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化未來》:21世紀20年代行業、企業和職業指南

2020-12-07 澎湃新聞
《數位化未來》,獻給所有默默無聞的程式設計師、工程師和技術人員,正是因為有了他們,才使數位化世界運轉得如此行雲流水。——[美]戴維·莫契拉

ISBN:978-7-5143-8391-1

內容簡介

後雲時代已經揭開帷幕。一波強大的技術浪潮——機器學習、智能型產品、軟體代理、可穿戴設備、區塊鏈、語音/人臉識別、機器人科學、增強現實、算法和5G無線帶寬,正在創建一個數字世界,這個世界無處不在、根植於人類世界、意識驅動且獨立自主。

《數位化未來》以一種獨特的視覺樣式詮釋了這些激動人心的創新將如何改變本世紀20年代的行業、組織和事業;評估了行業動蕩的傳言和現狀、機器智能的必要性、平臺業務模型的重要性以及數位化轉型、領導力和風險的挑戰;預測了創新將如何轉移到人類平臺、企業IT功能的未來以及技術對工作、技能和社會的總體影響。

本書飽含深刻的見解,每頁附圖,直觀展示技術驅動的未來。

 

作者簡介

戴維‧莫契拉(David C. Moschella)目前任職知名IT服務公司DXC Technology,專門研究數字科技對全球企業的影響,尤為關注顛覆性業務模型、產業重構和機器智能。

戴維‧莫契拉是知名講者、作家與思想領袖。已出版《權力狂潮》Waves of Power以及《消費者驅動的IT產業》Customer-Driven IT兩部著作。

戴維‧莫契拉曾擔任國際數據公司(IDG)與國際信息公司(IDC)的高階主管,IDC是全球最具權威的信息科技研究顧問公司之一。

現居麻薩諸塞州的波士頓。

名家推薦

《數位化未來》是一部出類拔萃的作品。它既對數字時代的影響進行了深入的宏觀經濟分析,也探討了在微觀實施方面的所有挑戰,同時還推出了一系列非常實用的思路,有助於剖析未來。這本書讀來令人警醒,意義重大。——哈佛商學院教授 沃倫·麥克法蘭

戴維具有一項不可思議的天賦:他可以通過富有洞察力的視角,展現出科技和商業的重要趨勢。我長期以來一直對他十分欽佩。這本書是他多年研究成果和先進觀念的巔峰之作。書中對圖表的使用令人叫絕。」——卡迪諾爾保健公司執行副總裁兼首席信息官 帕蒂·莫裡森

《數位化未來》既深刻又實用,並且令人充滿希望。它熱烈歡迎即將到來的機器智能無處不在的世界,同時提供了實現「正確」數位化所需的工具。——矽谷視角傳媒公司執行長、CUBE節目主持人 戴維·韋蘭蒂

本書一部分是實用的商業和技術戰略,一部分是對未來的描繪和分析。我特別喜歡其中有關機器學習、行業顛覆和企業IT演化發展的章節。——莫羅娜風投集團公司董事總經理 蒂姆·波特

這是一部精彩紛呈、引人入勝的好書!我拿到之後一天就把它讀完了。——維吉尼亞大學戴德商學院教授 艾德·海斯

這是一本極其出色的作品,幾乎每一頁都存在著真知灼見,會讓你不由自主地讚嘆:「為什麼我就沒有想到這一點?」——信息技術和創新基金會總裁 羅博·阿特金森

目錄

前言 我們的客戶想知道些什麼?

鳴謝

第一部分 後-雲計算時代的技術形勢

第一章 從「雲計算」到「矩陣」 

第二章 機器智能(MI)並非「人工」

第二部分 數位化轉型之旅

第三章 行業顛覆的誤區和現實

第四章 成為平臺企業

第五章 先外後內來建設你的公司

第六章 認清技術風險

第七章 數位化領導力是一項團隊運動

第八章 企業內部IT部門的未來

第九章 作為職場要求的數位化

第三部分 全球戰略與競爭

第十章 充分利用技術的生命周期

第十一章 美國、中國和雙極化的全球IT行業格局

結論 數位化討論——21世紀20年代的關鍵詞彙

索引

內容試讀

對於上圖中列出的每個問題, 其根源基本都是一個。我們所面對的, 正是現代技術從根本上改變現有市場秩序的可能性。我們建議讀者在這裡停下來思考一下這些問題, 想像一下在不久的將來世界會是什麼樣子。總的來說, 我們認為這些變化從長遠看大多數都是會發生的。

