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觀展指南|「巡迴畫派」現蘇派輝煌,乾隆包裝品皇家審美

2020-12-05 澎湃新聞
氣溫雖已逼近冰點,但藝術展覽卻在沸點,上海博物館自「山西博物院藏古代壁畫藝術展」後,將推出俄羅斯「巡迴展覽畫派」,眾多對中國油畫影響極大的作品將齊齊亮相;龍美術館的向京個展也將展示一位女性藝術家看世界的態度。臺北故宮博物院和倫敦女王畫廊分別展示乾隆和查理二世的藝術形式,剖析東西方審美的不同和融合。

上海:

巡迴展覽畫派:俄羅斯國立特列恰科夫美術館珍品展

展期:2017年12月15日 - 2018年3月4日

地點:上海博物館

「巡迴展覽畫派」始於1863年,俄國皇家美術學院的14名應屆畢業生,不滿於必須用聖經或古代神話為題材進行創作的規定,最終與皇家美術學院決裂,成立了「彼得堡自由美術家協會」。同時,他們打破美術展覽只在彼得堡和莫斯科展覽的舊格局,在各大城市巡迴展覽畫作,該畫派因此得名。除了在本國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外,俄羅斯巡迴展覽畫派對中國油畫藝術的影響也是極為深遠的。本次特展共展出包括克拉姆斯柯依、列賓、列維坦、希施金等多名傑出油畫家的代表作在內的68幅油畫,通過風景畫、肖像畫、歷史畫和風俗畫較為全面地展示19-20世紀初俄羅斯巡迴展覽畫派所取得的藝術成就。

向京·沒有人替我看到

展期:2017年12月16日 - 2018年2月25日

地點:龍美術館(西岸館)

本次展覽,將展出藝術家向京的五個主線創作系列:「鏡像」(1999-2002)、「保持沉默」(2003-2005)、「全裸」(2006-2008)、「這個世界會好嗎?」(2008-2011)、「S」(2012-2016)以及一組名為 「我看到了幸福」(2002-2010)的架上尺寸作品,在2016年首次亮相北京之後,更多的作品將在龍美術館(西岸館)首次露面,這也是向京自1995年中央美院畢業之後規模最大的個展。

2017「靈」第三屆「薪技藝」國際青年工藝美術展

展期:2017年12月15日 - 2018年1月10日

地點: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徐家匯展館

2015、2016年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攜手上海工藝美術學院、東京藝術大學分別於在北京、上海、東京成功舉辦了兩屆巡展,取得一定成果。此次2017第三屆薪技藝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及上海工藝美術學院主辦,海內外藝術家教育工作者齊聚一堂,共話「薪火傳承」。 此外,12月15日,相關主題的學術研討會也將於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的兩個校區開啟,具體詳情可從官方渠道了解。

三墨餘韻——劉三餘中國畫作品展

展期:2017年12月8日 - 12月12日

地點:上海圖書館

劉三餘師從前輩畫家馮石甫先生和老學者徐方先生學詩詞古文,其作品中的筆墨有三:焦墨、彩墨、水墨,擅長山水、人物、花卉,工詩詞書法。在本次展覽中,畫家劉三餘交出大到八尺整張,小到不足一尺,亦有十四餘米長卷在內的百餘幅作品供選備展。

當幕布拉起,我們的對話早已完結——留光顯影

展期:2017年12月13日 - 2018年5月12日

地點:留下空間(黃浦區建國西路56弄29號)

留下空間,是楊鋒藝術與教育基金會設立的第三個非營利藝術空間。本次開幕首展邀請年輕策展人汪單、姜俊共同策劃旅美藝術家沈凌昊個展——「當幕布拉起,我們的對話早已完結——留光顯影」。此次展覽的主作品「剩餘物-留光」便試圖通過視覺和觀念來呈現記憶「留光」後的「追憶」。然而,在展覽開始後,「我們」的對話真的完結了嗎?「留光顯影」以追憶的方式試圖開啟新的討論。

