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80年代到21世紀20年代,回顧中國獨立設計師的崢嶸歲月

2020-12-05 什麼值得買

本文來自時尚無國界,作者:Double Xi,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導讀| 十年為一秩。中國獨立設計師的崢嶸十年,是濃墨重彩的一秩,也是回顧中國現代服裝史時最繞不開的重頭戲。

站在21世紀20年代的起點,放映過往十年屬於本土獨立時裝設計的光景,有赤手空拳的設計新人,有飽含理想的海歸學子,有才華橫溢的創作鬼才……中國獨立設計師過去這十年的路好走嗎?不會有人妄言容易。進入下一個十年又將如何?雖無法未風先雨,但註定又將是不平凡的一秩。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 | 沒有方圓,不成體系

「獨立設計師」這一名詞是近十年來才得以普及的,但早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便已誕生了第一代的獨立設計師先河之輩。1989年被評為「世界青年優秀設計師」之一的馬羚,1993年創立同名品牌的劉洋,1996年創立女裝品牌OMNIALO(歐柏蘭奴)的羅崢,1997年榮獲中國十佳時裝設計師稱號的郭培......但「生不逢時」讓創業先輩們即使擁有不俗的筆調也缺乏書寫歷史的環境和條件。

▲郭培 GUO PEI 「極樂鳥」系列

現代服飾的普世審美觀和價值觀,包括許多的流行現象,以及著裝的禮儀常識,大多都來自於西方服飾文化。中國雖是世界服裝大工廠,又在今年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時尚消費市場,但長久以來卻被西方時裝體系統治著審美。知名媒體人洪晃認為,中國時裝業最大的問題,是沒有自己獨立的審美系統。

在Yuniya Kawamura所著的《The Japanese Revolution in Paris Fashion》(日本設計師在巴黎的時尚革命)一書中,他認為,設計師個人的成功不光僅靠其個人的天賦及汗水,更重要的是時裝體系對其的接納和支持程度。這個時裝體系由行業協會、院校機構、媒體組織、資本企業等構成,作為時裝業的護城河,與設計師的命運沉浮緊緊聯繫在一起。

2011年,法國高級時裝公會對法國政府1945年頒布的「高級定製」(HAUTE COUTURE)官方行業標準進行了補充,「第一,領薪職工的定義延伸至包括創作過程中的員工,即工作坊或工作室的人員,而非僅僅負責製作的職工(最少須有20名領薪職工的規定維持不變)。第二,每個系列的款式數量由政府規定的50減至25。第三,在正式成為高級時裝品牌之前,必須參與最少四季正式的高級時裝活動。第四,每個款式的服裝件數非常少,而且基本由純手工完成。」

針對「高級定製」(HAUTE COUTURE)嚴苛的多重標準,極大地提高了高定品牌的準入門檻,也對他國的設計師形成了隱形的「壁壘」。殊不知,卻也使得法國的時裝體系在全世界設計師心目中愈加舉足輕重,進入巴黎體系至此成為設計師提升身價的籌碼。

長久以來,中國的時裝業沒有「方圓」,不成體系,獨立設計師的後方支持遠遠不如西方社會。這也導致時裝創意產業的發展土壤「肥力」不足。惡性循環所導致的創新型品牌極度匱乏之餘,是大量廉價的山寨產品佔領半壁市場,從而直接貽害了中國時裝的形象。趨勢主導權,對於中國時裝業而言,一直是天方夜譚般的存在。

2001-2009 | 雛形萌發,緩慢感知

2001年,中國突破萬難成為世界貿易組織(WTO)的第143名成員,開啟了深度參與經濟全球化的裡程碑。中國的時裝業在逐漸融入全球貿易大舞臺、分享現代化成果的同時,卻也在不斷承受全球化的壓力。世界工廠和消費大國的背後,是用廉價勞動力和龐大市場培育國際品牌和養活國外設計師的真相。

2008年北京奧運會帶動起來的「中國熱」,讓世界的目光聚焦在中國。在這個關鍵的時間點,開始湧現出一個獨特的群體——獨立設計師。如果給他們畫個群像,應該是這樣的:海外經歷和國際視野,有著較高的學歷或國際品牌的工作經驗,在熱忱的初衷之下懷著品牌夢,以獨立個體或者小工作室的形式開始經營起自己的品牌。

