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發展的勝利樣本:轉變觀念,築牢綠色發展根基

2021-01-08 齊魯壹點

深秋時節,芳草如茵,層林盡染,鏡湖疊翠,南二路景觀大道上的廣利河森林溼地公園如詩如畫,成為東營市民休閒遊玩的網紅「打卡」地。 在這一片遊人如織的綠色海洋裡,掩映其間、時時閃現的「勝利紅」格外吸睛養眼。 很多遊人沒有想到,就在這綠樹掩映、湖光水色間藏著一個年產10.4萬噸的油田採油管理區:中國石化勝利油田現河採油廠六戶採油管理區。油井變油「景」 每天清晨,伴著鳥鳴,呼吸著新鮮空氣,現河採油廠六戶採油管理區辛154注採站巡井工張鳳霞和同事們,走在曲徑通幽、潔淨的巡井路上,置身天然氧吧,開啟了一天的工作。 「能在這兒工作,真是一種幸福。」這不僅是張鳳霞的切身體會,很多來過的人都會有這樣的感慨。 然而幸福和責任總是相伴而生,令人羨慕的美麗背後總有一個艱辛的過程。 「2015年以前,這裡可不是這個樣子。那時候,一片荒原,雜草叢生,一到春秋季節,風沙很大,雨天泥濘難行。」在這裡工作了26年的張鳳霞已經習慣了當時的工作節奏和工作環境。 2015年,東營市涵養城南鹽鹼荒地,打造天藍碧水淨土大空間大溼地「城市會客廳」。由於六戶油區與規劃中的溼地景區相重疊,這張東營市為「美麗中國」遞上的「生態名片」,也成了勝利油田要交出的一張「綠色考卷」。 「公園建設對我們的生產提出了很多苛刻要求。」回憶起建園初期,張鳳霞說,「連光杆有油汙都不行,當時我們想,環境保護是重要,但採油單位哪有沒有油的,要求這麼高不現實,對生產能有啥用?」 「標準太細太高,大家思想觀念上不是那麼容易接受。」面對員工的埋怨,六戶採油管理區黨委書記馬小偉很理解。 當時,全部管線都要遷建,是管理區面臨的第一道難題,並且管線厚度要由4毫米增加到8毫米,一次性投入達280萬元,相當於更換3次普通管線。 「真是捨不得!」馬小偉感到揪心。這筆額外成本,對於用一顆螺絲釘都要精打細算的六戶採油管理區來說壓力太大。 「一定要算大帳、算長遠帳、算整體帳、算綜合帳」,習近平總書記論述生態文明的點睛之語就是破題之道。 舉棋不定的六戶採油管理區擊鼓落錘。萬米新管線全部遷建完畢,效益也隨即立竿見影地顯現。 「以前是修修補補管三年,現在是更換一次用10年,原來15條管線至少一周穿孔兩次,自2016年更換以來從沒發生過穿孔。」馬小偉滿臉喜悅。 園區環保風險層層降級,員工勞動強度直線下降,油田運行時率逐步提升,這筆以往看似多掏的「冤枉錢」,實則是一筆最划算的「效益帳」。標準高了工作量反而小了 管網的更新,設備的優化,流程的調整,減少了管線穿孔和汙染治理工作量,環境也有了很大改善,這一切讓員工開始認同這個他們當初理解不了的「綠色生產」。 與此同時,他們通過送班會、宣傳欄等各種形式,不斷地給每一名幹部員工傳播綠色企業創建理念,制定了《綠色環保10條行為規範》,從管理區到基層班站,每個崗位都有自己的責任清單。 「通過精心維護,環境好了,工作量反而小了。」 張鳳霞和同事們像發現了新大陸一樣欣喜。 「環境越來越好,就越是發自內心地想去愛護它保護它。」綠色企業創建讓大家逐步嘗到甜頭,當堅持成為習慣,埋怨的聲音漸漸消失,良性循環開始顯現。 觀念轉到位了,方向就對了;措施落實了,路子也就順了。新型抽油機告別了噪音;新發明的接油盒杜絕了原油落地;新上的套管氣回收裝置消除了廢氣上天…… 這些「生態綠」把張鳳霞和同事們身上的「勝利紅」映襯得愈發鮮豔靚麗。 綠色意識根植員工內心,轉化為每個人的行動自覺。每天見到再小的垃圾都會馬上撿起來,大家從一開始覺得太誇張,到現在成為一種習慣。 這種高標準的習慣已經融入工作的方方面面,更多的諸如電氣焊焊頭節約、焊芯不落地的細節也開始被關注。 「以前沒建溼地公園的時候,我們可能只是普通管理區,現在成了人人嚮往的綠色花園。」員工們的獲得感、自豪感油然而生。這是綠色油田的樣子 「原來我們的採油單位可以建得那麼美!」隨著「綠色六戶」品牌聲名遠播,不僅吸引了大批市民前來旅遊觀光,越來越多兄弟單位也到這裡學習取經,「這種工作的高標準必須學到位」。 「捨不得這個環境,能為這片綠色儘自己的力量,再辛苦也願意。」採油工張悅主動放棄了去機關工作的機會。 「置身於美景之中,呼吸著新鮮空氣,高標準要求提升了質量和效益,讓腰包鼓起來了,與這種獲得感同時而來的是員工的幸福感。」馬小偉說。 整個六戶管理區,是油田綠色企業創建的一個縮影。2018年6月26日,油田印發《勝利油田綠色企業行動實施方案》,2019年出臺《勝利油田綠色企業行動計劃實施方案(修訂版)》,並將原計劃2020年完成的綠色企業創建目標提前到今年完成,覆蓋所有單位。勝利油田安全環保質量管理部能源環境辦公室副主任李增強介紹,油田在推進綠色企業創建過程中,將綠色理念作為重中之重,通過六戶管理區這樣一個樣板告訴大家,油田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綠色發展,員工對美好生活的願景和訴求在工作中得到很好體現。 李增強說,在綠色企業創建過程中,基層力量無窮,他們有很多可圈可點的做法,比如環保船型圍堰的推廣、快速修井工藝技術的應用等,充分展現了基層員工參與綠色企業創建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標杆正在擴展為標準,示範正在成為規範。目前,越來越多「六戶管理區」在油田湧現出來。 「綠色象徵生機、活力,當內心充滿綠色的時候,不論現在還是將來,走到哪個崗位都會有幸福感。」這裡的講解員管麗感慨。齊魯晚報·齊魯壹點通訊員 勝網宣

