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災難讓人類明白了,野生動物不要隨便亂吃。
文明的人類要學會與野生動物保持必要的距離。因為人類已經發展出很高水平的農業、畜牧業文明,可以給人類提供豐富而且安全的食物來源。
也就是說,食用野生動物,實際上是人類在落後時代不得不選擇的獲取食物的方式。這種方式原始、野蠻。
然而,作為西方文明國家代表的澳大利亞,卻仍可以見到令人毛骨悚然的野生動物餐食。鱷魚、袋鼠、鴯鶓、樹袋熊都曾是或現在仍然是澳大利亞土著居民盤中餐。
澳大利亞的土著民已經在這裡生活了四到六萬年,在歐洲人發現並佔領澳大利亞之前,這裡的土著居民幾乎從不耕種或者畜牧,維持著最原始的採集打獵生活。
這些原住民的食物體系很雜,通常捕獵到什麼,就會吃什麼。澳大利亞這片大陸上本就有很多全球其他地方見不到的野生動物,這些動物被土著人獵殺後成了他們的盤中餐。
▲澳洲70%的鳥類、88%的爬行動物和90%的哺乳動物在地球上其他地方都找不到
1.全球最兇猛的鱷魚也成澳洲人盤中餐
世上現存體型最大的爬行動物——灣鱷,也被叫做澳洲鹹水鱷。灣鱷棲息在海水環境中,是不容小覷的掠食者,會捕殺一切闖入它地盤的獵物,其中也包括人類。要想將這種生物搬上餐桌並非一件容易的事情。
▲澳洲鹹水鱷
▲利奇菲爾德國家公園位置
菲尼斯河的泛濫平原位於達爾文西南的利奇菲爾德國家公園,這裡有廣袤的沼澤森林和溼地,同時也是屬於鱷魚的王國。
▲澳大利亞北領地一處旅遊景點開發的旅遊項目,就是給澳洲鹹水鱷餵食
這裡存在著地表最危險的工作之一:從防護森嚴的鱷魚巢穴中拾取鱷魚蛋。這些鱷魚蛋會被送到當地的鱷魚牧場,在那裡養殖後,成為市場上流通的鱷魚皮和肉的主要來源。
▲澳大利亞鱷魚餵養場剛孵化出來的小鱷魚
灣鱷已經在地球上存在了幾百萬年,其存在歷史甚至超過恐龍。但在澳洲,因為白人移民靠鱷魚皮來牟利而大量捕獵,灣鱷曾在20世紀瀕臨滅絕。
現在,獵捕鱷魚在當地已經是違法行為,不過,為了控制野生鱷魚的數目,政府會授權保育人員收集鱷魚蛋。這項工程起源於上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政府會規定鱷魚農夫們可以採集多少數量的鱷魚蛋,在保證野生鱷魚數量的同時又不至於使它們過度繁育。
成年的鱷魚通常只會作為繁殖對象,因為它的皮不再具有商業價值。當然,這並不代表它們肉就不好吃,相反,它們的味道可以說一樣的美味。但是,廚師們會更喜歡雪白的鱷魚肉,而這種鱷魚肉通常來自還在生長期的鱷魚。
▲澳大利亞超市出售的鱷魚肉,售價約合122元人民幣一斤
灣鱷是一種很神奇的物種,它們會「吃什麼像什麼」。如果餵食它們雞肉,它們身上就會有雞脂肪;如果餵食豬肉,就會有豬脂肪;如果餵魚,就會像魚一樣。而這些不同口感的鱷魚肉也會有不同的最佳烹調方式。
澳大利亞的市場上,會根據不同的鱷魚部位來出售,它們就像牛肉一樣,除了眼肉、腿肉,還可以用來做香腸、漢堡肉餅等等。在北領地達爾文的名迪海灘市場,鱷魚沙拉(將鱷魚肉炒熟配上水果如芒果等做成沙拉)是相當地道的當地美食。
▲鱷魚沙拉
2.土著居民連蜥蜴也不放過
土著民有不少部族會將鱷魚和蜥蜴這類爬行動物奉為神明,同時,他們也熱衷用這類食物來招待遠道而來的客人。但是,相比較鱷魚的普及化和市場化,另一種爬行動物則顯得更傳統和小眾了許多,這種動物就是蜥蜴。
澳大利亞中部地區有相當廣袤的沙漠,這裡是屬於動物的天下,而其中最不可缺少的就是種類繁多的蜥蜴,其中包括澳洲傘蜥和巨蜥這些稱得上沙漠頂級獵食者的種類。
▲土著人捕殺蜥蜴雕像
但對於澳洲土著居民來說,再神秘難得的物種都可以成為他們平日裡的口糧。澳洲蜥蜴也不例外,甚至捕獵它們並不像鱷魚那麼具有危險性,一個擁有足夠經驗的土著成年女性就足夠應付!
