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中科院研究員王德華的一篇博文《年輕導師如何與研究生相處?》,讀完覺得有必要說點什麼。
他說:「從學生到導師,要經歷一個角色轉變的過程。有些導師希望學生要感恩,我覺得也沒有必要。師生一場,就是人生路上的一次緣分。學生畢業後發展好,是學生自身努力的結果,與導師的關係不大。反過來,學生畢業後如果沒有基本的學術規矩,沒有受到應有的基本訓練,這多是歸於導師的不盡責。」
最近還看到另外一則新聞,說的是四川大學最新規定,只要3年內有2個以上的研究生,在最長學習期限內還沒有正常畢業的,或者3年內有2個以上的研究生,沒有就業的,該導師就要停止招研究生1年以上。
從這個趨勢來看,導師對研究生的責任越來越大。單位有同事開玩笑稱,說不定以後還得管研究生畢業5年內結婚生子的事。
為什麼要求導師要承擔這麼大的責任?難道研究生都這麼大了,還不懂學校裡這些基本的做人做事規則嗎?
在筆者看來,這主要是因為現在研究生擴招以後,有一部分學生思想上確實還停留在本科階段,也就是什麼都要依賴學校和導師。導師沒說的事,對自己沒有好處,就不去做;導師說的事,對自己有好處,就去做,對自己沒好處,就開始拖延推遲,說到底是缺乏做科學研究的主動性,或者說對科學研究不感興趣,只是為了混個研究生學歷,將來找工作容易一點。
抱有這種想法的學生,研究生階段不僅不能做好科研工作,沒有好的科研成果,而且找工作的時候也要廢很多精力,每走一步都非常艱難。
如果高校以後都規定學生找不到工作,或者畢業不了,導師也要跟著受到懲罰或者承擔相應的責任人,那麼將來資質不好、基礎較差的學生,一定沒有優秀的導師願意去招收。到時候就會出現研究生過剩,導師卻不敢招收的尷尬局面。
因為導師們心裡也清楚,招收了一個較差基礎的研究生,不僅要付出巨大的培養精力和時間,而且還要負責他未來的畢業、找工作,把自己招生的資格和命運賭到這樣一個研究生身上,很容易出現風險跟收益不成正比的結果,那還真的不如不招。
至於研究生畢業不了,或者找不到工作,大多數都是研究生主觀能動性的問題,導師當然也有管理上的責任,但主要還是研究生自己的問題,不應該把這些責任都強加給導師,不然以後研究生可能會認為導師理所當然要讓自己順利畢業,理所當然要幫助自己找到一個好工作,其實這明顯不符合市場經濟的運行邏輯和運行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