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發現植物最複雜基因簇

2020-12-05 農博網

Science發現植物最複雜基因簇

  生物通報導:罌粟在我們的印象中就是毒品鴉片的主要原料,但這種植物也並非一無是處,最起碼在醫藥中應用廣泛,而且它的種子是重要的食品產物,其中含有對健康有益的油脂。近期的一項研究更是證明這種植物具有迄今為止發現的植物界最複雜的基因簇,有助於藥用化合物那可汀(Narcotine)的研發。

  這篇題為「A Papaver somniferum 10-Gene Cluster for Synthesis of the Anticancer Alkaloid Noscapine」的文章由來自約克大學和葛蘭素史克GSK的研究人員完成,發表在Science雜誌上。

  文章的通訊作者,約克大學新型農產品中心主任Ian Graham教授表示,「我們驚訝的發現這種基因簇幾乎能編碼noscapine整個生物合成途徑,因此利用這項研究,我們就能獲得合成途徑的大綱,以及定義其中涉及的多個步驟,而這通常需要花費幾年的時間。」

  罌粟是一種原產於地中海東部山區的植物,其乳汁也就是鴉片中含有多種多種生物鹼、嗎啡(Morphine)、可待因(Codeine)與蒂巴因(Thebaine),對中樞神經有興奮、鎮痛、鎮咳和催眠作用。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最初發現能產生那可汀(Narcotine)的罌粟品種能表達許多其它不產生那可汀罌粟品種沒有的基因,因此他們分析了能產生那可汀和不能產生那可汀罌粟品種雜交上百代後,這些基因的遺傳模式。

  結果他們發現所有的這些基因在遺傳過程中都被放在一起,由此研究人員認識到他們找到了一個複雜度令人難以置信的基因簇,然後他們通過克隆和DNA測序,確定了這個基因簇中基因的組成和分布。

  幾十年來,那可汀作為一種適用於刺激性乾咳病人服用的化學成分,具有咳嗽水中的抑制作用。近年來有研究報導這種成分具有抗癌活性,目前正在早期臨床進行試驗。那可汀也是兩百年前首個被發現化學特性的天然產物之一,但是至今,科學家們仍然不清楚這種化學成分合成過程中涉及的途徑和基因。

  GSK澳大利亞鴉片組研發主任Tim Bowser說,「這些基因被分成一個基因簇,說明植物育種變得越來越快,越來越容易,GSK正利用這一發現研發高產量商業用途那可汀罌粟,希望能建立一條可靠的生產線。」

  在2010年,加拿大研究人員破解了生成可待因和嗎啡的兩種罌粟基因,可待因和嗎啡均為臨床常用鎮痛藥。嗎啡久用容易產生依賴性,可待因不易產生這種副作用。人體注射可待因後,肝臟的一種酶能將可待因自然轉化成嗎啡。

  研究發現了生成可待因和嗎啡的兩種罌粟基因,將使利用微生物生產麻醉藥等重要藥物成為可能,有望利用經過基因工程改造的植物生產可待因。

  同樣最新這項有關罌粟那可汀生物合成途徑基因簇的發現,也將為相關藥物的生產帶來新的希望,也將有助於科學家們早日找到藥物成癮相關的分子機制。

    (文章來源:生物通)

[農博網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農博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查看更多相關新聞