當地土著捕獵和烹調蜥蜴的手法仍舊延續著老祖宗們留下來的習慣:在精準地找到蜥蜴的藏身之處後,用鏟子快速挖開沙土,拽住蜥蜴的尾巴,將它們用力往地上或者一旁的石頭摔打兩到三次,就足以致命,之後,或將蜥蜴帶回住地,或就地烹調——用樹枝架出火堆,然後將處理掉內臟外皮的蜥蜴架在上面烤,或者扒開已經被燻熱的沙土,將蜥蜴埋進去,然後重新點燃火堆。
▲澳大利亞北領地拍攝的土著人捕殺蜥蜴的場景
當然,這種飲食很難出現在日常餐桌上,只在少數部族中存在著。
3.國寶也成盤中餐
眾所周知,澳洲土著不僅捕獵奉若神明的動物,就連國寶袋鼠也從不放過。當然,這也是因為在澳洲當地,袋鼠的數量驚人,它們繁育力堪比野兔,也沒有天敵存在,所以,在澳洲持有合法捕獵證的人是有權利捕殺袋鼠的,甚至每年會有專人組織,定期大規模捕獵這些小可愛們。而捕殺的袋鼠會作為一種很常見的肉類出現在澳洲的菜市場和超市中。
▲澳大利亞博物館中製作的標本版國徽,袋鼠和鴯鶓(也稱澳洲鴕鳥)是澳大利亞國徽主要組成
袋鼠肉本身肉質緊實,屬於紅肉,其口感和水牛肉和山羊肉很像,因為長期的野外活動,全身並沒有什麼肥肉,又因為富含蛋白質而成為澳大利亞許多健身人士的心頭好。
▲澳大利亞超市裡面各種袋鼠肉,有做成肉丸的,有做成肉片的
不同種類的袋鼠其口味也會有差異,其中,紅袋鼠幾乎沒有羶味,肉質也是最嫩的。袋鼠雖然被稱為澳洲國寶,實際上,土著民食用袋鼠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數萬年前。而直到1980年,澳洲才開始在南澳地區率先將販賣袋鼠肉作為食用肉品合法化。
在澳洲,袋鼠的數量是牛的兩倍,所以食用袋鼠肉看起來再正常不過,尤其土著民本身並不從事畜牧,捕獵野生動物就是他們的生存方式。當然,作為這片大陸本來的主人,他們比旁人更加清楚明白怎麼樣才能烹調出美味的食物。
▲袋鼠肉燒烤
在袋鼠這種當地的餐桌常客身上更是如此。土著民通常會在地上挖出一個巨大的土坑,鋪上砂石和熱炭,將大灰袋鼠的尾巴沿著筋肌切到骨頭,然後用完全浸溼的白千層,一種足夠柔軟的樹皮包裹著整隻尾巴,抹上少許的橄欖油,再包上錫紙,埋進炙熱的巖石中,烤上2到3個小時。經過這種烹調的袋鼠尾巴直接骨肉分離,肉質緊實酥軟充滿膠質。
當然,袋鼠也並非只存在在土著居民的餐桌之上,很多現代澳洲人也開始熱衷這種美食,而且因為食用袋鼠的歷史悠久,從而誕生出了千奇百怪的烹調方式!例如,和各種香料結合燻制而成的袋鼠肉乾,不少袋鼠肉乾甚至和當地的堅果混合,從而形成了在別處難以見到的特殊美味。
▲袋鼠形象在澳大利亞無處不在,這是機場停靠的澳航飛機,尾翼都塗著袋鼠圖像
再比如,和英國飲食相結合的袋鼠腸:就是將袋鼠肉做成絞肉,加上少量的脂肪,在放上澳洲獨有的香料:灌木番茄、醋慄、歐芹、野蒜,攪拌後灌入腸衣,在不放油的平底鍋內煎熟,就是一道極其具有當地特色且風味絕佳的美食。