拾城跡——上海新具象寫實油畫展

展期:2017年12月8日 - 2018年1月15日

地點:上海新華中心新空間

本次展覽的參展藝術家由來自上海的13位寫實藝術家構成,多是75後新生代藝術家。參展作品共計40餘幅,作品以藝術家的視角,描繪城市生活的足跡,通過寫實的手法呈現出當下年輕人的想法。

北京:

回眸600年——從明四家到當代吳門繪畫特展

展期:2017年11月30日 - 12月10日

地點:中國美術館

此次特展共展出作品164幅。其中明清作品29件套共71幅,均為故宮博物院的典藏精品,其中明四家、清初四王、董其昌、陳淳等畫家的重要作品均會在本次展覽中展出。展覽同時展出近現代作品18幅,當代作品75幅。作為蘇州有史以來最重要的美術進京特展,展示了明清以來直至當代的蘇州美術創作精品,讓觀眾感受蘇州藝壇的勃勃生機。

世紀刻痕——王琦百年誕辰研究展

展期:2017年12月8日 - 2018年2月25日

地點: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

王琦是一位集美術創作、美術理論、美術教育、美術組織和藝術交流於一身的20世紀中國美術家。本次展覽以作品和文獻相結合的形式,包含「戰時青年·革命美術」、「美院卅載·刀筆相濟」、「林木新顏·都市交響」、「桑榆非晚·彩墨抒懷」等板塊,呈現了他在革命時期的版畫和素描作品、以及在央美的三十多年中於學科建設、教育教學、寫生創作、理論研究等各方面的藝術活動和晚年時期的筆墨書畫作品等。

書裡畫外——懷一作品展

展期:2017年12月8日 - 12月17日

地點:北京畫院美術館

懷一為北京畫院理論部研究員、《大匠之門》叢書執行主編,同時對繪畫、書法、造器有所涉獵。為此,策展人王加特意為展覽起名「書裡•畫外」,並在展覽布局上延伸了這一主題。一層展廳主要展現懷一與編輯出版之情緣;二層展廳則通過懷一的繪畫、造器與鐫刻來還原他在書畫之餘的生活狀態。展覽展出國畫,扇骨、紫砂、銅製文房以及花器、茶器鐫刻與傳拓。

對流:中巴當代藝術展

展期:2017年12月9日 - 2018年3月3日

地點: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

此次展覽是巴西當代藝術首次大規模的登陸中國。展覽邀請了21位代表性的巴西當代藝術家參加,他們的年齡分布在多個階段,創作也涉及各種媒介類型,藝術的主題和巴西的歷史與當下密切關聯。展覽同時邀請21位有代表性的中國當代藝術家參加並與他們對話。希望通過展覽,在兩國藝術家的作品之間構建直觀的聯繫,在材料使用、圖像風格、工作方法、問題意識、社會表徵、歷史敘述等不同的層面上相互連接。

雲中漁歌

展期:2017年12月1日 - 12月17日

地點:北京時代美術館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水域對於人類有著異乎尋常的意義,水域孕育了人類的先祖,人類也在不知不覺中,創造了偉大的長江文明。這條大河,穿越千古,他塑造和見證了人類的歷史和文明,更是超越了物質的存在,成為人類精神的象徵。雖然如今在當代話語的範疇中,觀眾的審美重心已悄然改變,一些「舊時」的題材也早已流入創作及審美的邊緣地帶,但是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產物,以長江流域定為時空背景的《雲中漁歌》主題當代展不再是單純的作品展示,更是一場移步換景的長江圖。

南京:

基石——畢業於賓夕法尼亞大學的中國第一代建築師

展期:2017年11月21日 - 12月21日

地點:江蘇省美術館陳列館

20世紀初,中國第一代建築學家嶄露頭角,他們其中一批最為傑出的代表,如范文照、楊廷寶、梁思成、童寯、陳植等,都畢業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藝術學院,並在歸國之後,積極活躍在建築相關的諸多領域,構成了中國近現代建築運動的重要內容。本次展覽呈現了1918年至1935年期間,在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求學的20多位中國留學生的學習經歷和學業成就,同時著重展現這批中國留學生回歸祖國後的卓越業績。展覽分為兩個主要部分:展現中國留學生與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教育和展現中國留學生歸國後傑出成就。