推薦圖片

聯盟廣告

相關焦點

  • Nature Communications | 英國約翰英納斯研究中心揭示植物代謝基因簇分子進化的新機制!
    近年來,在植物中也發現了類似細菌中操縱子的代謝基因簇。這些基因簇由多個來源於不同酶家族的基因在染色體上緊密連鎖構成。和操縱子不同,植物基因簇的基因有自己獨立的啟動子,協同表達編碼共同的特異代謝通路。過去十年來,越來越多決定重要農藝性狀或者有重要醫用價值的植物特生代謝小分子(specialized/secondary metabolites)被發現是由基因簇編碼的。
  • 發現小鼠幹細胞多能性關鍵基因決定簇
    在國家863計劃等科技計劃的支持下,中國科學家首次發現並明確證實決定小鼠(哺乳動物)幹細胞多能性的關鍵基因決定簇。
  • ...Product Reports》綜述真菌沉默基因簇激活策略研究進展
    通過對真菌基因組進行生物信息學分析發現,超過90%次級代謝生物合成的基因簇在常規培養條件下是「沉默」的,表明基因組中隱藏著大量的結構新穎的化合物寶藏。因此,基於海量的真菌基因組數據,如何挖掘發現真菌中新的活性天然產物便成為近年來國內外研究的重點和熱點。
  • 研究發現人腦與智商相關基因簇 調控或能提升智力
    日前,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的報告顯示,研究者首次確認了人類大腦中兩個與智商有關聯的特定基因簇,而這項發現意味著,未來或許可以通過調控這些基因來提升智力。儘管目前這只是一種理論上的可能,但無論如何,關於基因調控,科學家已經邁出了第一步。
  • 昆明植物所在植物線粒體基因組替代速率異質性研究中取得進展
    被子植物線粒體基因組在大小、結構、基因及內含子數量等方面均具有多樣性,這一特徵使得線粒體基因組成為研究基因組複雜性的理想系統。通常認為植物線粒體基因組的進化速度較葉綠體基因組、核基因組低,且同一基因組內基因之間的進化速率較為一致。
  • 蝴蝶擬態功能由超級基因簇決定
    一項最新研究發現,蝴蝶的擬態功能由其體內的「超級基因簇」決定。 英法兩國研究人員在8月份的《自然》雜誌上發表論文說,他們選取了一種生長在亞馬遜熱帶雨林地區的釉蛺蝶進行研究。這種蝴蝶能通過改變翅膀花紋,「偽裝」成那些味道不佳的蝴蝶,從而躲過鳥類的捕食。
  • Science |首次!從接收到發表僅8天!西安交通大學公布了罌粟基因組圖譜!
    進一步分析發現大約780萬年前(MYA),罌粟全基因組發生了重複事件。該研究證明了罌粟中的基因複製,重排和融合事件導致該物種的特殊代謝產物的進化。另外,經過我們檢索,我們發現該文是西安交通大學首次以第一單位登上Science。介於嗎啡的雙刃劍效果,在此小編鄭重聲明,期望大家,珍愛生命,遠離毒品! 以生命的名義堅決向毒品說不!
  • Nat Chem Biol:利用CRISPR-Cas9激活細菌中沉默的基因簇,有望發現...
    如今,利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研究人員揭示出沉默基因中隱藏著的更多潛在的寶藏。作為一類常見的細菌,鏈黴菌被用來產生很多作為抗生素、抗癌試劑和其他藥物的化合物。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和新加坡科技研究局的研究人員利用CRISPR-Cas9技術激活鏈黴菌中不表達的或者說沉默的基因簇。
  • Science| 新發現!植物是結瘤還是免疫?受體蛋白的LysM1說了算
    植物與微生物在長期進化過程中逐漸形成複雜的共生或防禦體系。如豆科植物可通過細胞表面的結瘤因子受體(Nod factor receptor,NFR)特異地識別結瘤因子(NOD),誘導根瘤的形成。發現,對LOTI和CO8的識別取決於LysM1結構域,LysM2和LysM3結構域對結瘤或活性氧(植物免疫的表現特徵)的產生沒有重大影響。該結果表明植物LysM受體中的配體識別基序是特異性的主要決定因素。
  • 科學家建立食氣梭菌大片段基因簇染色體整合表達新技術
    科學家建立食氣梭菌大片段基因簇染色體整合表達新技術 2019-01-14 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 該技術可用於食氣梭菌染色體上基因的刪除或小片段DNA在染色體上的整合,但受限於較低的同源重組效率,並不能實現在染色體上通過重組機制引入大片段目標產物合成基因簇的目的。為解決上述難題,該研究首先藉助於CRISPR-Cas9基因編輯系統,在食氣梭菌染色體上整合了來自於兩套異源噬菌體整合系統的attB位點。
