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專家稱文學不應被政治所擾 莫言獲獎助交流

2020-12-06 搜狐網

中國作家莫言資料圖

  國際在線專稿:據日本共同社10月12日報導,日本共同社就中國作家莫言獲得2012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採訪了日本文藝評論家川村湊。

  川村湊稱,「今年得主是亞洲陣營」的說法在結果公布之前已悄悄傳開。在日本,村上春樹被寄予厚望,但是諾貝爾文學獎最終被授予中國作家莫言。

  2000年獲獎的高行健也出生在中國,但他是居住在巴黎的流亡作家,是法國籍,所以中國籍作家獲獎還是第一次。莫言不寫一般的社會現實,而是以類似拉美魔幻現實主義的手法講述歷史性故事。

  川村湊認為,莫言的獲獎將對中國的文化政策產生有益影響,相信莫言的獲獎將加強中國作家的發言權。中日兩國一直保持著文學交流,但最近兩國緊張的關係導致中國作家來日交流變得困難。他稱莫言的獲獎將有助於中日文化交流。

  川村湊稱,不應讓文學從屬於政治,文學交流也不應被政治打擾。但願莫言的獲獎能給目前現狀帶來一絲改變。(尹晴)

  (來源:國際在線專稿)

相關焦點

  • 龍應臺:希望莫言獲獎讓世界看中國不只看到政治
    【環球網綜合報導】與莫言頗有交情的臺「文化部長」龍應臺得知好友得獎,開心得不得了。她說:「莫言是人民的文學家,一個中國土地裡長出來的人民文學家。我希望他的得獎是為中國打開一扇門,讓全世界的人從此看到的不只是政治,而是中國人內在誠懇的心靈。」  據臺灣《中國時報》消息,龍應臺表示,莫言違反了創造與政治的規律。
  • 莫言獲獎名至實歸
    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的小說《酒國》俄譯版首次由俄羅斯聖彼得堡安芙蘭出版社出版,10月12日上架銷售。在此之前,在俄羅斯出版的只有莫言的幾篇短篇小說。1994年度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為最先在俄羅斯出版的《酒國》寫序。他認為這部小說展示了一種全新的寫作風格,將非同尋常的形象性、無窮的想像力和不同的高超的敘述形式融合在一起。
  • 閻連科稱莫言名至實歸 阿來稱中國文學獲肯定
    已有179900條與莫言 閻連科 中國文學相關的微博 參與討論阿來:諾獎不應被神聖化 本土文學創作需要鼓勵 北京時間10月11日晚上7點,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中國作家莫言。莫言因此成為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大陸本土作家。騰訊文化針對此事對作家阿來(微博)進行了專訪。
  • 獨家剖析莫言獲獎原因
    獲獎後的第二天,作家莫言在山東高密某酒店內等待記者會開始。美聯社編者按 十年前的大年夜,在莫言山東家的餃子席上,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曾對這位他十分喜歡的中國作家說:再有十年,你就能拿到諾貝爾獎。
  • 海巖:很多人對莫言一無所知 他獲獎絕對有政治性
    一方面,中國當代文學植根深厚的民族文學傳統,嫁接西方現代文學的精華,在千年未有的時代變局中櫛風沐雨地成長;另一方面,遭受讀圖時代大眾傳媒的衝擊,中國當代文學被嚴重邊緣化,即使莫言這樣在文學界具有相當知名度的作家,如果不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在社會上依然不被大眾關注。莫言獲獎,會給中國文學以至中國文化帶來怎樣的變化?目前,有關部門已開始籌劃藉助莫言獲獎的契機推動大眾閱讀的普及。
  • 莫言拿了諾貝爾獎,還被貶低謾罵,究竟是高雅藝術還是低俗文學?
    從文學的標準來看,莫言起碼可以拿10次茅盾文學獎了。因為90%茅盾文學獎的作品都比不上莫言最差的一部。——餘華拿了諾貝爾獎,卻被貶低謾罵,究竟是高雅的藝術還是低俗的文學?但是在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時候,卻有一些人說莫言心底"黑暗"、說莫言是"漢奸"、暗諷他不配得到諾貝爾文學獎各種"辱罵的聲音"不絕於耳。劉震雲說:"莫言能獲獎,說明國內至少有十人也能獲獎"。他的意思就是說莫言獲獎了,但不代表他是中國最"牛"作家。
  • 張大春:莫言得獎實至名歸 見證文學內強悍的政治態度
    鳳凰網文化訊 單從作品而論,臺灣文壇鹹認莫言得獎「實至名歸」。麥田發行人塗玉雲指出,從作品的成熟、題材的豐富多變,到作家本身的知名度與讀者的廣度,莫言堪稱華文文壇第一人。作家張大春特別指出,莫言的寫作形式與題材「不依附時潮」、其縱橫變化「超過時髦論述」,「見證文學內在真正強悍的政治態度」。
  • 莫言:文學獎不是政治獎 作家不為黨派服務
    鳳凰網文化訊 2012年10月12日下午三時,新科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中國著名作家莫言在高密市鳳都國際酒店召開了媒體見面會,與國內外記者分享了獲獎後的感受,並回答了在場記者關於黨派、政治、釣魚島、莫言熱等的提問,鳳凰網文化記者在第一時間第一現場進行了報導。
  • 莫言獲獎演說或談故鄉農民 回國後到北師大任教
    因為,這些獲獎演說通常會成為日後人們理解該作家的一把「鑰匙」。  本報記者就此專訪了幾位文學批評家,希望能從以往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的演講中找到一些規律。在莫言之前,已有107位作家獲得諾獎,其中除了倫琴等少數作家拒絕演講之外,絕大部分作家都在諾獎領獎臺上留下了他們的名篇。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郜元寶告訴本報,這些作家都不喜按常理出牌,不僅演講的文體五花八門,內容也迥異。