2008年,23歲的劉清揚從中央聖馬丁畢業,回到北京後旋即創立了Chictopia(時尚烏託邦)時裝品牌。倫敦時裝設計學院和中央聖馬丁的雙料畢業生王在實,也在2008年選擇回國創立個人同名品牌VEGA ZAISHI WANG,在這之前她還曾在Alexander McQueen和Vivienne Westwood兩個國際品牌實習過。但在那時,獨立設計師並沒有太多可選擇的商業渠道,創立品牌的選擇無非是在街邊開小店,或是被安排在一些商圈不起眼的位置。

2010 - 2019 | 消費升級,市場爆發

若要說獨立設計師真正進入「快車道」,則要從2010年說起,也是在這十年間,中國的設計環境發生了劇變。漸入佳境的時裝周體系,馥鬱抽芽的買手店渠道,大勢所趨的消費升級,隨之而來的是豪傑奮起的設計領域。

中國第二代獨立設計師迎來了崢嶸十年的歲月,設計師品牌的時裝市場也逐漸形成了產業規模。而在這之前,承認自己的「中國血統」甚至是一件令人鄙夷的事,許多服裝品牌的「洋血統」撲朔迷離。曾經慣性思維使然導致自卑者認為披著洋外衣能幫助銷量的提升,而如今「中國血統」卻比「西洋風情」往往更為奏效。

▲ANGEL CHEN 2016FW

2010-2015年,大量的中國獨立設計師品牌創辦於此間,與此同時,零售渠道也在發生著重大的改變。傳統百貨從單體百貨零售轉向多元化購物中心,如積極布局「買手店模式」的北京SKP。社交媒體和電子商務平臺的興起,也讓設計師的個人IP得以彰顯。除此之外,獨立設計師背後的時裝體系也在不斷完善其引導力。無論是從時裝周體系衍生出來的展示和商貿平臺,還是從showroom業態中催生的設計師孵化和扶植平臺,其扮演的不僅僅只是一個「平臺商」的身份,更是設計師品牌的商業導師。

隨著中國社會的集體心理逐步跟上國家前進的腳步,「大國心態」讓一場消費者情緒的革命開始在中國蔓延開來,以創意為主導的獨立設計師品牌成為這場革命最好的「發聲筒」。

在經歷了早幾年間的發展期後,終於在2015-2017年,獨立設計師迎來爆發式的增長,其地位也開始逐漸凸顯。據CIC(社會化商業資訊提供商)的統計,中國設計師品牌時裝市場規模由2011年的111億元增加至2015年的282億元,複合年均增長26.2%。2015年,獨立設計師品牌MASHA MA獲得祥峰資本數百萬美元A輪融資。2016年,密扇獲得清流資本數千萬元Pre-A輪融資。

▲MASHAMA x ZESH 2018SS 巴黎時裝周

2018-2019年,獨立設計師品牌在穩中求進中,開始走向國際化的發展道路,在國際社會的聲量越來越大。但事實上,對於大多數的設計師而言,國內的整體環境至今依然算不上沃土和溫床,相當多的設計師仍在面臨著槍炮和玫瑰的兩難境地。缺乏供應鏈支持,生產成本過高,動輒幾千上萬的定價讓消費者望而卻步。早年間與淘寶結下的「網紅店抄版」的梁子也讓他們對電商化這條路心有餘悸。總結而言,玩溢價玩不過國際品牌,拼銷量拼不過淘寶特價。

尤其在過去的2019一整年裡,變數叢生的宏觀環境致使零售業持續遇冷,獨立設計師的「零售寒冬」也似乎比其他領域來得更嚴峻。寒冬之下,獨立設計師的「破局」之路在哪裡?

2020 - 未來 | 產業協同,渠道下沉

今天,獨立設計師所憂慮的問題依然是,他們的品牌應該賣給誰?這些消費者在哪裡?是不是還在原來的渠道裡面?在近日由聚道獨立設計師平臺發起並承辦的「合能/定力/智行—2020年第二屆中國獨立設計師品牌發展峰會」上,聚道獨立設計師平臺創始人卓洪波就渠道構建的問題,發表了其個人見解。

「如今設計師品牌的渠道,正由碎片化向著粉塵化發展,設計師品牌的發展也面臨著渠道轉型的問題。雖然渠道粉塵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但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並沒有被滿足。在獲客成本日益高漲、一二線城市市場日趨飽和的今天,輕量級的獨立設計師品牌應轉變思路,以「走」出去、「動」起來的策略,通過渠道下沉拓展區域市場的藍海。」卓洪波對時尚無國界表示。

經過這十年間的快速發展,獨立設計師品牌在一二線城市或許已經能感覺到天花板的存在。而對於三四線城市而言,獨立設計師品牌依然是新鮮事物。隨著國內三四線城市居民的消費能力和理念正逐漸向著一二線城市居民靠攏,「渠道下沉」和「逆向擴展」對於獨立設計師品牌而言,或許是另一條可行之道。

