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嶽良:在科學史上留下屬於中國學者的理論

2020-09-04 科學網

作者:韓揚眉

太空浩渺深邃,驅動其誕生、演化、膨脹的隱秘「暗」物質與能量長什麼樣?萬物繁複多變,是否有一種統一而「簡潔」的理論和模型解釋所有現象?宇宙留下「時空漣漪」,如何捕捉這美妙卻微弱的信息?

宇宙圖景幽深、神秘,卻讓人如痴如醉。這便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吳嶽良面前的物理世界。

「宇宙充滿未解之謎,吸引著我不斷思考,挑戰自我、探索未知。」近40年來,吳嶽良「仰觀宇宙之廣大,俯探學問之前沿」,努力做出世界一流的物理學研究。

大工程,探索「隱秘的美好」

近百年來,人類對宇宙的認識取得了巨大的進步。然而,仍有無數的謎團尚未揭開。

其中,暗物質、暗能量被認為是21世紀現代物理學和天文學天空中的「兩朵烏雲」。「它們是本世紀物理學中最大的科學問題,揭開這兩大謎團,將帶來一場新的物理學革命。」吳嶽良告訴《中國科學報》

物質粒子是宇宙的基本構成之一。通俗來說,暗物質就是既不發射光,也不吸收和反射光的物質;暗能量即驅動宇宙運動的一種「神秘」能量,兩者都不可被基於電磁波的現有技術直接觀測或檢測到。但事實上,逐漸累積的大量天文觀測數據通過引力效應表明了大量暗物質暗能量的存在,且成為了宇宙的主要組分,約佔百分之九十五以上。

尋找暗物質、研究暗能量的本質,將對物質、時空和宇宙的起源等基本問題有更深的認識,這也成為國際物理學和天文學界研究的熱點。

10年前,吳嶽良作為「暗物質、暗能量的理論研究及實驗預研」首席科學家,凝聚國內相關優勢力量向「兩朵烏雲」發起挑戰。經過10年的艱苦探索,研究團隊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成果。比如:在我國暗物質實驗探測方面,從無到有形成了地下到空間的直接和間接暗物質探測兩個大平臺,突破了一系列關鍵探測技術;在理論研究方面,提出了解釋暗物質的模型和機制,極大推動了實驗的開展。在這個過程中,我國暗物質的研究力量逐漸建立並愈發強大。

「通過項目研究,促進了我國暗物質理論與實驗研究的結合。暗物質暗能量是在探索未知,在某種意義上,我們與國外同時起步,如今也處在同樣有競爭力的水平上。」吳嶽良對10年來的進步感到欣慰而滿意。

在科學家苦苦追尋暗物質暗能量的蹤跡與奧秘之時,「引力波」被捕捉到了,這給了科學家們極大的鼓舞。

2016年,美國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宣布探測到了雙黑洞合併事件的引力波,同年,中科院也對外披露了我國引力波空間探測計劃——「太極計劃」。該計劃可追溯到2008年——在中科院的支持下,胡文瑞院士組織我國科學家對其論證,且在2012年由吳嶽良代表中國空間引力波探測工作組在歐空局eLISA首次聯盟會議上報告該計劃。

按計劃,我國將在2033年前發射引力波探測衛星組,進行中低頻波段引力波的直接探測。吳嶽良再次挑起重擔,擔任「太極計劃」的首席科學家。

吳嶽良表示,「當前我們觀察到的宇宙現象依賴於電磁相互作用,引力波是另外一種探測手段,而空間引力波探測則可以看到更廣、更深的宇宙信息和天體現象,包括暗物質暗能量、宇宙早期形成與演化等。」

2019年12月25日,我國首顆空間引力波探測技術實驗衛星「太極一號」在歷經4個月嚴格測試和實驗後,各項功能、性能指標滿足研製總要求,在軌測試實驗取得成功。

「這是科學院有史以來,在空間探測技術難度如此大的情況下,依然在1年之內建成並完成目標的科學衛星。我作為參與者和推動者,感到欣喜和滿意。」吳嶽良說,目前,太極一號在軌驗證的各項技術指標超過任務預期目標,他們正積極籌備太極二號的雙星實驗。

但吳嶽良深知,空間引力波探測技術是當前人類所掌握的精密測量和控制技術的「極限」,未來挑戰巨大。

至今,在吳嶽良的辦公室,粘貼著一張寫滿密密麻麻行程的「太極一號」計劃的時間表,旁邊是一張有著他的籤名的「軍令狀」。「我們希望以國際合作競爭的方式,共同突破關鍵技術,趕上國際水平。」吳嶽良爽朗的笑聲中充滿了對未來的堅定和信心。