蘇州:

品物流芳——荊州古代精緻生活文物展

展期:2017年11月28日 - 2018年2月28日

地點:蘇州絲綢博物館

荊州為楚國故地,楚人在此創造了光輝燦爛的荊楚文明,漢承楚制,魏晉風流,無不彰顯此地豐厚的物質文化和獨具特色的精神風貌。本展覽共展出80餘件楚漢精品文物,包括銅鏡、帶鉤、角梳、紡輪、漆器、絲綢殘片等,有多件為二級文物。展覽分為「雅:蘭膏明燭」、「衣:美不勝衣」、「美:華貴妝奩」、「文:文房雅韻」、「侍:侍俑成群」、「食:珍饈佳饌」六個篇章。

廣州:

青花瓷:科技、文化、貿易

展期:2017年12月8日 - 2018年4月7日

地點:廣東省博物館

本次展覽將展出160餘件藏品,分別從材料(原料與技術)、文化(宮廷文化與民間文化)、貿易(外銷瓷窯口、港口、古代沉船、海外分布)等方面,展示我國明清時期青花瓷器科技、文化、貿易等方面的成就,以及廣東作為海外貿易的重要門戶,在中西方經濟與文化交流過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西安:

「先生回來」致敬展

展期:2017年12月3日 - 12月24日

地點:陝西省美術博物館

本次展覽是以傳記紀錄片《先生》延伸出的多媒體致敬展,聚匯了蔡元培、魯迅、胡適、于右任、張季鸞等二十位先生的生平展示,包含了民國先生、老雜誌、老課本三個展區,呈現載體包括文圖書法、著作書刊、紀錄片、動畫片,各呈一支,又相匯關聯。

絲路長雲——環塔克拉瑪幹寫生作品暨「絲路」藝術衍生品展

展期:2017年12月6日 - 2018年3月6日

地點:西安博物院

此展覽分為兩部分展開。第一部分是中國國家畫院、中央美術學院等多家國內藝術院校以及烏茲別克斯坦國立畫院的30餘位藝術家參加的,由新疆一行文化藝術學術中心策劃實施的系列「環塔克拉瑪幹寫生活動」的82幅以絲綢之路歷史、風土人情為題材的創作與寫生作品;第二部分包含了「絲綢之路」進入鼎盛時期的漢唐文物造型及紋飾、絲織品圖案,龜茲壁畫,新疆民族圖案和藝術家寫生作品等反映東西方各種文化因素交匯融合及當代審美的藝術衍生品百餘件。

鄭州:

「金字塔·不朽之宮」展

展期:2017年12月8日 - 2018年3月22日

地點:河南博物院

該展覽是一場橫跨三千年的埃及藝術之旅,主要展現古埃及的日常生活、宗教和喪葬習俗。展覽的很多文物發掘於著名考古遺址如底比斯的王后谷(現代盧克索)、阿修特地區和蓋博拉地區。展覽分為三個板塊展開:日常生活、神的居所和葬禮儀式。

臺北:

品牌的故事-乾隆皇帝的文物收藏與包裝藝術特展

展期:2017年12月8日 - 2018年3月7日

地點:臺北故宮博物院

此次特展透過「文物收藏」與「包裝藝術」,形塑別具時代風格的「乾隆品牌」。本展分為四個單元,第一單元《打開藏寶箱》展出乾隆皇帝的「百什件」,盒內珍品豐富多元。第二單元《最愛古董》,展示乾隆皇帝接觸古物、考證用途,探尋歷史軌跡的經過。第三單元《珍藏寶貝》,則藉由新制和再利用兩類匣盒的交互使用,完整地記錄了帝王管理清宮文物,從中應運而生的收納想法與陳設藝術。第四單元《乾隆品牌》,透過古董和新品的對比,傳達帝王品牌涵蓋「新」與「舊」兩項元素。而文物上所附印的「乾隆製造」,標記著他以古為範、意圖超越的想法,展現乾隆皇帝獨特的鑑賞品味及藝術風格。

美國:

Aldobrandini 淺杯:文藝復興時代的珍寶

展期:2017年12月12日 - 2018年3月11日

地點: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Aldobrandini 淺杯」製作於約1560-1580年,被認為是文藝復興時期最出色的金銀製品之一。本次展覽將展出一組立有古羅馬皇帝雕像的銀質鍍金高腳淺杯,共有12隻,是自19世紀中葉迄今第一次重組展出。展覽還將為參觀者介紹「Aldobrandini 淺杯」的歷史。其他展品包括古代及文藝復興時期的硬幣和獎章,文藝復興時期的版畫、書籍和繪畫等。

英國:

查理二世:藝術與權力

展期:2017年12月8日 - 2018年5月13日

地點:女王畫廊

本次展覽展出了英國國王查理二世(Charles II)統治時期的藝術品,包括油畫、家具、銀器和紡織品等,呈現了查理二世對英國藝術發展作出的貢獻,以及藝術對恢復英國君主制、鞏固王權的政治作用。展覽的重要展品之一為17世紀英國藝術家 John Michael Wright 繪製的查理二世肖像油畫。這幅油畫創作於1661年至1670年代,描繪了查理二世加冕不列顛國王時的形象,身後懸掛繪有「所羅門審判」主題的掛毯,以此象徵他的智慧。其他重要展品還包括查理二世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加冕時的鍍銀裝飾品、13-17世紀的歐洲油畫作品、宮廷金銀器物、家具和掛毯等。

法國:

德加,舞蹈,繪畫:致敬德加與保羅·瓦勒裡

展期:2017年11月28日 - 2018年2月25日

地點:奧賽博物館

法國印象派大師德加一生中有兩個關鍵詞——舞蹈、繪畫。為紀念其逝世一百周年,奧賽博物館舉辦此次展覽。1937年法國詩人保羅·瓦勒裡寫了一本書,以非常詩意的文筆回顧了德加的一生,名字就叫做《德加,舞蹈,繪畫》。展覽亦藉此為名,以德加與保羅·瓦勒裡超過二十年的友誼為主題,展出了文稿、畫作、雕塑等重要作品。

日本:

吉卜力的立體建築展

展期:2017年12月2日 - 2018年2月5日

地點:阿倍野HARUKAS美術館

該展介紹了日本吉卜力工作室(Studio Ghibli)在電影中的建築元素,有立體模型、美術作品、背景畫等形式,並有日本知名建築家藤森照信為相關作品提供的文字介紹。展覽涉及的作品包括早期的《風之谷》,《千與千尋》中湯婆婆的油屋,《懸崖上的金魚姬》中宗介的家,一直到近年新作《回憶中的瑪妮》等,共呈現了約450件相關建築背景畫和美術設計的電影製作資料。

春日若宮御祭與信仰的藝術-社家史料與若宮

展期:2017年12月9日 - 2018年1月14日

地點:奈良國立博物館

春日若宮祭作為年末古都奈良的盛大祭典,被指定為日本重要無形民俗文化財產,深受廣大民眾的愛戴。春日若宮祭始於保延二年(1136年)陰曆九月十七,毫無間斷地被傳承到了今年已經是第882次舉行了。本展是奈良國立博物館每年舉辦的慣例展覽,展示與春日若宮御祭有關的美術品和文獻史料,本次主題為「社家史料與若宮」。

你知道 「Québec Bande dessinée」 嗎?

展期:2017年12月9日 - 2018年2月13日

地點:京都國際漫畫博物館

「Québec Bande dessinée」 即魁北克的法語漫畫。魁北克漫畫一方面繼承了法語漫畫的歷史傳統,同時受到美國漫畫的影響,具有獨特的個性。本展通過7位來自加拿大魁北克州的法語漫畫家的作品複製原畫,介紹這一地區漫畫創作的歷史與當今的發展情形。本次展覽曾出現在2016年的比利時漫畫節,此次第一次來到日本,通過25個足跡回顧魁北克漫畫的歷史。

講座資訊:

上海:

印度河文明中的水與都市(公元前2600-公元前1900年)

