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必備修行之大象哲學

2020-09-07 少兒閱讀匯



以前看電影《獅子王》,我一直覺得獅子是草原上最牛的。我曾經去非洲看過幾次動物遷徒。


有一次我在肯亞,天氣突變,電閃雷鳴,所有動物都在跑,連獅子都跑了,只有大象不動。


我心裡說,獅子怎麼這麼膽小?那些小動物只要一打雷就都跑了,獅子怎麼也跑了?


後來我發現,在草原上,獅子和大象是兩個極端的物種。


肉食類動物裡,獅子是「大王」而在整個動物世界,肉食類、草食類動物加起來,大象是「大王」。這很有意思。


大象吃的東西跟獅子不一樣,大象吃草,草是大量供應的,不需要跟誰爭,但大象得勤奮,無時無刻不在吃,結果長成了最大的個頭。


獅子剛好相反,它們吃了上頓沒下頓,吃頓管四五天,但一次要吃幾十公斤鮮肉。



獅子的生存永遠 是以殺死其他動物為前提的一一「你死我才能活」;而大象是「大家都活,只是我比你勤奮」。這兩種動物的生活哲學不一樣。


另外,獅子永遠是「先發制人」,否則它就吃不著,所以獅子永遠是吃奔跑中的動物。


而大象永遠是待在那兒,「後發制人」,它們從來不主動攻擊,哪怕對方是比它們小得多的動物。


我就想,一個與人不爭又不攻擊別人的人,才能成為最牛的人。


但似乎這還不夠,你這樣子,如果別人欺負你了,你還必須有後發制人的本錢。



大象怎樣「後發制人」?


第一,自我防護,它的皮有好幾釐米厚,獅子根本啃不下去,大象有「盔甲」。


第二,大象能用鼻子和牙把「敵人」挑起來摔死。


第三,大象有幾噸重,把那些摔不死的「敵人」摔蒙了,大象再走過去把對方踩扁。


以上幾點都特簡單——防護、挑起來、踩扁,沒有多餘的。


我從大象這裡體會到一種智慧:要想在競爭當中保持強者地位,只要做好三件事就可以:


第一,不爭,你做的事情一定不能是「你活他死」的事情,一定要做「大家都能活」的事情。


第二,要保護好自己。


第三,無事不惹事,有事不怕事。遇到挑戰,你回擊,要置對方於死地的時候,一定不能有多餘的動作,要最簡捷、最有效地結束這件事情。



我覺得企業也好,個人也好,應該像大象一樣。《道德經》講「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大象是典型的寫照。


《道德經》又反覆講「柔弱勝剛強」,這在大象身上也有體現。


大象最怕的是螞蟻。螞蟻在夏天很熱的時候會找涼快地兒,哪兒涼快?大象鼻子裡面。


第一,大象鼻子裡有黏液,潮潮的。第二,大象呼吸帶風,對螞蚊來說,這堪稱颶風。


但大象呼吸時,風一吸,一群螞蟻就被吸到大象鼻子裡,一旦螞蟻進了大象的呼吸器官和食道,大象就暈了,然後就倒了,倒了之後連餓帶渴就死了。



所以,這又提醒我一件事:世界上最大的東西,應該提防那些最小的東西。


當你感到自己很強大的時候,千萬要注意,殺死你的,可能就是最小的事情、最小的東西。


你得提醒自己,害死你的往往並不是你的敵人,反而可能是跟你相伴而生、關係密切的那些人。


這樣看來,大象的命運很有意思:獅子不能把它怎麼著,它卻被每天都能見到的最微小的朋友給害了。大象也不知道踩死過多少只螞蟻,螞蟻也沒想過要報復它們,只是為了涼快一會兒,就把大象給害了。