在物價水漲船高的今天,對於設計師品牌而言,從產品研發、生產投入,再到渠道開發,每一環節的試錯成本也在飛漲。通常所說的時裝雖主要指設計,但離不開面輔料、生產鏈、物流業等各個產業間的支持和協同。如果各產業間無法互聯構成系統,獨木難支的設計師只能以犧牲設計創意的方式來競相壓低成本,或是因成本居高不下而不得不大幅提高定價。

在擁有成熟時裝業的巴黎,面料會根據下一季的服裝風格提前供應,紐扣、蕾絲等輔料再根據下一季的面料風格設計出來,時裝業是面料業、紐扣業、蕾絲花邊業等的先導行業,產業間的協同發展讓法國的時裝藝術對面輔料近乎苛刻的要求得以實現。

「設計師應當學會藉助平臺的資源優勢和力量,參與上遊面料商的設計研發,和有柔性快反能力的規模工廠合作研發生產。只有通過產業協同,設計師才能深度發揮其設計力量。」卓洪波在峰會上說道。

▲聚道獨立設計師平臺創始人 卓洪波

而在渠道開發中,卓洪波認為,負責創意輸出的設計師在商業運作領域上,其整體意識往往普遍較為薄弱,因而直接觸碰零售體系存在極大的風險。「設計師品牌有著輕資產的特點,其個人是主要的人力成本,在產品設計開發方面有著相對的優勢,但渠道構建和供應鏈能力卻相對薄弱,因此設計師在渠道下沉的路徑中,建議是選擇與區域零售商合作,自己則可以更加專注於設計開發,提升產品競爭力。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命運和窗口。獨立設計師的過去、現在、未來,其發展大方向是整體向上的,但發展路徑卻是蜿蜒曲折。獨立設計師唯有在智中求變,變中求進,才能與市場達到水乳交融的境界。而針對不斷變化的產業市場,聚道獨立設計師平臺在這過程中,也不斷深化其服務體系。其建立起來的買手頻道、設計師創客空間、時尚展、供應鏈服務中心、培訓學院、智能物流中心,致力於解決獨立設計師在銷售渠道、流量推廣、組織生產的短板及痛點,在實現產業協同發展的道路上發揮著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未來,聚道獨立設計師平臺也將通過其可複製的全渠道服務模式,在華中、華北、華西、華東等下沉的區域為設計師品牌保駕護航。

跨入2020年,雖然所有的企業,包括輕量級的獨立設計師品牌、以及零售商和製造商,都寄望於在建成全面小康的盛世下迎來一場永不落幕的消費盛宴,但在當前不明朗的大環境之下,依然令人心生忐忑。無論大局環境怎麼變化,時裝業作為永恆的朝陽產業,獨立設計師只需思考這門生意接下來應該怎麼做,而不是在寒冬中躊躇不前,按兵不動。

