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電動車的2.0「新」時代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由於意識形態的對立,很自然便會產生兩種截然不同的立場和價值觀。其實細想下來,一百多年前狄更斯在《雙城記》中寫下的這句傳世金句,放在任何時代都是適用的。它的作用在於教會了人們,如何辯證地去看待自己身處的這個時代。
正如目前不少人仍堅持己見,不願承認燃油車的時代已成過去,而電動車的時代更加代表當下和未來。可無論你持哪種觀點,報以怎樣的認知,你都無法阻止時間的車輪不斷向前,無法削弱時代更替的不可抗拒。縱然是辯證,也得是基於現實的大勢所趨。
更何況,電動車時代已然渡過了那個「嘗新」期,開始漸漸成為大多數人的備選之一。特別是當純電出行愈發融入我們的生活,人們發現自己對於電動車不自覺地滋生出了更為高階的需求。而這個少部分人還不願接受的電動車時代,也已悄然完成了從1.0到2.0的迭代升級。
需求的進階,催生了時代的更替,電動車2.0時代已到來。
曾幾何時,那些勇於嘗新的人們關注電動車,首先想到的就是這款車的巡航裡程和安全問題。不可否認,以特斯拉為代表的「純電先驅們」成為了那個時代(電動車1.0)裡最為耀眼的明星。
然而,它們也並沒有寂寞太久。當傳統「豪強」,奧迪、奔馳、保時捷們統統完成了厚積薄發,真正開始發力之時,你會發現反倒是這些「後來者」,更加適合為電動車的2.0新時代去代言,去書寫標籤、定義標準。
因為從汽車歷史的發展軌跡亦不難看出,這些傳統車企們也更加能夠清晰地洞悉消費者當下和未來的切實所需。
在全新的電動車2.0時代,續航能力和安全已成基本述求。人們開始把目光聚焦到,誰能在此基礎上提供更多且更好的差異化給予,帶給消費者更加全方位的價值獲得。
舉個例子,在純電豪華SUV領域,人們便已開始「挑剔」起特斯拉Model X的駕趣和豪華。而原因也很簡單,Model X原本在該細分裡沒有夠份量的對手,直到奧迪推出了它的首款純電SUV車型e-tron。
有了對比,才有可能相互促進,屬於電動車的時代,方能邁開繼續前進的腳步。
誰更適合為2.0時代
書寫標籤、定義標準
要想在電動車2.0時代順利出圈,將自身產品的標杆地位得到更為廣泛的認同,說到底依然是在比拼產品力,battle誰更能符合目標群體的購車需求。
試想,當一位豪華純電SUV車主拋開了裡程和安全焦慮,接下來會更加在意的點在哪裡?很顯然,必然是體驗。
我們模擬了車主的用車生活全周期,對比了在純電豪華SUV領域裡的兩位明星車型,特斯拉Model X和奧迪e-tron,最終也得到了一個頗具有說服力的結論:論駕駛體驗和駕乘品質,奧迪e-tron完勝特斯拉Model X。
先看駕駛體驗
要考究這個價位區間車型的駕駛體驗,操控和駕駛樂趣自然成為了衡量其水平高低的兩個重要標準。
而在操控方面,對於所有電動車而言,最直接且最大的感受都源於其能量回收系統。想必絕大部分駕駛者都有過燃油車的駕駛經歷,或者說駕駛習慣。一旦能量回收系統做不好,那麼頓挫和拉拽感必然影響駕駛體驗。
而在這方面奧迪e-tron就做得比Model X要好很多。奧迪e-tron的能量回收分為三級,較之Model X的兩級能量回收,在平順性和控制頓挫感方面優勢盡顯。
Model X在2級能量回收時,車輛的拖拽感十分明顯,當然你也可以理解成極速行駛下的「過激反應」。反觀奧迪e-tron,無論是哪級能量回收,都沒有這樣的駕駛感受。
同時,在操作方式上兩者也有區別。Model X的能量回收只能在觸控螢幕上設置,且無法隨時切換;而e-tron則既可以在中控屏上操作,也可以通過方向盤下的換擋撥片進行操作,並能隨時取消或開啟。
而在駕駛操控過程中,比較兩款車的舒適性和通過性,無疑奧迪e-tron也更佔上風。
由於搭載了顛覆傳統車的e-quattro,使得奧迪e-tron可在任何地形和任何天氣條件下提供最佳牽引力和操控性。該技術最大的優勢在於反應速度,可在幾分之一秒內通過連續完全可變調節,使驅動力矩在兩軸之間達到理想分布。
同時,出自MLB-evo平臺,標配了漸進式轉向系統及電子底盤平臺控制的前後五連杆懸架,使得奧迪e-tron具備了良好的彎道適應性。轉向機源自D級車奧迪A8,在行業內屬於最高等級。