4.和鴯鶓發生的戰爭
同樣作為澳洲國家級代表動物的鴯鶓,也稱作澳洲鴕鳥,也沒有逃過袋鼠的命運。這種在國徽上佔有一席之地的國鳥在土著人的餐桌上也佔有相當的比重。
鴯鶓的皮、毛、肉,甚至是蛋都有極高的經濟價值。通過熬煮其身上的脂肪部分而得到的鴯鶓油是澳洲土著民固有的油脂類食物,在澳洲被殖民後仍然有許多的土著居民選擇用它來烹調食物,而不是橄欖油等一類的舶來貨。
鴯鶓的蛋不僅外觀極具觀賞價值,其營養成分也十分豐富,只需要用水煮熟,撒上少許澳洲本土的香葉就足夠讓人垂涎三尺。
▲顏色瑰麗的鴯鶓蛋
▲一個鴯鶓蛋,蛋液超過一斤
雖然說鴯鶓本身在土著的餐桌上屬於常見食材,但成年鴯鶓並不好捕殺,擁有澳洲鴕鳥之稱的它們無論是在身型還是速度都跟非洲鴕鳥不相上下,它們的身高可達185釐米,奔跑時速則有70公裡,儘管性情溫和,且通常不會主動攻擊人類。
但在澳大利亞人的心中,這種親近可愛的有點傻氣的動物是曾經正規編制的軍隊都無法戰勝的存在!
▲澳大利亞歷史上著名的鴯鶓戰爭
這段歷史還要追溯到一戰後,大批英國軍人來到西澳墾荒。而當時,擺在他們面前最難克服的不是廣袤的土地和迥異的天氣,而是浩浩蕩蕩的鴯鶓大軍。
這些在曠野裡奔跑習慣了的巨型鳥類無視農民和軍隊剛剛搭建起來的柵欄和穀倉,在牧場和耕田裡來去自如,甚至連軍隊儲備的乾糧都不放過。
無奈之下,這些英國軍人只好真槍實彈地開始捕獵鴯鶓。可惜,以當時的熱武器根本無法威脅到這些土澳一霸!這些英軍花費數月所取得的成果遠遠比不上鴯鶓在短短幾天造成的損失。
無奈之下,當時的政府只好鼓勵軍民聯合,「不擇手段」地對付起了這些將槍炮當作玩具的大鳥們。
▲澳大利亞人製作的合成畫,描繪了鴯鶓戰爭的場景。
直到1988年,政府正式立法保護僅存的野生鴯鶓,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才落下帷幕。而鴯鶓戰爭也成了澳洲歷史甚至是人類歷史上別具趣味性和挫敗感的篇章。
▲漫畫描繪1932年下半年澳大利亞軍隊和鴯鶓作戰的一次戰敗經歷
發展到如今,鴯鶓也和袋鼠一樣成了相對家常的一種肉類,不同的是,市場上的許多鴯鶓產品是被人工養殖的鴯鶓所提供的。並且與許多別的飲食文化相融合,例如和中東烹調方式結合在一起的鴯鶓肉串,或者和中國飲食相輔相成的鴯鶓火鍋。
澳大利亞這片大陸是除南極洲外西方文明最後踏入的土地(庫克船長發現澳大利亞也才剛剛250周年),但如今卻是西方文明的代表國家之一。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該如何對待野生動物、對待原住民和原住民的歷史文化(包括飲食文化)?這是西方文明必須回答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