而不太確定的是, 這些變化的發生速度會有多快、 傳統的行業領先者是否會一直保住其地位、 新出現的公司是否會成長為未來的行業巨頭, 以及現有企業與初創企業共存的局面最終誰會佔到上風。雖然這些問題的答案可能需要十年之後才能完全顯現出來, 但歷史告訴我們, 先下手者擁有巨大的——雖然肯定不總是決定性的——優勢。

此外, 還要記住, 顛覆很少是完全徹底的。時至今日, 市場上仍有大量傳統印刷書籍和報紙、 旅行社、 零售店、 酒店、 計程車服務、 套裝軟體產品, 甚至也還有雷射唱片和黑膠唱片。因此在許多行業中, 所謂的顛覆並不是直接取代, 而是更接近於第一章中所討論的價值轉移;利潤和市場地位會向數位化的和基於軟體的新形式轉移, 我們將在下一頁進一步討論。 

正如我們在第二章中所提到的, 從全球資訊網發展初期開始, 軟體就一直在吞噬著世界。在上述所有應用領域中, 基於軟體的版本要麼是免費的, 要麼比實物世界裡的方法更便宜, 而且通常在功能上還更好。智慧型手機就是一個最明顯的例子——看看它已經取代了多少實物產品吧, 而且隨著現金的虛擬化, 錢包、 信用卡和各種形式的身份證明幾乎肯定也會隨之而虛擬化。這種虛擬化的環境效益是巨大的, 並且通常沒有得到足夠重視。

當然, 軟體也可以將工作崗位虛擬化。這種情形是一個更為敏感的話題。不過, 儘管上面列出的那些工作都受到了新技術的顯著影響, 但到目前為止, 技術更多的還是對工作的提高而不是直接取代。只要能維持這種情況, 這個問題在政治上就應該還是可控的, 儘管它肯定會一直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我們將在第九章和第十一章中研究技術對就業的影響。

最後, 新技術還虛擬化了許多實體企業, 特別是上面列出的那些企業。到目前為止, 最大的顛覆是零售業:主要是因為有了亞馬遜, 許多實體商店已經關張。事實上, 現在不少大型購物中心都整個倒閉了, 而其他購物中心有些則被重新開發成為沒有酷暑或嚴寒的室內城市, 有住房、 餐廳、 娛樂場所、 花園, 甚至還有學校、 政府機關和宗教服務機構。由此導致的長期社會影響可能是極其深遠的。