  • 莫言能否獲諾獎不應強調政治因素
    「俄羅斯的良心」索忍尼辛獲過諾獎 評選方一貫是把文學成就作為主要評判標準 2009年赫塔·米勒沒有國際知名度、缺乏廣泛的讀者群,抑或沒有與「世界頭號文學獎」相稱的接受度,所以人們認為她能獲獎,更多的是因為政治因素——由於她在齊奧塞斯庫政權下的不合作態度,以及其作品對專制、野蠻、偽善持之以恆的揭露。就連德國總理安格拉·默克爾也在無意間指出了其中的政治意味:「特別是現在,」她說,「在那座牆倒掉20年之際,這是個非常好的信號。」
  • 繼莫言後,最有希望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作家出現,卻一點都不出名
    諾貝爾文學獎是一個充滿歧義的文學獎項,國外人趨之若鶩,而我們自己也很想榮獲,但卻表現出嗤之以鼻的態度。這事從莫言獲獎最能看得出來,莫言獲得諾獎後,國人先是大喜過望,然後迅速陷入種種苛責。莫言本人也跟著大眾讀者經歷了一把過山車。
  • 文學盛宴|諾貝爾文學獎歷年獲獎名單1901-1922,回顧莫言
    1914年 未頒獎1915年 羅曼.羅蘭 Romain Rolland法國《約翰.克利斯多夫》文學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繪各種不同 類型人物時所具有的同情和對真理的熱愛1916年 海頓斯坦 V. v.
  • 繼魯迅後最被日本文壇高度關注的中國作家非莫言、餘華,而是他
    說來奇怪,當代文學依然處於邊緣化,但一些個作家還是有股倔強勁兒,從現實文學的低谷爬起,逐漸迎來希望。莫言、餘華、賈平凹、殘雪等等不僅打動了國內讀者,也一度衝擊世界文壇。在亞洲小範圍內率先取得認可,同時日本文壇近些年來開始關注我們,在文化持續輸出的國際形勢下,中國當代文學已經不再沉睡。
  • 莫言奪得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 成中國第一人
    多年來跟蹤研究諾貝爾文學獎並出版相關著作的斯德哥爾摩大學教授、旅瑞華人作家萬之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瑞典文學院很久以來就關注中國文學和中國作家,漢學家馬悅然被選為文學院院士,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文學院需要有精通中文的專家來準確解讀中國。
  • 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將成為我國文學的新代表,網友:魯迅呢
    在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很多文化界的人士表示了歡迎和恭喜,首先作為另一個當代大牌作家的餘華,幾乎也是第一時間發簡訊恭賀了莫言。暮年的陳忠實老先生也頗為讚嘆,他認為莫言是傑出的作家,獲獎是名至實歸。畢飛宇、蘇童、臺灣作家龍應臺等等都送來賀電。
  • 汪兆騫:不要帶著政治焦慮來看待諾貝爾獎
    但他也表示,在他看來,除了有遺珠之憾,諾獎所授予的作家的作品應是世界上最優秀的。在書中,他從石黑一雄開始,梳理、解讀了所有諾獎得主的代表作品,並給出判斷,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他試圖用此書充當導遊,希望帶領更多讀者進入獲獎者們的浩瀚作品中,原因也簡單:文學即人學。想了解人,了解自己,文學是一個途徑。
  • 繼莫言後,最有希望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作家出現,卻並不出名
    諾貝爾文學獎是一個充滿歧義的文學獎項,國外人趨之若鶩,而我們自己也很想榮獲,但卻表現出嗤之以鼻的態度。這事從莫言獲獎最能看得出來,莫言獲得諾獎後,國人先是大喜過望,然後迅速陷入種種苛責。莫言本人也跟著大眾讀者經歷了一把過山車。首先諾獎是世界性榮耀,是全球文化人翹首以待的文學殿堂,這個自不必說。
  • 諾貝爾文學獎終身評委馬悅然去世,生前評價批評者不懂莫言
    當時正值馬悅然翻譯的瑞典詩人、201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託馬斯·特朗斯特羅姆作品《巨大的謎語·記憶看見我》由世紀文景出版,馬悅然藉此時機與中國讀者談詩論藝,同時分享了對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的看法。馬悅然說,諾獎的惟一標準是文學質量,作者的政治立場從來不在諾獎考慮範圍之內。
  • 馬悅然來華解密莫言獲獎:無關政治 有人曾賂選(全文)
    鳳凰網文化對本次活動進行了報導,並且在現場與馬悅然、陳文芬夫婦進行了對話,對話中特別關注了本屆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中國著名作家莫言。以下是活動交流完整文字實錄:趣談莫言與特朗斯特羅姆共同之處在採訪中,馬悅然表示,「很早就答應世紀文景要做一場關於《巨大的謎語》和《記憶看見我》的演講。
  • 中國當代文學如何面對」世界「?——以莫言的中國評價話語為例
    宋炳輝教授在講座伊始說,莫言無疑是中國當代最優秀和最富有個性的的作家之一,他在中國讀者中具有廣泛影響,同時也引發了諸多爭議;而在他獲得諾貝爾獎後,不但沒有終止反而加劇了爭論。莫言獲獎這一事件無論是從外部世界看中國,還是中國文學的自我認知,都因此發生轉變。事件體現中國文學的世界性,卻也再度引發莫言作品的論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