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雲谷」有了現代範兒
——烏蘭察布走上小康之路系列報導之二
在內蒙古脫貧攻堅這場戰役中,烏蘭察布市是特別的存在。
所轄的11個旗縣區中,曾經有8個國家級貧困旗縣、2個自治區級貧困旗縣,深度貧困人口一度佔內蒙古的46.2%。
土地貧瘠、天冷風大和窮困落後是烏蘭察布貼了很久的標籤。
如何甩掉這些標籤,烏蘭察布市人願望強烈。
好風憑藉力。依託「北京向西一步,就是烏蘭察布」的區位優勢,烏蘭察布市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和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主攻大數據、大物流、大旅遊三大產業,實現彎道超車。
「嗡嗡」低響聲中,一臺臺高速運行的伺服器正在存儲、讀取和傳送著海量數據。經過一年的緊張建設,具有百年存儲、容量達23PB的內蒙古政務雲大數據災備中心項目在烏蘭察布市落成投運。
這個中心是大數據容災備份項目,其主要功能是為政府、金融、醫療、石油、檔案等各行業機構提供便捷、安全、綠色的數據長期存儲和容災備份服務,具有不可篡改、抗電磁輻射、低運營成本、節能環保等獨特優勢和先進性。
目前,烏蘭察布華為大數據云服務中心(一期)、內蒙古亞信數據港、同舟匯通北方大數據中心等11個數據中心項目紛紛落地烏蘭察布市,總投資規模約492億元,承載伺服器規模約190萬臺。
南有貴陽,北有烏蘭察布。中國「草原雲谷」稱號,烏蘭察布可謂實至名歸。
去年,烏蘭察布市主辦的2019大數據創新應用與數字中國建設發展大會、2019草原雲谷大數據安全高峰論壇等多場活動,讓這座塞外小城的知名度在大數據的照耀下變得更為響亮。在距離北京300多公裡、車程幾小時的烏蘭察布建一個大數據中心,已經在諸多科技公司的規劃當中。
算起來,對於大數據產業的布局,烏蘭察布市早在7年前就已經開始。
2013年,被稱為中國的「大數據元年」。這一年,華為經過多次考察,決定在烏蘭察布市建設北方雲數據中心。
2014年,烏蘭察布華為雲數據中心開工建設,2016年7月投入運營;2017年,烏蘭察布華唐大數據服務外包基地項目正式投入運營,同年,中聯利信、同舟匯通等數據中心項目相繼籤約落地;今年7月,同方智能製造(烏蘭察布)產業基地投產,標誌著烏蘭察布首個高端電子產品製造業項目投產……
千「數」萬「數」梨花開,大數據是一顆巨變的「種子」,正以驚人的速度不斷「生長」。
樹高千丈,其根必深。烏蘭察布市發展大數據的根基是什麼?
年平均氣溫4.3℃,數據中心使用自然冷源製冷,同等技術條件下可節約能耗20%-30%;大風讓烏蘭察布成為優良的天然風場、國家重要的風電能源生產基地,大數據企業可享受全國最低電價;雖土地貧瘠,但地質結構穩定,是建設數據災備中心的理想區域。曾經的「窮根」成了得天獨厚的發展資源。不止於此,烏蘭察布市還積極運用大數據為各大產業「賦能」,縱深推進農村產業革命,助力脫貧攻堅從「輸血」向「造血」轉變。
「去年,我籤了20畝紅皮土豆種植訂單,掙了7萬多。公司給種苗,種好了他們負責賣,太省心了!」商都縣大黑沙土鎮大青溝房村建檔立卡貧困戶趙志滿看到效益好,今年又籤了30畝種植訂單。
為何全種紅皮土豆?商都縣綠娃農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武佔江給大家解了疑惑:「我們這兒種出來的紅皮土豆品質好,口感佳。上次的一場助農活動,只用3天就在網上賣出幾萬單紅皮土豆!現在有了電子商務,足不出戶就能將土豆、南瓜等農產品賣到天南地北。」
自2015年6月底商都縣綠娃農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在京東、天貓等電商平臺開通「蒙綠娃」旗艦店後,網絡銷售佔到總銷售額的三分之一。
像「蒙綠娃」這樣的扶貧模式,正在加速複製。烏蘭察布市先後有9個旗縣獲批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項目,已建成縣級電商服務中心和物流分撥中心各11個,鎮村(嘎查)電商服務點582個,覆蓋率達44%。