《意林原創版》2020.08

相關焦點

  • 佛教,道教,儒家的修行特點,什麼是修行,在哪裡修行?
    假如修行就是一頭大象,所有的人都是盲人,然後每個人摸到的地方都不一樣,有的摸到耳朵,就說大象像蒲扇,有的摸到身子,就說大象像一堵牆,有的摸到腿就說大象像柱子等等,這些說法都是以偏概全。前段時間又重溫了一些講經說法的書,我記得有這麼一句話,既從字面上解釋了這兩個字,而且也確實把曾經認為很深奧的東西,深入淺出的解釋一番,讓它更加容易被我們這些普通人所接受。
  • 《人生處處是修行》:修行的本質,是降伏自己的心魔
    以上這些問題,這本《人生處處是修行》也許可以給出答案。這是一部讓我們內心滋生力量的能量之書,作者用自己真實的經歷講述了一系列在生活中修行的方法,他認為每一處都是修行的道場,關鍵是做自己的觀察者,放下對煩惱、痛苦的執念。作者鬼腳七曾在阿里工作九年,一路從基層做到了高管。辭職後,他從事自媒體工作,他創辦的公眾號擁有百萬忠實粉絲。
  • 心法:稻盛和夫的哲學「讀」
    比如,大象的鼻子很長,進化論的解釋是「偶然出現了鼻子很長的大象,因為這種大象很適應環境,所以就生存下來了」那麼同大象處在同樣環境下的其他動物的鼻子,是不是也應該很長呢。而事實上同樣的時代,同樣的環境只有大象張了長鼻子。另外再看看大象用鼻子把青草送進了嘴裡的樣子,好像也並不是很方便,似乎很難說這是為了適應環境,感覺上它也並不是需要這樣的長鼻子。
  • 人生哲學的定義
    #道家哲學#一、人生哲學的定義個人生存在天和地之間,生活在人與人之間,總會意識到自己在生活,有時也總會問及生命的意義;在百無聊賴之餘,會問及「為誰工作為誰忙?」,究竟人生是什麼呢?人生哲學有什麼用呢我們開宗明義,先把這問題說清楚。我們從三方面來說:先說人生,再說哲學,最後才說人生哲學。
  • 阿卡西記錄與修行,10月語幸阿卡西與你同行
    哲學的靈魂三問「我是誰?」 「我從哪裡來?」 「我要到哪裡去?」這是哲學一直追尋的三個終極問題。這也是我們生而為人最大的人生課題,解開它的答案,人生才有意義。如果還是只停留在努力工作賺錢中,你會發現此生不知為何來此,人生意義到底是什麼?而且這種感覺伴隨著年齡的增長,也越來越明顯。
  • 哲學入門書單:沒有哲學,人生是盲目的
    哲學是什麼?哲學是人的存在的基本方式;是指導人們生活的藝術和智慧;是對於人生道路的系統的反思;是美好的、有意義的生活的嚮導;是我們正不斷地行進於其上的生活道路;是愛智慧以及對智慧的不懈追求;是力求提升人生境界的境界之學。
  • 學佛修行必備經句,如果破執,如何得清淨心便得開悟?
    學佛修行必備的經典,看《圓覺經》如何破執,輪迴文化,得清淨心便得開悟,那如何得清淨心呢有敘述者論:「《金剛經》與《圓覺經》最大區別是理與事,金剛經是說理,圓覺經是說事,金剛經的理可以通過圓覺經的方法來實踐,圓覺經的事行可以由金剛經的思想來加以指導
  • 人為什麼要修行?人生的三個層次,如何活出自己的人生
    ,這是一場自我升華的過程,每一個人所經歷的具體過程都不一樣,這樣才造就了不同的人生,不用羨慕他人的精彩,也不必嘆息他人的悲哀,用心發現自己的成長,你就不會在過程中停留太久。第二個層次,是經歷了磨難,見過人性之惡,在學校或者初入職場時領受過他人對他下的套路,這些磨難會幫助你從第一層次向上升華。
  • 社會·雜談隨感 「大象哲學」
    而在整個動物世界,肉食類、草食類動物加起來,大象才是「大王」。這很有意思。 大象吃的東西跟獅子吃的不一樣,大象吃草,草是大量供應的,不需要跟誰爭,大象無時無刻不在吃,結果長成了最大的個頭。獅子剛好相反,它們吃了上頓沒下頓,吃一頓管四五天,但一次要吃幾十公斤鮮肉。 獅子的生存永遠是以殺死其他動物為前提的——「你死,我才能活」;而大象是「大家都活,只是我比你勤奮」。
  • 考研,一場自律的人生修行
    對於貴州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科學專業學生聶坤來說,選擇加入考研大軍,是進行一次比肩高考衝刺的學業成績檢驗,也是一場完全自律的人生修行。  對於小聶來說,考研,是人生的又一次出發。  「說起考研來,我感覺比高考還要辛苦些。我制定了自己的考研學習計劃,一般早上6點半就起床,洗漱吃完早餐後,7點稍微過點就趕到自修室開始自習,一直到晚上10點左右才結束一天的學習。
  • 淺談唐代宮廷大象,有哪些文化影響?傳統哲學思想,道教與佛教
    導語:淺談唐代宮廷大象的來源,分布,用途,大象文化的影響,與傳統哲學思想、道教、佛教都有影響影視劇《長安十二時辰》,將觀眾的目光帶到了繁華瑰麗的唐朝,我們藉助這個話題來淺談一下唐朝的大象。唐朝儘管有少部分地區有獵食大象的行為,但是總體上是十分崇拜大象的,大象對唐朝的文化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特別是佛教、道教以及傳統哲學思想中都少不了大象的身影。筆者試圖從傳統哲學思想、佛教、道教來闡述一下唐朝大象文化影響。
