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功能超薄Fe-Nx-C單原子催化劑用於同時製備乙烯和芳基氯化物

2020-11-03 研之成理


▲第一作者:甘國強博士;通訊作者:李新勇教授;

通訊單位:大連理工大學

論文DOI:10.1016/j.nanoen.2020.105532

全文速覽

大連理工大學李新勇教授課題組長期專注於Cl-VOCs的催化轉換研究。近日,該課題組在1,2-二氯乙烷電催化脫氯方面的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發表於國際頂級期刊Nano Energy上。為了降低1,2-二氯乙烷電催化還原脫氯體系中的氯離子濃度,作者設計了耦合反應體系,在陽極引入苯甲醚的氯化反應,將陰極產生的氯離子在陽極重複利用,並且同時以單原子Fe-N-C催化劑為陰極和陽極。作者發現,陽極苯甲醚氯化反應的引入顯著降低了體系中氯離子濃度,使得陰極反應速率顯著提升。並且經過實驗和理論計算分析發現,Fe-N4為陰極和陽極反應的雙功能位點。本研究為Cl-VOCs類汙染物的控制以及芳基化合物的氯化提供了高效經濟的途徑。



背景介紹

Cl-VOCs的催化轉化一直是環境領域的一個研究重點。1,2-二氯乙烷作為一種常用的典型Cl-VOCs,在實際生產中排放來源廣泛,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該課題組之前的研究(ACS Catalysis, 2019, 9, 10931−10939,ACS Nano, 2020, 14, 9929−9937)發現,電催化還原能高效的去除1,2-二氯乙烷的氯原子,降低其毒性,具有顯著的環境意義,同時還能夠回收高附加值的產物乙烯,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然而,反應過程中,體系中氯離子的大量累積,有可能會對反應帶來影響。並且陽極無有效反應的發生,也限制了反應的經濟價值。因此,對體系中的氯離子加以資源化利用,並且在陽極引入有價值的反應具有較高的意義。



氯代芳香基化合物中氯官能團往往扮演著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製藥領域。但是氯代芳香基化合物的製備一直都是個難點。在1,2-二氯乙烷電催化還原脫氯體系中,氯離子在陽極會被氧化成Cl2。研究者在1,2-二氯乙烷電催化還原脫氯體系的陽極引入芳基化物,使得體系中的Cl-在陽極作為氯化試劑,製備氯代芳基化合物,而不是產生Cl2。該方法無需其他任何氧化劑,環境友好。而這種耦合策略不僅顯著提升了陰極1,2-二氯乙烷電催化脫氯產乙烯的反應速率,同時也為芳基化合物的製備提供了一條高效經濟的路徑。


本文亮點

構建了耦合反應體系,同時以單原子Fe-N-C催化劑為陰極和陽極,將陰極1,2-二氯乙烷電催化還原產生的Cl-在陽極重複利用,作為氯化試劑製備氯代芳基化合物;並且經過實驗和理論計算分析發現,Fe-N4為陰極和陽極反應的雙功能位點。


圖文解析

利用鐵模板誘導多巴胺聚合反應製備了超薄Fe–Nx–Cns單原子催化劑。如圖1所示,FeCl·6HO誘導多巴胺橫向聚合。反應中FeCl3·6H2O有三重作用:模板、氧化劑、鐵源。為了降低表面張力,形成超薄的層狀結構,採用冷凍乾燥工藝。在此基礎上,800 ℃煅燒,浸漬和洗滌後得到最終產物。由SEM、TEM以及AFM綜合證明所得材料為超薄的納米片構型。


▲Fig. 1. (a) Schematic synthesis process, (b) SEM image, (c) TEM image, (d) 3D AFM image with surface roughness (Rq and Ra), and (e) 2D AFM image with thickness profile of ultrathin Fe−Nx−C SACs.

採用XRD、Raman、ICP-OES、SAED、STEM、XPS以及XAS綜合證明了單原子的Fe以及其精細的配位結構,如圖2所示。Fe以單原子的形式均勻的分散在C基骨架上,其主要配位形式為Fe-N4O2,即在Fe除了在橫向上與4個N配位以外,縱向上分別以收尾相連的形式與兩個O原子配位。但是,由於Fe-O鍵在電化學還原的過程中很容易被還原。因此,在電催化還原脫氯反應過程中主要是Fe-N4結構。

▲Fig. 2. (a) HAADF-STEM image, (b) related elemental mappings, (c) Fe 2p XPS spectra of ultrathin Fe−Nx−C SACs. (d) XANES spectra at the Fe K-edge, and (e) FT k3-weighted χ(k)-function of the EXAFS spectra in R space of the Fe foil, Fe2O3, FeO, FePc and Fe−Nx−C SACs. (f)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FT-EXAFS spectrum in R space and the fitting spectrum that is simulated based on the predicted structure of the FeN4C10 moiety with two O2 molecules adsorbed in end-on mode.