時間:2017年12月10日(周日)10:00

地點:上海博物館學術報告廳

主講人: 喬納森·馬克·基諾耶(Jonathan Mark Kenoyer,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教授)

位於今巴基斯坦和印度西部的印度河文明在公元前2600-公元前1900年間已經出現了最早的城市中心。印度河流域城市高度發達的水資源管理系統為後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歷史時期早期(公元前600-公元前400年)的城市,比如塔克西拉等,以及其它許多印度河流域、恆河平原和印度半島的定居點都沿用了水資源管理系統。本次講座將主要關注印度河文明中十分重要的水資源管理系統,以及這種文化對後來的南亞傳統所產生的影響。

吉薩高地考古新發現:被遺忘的金字塔港口

時間:2017年12月10日(周日)14:00

地點:上海博物館學術報告廳

主講人:馬克·雷納(Mark Edward Lehner,美國芝加哥大學東方研究所、古埃及研究協會)

經過三十餘年的發掘,古埃及研究協會(AERA)認為位於大獅身人面像以南400米的海特埃爾-古拉卜遺址是建於第四王朝(約公元前2500年)的重要尼羅河港口。目前古埃及研究協會正在探索這個失落的港口城市的最早堆積,即吉薩大金字塔的建造者胡夫法老時期的相關遺蹟。與此同時,近年出土的紙莎草文獻《梅勒爾日記》為金字塔水路航道的日常使用提供了重要線索。

上海製造:那些年的美術電影9——相遇九色鹿

時間:2017年12月9日(周六)14:00-16:00

地點: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

主講人:馮健男(原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高級美術設計師)

九色鹿在中國文化中是別具意義的象徵,以其優雅形態、純潔、善良的本性為人所喜愛,廣泛存在於中國的神話及典故中。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曾出產過六部關於鹿的動畫片,其中包括取材於敦煌壁畫中的佛教故事《鹿王本生》的《九色鹿》。《九色鹿》的整體動畫風格沿襲了敦煌壁畫中北魏時期的風格,卻沒有全然照搬,動畫中眾多引人入勝的景致無不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與繪畫技巧的完美結合。本次講座將由《九色鹿》的動畫設計師馮健男為大家進行九色鹿動畫形象的創作分享。

城市的權利與空間的正義-漢堡參與式城市更新案例淺析

時間:2017年12月10日(周日)14:00-16:00

地點:上海美術學院432教室(寶山區上大路99號)

主講人:徐瀟雯

本次講座首先介紹在德國漢堡市,通過「城市的權利(Recht auf Stadt)」的運動自下而上所發起的,三個不同時期和不同形式的參與式城市更新案例:「PlanBude」;「Park Fiction」;「Gängeviertel」。然後從列斐伏爾(Henri Lefebvre)的城市權利,布爾迪厄(Pierre Bourdieu)的社會空間等相關西方城市空間的理論出發,探討對於城市空間,特別是對於城市中公共空間的理解,以及它與城市中,如居民,政府,開發商,規劃師等各種行動者(Akteur)之間的關係,從而對中國城市更新的模式進行反思。

留在上海,都市生活現代性考古

時間:2017年12月13日(周三)14:00-16:00

地點:留下空間(黃浦區建國西路56弄29號)

主持人:姜俊(展覽《留光顯影》策展人);路坦(同濟大學建築系博士後)

上海作為中國現代都市的起源,那些部分保留下來的舊城區與建築恰恰構成一段城市歷史的緩存,曾經的市民日常生活就發生在這片空間,有一些湮沒於歷史檔案文獻,另一些則化作語詞、習慣和價值取向,甚至難以名狀的情緒,變成了當今「上海市民」這樣一種群體的集體潛意識。講座將通過挖掘這段緩存,清理出一些現代都市文化形成之初的時間線索,還原一系列有趣的生活歷史現場,鋪就若干審視並解讀這段集體經驗的小徑。