  • 西方近代哲學之父——笛卡爾的理性人生
    笛卡爾,在數學領域因為解析幾何而出名,而他更大的成就則是奠定了整個近代哲學的基礎,是「理性主義」的奠基人,被黑格爾稱為「近代哲學之父」。笛卡爾的人生,也被賦予了各種傳奇色彩,跟公主的通信,晚年由於給女王上課而得病去世,尤其近年來某個礦泉水廣告,深諳營銷之道地說這是源自笛卡爾和公主的故事,又給這位大哲學家增添了浪漫的一筆。
  • 不懂哲學的人生不值得過
    對於國家而言,重馭世之術,而輕經世之道,終將滅亡。對於人生而言,重馭人之術,而輕做人之道,終致衰敗。而如今,我們每個人忙碌於學習權謀之術、成功之術、賺錢之術,卻無暇去想「道」是什麼,甚至覺得「道」一文不值。究其原因,也很明顯。因為人總是習慣於短視。「術」以速成為藥引,性感妖豔,誘使人投機成癮。如若一天可以精通人類史,為何要花十年苦讀?
  • 中國人生哲學的高階管理哲學,一篇文章帶你全面認識中國哲學
    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杜保瑞摘要:古代中國哲學的經典,實際上是有理想的知識分子的智慧結晶,他們懷抱著理想,為社會擘劃政策,為人們指點方向,他們所有的作品,既是人生哲學,也是管理哲學。一旦要作為管理哲學,實際上都是站上社會高位的人,他們必須具備的技能、知識、智慧。
  • 佛法和哲學有什麼區別?別再說佛法是哲學了!佛弟子一定要知道!
    佛法和哲學的不同,其中有一點就是 佛法可以實踐,可以證知,不光是理論指導。所謂:「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集,汝應修。三作證轉。恐即其不信。佛引自身而終作證明。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斷。此是滅,我已證。此是道,我已修」。
  • 在中國讀哲學著作的有幾人?讀易經、讀懂康德哲學的又有幾個?
    聽說過康德哲學的,也就二律背反,物自體之類的哲學概念,而了解的,恐都是研究人員了。對於《易經》呢?頂多知道乾坤而已,為什麼中國讀哲學著作的人少之又少呢?肯讀康德哲學的就更少了。而讀懂康德哲學,易經的就寥寥無幾了。為什麼呢?
  • 佛教與道家哲學的十大區別
    我發現佛教哲學和道家哲學差別太大,甚至相反。為此,我從十個方面把佛教哲學(主要是中國佛教哲學)與道家哲學(主要是《道德經》哲學)作了對比,供大家參考。這十個方面是:宇宙觀、世界觀、人生觀、人生哲學、生命觀、認識論、因果關係、人生修煉的方法論、人生修煉的結果,以及政治哲學(當然包含管理哲學)。   畢竟由於水平有限,難免錯漏,萬望包涵。
  • 不,是人生哲學!
    一提到物理,我不得不要提一下哲學,因為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從古至今大多數的物理學家同時也是哲學家,特別是在古代,可以說是哲學引領者物理,而隨著物理法則的越來越精確,我們逐漸看清世界的本質,慢慢的物理開始引導著我們的哲學。
  • 哲學大師尼採的十句經典名言,充滿哲理,啟迪人生,值得牢記收藏
    在道德、現代文化、哲學、科學等領域,尼採影響著一代代人。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欣賞這位德國偉大的哲學家、語言學家、詩人、作曲家、思想家的十句至理名言,句句啟迪人生,值得銘記。尼採的影響力有多大,舉個例子就知道了。據說,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士兵的背包中必備兩本書,一本是《聖經》,另一本是尼採的代表作《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 尼採:病態的人生和健康的哲學
    把這句話作為個人自傳的標題,尼採絕不是無意為之。要知道在同一年,尼採還寫出了《敵基督者》,作為有史以來最著名的基督教的反對者,尼採竟然像指認耶穌基督一樣來指認自己,其中的反諷和緊張非常耐人尋味。我們會在尼採專題的最後再回到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先來看看尼採的出生。1844年尼採出生在德國東部的一個小村莊,五歲的時候父親因病去世,同年,兩歲的弟弟也因病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