純理論:追尋「大一統」的簡潔美

「理論物理只有世界第一,沒有第二。」在吳嶽良心中,導師周光召先生的這句話是自己科學研究路上的指路明燈。他努力創造一套屬於中國學者提出的、被國際所認可的物理學新理論新概念。

歷經20多年的堅持,吳嶽良於2018年在揭秘愛因斯坦統一場論的研究中取得突破——創建了超統一場論。

吳嶽良說,自1915年愛因斯坦創立廣義相對論以來,構建一套能夠統一描述自然界已知基本相互作用的理論,是所有理論物理學家所追求的夢想。愛因斯坦花費了其後半生幾乎所有的時間探尋統一場論。

追尋大一統的簡潔之美,也是吳嶽良的夢想。

1996年,吳嶽良回國後與周光召開始共同研究大一統理論。次年,他們在《中國科學》雜誌上發表了題為《對所有基本力的一種可能的大統一模型》的研究論文,這是他們最初的想法。

20多年來,除卻必要的行政事務,吳嶽良無時無刻不在思考著這些問題,「做理論物理研究有個好處,就是隨時隨地可以開始工作,早上醒來、走在路上都可以思考。」吳嶽良說。

吳嶽良提出了超統一場論,引起國際同行廣泛關注。其涉及對時空觀念、幾何觀念和宇宙觀念以及物質觀念和能量觀念的重新認識,將為探索終極統一理論打開一扇新窗口。

他解釋說,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認為「引力是彎曲時空的表現」,而他要拋開彎曲時空的概念,直接在平坦時空中引入引力場作為量子場,並在這個場中將「引力、電磁力、強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這4種基本相互作用進行統一的描述。

挑戰與眾不同的理論,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吳嶽良看來,興趣、熱愛、堅持與不斷思考,是支撐他研究不斷取得突破的重要因素。

「儘管在上個世紀有國外科學家提出相關的統一理論,但我們至少有屬於自己提出的既在理論上自洽又與現有實驗一致且有新的理論預言的理論,但理論最終都需要經過實驗來檢驗。」吳嶽良說。

作為理論物理學家,吳嶽良對理論物理有著深刻地理解。他堅信,物理一定是簡單的,規律一定是簡潔的。「把所有物理現象通過嚴密的數學邏輯推理,總結抽象成一個最具有普遍意義和規律的理論,例如眾所周知的量子理論、相對論、牛頓理論等,從而可應用至各個方面。這也是中科院專門成立理論物理所的初衷和使命。」

謝恩師:承襲先賢做一流學問

對吳嶽良來說,父親指引他走上了理論物理之路。「父親告訴我,要做最前沿的工作,要找最好的導師。我覺得理論物理的魅力在於探索未知,具有前沿性和很大挑戰性。」這是吳嶽良選擇理論物理的初衷。

而在之後近40年的科研人生中,中國科學院院士、「兩彈一星」元勳周光召是他的「領路人」。

1982年,吳嶽良考入周光召門下作碩士生和博士生。他說,導師的言傳身教,在自己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形成上,都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周先生的一生與國家的需要緊密結合,他希望為國奉獻的傳統在年輕人中傳承。」吳嶽良回憶說,「這也是從彭先生那裡傳承下來的,彭先生當時回國的時候就說『回國不需要理由,不回國才需要理由』」。

1986年,吳嶽良即將博士畢業並計劃到國外開展博士後研究,周光召問他,「你將來『翅膀硬了』,可能會面臨很多選擇,但一旦國家需要你做出某種選擇時,你是否能服從國家需要、回來服務國家?」

吳嶽良給出了肯定的答案。在美國、德國從事科研的近10年裡,他與周光召始終保持著聯繫。只要周光召出訪到吳嶽良所從事科學研究的國家,他們定會約上見面,他向吳嶽良介紹國內科技的發展,而吳嶽良也會嚮導師匯報近況和研究進展。

