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完全去美化!華為海思自研OLED驅動晶片已流片:最高28nm

2020-11-30 騰訊網

今年美國加緊了對華為的制裁,華為麒麟晶片已經處於斷供的狀態,而這也為國人上了一課,只有技術真正掌握在自己手裡才不至於被別人卡脖子。

之前有媒體報導稱,華為已經投入200億美元用於晶片生產。現在有關於OLED驅動晶片方面有最新進展,華為已成功研發出OLED驅動晶片。

對華為來說,驅動IC產品並不難,華為的顯示驅動晶片據悉已經完成流片,今年就會量產,有望用於華為自家的手機及大屏產品中。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顯示驅動IC的主流工藝還是65nm、40nm,最高的也不過28nm工藝,這些工藝國內代工廠都已經量產,並且這些工藝可以達到完全的去美化,擺脫了對美國的技術依賴。

近幾年,在OLED驅動晶片市場上,韓國企業幾乎處於全球壟斷地位,前三大公司都是韓國的,三星一家就佔據75%的份額,Magnachip佔了20%,而國內廠商佔的份額不過1%。現在隨著華為的入局,國內OLED驅動晶片的到來將打破現在的壟斷局面。

相關焦點

  • 華為大量備貨快閃記憶體;海思自研OLED晶片已流片;摺疊iPhone送廠測試
    蘋果已將可摺疊iPhone樣品送至富士康進行測試,按照要求,富士康要對其進行超過10 華為海思自研OLED驅動晶片已流片 據悉,華為的顯示驅動晶片已經完成流片,今年就會量產,有望用於華為自家的手機及大屏產品中。此外,顯示驅動IC的主流工藝還是65nm、40nm,最高的也不過28nm工藝,這些工藝國內代工廠都已經量產。
  • 華為晶片最新消息 鴻蒙」到底會有哪些應用?
    徐明天 發表於 2020-12-04 11:03:52 悄悄拿下液晶面板 關於華為晶片最新消息: 華為海思自研的OLED驅動晶片已經完成流片,製程工藝為28nm,實現了完全去美化,真正實現了國產自研。
  • 華為顯示晶片試生產,推動國內晶圓代工廠產能爬坡
    自從華為購買晶片受限開始,公司便著力實現技術獨立,改道OLED驅動晶片。 今年9月份左右,華為消費者業務CEO餘承東籤發《關於終端晶片業務部成立顯示驅動產品領域的通知》,文件顯示華為將組建顯示驅動晶片及部件產品領域團隊,包括顯示驅動FAE(現場應用工程師)、顯示驅動產品管理等。 近期,華為顯示驅動晶片正式流片,即已經完成集成電路設計,試產出成品並測試,通常情況下,測試通過後即可大規模生產。
  • 屏幕顯示驅動IC領域引關注,國產替代的號角也已吹響
    屏幕顯示驅動IC領域引關注。    本文來自:http://www.51touch.com/lcd/news/dynamic/2020/0812/58018.html8月11日上午,有市場爆料稱,華為消費者業務CEO餘承東籤發成立顯示驅動產品業務部的通知,研發生產屏幕驅動晶片,進軍屏幕行業。
  • 國產晶片離子注入機,實現去美化突破
    最近美國可以說沒少鬧事,其中就有針對於華為的一系列限制措施,其中由於華為可能會動搖其在晶片領域的霸主地位,所以便要求使用晶片製造商(臺積電、中芯國際)不能採用美國公司的工具生產華為所用零部件。眾所周知,關於晶片的研發製造中國一直處於弱勢地位,很多核心技術都掌握在外國人手中,要知道一顆看似很小的晶片卻需要諸多複雜的製作工藝方能夠完成。比如:對晶圓進行光刻、刻蝕、離子注入、薄膜沉積、化學機械研磨等等過程。所以中國一直沒能夠擁有屬於自己的晶片!