鳥頭與鏡頭

時間:2017年12月10日(周日)14:00-16:00

地點:餘德耀美術館

藝術家組合鳥頭的最新創作《情放志蕩2017——夏至》正在餘德耀美術館展出,中國古典文化與攝影的結合、紙上蒙太奇實驗、藝術與技術關係的思考……鳥頭的世界昭示著他們對整個世界的理解。12月10日,餘德耀美術館將邀請到btr與藝術家宋濤一起對談,看看從06年留下的影像到如今,談談鳥頭與他們的鏡頭那些悄然的變化。

北京:

德勒茲與褶子

時間:2017年12月10日(周日)14:30-17:00

地點: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

主講人:保羅•帕頓(Paul Patton)、麥可•達頓(Michael Dutton)、慕唯仁(Viren Murthy)、汪民安、李科林、安靖

吉爾•德勒茲(1925-1995)是法國最具創造力的哲學家之一,褶子(fold)為其著作《褶子:萊布尼茨與巴洛克風格》中的核心概念。對德勒茲而言,從人的大腦到宇宙到微粒,整個世界都是由褶子構成,一切都可以摺疊、展開、再摺疊。他把萊布尼茨抽象的哲學和巴洛克藝術風格結合,認為褶子是以曲線方式摺疊的漩渦,蘊含著無窮的潛能。由汪民安教授主編、新世紀當代藝術基金會主辦、河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新刊《褶子》正是受到德勒茲哲學及褶子概念的影響。《褶子》將向國內觀眾介紹最新的國際藝術評論,而這些藝術評論無不充滿著強烈的哲學思辨精神。借新刊發布之際,新世紀當代藝術基金會邀請中外學者共同為聽眾解析德勒茲、褶子以及哲學與藝術之間互為激蕩的精彩故事。

雕塑的起源

時間:2017年12月9日(周六)15:00-16:30

地點: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

主講人:馬歇爾·雷斯(Martial Raysse,法國當代藝術家)

法國當代藝術家馬歇爾·雷斯先生將於12月19日把他的雕塑作品《一、二、三,抓金雞(Ric de Hop la Houppe)》捐贈給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以支持其學術研究與文化建設。與此同時,藝術家本人也將以《雕塑的起源》為題與觀眾做分享和交流。講座中,主講人將解釋雕塑的起源和各種變化以及其帶來的影響,並也將嘗試把演講擴展到他對藝術的概念和藝術在當今世界的發展現狀的探討。

石窟遺址的復原與重構

時間:2017年12月10日(周日)15:00-17:00

地點:OCAT研究中心(北京市朝陽區金蟬西路)

