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看電影《獅子王》,我一直覺得獅子是草原上最牛的。我曾經去非洲看過幾次動物遷徒。
有一次我在肯亞,天氣突變,電閃雷鳴,所有動物都在跑,連獅子都跑了,只有大象不動。
我心裡說,獅子怎麼這麼膽小?那些小動物只要一打雷就都跑了,獅子怎麼也跑了?
後來我發現,在草原上,獅子和大象是兩個極端的物種。
肉食類動物裡,獅子是「大王」而在整個動物世界,肉食類、草食類動物加起來,大象是「大王」。這很有意思。
大象吃的東西跟獅子不一樣,大象吃草,草是大量供應的,不需要跟誰爭,但大象得勤奮,無時無刻不在吃,結果長成了最大的個頭。
獅子剛好相反,它們吃了上頓沒下頓,吃頓管四五天,但一次要吃幾十公斤鮮肉。
獅子的生存永遠 是以殺死其他動物為前提的一一「你死我才能活」;而大象是「大家都活,只是我比你勤奮」。這兩種動物的生活哲學不一樣。
另外,獅子永遠是「先發制人」,否則它就吃不著,所以獅子永遠是吃奔跑中的動物。
而大象永遠是待在那兒,「後發制人」,它們從來不主動攻擊,哪怕對方是比它們小得多的動物。
我就想,一個與人不爭又不攻擊別人的人,才能成為最牛的人。
但似乎這還不夠,你這樣子,如果別人欺負你了,你還必須有後發制人的本錢。
大象怎樣「後發制人」?
第一,自我防護,它的皮有好幾釐米厚,獅子根本啃不下去,大象有「盔甲」。
第二,大象能用鼻子和牙把「敵人」挑起來摔死。
第三,大象有幾噸重,把那些摔不死的「敵人」摔蒙了,大象再走過去把對方踩扁。
以上幾點都特簡單——防護、挑起來、踩扁,沒有多餘的。
我從大象這裡體會到一種智慧:要想在競爭當中保持強者地位,只要做好三件事就可以:
第一,不爭,你做的事情一定不能是「你活他死」的事情,一定要做「大家都能活」的事情。
第二,要保護好自己。
第三,無事不惹事,有事不怕事。遇到挑戰,你回擊,要置對方於死地的時候,一定不能有多餘的動作,要最簡捷、最有效地結束這件事情。
我覺得企業也好,個人也好,應該像大象一樣。《道德經》講「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大象是典型的寫照。
《道德經》又反覆講「柔弱勝剛強」,這在大象身上也有體現。
大象最怕的是螞蟻。螞蟻在夏天很熱的時候會找涼快地兒,哪兒涼快?大象鼻子裡面。
第一,大象鼻子裡有黏液,潮潮的。第二,大象呼吸帶風,對螞蚊來說,這堪稱颶風。
但大象呼吸時,風一吸,一群螞蟻就被吸到大象鼻子裡,一旦螞蟻進了大象的呼吸器官和食道,大象就暈了,然後就倒了,倒了之後連餓帶渴就死了。
所以,這又提醒我一件事:世界上最大的東西,應該提防那些最小的東西。
當你感到自己很強大的時候,千萬要注意,殺死你的,可能就是最小的事情、最小的東西。
你得提醒自己,害死你的往往並不是你的敵人,反而可能是跟你相伴而生、關係密切的那些人。
這樣看來,大象的命運很有意思:獅子不能把它怎麼著,它卻被每天都能見到的最微小的朋友給害了。大象也不知道踩死過多少只螞蟻,螞蟻也沒想過要報復它們,只是為了涼快一會兒,就把大象給害了。
《意林原創版》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