  • 16位AI晶片玩家瘋狂湧入!安博會成AI晶片閱兵場
    據智東西了解,這四款晶片上都集成了專用的AI處理單元「AI Engine」,是海思自研的AI模塊,跟此前寒武紀的NPU與華為昇騰AI晶片IP都有所不同。不過海思的工作人員也向智東西表示,未來海思的AI晶片架構將會最終統一。
  • OLED有望邁入快速成長期 誰拔頭籌?
    來源:每日財報最近外界傳出消息,華為自研的OLED驅動IC晶片實現了新突破,已經完成流片,今年可實現量產。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驅動IC晶片市場前三位企業都來自韓國,其中僅三星一家獨佔75%的份額,其次是Magnachip,佔據20%。相比之下,國內廠商佔的份額不過1%,華為的突破或將打破韓國在該領域的壟斷地位,引領國產面板問鼎全球頂尖產品行列。
  • 華為超算沸騰體 申威28nm超算晶片秒殺華為7nm超算晶片
    華為鯤鵬920處理器浮點性能較弱雖然部分網友看到「1300萬億次」的數字很沸騰,但從性能來看,這臺超算性能並不強,神威太湖之光的性能為120+P,而1300萬億次是1.3P,相當於神威超算的百分之一左右,在全球TOP500超算中能夠排到300位左右。就華為鯤鵬920來說,其實並不適合用來當超算晶片。
  • 一張圖看懂麒麟晶片進化史:從28nm到7nm
    從2009年試水智慧型手機處理器開始,憑藉多年技術攻關和不計成本的研發投入,華為麒麟晶片已然成為國產移動Soc的代表作,CPU、GPU性能達到一線水準,具備了和全球頂尖手機晶片抗衡的實力。
  • 華為自研晶片新「突破」!概念股狂歡,千億科技龍頭漲停,機構2億...
    來源:證券時報·數據寶華為自研的OLED驅動IC晶片實現了新突破,已經完成流片,今年可實現量產,OELD板塊今日漲停潮。華為自研驅動IC晶片獲突破,將實現量產在OLED面板領域,包括三星、LG等韓國企業幾乎佔據主導地位。在OLED面板依賴的驅動IC晶片,也由韓企把控市場,目前驅動IC晶片市場前三位企業都來自韓國,其中僅三星一家獨佔75%的份額,其次是Magnachip,佔據20%。
  • 28nm晶片國內產業鏈2年內有望成熟 2020國產晶片市場發展前景趨勢...
    28nm晶片國內產業鏈2年內有望成熟,在巨大外部壓力下,自力更生、構建國產化的半導體產業鏈成為必然。近來有消息稱上海微電子即將於2021年交付首臺國產的28nm光刻機。
  • 蘋果、華為、高通...無線耳機晶片混戰已打響
    原標題:蘋果、華為、高通......無線耳機晶片混戰已打響  文章來自微信公眾號:智東西(ID:zhidxcom),原標題《一年賣上億臺,比手機還賺錢!TWS耳機背後15家晶片公司混戰》,作者:韋世瑋,題圖來自:Engadget  我們將時針撥回三年前九月的一個秋天。  那一日,蘋果秋季新品發布會如約而至。
  • 北鬥28nm晶片已量產
    據冉承其介紹,來自400多家單位的30餘萬科技人員已攻剋星間鏈路、高精度原子鐘等160餘項關鍵核心技術,突破500餘種器部件國產化研製,實現北鬥三號衛星核心器部件國產化率100%。2.北鬥28nm晶片已量產在核心晶片部分,北鬥系統28nm工藝晶片已經量產,22nm工藝晶片即將量產。
  • 關鍵時刻,國產晶圓代工巨頭鼎力相助,華為晶片迎來新希望