電化學性能分析中,作者首先詳細的考察了陽極芳基化合物氯化半反應。由循環伏安曲線以及理論計算發現,在反應條件下,苯甲醚的氯化電位遠小於Cl-氧化電位,說明Cl-更易於苯甲醚發生反應。在此基礎上,作者詳細分析了材料種類以及電位對反應產率、選擇性以及法拉第電流效率的影響,並且分析了反應的穩定性。

▲Fig. 3. (a) Cyclic voltammetry curves recorded on the Fe−Nx−C SACs electrode in (Ⅰ) 0.1 M n-Bu4NBF4 in DMF; (Ⅱ) 0.01 M Me4NCl, and 0.1 M n-Bu4NBF4 in DMF; (Ⅲ) 0.01 M ANI, 0.01 M Me4NCl, and 0.1 M n-Bu4NBF4 in DMF; (Ⅳ) 0.01 M Bu4NOH, 0.01 M ANI, 0.01 M Me4NCl, and 0.1 M n-Bu4NBF4 in DMF; (Ⅴ) 0.01 M Bu4NOH, 0.01 M Me4NCl, and 0.1 M n-Bu4NBF4 in DMF. (b) Production rate and para−CANI selectivity of the Fe−Nx−C SACs under different potentials. (c) Production rate and para−CANI selectivity of (1) Fe−Nx−C SACs; (2) Fe−C catalysts; (3) 20% Pt−C; (4) Graphite electrode; and (5) Pt-plate electrode. (d) FE para−CANI of different catalysts, the insert picture is the FE para−CANI under different potentials. (e) Current density of the Fe−Nx−C SACs and 20% Pt−C during 10 h ACR. f) para−CANI production rate and FE for six successive electrolysis cycles.

如圖4所示,作者利用DFT理論計算分別分析了石墨、Fe-N4、鐵納米顆粒、鉑片在陽極苯甲醚氯化反應中的反應能壘和控速步驟的差分電荷分布圖。結果發現Fe-N4位點的反應能壘最低,為0.93 eV,說明Fe-N4為苯甲醚氯化產對氯代苯甲醚的主要活性位點。同時,產對氯代苯甲醚的能壘小於產鄰氯代苯甲醚的能壘,進一步說明了對氯代苯甲醚的選擇性高。由差分電荷分布發現,石墨、鐵納米顆粒以及鉑片在反應中,中間產物與材料之間形成多個鍵,電子轉移較高,不利於產物的脫附,而Fe-N4位點與中間產物僅成一個化學鍵,並且電子轉移較低,進一步說明Fe-N4位點優異的反應活性。

▲Fig. 4. (a) Geometry structure of graphite, Fe−N4 site, FeNP, and Pt foil at the atomic level from the first−principle. (b, c) Calculated energy profiles for ACR into (b) para−CANI and (c) ortho−CANI on graphite, Fe−N4 site, FeNP, and Pt foil. (d-k) The charge density difference mappings for rate-determining step on (d, h) graphite, (e, i) Fe−N4 site, (f, j) FeNP, and g, k) Pt foil, d-g for para−CANI, and h-k for ortho−CANI.

在此基礎上,系統考察的雙極耦合反應,如圖5所示。結果發現,陽極反應的引入,顯著加快了陰極脫氯反應的速率,同時,體系中氯離子的濃度也顯著降低,並且這種耦合體系也呈現出較好的穩定性和重複性。在此基礎上,推測了可能的雙極耦合反應的反應路徑。

▲Fig. 5. (a) Schematic illustration for EER ‖ ACR. (b) LSV curves, and (c) Tafel plots for the EER with and without 0.10 M ANI. (d) Production rate and FE for six successive electrolysis cycles. (e) Stability test of the EER ‖ ACR, insert pictures are the diagram of actual reaction and production rate of para−CANI during 12 h, respectively. (f) Concentration of Cl− in the electrolyte solution with and without 0.10 M ANI.