1996年,在周光召的召喚下,吳嶽良回國從事科學研究,也就是從那時起,他與導師合作開啟了超統一理論的研究工作。

在科研工作中,周光召敢於挑戰權威的特點對吳嶽良產生了深遠影響,幫助他度過「至暗時刻」。

「理論物理研究是一個否定之否定的過程,需要不斷否定自己,最終找到一個比較肯定的答案,但否定自己容易,否定別人,尤其是權威是十分困難的。」吳嶽良說。

1993年前後,吳嶽良正在進行「正反粒子變換和左右宇稱反演聯合對稱性(CP)破壞和第六個基本粒子頂夸克性質」的研究,他對頂夸克質量的理論估算與歐洲核子中心早期一個有誤的實驗結果不一致。此外,他還提出了一個簡單理論模型(包含粒子物理標準模型CP破壞機制在內的四類CP破壞源)。然而,由於這類模型被研究了二十多年,很多人認為不可能還有這麼重要的理論結論沒有被發現,由此,他的研究論文也「自然」被美國的頂尖期刊拒稿數次。

那時,吳嶽良在作博士後,別人一年都發表幾篇甚至十幾篇論文,而他在那一年只寫一篇文章就為了認識這個問題。「壓力的確很大。」他坦承。

吳嶽良想到導師在面對權威質疑時不迷信、獨立思考的經歷和教導,下定決心用了半年多的時間調研了過去所有的相關研究,並撰寫了近80頁的長文來證明模型的自洽性,最後的研究結果連續發表在美國《物理評論快報》上,該模型後來被國際同行專家稱為模型Ⅲ2HDM。

此外,周光召善於從事物的第一性考慮複雜問題的思考方式、對科研的執著等也使得吳嶽良獲益良多。導師的精神與理念,吳嶽良將其傳承至他的後輩學生之中。

育人才:做真正原創的研究

對於理論物理所研究員周宇峰來說,導師吳嶽良教會他最多的便是獨立思考能力。1999年他考入理論物理所,成為吳嶽良的博士研究生。

「在做博士期間,吳老師就特別強調獨立思考能力,在對某個問題進行大量的調研後,形成自己的想法和判斷,只有這樣才能做出有高度的原創性工作。」周宇峰告訴《中國科學報》,吳老師不輕易盲從他人、甘做「冷板凳」的精神讓自己受益匪淺。

如今,周宇峰也不斷挑戰難題、新題,與導師亦師亦友,協同合作。他已成為暗物質理論、超出標準模型的新物理等方向的專家,提出了數個具有原創性的相互作用機制、計算方法和暗物質理論模型。

而劉金巖走了一條與師兄師姐不同的發展之路。2010年,她成為吳嶽良門下粒子物理專業的博士研究生,現為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知史以明鑑,查古以至今。她告訴《中國科學報》,周光召先生曾提出,中國理論物理學應有自己史學研究,不能斷代,導師吳嶽良將此願望記在了心裡。

在劉金巖即將博士畢業時,導師問她是否對物理學史感興趣,因得知自然科學史所非常希望有理論物理背景,特別是量子力學和量子場論方面基礎的青年人才加入,而喜歡歷史的她回答「非常願意」。在吳嶽良的建議下,劉金巖進入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所,投身至中國物理學史的研究。

「受過粒子物理學專業訓練,也使我在歷史研究中更加得心應手。」劉金巖說。

當前,國際物理學研究競爭日趨激烈。「我們到了不應再跟蹤,而是做真正原始創新工作的時候了。」吳嶽良說。

但他同時也深感,當前由於涉及高能量和高強度及高精度的大型前沿實驗進展放慢,理論物理發展也相對變得緩慢,但從另一方面來看這給我國理論物理學家提供了一個深入思考和研究並做出原創性科研成果的機遇。而國內的科研環境並不太利於基礎研究,尤其像理論物理這樣的純基礎研究,需要改革科研評價體制、營造開放交流的氛圍,以及長期穩定的支持,讓基礎研究的科研人員有興趣、熱愛,驅動其做原創研究。

「不得不承認,科學史上留下來的經典理論大多由國外科學家發現創立的。我們要成為科技強國,必須要培養年輕人才,做出能在科學史上留得下來的中國科學家創立的理論,為世界科學發展貢獻一份力量。」吳嶽良堅定地說。

吳嶽良院士

彭桓武(左)、周光召(中)、吳嶽良(右)師生三代 (中科院理論物理所供圖)