對談人:焦琳、劉韜

石窟遺址承載著重要的地域、歷史和宗教文明,但由於自然和人為因素的疊加損耗,迫使其受到了極大的損壞,因而復原與重構成為十分緊迫的議題。目前,龍門石窟三維數位化工程的推進,使得石窟原貌在技術手段下得以最大化復原,亦有多處遺址也在加快推進復原和重構技術。儘管圖像和重構永遠不能代替遺址,但圖像提供了對遺址變化的記錄和重構原境的可能,本次講座正是在這樣的語境背景下展開,圍繞「石窟遺址的復原與重構」這一主題進行探討。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一周觀展指南|看上海的「雅典珍寶」和北京的「巴比松畫派」
    除巴比松畫派的作品外,展覽還展出了德國素描大師康勃夫的油畫作品,以及以農民為題材的法國畫家萊爾米特,比利時以年輕婦女形象見長的圖桑,荷蘭畫家漢恩等畫家的作品。展覽從不同題材、角度、手法展現那個時代的社會狀況和藝術風貌。
  • 乾隆和雍正的審美,隔了一個銀河系!
    關於雍正和乾隆父子的審美問題 網上給出了一張圖 這是網友腦補的對白 說實在的 清朝的審美似乎 從乾隆開始就轉換跑道了
  • 一周觀展指南|莫蘭迪「桌上風景」展北京,乾隆銅瓷臺北呈現
    本周起,臺北故宮博物院「呼畢勒罕——清代活佛文物大展」「鑑古—乾隆朝的宮廷銅器收藏」「風格故事—乾隆年制琺瑯彩瓷特展」三大展覽相繼對外展出,其中「鑑古—乾隆朝的宮廷銅器收藏」展出的「西清四鑑」是官方最具規模的傳世銅器圖鑑。
  • 一周觀展指南|上海看戲畫與翰青雅集,倫敦泰特首展畢卡索
    伴隨著元宵,眾多跨年展覽也接近尾聲,其中上海博物館的「山西壁畫展」和俄羅斯「巡迴展覽畫派」3月上旬結束。與此同時, 一些新春大展也陸續開幕,如近期上海劉海粟美術館的「水墨鑼鼓——中國戲曲人物畫大展」、上海壹號美術館的「翰青雅集五周年展」。
  • 清代玻璃畫:用於皇家貴族炫富和大貴族相親(圖)
    清代玻璃畫:用於皇家貴族炫富和大貴族相親(圖) 2015-10-20 10:34:21  江南時報記者 程嵐嵐  由郎世寧傳入中國  中西合璧雅俗共賞  據郭紅梅博士介紹,玻璃畫是在清代乾隆年間,由義大利畫家郎世寧傳入中國,興盛於宮廷和大貴族間的一種典型的「中西合璧,雅俗共賞」的藝術樣式,簡而言之就是在玻璃背面進行的反筆油畫。
  • 大河浩蕩:理想與源流 蘇派教育名家口述歷史採集項目上篇
    2020年9月,由江蘇教育報刊總社和南通大學口述歷史研究中心聯合主辦的「蘇派教育名家口述歷史採集項目」在南京啟動。活動以「大幕初啟,大河浩蕩」為主題號召,就是為了表達對教育「蘇派」源遠流長歷史的一種敬意。 1914年8月,一艘名叫「中國號」的郵船從上海啟程遠赴美國。而當月2號,德國入侵比利時和法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 乾隆的裹屍布值多少錢,乾隆的裹屍布為什麼會值錢呢?這才是關鍵
    裹屍布的起源乾隆的裹屍布自然不是普通的布,皇室使用的東西一點也不差。但是乾隆裹屍布的來歷可能比不上幾個皇帝。他用乾隆裹屍布的絲織品做了什麼?給自己做個被子? 除了這塊陀羅尼經被的珍貴,陀羅尼經被的主人更是為這塊裹屍布增光不少,雖然乾隆皇帝被認為是導致了大清沒落的罪魁禍首,但乾隆皇帝的名氣還是有的,這塊陀羅尼經被自然也是如此,蓋在乾隆皇帝的屍首之上,價值自然難以估量。
  • 以楠木代假琉璃瓦,瑰麗輝煌的九龍壁背後,是一個動人心魄的故事
    故宮的九龍壁位於寧壽宮皇極門外,是乾隆三十七年,乾隆皇帝下令建造的,作用就是為了擋風聚氣。為什麼要在寧壽宮外建這一瑰麗輝煌的琉璃瓦影壁,是因為寧壽宮是乾隆皇帝準備退位後養老的地方,自然得好好拾掇拾掇。九龍壁九條龍,莊嚴雄偉,各顯崢嶸。
  • ​誰需要一本植物分類指南? ——簡評《英國皇家園藝學會植物分類指南》
    所以要寫這本《英國皇家園藝學會植物分類指南》書評時,我問,即使是說,這本書不適合某某人群閱讀,也可以的嗎?得到編輯的確認後,我才安心寫了下面的書評。總體來說,這本書還是很不錯的。 《英國皇家園藝學會植物分類指南》實拍  誰需要一本植物分類指南?