相關焦點

  • 高效單原子Fe基催化劑用於鋅-空氣電池研究獲進展
    目前Pt基催化劑是優良的ORR催化劑,Ir和Ru基催化劑在OER反應中具有優異的催化性能,但是鉑族元素在地殼中儲量稀少、價格昂貴,穩定性差,且功能單一。因此,開發低成本、高效、穩定的非貴金屬催化劑對於鋅-空氣電池的商業化推廣具有重要意義。
  • Wiley能源催化領域最新進展 | 單原子催化劑、雙殼層Ni-Fe LDH增強...
    「屋簷」式單原子催化劑實現高效ORR單原子催化劑是近年來催化領域的研究熱點,然而以往的研究多集中於提高金屬負載量以增強催化性能。通過改變催化劑的形貌以促進其層間傳質,增加活性位點的利用率,也被認為是一種有效方法。
  • 調控活性位密度和載體孔結構增強單原子Fe催化劑ORR性能
    從動力學上看,4e-氧還原反應是多步反應,其遲緩的動力學過程嚴重製約著電池的輸出電壓和功率密度。通常選用Pt催化劑來加速4e-氧還原反應,但是Pt屬於貴金屬,儲量稀少、價格昂貴且容易失活。因此,開發非貴金屬基催化劑對於降低催化劑成本具有重要的意義。目前已報導的低成本ORR催化劑主要包括:不含金屬元素的碳基催化劑(Sci.
  • 單原子催化劑、雙原子鐵催化劑、FeN4位點、中空層狀雙氫氧化物...
    探索用於分解水的高活性、廉價雙功能電催化劑被認為是發展氫能技術的先決條件之一。在此,復旦大學葉明新/沈劍鋒團隊提出了一種有效的同時刻蝕-摻雜沉降平衡(EDSE)策略,以設計和製備中空Rh-摻雜的CoFe-層狀雙氫氧化物,用於全解水。
  • 電化學沉積實現單原子催化劑的普適性製備
    單原子催化劑是一類將孤立分散的金屬原子負載到載體上的新型催化劑。單原子催化劑最大化的原子利用率可以有效減少金屬材料的使用,尤其是貴金屬材料,這對催化劑的生產成本十分有利。同時,單原子催化劑中活性金屬中心的配位結構會影響單原子催化劑的電子結構。
  • 常用試劑----乙烯基三丁基錫
    【製備和商品】該試劑在國際大型化學試劑公司有銷售。實驗室可以方便地通過乙烯基溴化鎂與三丁基氯化錫來製備[1]。【注意事項】該試劑對空氣和溼氣相對比較穩定,但因含有C-Sn 鍵而有劇毒,建議在通風櫥中小心操作和使用。-乙烯基三丁基錫在現代有機合成中主要被用於金屬鈀催化的偶聯反應,在底物分子中引入乙烯基。
  • 陳軍院士課題組Angew:單原子催化劑普適性製備新策略
    該工作有望為合成用於多種電催化應用的單原子催化劑開闢新的途徑。背景介紹單原子催化劑具有100%的原子分散性、高度不飽和的配位環境和均勻的反應中心等特點,因而表現出很高的催化活性和選擇性。碳基負載的單原子催化劑在電催化領域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因為碳基質不僅可以作為穩定金屬原子的基底材料,而且較強的界面相互作用會改變金屬原子的電子密度, 從而提高電催化活性。然而,目前可控合成碳基負載單原子催化劑仍是一個科學難題,這主要是由於單個金屬原子具有超高的表面能,易遷移團聚形成納米顆粒。
  • Angew:位阻型二芳基乙烯體系的雙聚集誘導發光機制
    研究出發點 光致變色二芳基乙烯化合物由於具有獨特的熱雙穩定性、可逆且高效的光響應性和優異的抗疲勞性能廣受關注。朱為宏教授課題組注意到二芳基乙烯分子的開環體由中心烯橋和兩端可旋轉的芳基側鏈組成,類似於 AIE 分子 TPE 的螺旋槳模型。
  • 整合Co單原子和BN電場用於脫氯催化
    標題:受生物啟發,整合鈷單原子和氮化硼電場用於脫氯電催化劑第一作者:Yuan Min通訊作者:
  • 我國首次將新型鎳基單原子催化劑應用於生物質轉化反應
    鎳基催化劑在生物質的加氫、加氫裂解和加氫脫氧等反應中已被證明具有高催化活性。然而,在生物質轉化的反應介質中(強酸、高溫、水熱),大部分鎳基催化劑並不能夠穩定存在,這主要是由於低價態鎳基催化活性物種在酸溶液中容易發生溶解、流失以及聚集長大等過程,從而導致催化劑失去活性。該缺點也成為了限制鎳基催化劑應用於生物質轉化反應中巨大的障礙。因此,急需發展一種新型耐酸穩定的鎳基催化劑並用於生物質加氫領域。
  • Rev.綜述超薄二維光催化劑在...