相關焦點

  • 吳嶽良:在科學史上留下屬於中國學者的理論—新聞—科學網
    萬物繁複多變,是否有一種統一而「簡潔」的理論和模型解釋所有現象?宇宙留下「時空漣漪」,如何捕捉這美妙卻微弱的信息? 宇宙圖景幽深、神秘,卻讓人如痴如醉。這便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吳嶽良面前的物理世界。 「宇宙充滿未解之謎,吸引著我不斷思考,挑戰自我、探索未知。」近40年來,吳嶽良「仰觀宇宙之廣大,俯探學問之前沿」,努力做出世界一流的物理學研究。
  • 中國科學家吳嶽良發表物理學終極理論論文,為愛因斯坦之謎打開新窗口
    該理論受相對論性狄拉克旋量理論、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楊-米爾斯規範理論和大統一理論的啟發,並基於吳嶽良前期發展的引力量子場論的研究成果,為揭示愛因斯坦統一場論理念中的不解之謎,探索終極統一理論打開了一扇新窗口。
  • 吳嶽良院士:中科院正在啟動「太極二號」雙星計劃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福州9月18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在今天舉行的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空間引力波探測「太極計劃」首席科學家吳嶽良透露,在中科院戰略性先導專項已實施的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第一步「太極一號」的基礎上,中科院正按規劃路線圖啟動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第二步
  • 胡文瑞 吳嶽良領銜「太極計劃」(圖)
    目前已形成中科院院士胡文瑞(左)、吳嶽良為首席科學家的「空間太極計劃」工作組。按照其中的一個方案,中國在2033年前後將發射三顆衛星組成的引力波探測星組。
  • 中國經驗推動哲學社會科學理論發展
    在歷史上,中國曾創造過輝煌的古代文明,並留下大量對人類社會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富含高度智慧的典籍。但西方在現代化和現代社會科學理論方面起步較早,因而在現代社會的人文性思考和社科性研究等方面積累了不少理論成果。但由於西方哲學社會科學理論更多是對其自身社會發展過程的實踐經驗的總結與提升,因而其在認識和實踐方面不可避免地具有局限性。
  • 為什麼中國理論物理學發展緩慢而日本頻獲諾獎?| 科學春秋
    文章列出了53篇國內物理學工作者在歐美等國雜誌上發表的論文題目及作者,其中僅有燕京大學物理系英人班威廉(William Band)的一篇討論協和物理場的論文屬於理論物理;文章也列出了在《中國物理學報》等國內刊物上發表的55篇論文,其中除了周培源一篇介紹膨脹宇宙論和束星北一篇討論萬有引力的論文外,餘者也都不屬於理論物理[1]。
  • 中科院卡弗裡理論物理研究所/理論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
    會議現場11月24日,「中國科學院卡弗裡理論物理研究所(KITPC)/理論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SKLTP)拓展項目研討會」在理論物理研究所召開。14位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人民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理論物理所、中科院研究生院、晨興數學中心等高校和研究所的代表和27位來自人大附中、清華附中、北京四中等十五所中學以及來自北京青少年科技俱樂部、東城區科技館的老師們參加了研討會。大家各抒己見,展開了熱烈的討論。研討會由理論物理所副所長陳曉松主持。
  • 「嫦娥五號」預計年底前發射,有望實現我國航天史上四個「首次」
    中國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於登雲在此間舉行的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上說,我國探月工程穩步推進,預計今年底之前發射「嫦娥五號」,實現月球區域軟著陸及採樣返回。於登雲說,嫦娥五號有望實現我國航天史上的四個「首次」:首次在月球表面自動採樣,首次從月面起飛,首次在38萬公裡外的月球軌道上進行無人交會對接,首次帶著月壤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展望未來,嫦娥六號計劃在月球南極進行採樣返回。嫦娥七號計劃開展月球南極資源詳查,對月球的地形地貌、物質成分、空間環境進行綜合探測任務。
  • 霍金留下了哪些著名理論和成就
    霍金留下了哪些著名理論和成就 致敬,霍金!儘管年齡上大我幾輪且身處不同國度,但我們似乎在很多觀點上有精神上的暗合。欽佩您那種敢於挑戰傳統的無畏精神,一直像燈塔一樣帶來光明並暗中給我力量。    霍金是即愛因斯坦以後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他的理論震驚世界,也為世界的發展留下巨大的寶貴財富。 世界級頂尖雜誌《天文學》對他有這樣的評價:「當20世紀物理學的成就被客觀地承認時,史蒂芬·霍金的成就將被大書特書地載入科學史冊。」
  • 【中國新聞網】周光召從事科學事業65周年研討會舉行 楊振寧李政道...