撰文&編輯 / Double Xi整理:後悔的洗髮水

相關焦點

  • 從劉德華到蔡徐坤,20世紀90年代到21世紀20年代男星審美的變遷
    說到蔡徐坤大家應該都已經很了解了,而這段「雞你太美」的即興舞蹈表演,因為其中夾雜了令無數籃球迷吐槽的籃球動作,而幾乎成為了蔡徐坤的黑槽點。當然,就我個人而言,我對蔡徐坤並沒有太大的成見,但是從蔡徐坤的身上,老貓突然發現,現在男星的審美標準,已經離我們曾經的青春年代太遠了。曾幾何時,帥氣而充滿男人味幾乎是整個八九十年代男星的標準。而如今,「小鮮肉」卻成為了21世紀20年代新的流行趨勢。點解?其實我也曾想了很久。
  • 20世紀90年代國內毛澤東思想研究回顧
    同20世紀80年代相比,90年代中國的毛澤東研究領域,無論是對毛澤東思想研究還是毛澤東生平研究都有長足的進步並有其歷史特點。由於毛澤東著作的系統出版,研究者手中有了更多的原始材料,這不僅催生了毛澤東著作版本的研究,也使毛澤東著作「文本」的研究更加嚴謹有序。與此相應,毛澤東思想體系及各分支學科的研究更加深入,從而產生了大批有獨到見解的學術著作(及叢書)。
  • 21世紀20年代:中國公益將是怎樣的格局?
    ​編者按21世紀20年代正式開啟,面向未來十年,我們試圖發問:中國公益將發展到怎樣的層次?中國轉型將步入怎樣的階段?中國與全球的激蕩將是怎樣的格局?身擔解決社會問題與推動公民社會的時代之任,中國的社會創新家們應該具備怎樣的精神?又將扮演怎樣的角色?發揮怎樣的力量?此時,《社會創新家》邀請李小雲、何增科、劉小鋼、李勁、房濤、王行最、梁春曉七位社會創新的思想者與行動者,就這些問題,或高屋建瓴,或見微知著,寄語21世紀20年代。
  • 人類文明跨入21世紀20年代,回望10年代太空探索的前五年
    新年的鐘聲敲響,意味著整個人類文明跨入了21世紀20年代時期,在這個新的十年裡,人類將會回望21世紀10年代時期的太空探索的整個過程,去展望未來,繼續向著宇宙進發。新年的鐘聲也意味著21世紀10年代時期的結束,在這十年裡,人類的太空探索出現了許多的奇蹟,也有很多的遺憾,是時候回顧一下這十年來一些大事件的太空科學故事了。
  • 20世紀60年代是時裝界最為經典的年代,華麗的時裝成為時尚的先鋒
    20世紀60年代是時裝界最為騷動的年代,設計師們在高科技、新觀念的刺激下,都在尋找新的突破口,以期擺脫戰後產生的華麗造型時裝風格而成為時代時尚先鋒。而此時出現的卡丹、庫雷熱和瑞伯內都有很強的現代主義色彩。
  • 20世紀50-60年代設計最失敗的飛機
    具體來說,在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人們一次又一次地試圖設計不同原理的飛機,但大多失敗了。費舍爾P-75鷹當這架飛機被設計出來時,每個人都對它寄予厚望。這架飛機是作為勝利的象徵而製造的,而「75」則是從偉大的戰爭武器法國75毫米口徑火炮中推出的。「鷹」是美國的象徵。
  • 20世紀70年代——普氏野馬滅絕
    20世紀70年代——普氏野馬滅絕普氏野馬:又被稱為蒙古野馬,亞洲野馬。普氏野馬指的是,生活在中國境內的野馬。20世紀70年代,中國宣稱普氏野馬滅絕。普氏野馬和家養馬相似。每當到了夏季,到了雄雌野馬的發情期,就會有雄性普氏野馬挑戰首領的地位,爭奪位置和配偶,常常會引發生死大戰。普氏野馬性機警,善於奔跑。一有任何風吹草動,都會驚慌奔跑,擅長奔跑的普氏野馬,奔跑速度每小時可達65公裡,並且耐力十足,可以連續奔跑4個小時。普氏野馬的繁殖。
  • 懷舊英語:20世紀50-80年代流行詞英語表達(雙語)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口語>實用口語>正文懷舊英語:20世紀50-80年代流行詞英語表達(雙語) 2012-10-29 16:38 來源:太原新東方博客 作者:
  • 勃列日涅夫主義,20世紀80年代,東歐國家不同程度地出現經濟貧弱
    在1980年結束時,沒有理由相信東歐和蘇聯人民將會看到,自20世紀40年代以來無與倫比的變化。已經清楚的是,歐洲共產主義國家發現,要保持他們曾達到的甚至最適度的增長率越來越困難。雖然並沒有出現對1953年、1956年、1958年的裁決或者是蘇聯在東歐力量的任何挑戰,但與非共產主義世界市場經濟的比較已經對它們越來越不利。
  • 20世紀60年代天文學的四大發現,至今仍是宇宙的奧秘
    美航天局說,「旅行者2號」上的「等離子科學實驗」設備在11月5日發現太陽風粒子速度陡降,此後未檢測到太陽風,這說明它已飛出日光層,信號以光速從它目前位置需要約16.5小時才能傳回地球,而從地球傳到太陽只需約8分鐘。說起太空探索,本文便來先說一下20世紀60年代時天文學的四大發現,不知你們是否知道是哪四大發現呢?
  • 創業黑馬:21世紀20年代將成為科技賦能產業的時代