相較之下,Model X的底盤較硬,當遇到顛簸路面或是爬坡時通過凹凸路面,其舒適性就會大打折扣,高速過彎的柔順性也與e-tron不在一個等級。
再看駕乘品質
其實在這方面,基本沒有太大的可比性。無論是奧迪品牌的歷史積澱,還是百年造車經驗加持下的豪華品質與技術實力,都是特斯拉無法比擬的。
同樣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看看車內的做工即可。無論是車內使用的材質,還是走線與接縫的處理方式,奧迪e-tron都表現得更加嚴謹和細膩。這一點特斯拉的劣勢十分明顯。
奧迪e-tron的做工更具豪華既視感和實際質感
當然特斯拉的豪華大多體現在其設計方面,例如那個看上去有些炫酷的鷹翼門。然而,或許正是這些炫酷的設計,也使得Model X忽略豪華的本質其實是安全。
由於Model X的鷹翼門設計,使其前擋風玻璃一直延伸到了B柱,而B柱和C柱之間只有一根筋,這無疑大大降低了車身的安全性。
姑且不論奧迪e-tron的合理車身結構,單從其是經歷了電擊試驗,500萬公裡路試,極寒試驗,在經驗豐富團隊和智能生產線下誕生的整車品質來看,就比特斯拉Model X顯得靠譜太多。
在三電系統及性能方面,「後來者」奧迪e-tron則更先進、更可靠、更高效。迄今為止,還未出現過一例奧迪e-tron自燃的事件。
而特斯拉Model X為了續航和電池快充性能,對於高能量密度和大充電功率(特斯拉超充V3已經達到250kW)的應用十分激進,而BMS的跟進則明顯沒有跟上節奏。事實上,關於特斯拉自燃的案例我們也已聽過了太多次。
有了更好的駕駛體驗,帶給人們更豪華更有保障的駕乘品質,說奧迪e-tron比特斯拉Model X更適合為電動車2.0時代書寫標籤、定義標準,想必應該沒人反對。
誰更能為客戶提供
全方位的價值獲得
除了產品力本身,用戶對於純電豪華SUV顯然寄望於得到更加全方位的價值獲得。那麼這個2.0時代所衍生出來的新需求何以保障?毫無疑問,這與品牌執行力和體系力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某種意義上來看,新需求其實也是新焦慮。安全、品質之外,服務也是重點。而奧迪e-tron在一汽-大眾奧迪的體系力驅動下,無疑具備了遠超特斯拉等品牌的強大優勢。
包括一汽-大眾奧迪為新能源用戶打造的覆蓋全生命周期+全用車場景的「奧迪隨e享」服務戰略,提供了貫穿「奧迪隨e購、奧迪隨e充、奧迪隨e行、奧迪隨e保」四個關鍵環節共22項服務舉措。
通過構建主要城市10分鐘可達的充電半徑,以及今年年底將完成的超過300個城市、20萬個充電樁的一鍵加電服務接入等等,使得奧迪e-tron能夠帶給用戶更高階的移動出行體驗,以及更有保障的後續用車生活。
而這些都是滿足用戶全方位價值獲得的具體表現。
作為最早入華的豪華品牌,奧迪在把脈國人購車需求,洞悉市場變化方面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和無數的實戰經驗。這也是為何,當特斯拉等「純電先驅們」最早入局佔據先入為主優勢時,奧迪並未「衝動」地跟上,而是將目光直接放在了電動車2.0時代,厚積薄發地誕生了奧迪e-tron。
而一經入市,由於產品力及相關措施的得當,在應對駕駛體驗、價值獲得等用戶高階需求時,能夠做到輕鬆匹配。若要論當下的C級豪華純電SUV市場,奧迪e-tron也自然是當之無愧的標杆車型和價值標準。
結語:
由於沒有競爭對手,使得前期Model X的某些優點被過於放大了,而許多本因更為消費者所關注的缺點卻被刻意忽略。奧迪e-tron的出現,打破了人們對於C級豪華純電SUV的固有認知,也為電動車2.0時代重新書寫了標籤,定義了標準。
面對電動車2.0時代隨之產生的用戶高階需求,奧迪e-tron祭出了「體驗」+「價值」這套組合拳,使其在與競品的激烈競爭中更加突顯了差異化優勢。作為奧迪新的「技術旗艦」,奧迪e-tron在奧迪品牌整個體系中的戰略地位已無需多言,出圈2.0時代只是起點和契機,持續引領和創造新的需求,才是奧迪e-tron甚至整個一汽-大眾奧迪品牌責無旁貸的追求和長遠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