讓人驚豔的創造。
還有30篇滿分範文,讓你有據可依,進步看得見!
【正課開始】
真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7歲的小睿在小區騎車時撞倒了一個3歲的小朋友,既沒有道歉,也沒有留下聯繫方式。媽媽了解情況後認為:小睿應該正視錯誤,承擔過失;父母也應該擔起責任,加強教育。於是他們寫了一份特殊的「尋人啟事」尋找被撞的孩子及其家長。啟事上,媽媽寫下了一段文字表達歉意,表示願意支付檢查和治療的全部費用;小睿也親手寫下了道歉的話。小睿剛上小學,有些不會寫的字就用拼音代替,媽媽也沒有代筆。
擔當,無論年齡;擔當,不分身份。事無巨細都顯擔當,大事難事更須擔當。
勇於擔當,才能有所作為。
請你根據對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或敘述生活經歷,或論述其中道理,寫一篇文章。
要求:依據材料的整體語意立意,自擬標題,不少於600字。文中如果出現真實的姓名或校名,請以化名代替。
1題解邏輯:精準審題 成功一半
這個材料顯然是要討論關於擔當的話題,結論很清晰,分為三層:
第一層:任何年齡、任何身份的人都應該要擔當,這是說全民擔當。
第二層:事無巨細都要擔當,這是說全事擔當。
第三層:勇於擔當才能有所作為,這是說擔當的意義。
有些愛思考的同學可能會產生疑問:材料中這個小睿的媽媽是不是有點矯枉過正?畢竟是小朋友之間不小心撞了一下,應該也沒撞出什麼事兒,如果有事兒早就會有人到處找了,至少會通過物業調監控查看了。就這麼個小事兒,還大張旗鼓地貼尋人啟事,這是不是小題大做了?為什麼不到物業去調監控看一看,到底撞的是哪個小孩,去找人家道歉一下不就行了嗎?這又是寫尋人啟事,又是要支付檢查治療的全部費用,會不會把小睿給嚇著呀?
這些思考其實是有道理的,但題目材料中並沒有提出其它的方案,不能因為其它的方案有道理就來否定題目材料中的方案。至於這個小睿的媽媽是否有點矯枉過正,這在現實中的確也是值得探討的問題,但是材料中並沒有細節刻畫。用尋人啟事的方法來教育孩子,在尋人啟事上怎麼寫,這些都不足以判斷是否矯枉過正。如果這個過程中媽媽是理性的,客觀的,耐心跟孩子講明道理的,就不會矯枉過正;如果這個媽媽是衝動的,著急的,並且用恐嚇的方法來嚇唬孩子做這個事情的,那這就可能矯枉過正,真的嚇著孩子了。
不過,從考試角度來說,只要是題目材料中沒有涉及到的,就不能自添條件去推理,否則不知不覺中就偏離了題目的邏輯,審題就審偏了。所以這個媽媽是否矯枉過正,並不是這個題目材料要討論的內容,因為在我的實際教學中的確有同學這樣去想,糾結在題目材料是否合理上,半天出不來,所以這裡先提醒一下,正好強化一下要緊緊圍繞題目材料來探究邏輯的思維習慣。
這個題目所寫的現象,單純地就是為了得出擔當的結論,所以必須從擔當的角度來分析這個現象。審題時需要做的是:如何從這個現象的表述中發現擔當的內在邏輯。這一點的確是很多同學做不到的。很多同學寫作文,就是根據結論中擔當的三層意思,自由發揮去寫,這不免就讓人疑惑:那直接給個結論不行嗎?為什麼非要給個材料呢?