  • 乾隆和金魚的故事,我驚了!
    生活美學| 禮儀文化 | 優選好禮歷代帝王喜素雅的單色釉器,乾隆獨愛花裡胡哨的粉彩、琺瑯器,不僅被後人群嘲「審美災難」「蓋章狂魔」,甚至還被吐槽「農家樂審美」,真是太沒面子了!又聽聞乾隆超級喜愛金魚,不知糟糕審美遇上金魚,會碰撞出什麼火花呢?一起來看看吧!
  • 清代皇家與鹿的故事:靈囿馴鹿不為賞
    前不久,故宮博物院請來了幾隻梅花鹿,作客御花園,不禁想聊聊清代皇家與鹿的故事。   示戎示儉:清朝鹿椅傳家法   我國是世界鹿類動物的主要發源地,其中梅花鹿、麋鹿、水鹿、馬鹿、白唇鹿,以及麝、獐、麂等產地皆在中國,而且我們祖先養鹿的歷史也非常悠久。
  • 現場|故宮博物院藏法器展:看深藏宮中、秘而不宣的皇家寶器
    宮廷所用法器門類眾多,用材廣泛,有金、銀、銅、鐵、玉、瓷、竹、木、骨、象牙、琺瑯、琉璃、寶石、珍珠、珊瑚等各種材質,其中不乏珍貴稀有之物,以彰顯皇家用器的獨特與尊貴。而較晩建造的六品佛樓梵華樓,建築形制趨於統內部陳設更加完善、系統,反映出他對密宗四部更深層次的理解。梵華樓為清乾隆三十七年建。位於寧壽宮區最北端,供有乾隆三十九年造掐絲琺瑯大佛塔6座,造型各異,豪華精美。
  • 一周觀展指南|在倫敦、阿姆斯特丹、芝加哥,看倫勃朗繪畫
    向世奎1985年出生於湖北,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美術學院,獲碩士學位,現生活、工作於上海。展覽的畫作共有20多幅,正如策展人顧默修所言:「在他的畫作中,所有人物都是局中人……彼此相依卻又彼此隔膜。」復現:榮寶齋木版水印120年展期:2019年3月7日—3月31日地點:今日美術館3號館展覽以近百件年代、風格、題材、尺幅各異的畫軸、畫片、冊頁、手卷等作品為依託,配合豐富的文字、圖片、影像檔案及裝置,全景式地展現出榮寶齋木版水印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傳承至今的狀況
  • 和珅的兒子,乾隆的女婿:佛系少年豐紳殷德的起浮人生
    大家有沒有發現,怎麼沒見乾隆年間的大紅人和珅的人影吶?《延禧攻略》開始於納蘭淳雪(舒妃)選秀入宮,止於傅恆徵緬甸病卒,時間斷限在乾隆六年(1741)至乾隆三十五年(1770)。《如懿傳》起於青櫻選為寶親王側福晉,截止時間估計會在如懿斷髮去世左右。時間斷限在雍正十二年(1734)至乾隆三十一年(1766)左右。
  • 跨境賣家必須掌握的選品技巧有哪些?跨境電商選品手段大全
    官方周報直接明了的展示了產品銷售數據,關鍵詞數據,可供賣家參考,但更多的是參考趨勢,從戰略層面上把控產品方向,對我們的實際選品過程,很難下手,因為你跟賣,你需要考慮是否有競爭力,你不跟賣,你也很難單靠數據研究出來目標市場客戶的審美等細節問題。這時候,三方數據就能幫你解決戰術上的問題。 首先三方數據平臺有哪些?
  • 一周觀展指南|倫敦再讀提香「愛欲」,上博新展宋拓鍾繇
    展品包括萬曆十六年(1588)繪成的《徐顯卿宦跡圖冊》、康熙三十四年(1695)重建太和殿時的屋脊飾件、乾隆三十八年(1773)寧壽宮花園的漆紗裝飾等。本次展覽精選雲南省博物館珍藏的擔當作品150餘幅,分四個單元介紹擔當的生平與志節、擔當繪畫的學古、擔當繪畫中的禪意和擔當的書法藝術,向世人展現擔當這位明末清初文人畫家的輝煌成就。
  • 生活美學審美篇 想要穿搭有品位高級感,可以從看懂世界名畫開始
    說到底一個人的審美構成是信息量和知識系統決定的。穿衣打扮想要有高級感,起碼要知道有哪些穿衣風格,知道顏色要怎麼搭配,清楚一個想要嘗試的品牌的定位,知道什麼樣的衣服能搭配出自己希望呈現的風格。這些都要嘗試搜索、查詢、分析、歸納,說到底要有自己的審美體系,每一種知識都需要積累和沉澱,都不是憑空白來的。其實有一個捷徑就是找到自己的fashion icon,TA穿衣服真好看,我要學TA那樣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