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前也遇到過,從市場上買來的鮮(溼)麵條,放冰箱冷藏一晚,第二天煮就變半透明了。相信不少人若是遇到這種情況,會尋思著是加了添加劑,畢竟在家擀的麵條從來不會這樣。
細心的人還會留意到市場上的鮮麵條,與自家擀的有許多不同之處,例如:鮮麵條不會粘在一起,和貯存時間顯然更長,以及耐煮不易斷,口感有嚼勁等等。這一切背後的原因,或許跟你想像中不一樣。
市場上的鮮麵條是否加了添加劑
在七年前,鮮麵條加入添加劑是很常見的,甚至可以說是行業內的「潛規則」。
傳統的手工鮮麵條,放置了一段時間後,特別是在夏天,不用半天的功夫,麵條就會發粘和變酸,以及變色。那麼就賣不出去了,怎麼解決呢?
1、實在派的一方:一次不要做太多,一天要分成好幾批來做,避免鮮麵條變質。
2、冒險派的一方:加入了「福馬林」,即是含有35%左右的「甲醛」防腐溶液。各位還記得早些年的西安甲醇麵條事件吧。
但是,即使是加入了甲醛,也不會使鮮麵條煮熟變透明,它的作用是防腐,和讓麵條的口感變得筋道有嚼勁。
其實,在飯店裡也有甲醛的影子,這會主角不是麵條。而是動物內臟之類的,以牛毛肚為例,若是不經過處理,那麼口感是軟韌的,一旦泡過甲醇水,則變得非常爽脆。同理,黃喉、鴨腸、魷魚、豬生腸等等也是如此。
不過,近些年的食品安全局排查力度加大,添加甲醛的現象已是很少見了。頂多是加了「笨甲酸鈉」,這種添加劑的用量有明確規定,是國家允許添加的。
回答主題上,那麼麵條為啥會變透明呢?
鮮麵條變透明的原因
麵粉中加入玉米澱粉,而澱粉遇高水溫,會快速糊化形成一層膜,煮熟後就是半透明的。若是全部用澱粉來做,則是全透明的,就跟「水晶餃子」的原理相同。所以並不是加入添加劑,諸如增稠劑,食品膠之類的。
另外,關於市場上鮮麵條不會粘連、保鮮期長、耐煮的問題。其中有很大的原因是,製作工藝已不同昔日,當下多數是機械化了,壓面、切面。因此麵粉和水的比例可以縮少,例如4:1,或者3:1等。麵條的含水率越少,自然就越筋道,也不會粘連之類的。
加上麵條還要撒粉進一步防粘,或者是切面時抹上了油。
再者,和面兌鹼也能讓麵條筋道,煮時也不渾湯。
反而是擔擔麵、餛飩皮、餃子皮之類的,有時會加入添加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