    關鍵時刻,國產晶圓代工巨頭鼎力相助,華為晶片迎來新希望5月15日,美國商務部宣布加強出口管制,要求臺積電9月15之後不得為華為代工晶片。8月17日,美國商務部工業和安全局(BIS)宣布全新「升級版」的華為禁令,全面封殺華為向第三方採購晶片,先是聯發科,後有消息傳出三星和SK海力士在9月15號無法為華為提供晶片。一旦晶片被斷供,對於華為會造成很大的影響。9月15日是華為晶片全面「斷供」的日子。雖然華為儲備了一些晶片,可以堅持一段時間,用完以後,華為將面臨無芯可用的局面。
  • 2020中國十大最值得期待的晶片設計公司!
    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當前我國最值得期待的十大晶片設計公司。1、華為海思海思已成長為中國第一、全球前五的IC設計公司,是首個將5G無線晶片組商業化以促進5G行業發展的公司。海思旗下晶片共有五大系列,分別是用於智慧型手機的家喻戶曉的麒麟CPU晶片、用於數據中心的鯤鵬系列伺服器CPU晶片、用於人工智慧的場景AI晶片組昇騰系列SOC、用於4G及5G連接晶片(基站晶片天罡、終端晶片巴龍)以及其他專用的視頻監控、機頂盒、智能電視、物聯網等晶片。海思自研的基於ARM架構的高性能麒麟CPU晶片,一舉奠定了華為手機在全球高端手機市場的王者地位。
  • 英唐智控成功收購先鋒微技術,自有光刻機可為華為代工模擬晶片?
    根據公告顯示,先鋒微技術成立於2003年,其前身可追溯至母公司先鋒集團於1977年成立的半導體實驗室,專注於光碟設備和圖像處理的模擬IC和數字IC產品的研發生產,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包括光電集成電路、光學傳感器、顯示屏驅動IC、車載IC、MEMS鏡在內的主要產品,並提供MBE以及晶圓代工服務。
  • 【回顧】戴輝:華為的晶片事業是如何起家的?
    如果使用大家都用的通用晶片,產品就會陷入價格戰的汪洋大海中。要生猛甩開競爭對手,只能開發自己的晶片。大徐首先在PAL16可編程器件上設計自己的電路,在實際應用中驗證,如果有問題還可以修改。等到成熟之後,再將可編程器件上的方案,委託一家擁有EDA能力的香港公司設計成ASIC晶片後,去德州儀器(TI)進行流片和生產。代價是不菲的,一次性的工程費用就要幾萬美元。
  • 全球屏幕驅動晶片現狀大曝光!韓國廠商壟斷:國產屏依舊依靠進口
    ,國內屏幕驅動晶片有超過95%依靠進口,國產屏幕驅動晶片自給率不足5%;而根據行業統計數據顯示,在OLED屏幕驅動晶片領域中,韓國三星電子佔據了全球超50%+市場份額,而另一家韓國巨頭Magana Chip,也佔到了全球近33%市場份額,僅這兩家韓國公司就佔了近88%市場份額,整個韓國廠商整體佔了90%以上的份額,這也意味著我國屏幕驅動晶片嚴重依賴於韓國廠商。
  • 華為繞開美國生產晶片的成功機率有多大?
    KGSednc信達電子分析師方競解讀稱,對軟體影響相對有限,由於美國EDA公司在去年已和華為停止了合作,並切斷了升級,現在海思在採用老版本EDA做產品設計,不受限制。同時華為前期和意法半導體的晶片設計合作,也一定程度上可以通過外包方式,解決EDA難題。
  • 如何從一顆沙子變成晶片:談 談華為功臣麒麟晶片發展史
    已赴任歐洲片區總裁的徐文偉還兼任了海思總裁一職,參與戰略決策,並從市場角度提需求。海思的具體工作由何庭波和艾偉負責,何庭波後來成為了海思的負責人,艾偉則分管Marketing。 2004年成立時主要是做一些行業用晶片,用於配套網絡和視頻應用。並沒有進入智慧型手機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