    光召兄有大才,是世界著名理論物理學家,幾十年來,光召兄和我共建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搭建國際科學交流平臺、基礎科學研究基地,為祖國培養了諸多基礎科學人才。」  他認為,周光召在科學、教育、人文社會等諸多領域取得的卓越成就,為祖國的建設,尤其是在科技、教育事業做出的傑出貢獻,「很值得我們學習與銘記」。
  • 諾貝爾獎獲得者特霍夫特教授訪問理論物理所
    8月6日上午,應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的邀請,世界著名理論物理學家、199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荷蘭皇家科學院院士特霍夫特教授在理論物理所「前沿科學論壇」上作了題為「Waiting for the Higgs Particle Scalar Fields in Physics期待中的希格斯粒子:物理學中的標量場」的報告。
  • 為什麼科學理論需要證偽?
    為什麼科學理論需要證偽?可是到現在為止,對於「科學」概念還是沒有一個公認的定義。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學者,對「科學」有著各不相同的理解和解釋。在大多數人認為,科學是一個建立在可檢驗的解釋和對客觀事物的形式、組織等進行預測的有序知識體系,是已系統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識。
  • 「973」計劃項目「暗物質、暗能量的理論研究及實驗預研」啟動
    根據愛因斯坦引力理論和目前關於宇宙加速膨脹的天文觀測,暗物質、暗能量與宇宙將來的演化密切相關,通過暗物質、暗能量的研究,人類對物質、時空和宇宙的起源等基本問題將會有更深的認識。為此,2009年,科技部批准「暗物質、暗能量的理論研究和實驗預研」項目,中科院多個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學、中國原子能科學院等多家科研單位參與其中。
  • 科學巨匠楊振寧對中國有大貢獻,除科學理論,還有一份救人名單
    之後的楊振寧就讀於美國芝加哥大學深造,並獲得博士學位,便開始了與李政道的合作之路,在與李政道合作時,提出了宇稱不守恆理論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同時他倆也是最早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之後二人各奔東西,楊振寧加入美國國籍,但在他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時,他仍舊是中國公民。
  • 夏登山、邵有學:中國翻譯史上的「李約瑟之謎」
    本文來源:《中國外語》2013年第3期,第94-99頁 轉自:大民說英語(有質量的公眾號,深致謝意) 摘要:與翻譯史上繁榮發達的實踐傳統形成鮮明對比,我國傳統的翻譯家對翻譯的理論思考相當匱乏,也沒有形成翻譯理論的學術流派。
  • 後來學者錯誤理解了愛因斯坦相對論!114年了科學被時間理論阻止!
    愛因斯坦發表相對論已經114年了,很多科學界人士在擔憂,如果科學再無重大突破,不止科學,全世界經濟也就受到嚴重製約,如今特別期盼有重大的能夠突破性的理論。由於現有理論無法解釋此現象且與最大光速理論相衝突,不只是物理學界,還包括生物學、哲學等學科都對此感到困惑,很多頂級的學者甚至把此引向了宗教。甚至多名學者提出了違背自然科學的一些觀點:以此懷疑真實世界是否存在?歷史驚人的地重演:牛頓當年無法用科學理論闡釋第一推動力來自哪裡?只好歸於上帝。
  • 理論物理學家詳解:「悟空」的發現意味著什麼
    光明日報記者 齊芳  北京時間11月30日凌晨2時,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了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的首篇科學論文。其最重要的發現就是首次直接測量到了電子宇宙射線能譜在1TeV處的「拐折」,並發現在1.4TeV處存在能譜精細結構的跡象。那麼,這些發現意味著什麼?這問題需要理論物理學家來解答。
  • 中國物理學會2005年秋季學術會議在漢圓滿落幕
    中國物理學會2005秋季學術會議於9月18~20日在武漢召開。該會議作為「世界物理年」的重要學術活動,由中國物理學會主辦,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和武漢大學共同承辦。會議匯聚了全國物理學界近千名學者,還特別邀請了歐洲物理學會主席以及部分海外華人物理學家參加。
  • 學者孫作東推翻生命科學經典理論霍奇金的「離子學說」
    K+通道「摺紙風車」模型的建立,經歷了實踐—理論—再實踐—再理論的推演過程。應用「摺紙風車」模型原理,已經合理地闡釋了神經纖維細胞與心肌細胞動作電位發生的全過程,因此得出的核心觀點與傳統理論離子學說背道而馳,即:細胞動作電位下降相,由K+內流所主導。離子學說則認為,細胞動作電位下降相,由K+外流所主導。
  • 中國歷史上科學最輝煌的時代:一個科學巨人,三大改變世界的發明
    如果你問我,中國歷史上科學成就最輝煌的是哪個時代?我會樂意的告訴你是宋朝。 宋代,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發展史上最輝煌的歷史時期。10至13世紀的兩宋時期是中國古代科技史的黃金時代,當時的科學水平是西方所望塵莫及。對於兩宋的科學成就,我們可以用兩個數字來說:1個科學巨人,3大改變世界的發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