  • 科學家建立放線菌天然產物合成基因簇多位點染色體插入新技術
    科學家建立放線菌天然產物合成基因簇多位點染色體插入新技術 2019-01-08 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 該論文中,作者巧妙利用放線菌基因組天然存在的多個attB位點與一系列正交的位點特異性重組系統,基於「多個整合酶-多個attB位點」的理念,開發了一種更為高效、普適的基因簇擴增新方法aMSGE(圖1A右)。新方法僅需將多套整合系統直接添加至含有目標基因簇的載體上,即可一步實現基因簇多位點染色體插入。為加快aMSGE方法的實施,還構建了一套「即插即用」的多拷貝整合工具箱(圖1B)。
  • Science:線粒體基因遷入核不為性
    線粒體基因為何會將它們簡單的單倍體環境納入細胞核中大量而又複雜的環境?這一直困擾著進化學家。來自印地安那大學伯明頓分校(*)的科學家在近期的《Science》雜誌上稱他們已經解開了開花植物(**)中的這個謎。
  • 一基因簇可抑制骨關節炎進展
    原標題:一基因簇可抑制骨關節炎進展 (通訊員季明亮 記者程守勤)近日,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骨科陸軍主任醫師團隊在骨關節炎致病機制研究及治療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該研究為骨關節炎的發病機制研究提供了新的線索,尤其是tgg2-PEG-PAMAM-cy5.5納米載體有望成為關節腔給藥的載藥平臺。
  • Nat Chem Biol:利用轉錄因子誘餌激活沉默的生物合成基因簇
    鑑於許多抗生素、抗癌藥物和其他藥物來源於鏈黴菌中易於表達的基因,這些研究人員希望,之前未在實驗室中表達過的基因將會在尋找新的抗菌藥中產生新的候選物。Zhao說,「有很多未被發現的天然產物在基因組中沒有表達出來。我們認為它們是細胞的暗物質。抗菌劑耐藥性已成為一項全球性挑戰,因此顯然迫切需要有助於發現新型天然產物的工具。
  • 植物所發現植物細胞器基因組新的演化模式
    ,相較於動態複雜的線粒體基因組,質體基因組的結構和序列更保守。該研究對苔蘚、石松、蕨類和種子植物中控制細胞器DNA複製、重組和修復系統的核基因進行比較分析,發現質體靶向的基因有不同程度的減少甚至丟失;而作用於質體和線粒體的雙靶向基因數目與序列均保守並正常轉錄。
  • 朱安丹/李德銖研究組植物線粒體基因組替代速率異質性研究獲進展
    被子植物線粒體基因組在大小、結構、基因及內含子數量等方面均具有多樣性,這一特徵使得線粒體基因組成為研究基因組複雜性的理想系統。通常認為植物線粒體基因組的進化速度較葉綠體基因組、核基因組低,且同一基因組內基因之間的進化速率較為一致。
  • Science 發文揭示巴旦木在馴化過程中由苦變甜的秘密
    來源:陳年苜蓿 植物生物學巴旦杏(Prunus dulcis,扁桃,美國大杏仁,巴旦木)已經為人類食用長達一千年,是目前產量最大的喬木樹種植物來源堅果。Science 發表的題為「Mutation of a bHLH transcription factor allowed almond domestication」的研究論文發現在該過程中一個轉錄因子的點突變調控了該有毒物質合成途徑中的P450單加氧酶的產生。
  • 如何畫出牛X的基因簇結構圖(二)
    有人看了小白君的文章,反映說還是沒說清楚怎麼畫基因簇的結構圖嘛。今天小白君就給大家簡單講講。整個過程其實分為三步。第一步,打開DNAPlotter。我們之前說過DNAPlotter要電腦裡安裝java才行哦。當然因為是要畫基因簇的結構,所以在Read in sequence file時,要選擇基因簇的相應核酸序列文件哦。序列格式可以是FASTA格式,也可以是text文本文件。
  • 研究人員建立放線菌天然產物合成基因簇多位點染色體插入新技術
    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姜衛紅研究組題為aMSGE: advanced multiplex site-specific genome engineering with orthogonal modular recombinases in actinomycetes 的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