一般來說,如果作文中沒有點出題目材料的邏輯,就很難被評為一類文了。給材料就是最大限度防止套作現象。如果中考前有考生恰巧準備了一篇擔當主題的作文,在考試時直接往上一抄,其實閱卷老師稍微用點心就能看出來:作文中完全不理會題目材料的邏輯,可以視為考生沒有讀懂材料。如果連材料都讀不懂,作文還能夠寫得很漂亮的樣子,毫無疑問就是套作,套作是不可能給一類文的高分的。
這個材料是由兩部分構成。
第一部分:7歲的小睿在小區騎車時撞倒了一個3歲的小朋友,既沒有道歉,也沒有留下聯繫方式。
不要去預設這個事件發生時為什麼身邊沒有大人?為什麼兩個這麼小的小孩會單獨在外面相遇而發生碰撞?對一個7歲的小孩提出這種要求是不是太過分?……這就犯了前面說的「自添條件去推理」的錯誤了。材料的確表述得不夠完整,但從整體語義來分析為什麼要寫這部分內容,可以結合後面媽媽的「了解情況」,倒推出來這部分只是想說「小睿沒有正視錯誤」。注意,這裡「沒有正視錯誤」正是「沒有擔當」非常關鍵的前提條件:是否有擔當精神,首先由能否正視錯誤決定的。
要具備擔當精神,首先需要正視錯誤。這是這個材料中很重要的一個觀點。所以這個材料中的擔當,其實是對犯錯的擔當,是一種「責任擔當」。
如果不看材料,光看後面結論中的三層意思,會讓我們直接理解為「擔當重任」,而非「責任擔當」。這是兩種不同的擔當。如果作文中只寫到「擔當重任」,沒有寫到對犯錯的「責任擔當」,就會被判為扣題不準。
第二部分:媽媽了解情況後認為:小睿應該正視錯誤,承擔過失;父母也應該擔起責任,加強教育。於是他們寫了一份特殊的「尋人啟事」尋找被撞的孩子及其家長。啟事上,媽媽寫下了一段文字表達歉意,表示願意支付檢查和治療的全部費用;小睿也親手寫下了道歉的話。小睿剛上小學,有些不會寫的字就用拼音代替,媽媽也沒有代筆。
這一部分有兩層基本意思。
一層是媽媽的觀點,有兩條:一條是孩子應該正視錯誤承擔過失,這是對自己犯錯的責任擔當。因為前面說了小睿才7歲,所以這裡的責任擔當,還包含了「不管年齡多小都必須要擔當」的意思,也就是後面結論中的「擔當,無論年齡」。另一條是父母應該擔起教育的責任,這其實是這個材料中可以單獨拎出來寫作文的一個教育話題,從教育角度來討論擔當問題。孩子犯錯,父母也有責任,這看起來是寫父母在教育上的擔當,其實還是對犯錯的責任擔當的一個延伸。
第二層是媽媽帶著小睿寫「尋人啟示」的內容,也就是應該如何擔當的問題:
於是他們寫了一份特殊的「尋人啟事」尋找被撞的孩子及其家長。——擔當要有主觀性,要主動去承擔,而不是被動的讓人找到之後再來擔當。所以,那種先是逃避,然後在證據確鑿的情況下不得不承擔責任的,就不能叫擔當。
啟事上,媽媽寫下了一段文字表達歉意。——對於犯錯的責任擔當,首先要表達歉意。道歉是責任擔當的前提,呈現了願意擔當的主觀態度。那種對自己犯的錯進行補救,卻是一副「我都進行補救了,你還要怎麼樣」的態度,也不能叫擔當。
表示願意支付檢查和治療的全部費用。——擔當就一定要真誠地付出相應代價。那種犯了錯之後嘴上認錯說得好聽,甚至又是磕頭又是下跪地鬧騰,但卻並不願付出實實在在的代價的,也不能叫擔當。
小睿也親手寫下了道歉的話。——擔當得自己去面對,不能由他人代勞。孩子犯了錯,只是父母出面去道歉、賠償,不但不能培養孩子的擔當精神,反而是在用父母付出代價的方式來庇護孩子。
小睿剛上小學,有些不會寫的字就用拼音代替,媽媽也沒有代筆。——擔當就得獨立去面對。獨立擔當,應該是「是否具備擔當精神」的一個重要判斷標準。犯了錯不願、不敢一個人去獨立面對,如果非得要面對不可,無論如何都要拉個墊背的在一起,那當然也不能叫擔當。
通過以上對材料現象的分析,可以發現,這一個現象表述,已經對責任擔當的含義範圍表達得比較豐富了,已經為我們寫這篇作文提供了最基礎的邏輯。回到前面說的,如果這篇作文不從這些擔當的邏輯去寫,那給這個材料有什麼用呢?
給材料作文的所謂審題,最重要的就是能夠理順材料邏輯,準確把握材料的意義。
在這個分析基礎上,再看後面結論的三層意義,就能夠判斷出:前兩層是對這個材料現象的概括提煉,第三層是在前兩層基礎上的一個延伸變化,從犯錯的責任擔當,擴展到有所作為的擔當重任。這是將材料現象中擔當的意義擴大了。
這兩個意義之間有什麼關係呢?如果再回頭來看材料中媽媽帶著小睿寫尋人啟示的現象,或許你就能發現:在還不能擔當重任的時候,學會從犯錯的責任擔當開始。每一個孩子都是在犯錯中成長的,一個人的擔當精神也是從犯錯的責任擔當開始逐漸培養起來的。
這就把材料的現象和結論之間的邏輯理清楚了。這也是寫這篇作文的底層邏輯。下面我們來探究如何進行深度立意,提煉論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