    來源:發布易發布易11月24日 - 創業黑馬(300688)董事長牛文文在「第十二屆創業家年會暨產業加速大會」上表示,21世紀20年代將會成為「一億中流」的時代,成為科技賦能產業的時代,成為自我造血、獨立發展的時代,成為產業加速的時代。
  • 21世紀20年代,科技引領全局!
    我國的經濟在過去的20年裡一直用基建來託底,20年的繁榮讓世界見證了中國速度之不可阻擋,如今「房住不炒」政策是國家調控房產的主基調,基建略顯疲軟,」新基建「應運而生。如何概括「新基建」?而中國又是且有世界上最強大的組織號召能力(廣泛發動群眾,動員一切力量)的國家,產業升級,經濟轉型是離不開全民積極參與的。發生於18世紀中葉的第一次工業革命,蒸汽機成為動力驅動的典型象徵,人類歷史隨之進入了蒸汽機時代。19世紀中葉,第二次工業革命出現,電力逐步變成動力主流,人類社會進入電氣時代。
  • 20世紀80年代香港TVB「九龍女」 撐起香港半個娛樂圈
    20世紀80年代,九個年輕的女孩子先後信心滿滿地步入香港演藝圈,加盟香港無線電視臺(TVB)。她們曾一同拍戲,一同聚會,漸漸熟稔起來。於是著名詞曲家、「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的黃沾為她們起了個響亮的名號——「九龍女」。香港無線電視臺(TVB)臺標她們當中許多人以姐妹相稱,甚至有人相約如果到老不嫁,就索性一起住。
  • MISES: 20世紀7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經濟衰退
    戰後的幾十年,直到60年代後期,凱恩斯主義理論使人們相信,擴張性財政和貨幣政策可以避免任何危機。隨著上世紀70年代出現嚴重衰退,人們逐漸認識到這一殘酷的現實:當時的滯脹削弱了凱恩斯主義的假設,並使其失去了可信度。此外,20世紀70年代和滯脹的出現,實際上標誌著人們對奧地利經濟學興趣的重生,哈耶克正是因為對商業周期理論的研究而獲得197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 格陵蘭島冰川融化速度是20世紀90年代的7倍
    數據顯示,格陵蘭島的冰川融化的速度是 20 世紀 90 年代的 7 倍,遠高於此前專業研究部門的預測。這意味著,海平面到 2100 年可能會上升 67 釐米,比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主要預測高出 7 釐米。到 21 世紀末,這樣的增長率將使每年 4 億人面臨洪水風險,高於原先的3. 6 億人。周二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這項發現讓 96 名極地科學家趕到十分驚訝。
  • 謝爾曼·杜拉克|20世紀20年代先鋒電影女性導演代表人物
    電影往往被世人認為是男人為主導的領域,就如同當年建築設計領域被認定為以男人為主的創作世界,直到「紙上設計師」扎哈·哈迪德榮獲建築界奧斯卡——普利茲克獎,女性設計師鋒芒畢露,在男性領域佔了一席之地。同樣的,在電影界有很多女性導演用她們敏銳的觸覺、獨特的視野、尖銳的話題開創了一條康莊大道,例如有我們較為熟悉的許鞍華、徐靜蕾、張艾嘉等。
  • 20世紀80年代最好的十五部科幻電影你看過了嗎
    【每日科技網】  雖然20世紀80年代並不是電影發展史上最好的年代,但它卻是科幻電影的黃金年代。從《星球大戰2:帝國反擊戰》到《星際迷航2:可汗的憤怒》,這些都是80年代出品的電影。下面飄雪為你順序排列80年代最好的十五部科幻電影。
  • 歐洲史:20世紀60年代確確實實是現代歐洲有著非凡結果的10年
    具有偉大文化意義的時刻, 一般是在做歷史回顧時才為人所認識。而20世紀60年代卻不同: 那一代人對於超越自己所處的時代和他們自身的重要性了如指掌, 而這正是那個時代的一大特色。 套用「誰人」樂隊的歌詞, 在60年代的很長一段時間裡, 人們都在「談論我這一代人」。正如我們將看到的, 這倒不是完全不可理喻的自我陶醉, 但可以想見這也造成了一些視角上的扭曲。
  • 《數位化未來》:21世紀20年代行業、企業和職業指南
    《數位化未來》以一種獨特的視覺樣式詮釋了這些激動人心的創新將如何改變本世紀20年代的行業、組織和事業;評估了行業動蕩的傳言和現狀、機器智能的必要性、平臺業務模型的重要性以及數位化轉型、領導力和風險的挑戰;預測了創新將如何轉移到人類平臺、企業IT功能的未來以及技術對工作、技能和社會的總體影響。
  • 諾特定理——20世紀、21世紀物理學的指路明燈
    如今,除了那些專業的物理學家,很少有人知道她,那是她個人的悲哀,也是那個時代的悲哀,因為在20世紀初,即使在西方,女性的社會地位也很低,而在充滿雄性荷爾蒙激素的科學界,給予女性的只有數不盡的障礙,即使是最偉大的思想,也往往很輕易地被忽視。下面先簡單介紹一下她的生平,這樣可以讓大家對她有更多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