相關焦點

  • 21世紀20年代:中國公益將是怎樣的格局?
    ​編者按21世紀20年代正式開啟,面向未來十年此時,《社會創新家》邀請李小雲、何增科、劉小鋼、李勁、房濤、王行最、梁春曉七位社會創新的思想者與行動者,就這些問題,或高屋建瓴,或見微知著,寄語21世紀20年代。
  • 人類文明跨入21世紀20年代,回望10年代太空探索的前五年
    新年的鐘聲敲響,意味著整個人類文明跨入了21世紀20年代時期,在這個新的十年裡,人類將會回望21世紀10年代時期的太空探索的整個過程,去展望未來,繼續向著宇宙進發。新年的鐘聲也意味著21世紀10年代時期的結束,在這十年裡,人類的太空探索出現了許多的奇蹟,也有很多的遺憾,是時候回顧一下這十年來一些大事件的太空科學故事了。
  • 從劉德華到蔡徐坤,20世紀90年代到21世紀20年代男星審美的變遷
    當然,就我個人而言,我對蔡徐坤並沒有太大的成見,但是從蔡徐坤的身上,老貓突然發現,現在男星的審美標準,已經離我們曾經的青春年代太遠了。曾幾何時,帥氣而充滿男人味幾乎是整個八九十年代男星的標準。而如今,「小鮮肉」卻成為了21世紀20年代新的流行趨勢。點解?其實我也曾想了很久。
  • 20世紀80年代到21世紀20年代,回顧中國獨立設計師的崢嶸歲月
    站在21世紀20年代的起點,放映過往十年屬於本土獨立時裝設計的光景,有赤手空拳的設計新人,有飽含理想的海歸學子,有才華橫溢的創作鬼才……中國獨立設計師過去這十年的路好走嗎?不會有人妄言容易。進入下一個十年又將如何?雖無法未風先雨,但註定又將是不平凡的一秩。
  • 猜猜,來自未來的人會怎樣定義21世紀10年代的風格?
    Hey,我們已經生活在21世紀的20年代了。 我們總是習慣把1970年代迪斯科、1980年代復古掛在嘴邊,好像它們就在我們當下的生活中無處不在,仔細想想,那都是半個世紀前的事了,那時候的人們絕不會想到,自己跟風追的潮流,在整整四五十年後,又被自己的下一代,甚至下下代拿出來崇拜。 我們剛剛經歷過的21世紀10年代也是如此。
  • 創業黑馬:21世紀20年代將成為科技賦能產業的時代
    來源:發布易發布易11月24日 - 創業黑馬(300688)董事長牛文文在「第十二屆創業家年會暨產業加速大會」上表示,21世紀20年代將會成為「一億中流」的時代,成為科技賦能產業的時代,成為自我造血、獨立發展的時代,成為產業加速的時代。
  • 21世紀是生物的世紀?生物學的未來是什麼?網友:扶我起來,我還能學
    近一段時期內,行業內總流傳著這樣一句話「21世紀是生物的世紀」 第二類:從事與生物密切相關的農業、林業、水利、環 保等行業或產業的生態規劃與管理工作 第三類:從事與生物類專業不相關的行業如網際網路/電 子商務、房地產、計算機服務等
  • 21世紀20年代,科技引領全局!
    我國的經濟在過去的20年裡一直用基建來託底,20年的繁榮讓世界見證了中國速度之不可阻擋,如今「房住不炒」政策是國家調控房產的主基調,基建略顯疲軟,」新基建「應運而生。如何概括「新基建」?而新基建離不開硬核科技的支持和全民的參與。既然頂層設計都在重視科技了,那麼要不了不久,各項扶持科技發展的舉措會陸續出臺。而中國又是且有世界上最強大的組織號召能力(廣泛發動群眾,動員一切力量)的國家,產業升級,經濟轉型是離不開全民積極參與的。發生於18世紀中葉的第一次工業革命,蒸汽機成為動力驅動的典型象徵,人類歷史隨之進入了蒸汽機時代。
  • 中環地產通過全面數位化,助推房地產經紀行業正循環
    近幾年,在消費升級和網際網路技術的雙重助力下,房地產經紀行業迎來了職業化、規範化進程的新階段。新居住時代,通過全面數位化和服務者進化,行業效率水平和消費者體驗再次升級,逐漸形成產業共生、信息共享、生態共建的行業正循環。
  • 不一樣的2029:未來十年將興起的21個IT職業
    據Cognizant最新發布的研究顯示,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等新技術實際上將為人類創造更多就業機會。該報告概述了未來十年,將出現的21個IT職業。研究以獨特的視角提出21個新職業主要源自三個基本方面:道德行為、安全安防和人類夢想。
  • 數位化對講暢享行業通信精彩未來
    【IT168資訊】對講機作為當今企業及政府部門的重要通信方式之一,目前已經大踏步地向數位化時代邁進,無論是供應鏈與物流行業、能源化工行業、交通運輸行業、酒店餐飲服務行業,還是醫療應急、公共安全乃至應急救援領域,數字對講機及行業解決方案取代模擬對講機的趨勢越來越明顯。