    因此,超薄二維光催化劑可以作為理想的結構模型,用於深入探究光還原CO2性能和催化劑結構之間的構效關係。成果簡介基於以上討論中國科技大學謝毅院士和孫永福教授團隊在英國皇家化學會著名期刊Chem. Soc. Rev.
  • Rev.綜述超薄二維光催化劑在促進CO2光還原方面的基本原理...
    因此,超薄二維光催化劑可以作為理想的結構模型,用於深入探究光還原CO2性能和催化劑結構之間的構效關係。成果簡介基於以上討論中國科技大學謝毅院士和孫永福教授團隊在英國皇家化學會著名期刊Chem. Soc.
  • 科研人員在溫和條件下製備四氟乙烯並用於有機合成
    四氟乙烯(F2C=CF2)是一類化學工業中大量使用的氣體原料,主要用於合成含氟聚合物和各類含氟精細化學品。
  • 【有機】二級胺催化的芳基及乙烯基硼酸的甲醯化反應
    一百多年以來,有機合成化學家們一直致力於發展綠色高效的方法合成芳香醛和烯醛。經典的方法包括瑞穆爾-悌曼、維爾斯邁爾-哈克、加特曼-科赫和達夫等反應,但由於反應過程中產生大量的有毒廢物、步驟繁瑣等因素為大規模的工業化應用帶來沉重的環境負擔。近年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開展更加高效、原子經濟的催化甲醯化反應,反應通常需要使用貴金屬鈀、銠等作為催化劑,高溫、高壓條件以及劇毒的一氧化碳作為甲醯化來源。
  • 陳義旺JACS:氮磷雙配位單原子鐵催化劑高效促進ORR反應
    最近的研究表明,通過引入額外的金屬或雜原子可以形成新的配位結構,進一步增強單原子催化劑的催化性能。然而,開發一種通用的方法來製備該類活性位點仍然是一個挑戰,並且缺乏先進的技術來表徵其結構。 【文章簡介】 近日,南昌大學陳義旺教授課題組聯合上海交通大學莊小東教授和華中師範大學Ming Qiu 教授開發出一種氮和磷雙配位單原子鐵複合碳納米片(Fe-N/P-C)。通過實驗和理論計算表明,N、P雙配位的鐵位點有利於氧中間體的吸附/解吸過程,可以加快氧還原反應動力學,並實現高催化活性。
  • :利用二亞芳基丙酮和有機硼酸在...
    導讀近日,中國藥科大學竇曉巍課題組開發了一種由催化劑控制的二亞芳基丙酮和有機硼酸多樣性合成螺色滿的方法,用於合成手性4,4'-二取代的2,2'-螺雙色滿和4-取代的螺色滿-2,2'-色烯(Scheme 1c),該成果發表於ACS Catal.(DOI: 10.1021/acscatal.9b05577)。
  • 原位製備納米片陣列雙功能電催化劑用於共電解制氫與甲酸
    ▲第一作者:郝潔;通訊作者:符顯珠,駱靜利通訊單位:深圳大學材料學院論文DOI:https://doi.org/10.1016/j.apcatb.2020.119510全文速覽近日,深圳大學材料學院駱靜利院士、符顯珠教授課題組的郝潔博士後等人提出了一種簡單製備雙功能電催化劑的新方法
  • 生物質轉化合成Fe單原子-Fe2O3團簇及其ORR性能
    研究發現,一些含有雙/多原子金屬核的多原子催化劑(如Fe-Co雙核位點、Co2N5位點)具有比單原子更強的O2吸附能力,可以有效降低O-O鍵的能壘,可實現比單原子位點具有更高的ORR活性,對四電子還原路徑具有更高的選擇性。發展多原子中心的金屬小團簇結構或者向單原子位點中引入超小的金屬團簇有望改善單原子催化劑的催化活性。
  • 銥催化的乙烯基疊氮化物和外消旋烯丙基碳酸酯的高度對映選擇性偶聯反應
    在本文中,論證了路易斯酸通過乙烯基疊氮化物促進和Ir催化的AAA,其中將疊氮化乙烯基用作乙醯胺烯醇化物以及乙腈碳負離子替代物(Scheme 1c)。該方法代表了使用乙烯基疊氮化物合成富含對映體的醯胺和腈的第一種催化對映體選擇性催化方法。
  • 設計雙功能Ir1-In2O3單原子催化劑實現高選擇性二氧化碳加氫制乙醇
    設計雙功能Ir1-In2O3單原子催化劑實現高選擇性二氧化碳加氫制乙醇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29 13:52:29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的黃延強課題組近日設計了一種新型雙功能Ir1-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