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CAR 試駕 原創]
在距離中國15000km的非洲大陸,有個曾被德國長期殖民的國家,那裡不僅有世界上最驚豔的美景,也有全球最難的自駕路線,即便是對非洲異常嚮往的人,在提到這個國家時仍會心懷敬畏,它就是納米比亞。在這樣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狂野地域上,同樣源自於德國血統的奧迪也揭開了同樣神秘的e-tron的面紗。
最初的交通工具,如今在智能科技的加持下,儼然已今非昔比。各車企為了證明品牌的未來感,似乎也開始將研發重心轉移至科技上,甚至連CES展會的頭條也都快被汽車品牌們霸佔了。如果說到黑科技,從OLED技術的智能雷射大燈到自動駕駛的研發,超愛「炫技」的奧迪從來不輸任何豪華品牌。雖然奧迪已有超過百年的燃油車造車經驗,但純電動量產車領域卻一直並未正式涉足,在此背景下,e-tron的誕生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事實上,此次奧迪e-tron的全球首試更像是一場品牌最先進科技研發成品的展示會。作為涉足全新領域的首款SUV,e-tron顯然也將品牌的最前沿科技武裝到了牙齒,雖然定價無法抗衡品牌旗艦產品,但憑藉著虛擬外後視鏡、全新一代quattro電動四驅系統以及可關閉ESC系統的純電車型,諸多閃光點無一不刷新著我們的認知。因此,我們的正文也會從這裡開始。
那些高科技配置
quattro電動四驅系統(可變扭矩分配)
擁有40餘年歷史的奧迪quattro四驅技術隨著e-tron的入世,也將其帶入了全新的電動時代。由於電動機在反應效率方面的優勢,能夠將前後軸動力分配比例持續調節,並在瞬間即完成理想的動力分配,因此造就了e-tron在路面摩擦係數較低的情況下,仍能遊刃有餘地處理著一切麻煩,比如冰雪路況,又比如我們此次試駕的鹽湖和荒原。
由於這套電動四驅系統並未採用機械多片式離合器,因此電動四驅系統可以直接進行扭矩分配,反應效率也會更加高效、迅速,僅需30ms(毫秒)系統就能自動識別車輛的行駛狀況,迅速分配車輛扭矩,而這套電動四驅系統的反應速度僅為傳統技術的1/4。
當車輛在正常行駛狀態下,這套電動四驅系統會將扭矩主要分配至後軸電機,因此,驅動扭矩分配在大多數狀態下會向後軸傾斜。
當車輛需要加速或是更高動力的表現時,電動四驅系統會按車輛需求將部分扭矩分配給前軸,以保證前、後牽引力相同。而當車輛在冰雪路面打滑、即將急速轉彎,或可能出現轉向不足或轉向過度時,這套四驅系統會提前激活,重新分配扭矩以保證車輛的穩定性。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在扭矩傳輸過程中會始終保持總扭矩固定,因此駕駛者並不會察覺到扭矩分配的動作。
在這套電動四驅系統中,官方提到了車輪選擇性扭矩控制系統這一名詞,其功能可讓車輛在處於運動模式下,制動器對轉向曲線內側具有較小載荷的車輪施以最小程度的減速,同時增加轉向曲線外側具有較高載荷車輪的驅動扭矩。驅動力的差異推動車輛進入彎道,準確地完成轉向。
此外,車輪選擇性扭矩控制系統是集成到電子底盤平臺中的,並非集成到ESC(電子穩定控制系統)上,因此該系統也成為了四驅系統的一部分,而這也是奧迪的首次嘗試。
quattro電動四驅系統工作原理視頻
虛擬外後視鏡
從未在量產車上出現的虛擬外後視鏡,即將要在e-tron上配備了。奧迪全新的虛擬外後視鏡是由一塊攝像頭取代了傳統的外後視鏡,其視頻畫面會投射到車門板上的OLED屏幕,拍攝畫面解析度為1280 x 1080,顯示效果炫酷且清晰度不錯,只是使用習慣上需要駕駛者多加適應。
虛擬外後視鏡的應用不僅能為駕駛者完美避開視線盲區,並且由於內部設置了加熱功能,因此在惡劣天氣下,它也能風雨無阻地實時顯示車外狀況,而當車輛行駛超過70km/h時,投射至OLED屏幕上的畫面角度會變得更寬,視角也會更加出色。除此之外,這組外後視鏡還支持手動摺疊,因此大家也不必擔心在使用機器洗車時無法通過洗車通道的問題了。
即使它有萬般好,顯然也不會輕易地走入千家萬戶,這項高科技配置和A8L上的OLED尾燈一樣,需要選裝才能擁有。不過,礙於各國對於車輛配置的法規不同,最終能否順利引入國內,我們暫時還不得而知。
當然,虛擬外後視鏡的存在並非只是為了炫技,眾所周知,外後視鏡一直都是風阻係數以及NVH的敵人,在換裝這組外後視鏡後,車輛風阻係數可降低至0.27Cd(配備傳統後視鏡車輛風阻係數為0.28Cd),如果在正常駕駛模式下,這種低風阻係數能夠為每次充電提供了約40km的距離優勢。
虛擬外後視鏡演示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