  • 21世紀10年代三大物理學發現對科學的未來意味著什麼
    從科學的角度來看,21世紀10年代是一個極其富有成果的十年。我們對系外行星(圍繞恆星運行在自身恆星之外的行星)的知識爆炸了,產生了數以千計的新發現,並使人們對存在的東西有了無與倫比的了解。普朗克衛星和我們的大規模結構調查定格了暗能量,而改進的天文數據向我們展示了一個有關宇宙膨脹的難題。
  • 聚焦數位化願景 共創企業新未來 「慧聚共贏」數位化營銷創新論壇...
    ,討論企業數位化轉型升級基礎上,深入針對2020年國內To B趨勢發展,新的行業熱點解讀,未來產業數位化運營變革,以及如何為中小企業深度提供數位化營銷服務等視角展開討論。憑藉自身28年行業深耕數據,聯合各平臺流量優勢,結合數位化營銷能力並釋放,讓買賣雙方真正體驗到降本增效的數位化生意場景,並有效推動和賦能了全國千萬中小企業數位化轉型。
  • 《解碼未來企業——論道零售企業數位化轉型創新與發展之路》報告...
    為了更好地回顧和梳理過去幾年來行業企業在數位化轉型過程中取得的成果,分析和研究企業轉型中遇到的問題,挖掘和推動轉型過程中遺漏的應用要點和應用節點,科爾尼聯合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和微軟(中國),通過問卷、訪談、沙龍等形式,調研零售消費品頭部企業30餘家,對近階段中國零售業數位化轉型狀況進行全面梳理。
  • 陸奇:傳統企業如何做好數位化轉型
    首先,任何一個傳統行業,工業也好,農業也好,第一做到的,要引進數位化的能力,可以在用戶體驗上,銷售、客服等等,或者在生產體系上,研發,或者在企業管理、員工管理等等,但更為重要的是,創新能力的升級,特別是在企業文化、管理方法,人才的引進,和創新資源的對接。 比方說,跟創業公司做商業上的合作,甚至於併購。
  • 20年堅守,漢王友基躋身數字手寫賽道世界領先企業
    在20世紀90年代末,數字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傳統音樂播放和影像處理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讓人類從此迎來了音樂數位化和影像數位化的時代,而手寫數位化技術也在此時同時誕生。1998年,李遠志毅然決定從體制內下海,投身到手寫數位技術應用的潮流中並創辦了友基公司,順應時代發展,2017年與漢王科技融合建立漢王友基,立志為推動和普及手寫數位化應用而奮鬥。
  • 醫藥企業的數位化轉型路徑和發展趨勢在哪?
    為了更好地剖析中國醫藥行業數位化創新現狀,探析未來創新模式,蛋殼研究院推出《醫療數位化創新季刊--醫藥數位化轉型框架》。我們將從產業現狀、數位化驅動因素、數位技術在醫藥產業中的創新應用場景、企業數位化轉型路徑以及醫藥數位化未來發展趨勢等多個維度對醫藥數位化進行了全面、詳細的梳理及分析。
  • 摩天之星:數位化轉型,賦能企業新未來
    數位化轉型是2020年企業面臨的最大課題。正如馬雲重慶智博會8分鐘演講中說的,2020年世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但在巨大的不確定性中,有一件事是確定無疑的,那就是數位化。數位化過去只是讓一些企業活得更好,但今天,它是所有企業活下去的關鍵。為此,摩天之星"創新總裁班"推出《數位化轉型與品牌營銷》課程,助力企業順利數位化轉型。
  • 企業營銷數位化已經成為「增長」的近義詞
    數位化營銷在一定層面上意味著跟隨客戶體驗變化的過程,熟知業務內外和行業內外客戶的行為變化,對企業至關重要,當然客戶其實已經在變化,只是企業本身有的反應慢,有的反應快。另外,數位化以後每個行業每個企業的商業模式也是不一樣的,這裡尤其需要重視,不是跟風,而是找到數位化以後適合自己的商業模式和業務模式。
  • 人大副校長馮俊:21世紀教育的特點
    21世紀是世界範圍內教育大發展的世紀,也是教育理念發生急劇的轉變和變革的時代,教育的發展呈現出許多歷史上任何時期都從未有過的新特點。  21世紀教育的特點  從精英教育到全民教育  21世紀的教育是一種「全民教育」(educationfor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