為精準把脈,烏蘭察布市還創新開發了精準扶貧大數據云平臺。通過消除數據壁壘,平臺能精準識別扶貧對象的醫療、社保、子女教育等情況,幫扶幹部還可根據平臺提供的致貧原因,提出脫貧對策,對接扶貧資源。
窺一斑而知全豹。在「大數據+」的加持下,烏蘭察布市脫貧攻堅走出新路徑。
天冷風大不僅催生出蓬勃發展的大數據產業,更為烏蘭察布市帶來全國唯一「中國草原避暑之都」的響亮名頭。
烏蘭察布有「草原藍寶石塞外神泉」美譽的岱海旅遊度假區、集山水靈秀於一體黃花溝風景區、「天然氧吧」蘇木山森林公園……有著「草原博物館」之稱的烏蘭察布,具備其他城市無法比擬的地理、資源優勢,如今正孕育著巨變。
圍繞打造「京郊草原·避暑之都」品牌,烏蘭察布市深入實施大旅遊戰略,集中力量推動旅遊資源開發上規模、出精品,產業集聚效應不斷釋放。2019年,全市接待遊客2000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190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10%以上。
「涼爽的氣候已經成為烏蘭察布市重要旅遊資源,避暑康養、避暑研學、避暑地產正在成為避暑旅遊新的增長點。」烏蘭察布市文化旅遊體育局局長蔡桂芳說。
搭載這趟「順風車」,脫貧攻堅與生態旅遊擦出激烈的火花:農村變景區、農房變客房、產品變商品,又一「致富因子」被激活。
興和縣店子鎮盧家營村的蛻變就是力證。
自治區最大人工林場蘇木山森林公園,其腳下便是盧家營村。村路邊古色古香的「蘇木客棧」送走了一撥又一撥品嘗美食的客人。
午後,身穿統一服裝的57歲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樊二板還在「蘇木客棧」的後廚忙著蒸饅頭花卷,她笑著對記者說:「沒有蘇木山,我去哪掙這3000元的工資!」
數年前,盧家營村是偏僻閉塞、殘牆斷壁的破敗村落,青壯年舉家外出,老弱病殘艱難留守。近年來,興和縣按照「景區帶村、能人帶戶」思路,依託景區建設運營,吸納和帶動景區周邊村民就業創業,拉動餐飲、民宿、採摘、購物等相關產業興起,盧家營村迎來了新生。
守著好風景,脫貧有「錢景」。2019年,烏蘭察布市旅遊產業帶動貧困戶4674戶、10988人,貧困人口通過旅遊產業取得收入約573萬元。
千帆競發,競相發展。在《中歐班列建設發展規劃(2016-2020年)》中,烏蘭察布(集寧)成為與北京、杭州等一線城市並列的主要鐵路樞紐節點城市,也是全國唯一一個非省會城市的中歐班列樞紐節點城市,標誌著烏蘭察布開放型經濟又添重要一翼。
七蘇木中歐班列樞紐物流基地內,數百個貨櫃整齊地排列在火車道旁的站臺上,一列平板列車正在吊裝貨櫃,忙碌地準備這趟「出國之旅」;
烏蘭察布綜合物流產業園區裡,來自鄂爾多斯、大同的優質煤炭在這裡完成洗選配加工,按照不同的定製需求發往全國各地的煤炭用戶;
集寧現代物流園區中,來自俄羅斯、蒙古的客商在新雅寶路商城內忙著採購優質皮草服飾……
推進立體式物流網絡建設,擴大開放合作「朋友圈」,烏蘭察布市大物流格局越來越寬廣。
發展現代物流業,能擴展帶動上遊生產加工為一體的製造業和下遊金融、信息等現代服務業,推動產業集聚和轉型升級,從而帶動整體經濟的高質量快速發展,確保脫貧攻堅成色足、可持續。
目前,烏蘭察布市累計開行中歐班列467列,其中返程85列,實現礦產資源進口和整裝汽車、電商專櫃出口零突破,全國首列俄羅斯葵花籽一站式入境,並落地加工。2019年,全市外貿進出口總額完成35.6億元,同比增長202.7%,增速位居全區第一。
曾經的烏蘭察布「地上無草、地下無寶」,唯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灰頭土臉」的馬鈴薯。
如今,走進烏蘭察布,大有來頭、現代範兒的項目比比皆是。大數據、大旅遊、大物流拔節生長,多核支撐、多極帶動、多點突破,正在重構烏蘭察布發展新版圖。
(內蒙古日報社融媒體記者 施佳麗 皇甫美鮮 韓雪茹)
[責任編輯:孟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