相關焦點

  • 2020年9月時政熱點分析:保護生態環境 築牢發展根基
    2020年9月時政熱點分析:保護生態環境 築牢發展根基 2020-09-11 14:07:49| 中公教育 嫦娥一號升空,大興機場投入使用
  • 彭水為綠色發展築牢生態屏障
    近年來,彭水學好用好「兩山論」,走深走實「兩化路」,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深入推進「碧水」「藍天」「綠地」「田園」「寧靜」五大環保行動,切實轉變發展理念,積極推進法治建設,守住生態保護紅線,推動產業綠色轉型、綠色發展,紮實開展汙染防治攻堅戰,持續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不斷優化生態格局,切實為綠色發展築牢生態屏障。優化生態規劃管控體系。
  • 綠色發展鋪就巴山蜀水最美底色
    農家樂的一開一關,體現的是不同場景中同一個發展內涵——生態優先綠色發展。  五年來,我省堅定推進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推進大規模綠化全川行動,打響大氣、水、土壤汙染防治「三大戰役」,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不斷健全,一幅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美麗城鎮與美麗鄉村交相輝映、美麗山川與美麗人居有機融合的大美畫卷,在四川徐徐展開。
  • 堅持綠色發展,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即將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十四五」將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徵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增值自然資本,就是保護經濟社會發展的潛力和後勁。只有走綠色發展道路,促進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相互轉化,才能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關鍵是要處理好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關係。生態環境問題歸根結底是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問題,建立在過度資源消耗和環境汙染基礎上的增長是不可持續的。
  • 打造綠色新家園——中鋁西南鋁堅持綠色發展紀實
    原標題:打造綠色新家園——中鋁西南鋁堅持綠色發展紀實   陽光下的鋁城,樹木蔥鬱,生機盎然。
  • 葉冬娜: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綠色發展,就其要義來講,是要解決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綠色發展理念是新發展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並強調要「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 以創新引領北部生態發展區綠色發展
    廣東省委省政府最近印發的《關於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侷促進全省區域協調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推動北部生態發展區綠色發展」,為北部生態發展區發展指明了方向。   廣東省委省政府最近印發的《關於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侷促進全省區域協調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推動北部生態發展區綠色發展」,為北部生態發展區發展指明了方向。綠色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結合北部生態發展區發展實際,在科技、產業、金融、文化、制度等方面不斷創新,才能實現綠色發展。
  • 塞罕壩:生態文明建設範例(砥礪奮進的五年·綠色發展 綠色生活)
    塞罕壩55年滄桑巨變證明,只要有黨的堅強領導,我們就一定能夠凝心聚力謀發展,創造一個又一個人間綠色奇蹟。」塞罕壩林場擁抱新的歷史機遇,擔起新的歷史使命,成為轉變林業發展模式、建設生態涵養功能區的排頭兵。   毋庸諱言,當初興建林場時,木材生產是一個重要任務,人們只有樸素的、初步的生態意識,種樹的重要目的是伐木取材,提供木材產品。現在,務林人有了更為自覺的生態文明意識和綠色發展理念,種樹的主要目的,是增林擴綠,提供生態產品。從樸素的生態意識到自覺的生態文明意識,這是一個重大的歷史變化。
  • 【砥礪奮進的五年·綠色發展 綠色生活】塞罕壩:生態文明建設範例
    塞罕壩55年滄桑巨變證明,只要有黨的堅強領導,我們就一定能夠凝心聚力謀發展,創造一個又一個人間綠色奇蹟。」  林場轉變發展模式,護林營林再寫華章  木材生產在減少、發展方式越來越綠,森林面積在增加、森林質量越來越好。林木按1米的株距排列,可以給地球系上12條漂亮的「綠絲巾」  盛世興林,澤被後世。  習近平總書記心目中森林的地位和作用有多重要,塞罕壩人覺得自己肩上的擔子就有多重,使命就有多光榮。
  • ...李龍強: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綠色發展體系-中國社會科學
    一、建設綠色發展體系需要多種方法手段的共同運用  構建綠色發展體系需要多方發力,多種方式手段共同發揮作用。首先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綠色發展的起始端實現綠色化,為綠色發展提供有利條件。發展循環經濟就是通過多次循環使用來提高資源的利用率,避免生產過程中的浪費現象,以不產生或少產生廢棄物為基準,以現存資源能源的使用為主,儘量減少新資源能源的開採;減少因生產而產生的廢棄物,或原來以廢棄物形式存在的物品現在轉變為可以重新利用的資源而進入生產領域,從而降低環境汙染。
  • 華中表面處理循環經濟產業園 打造綠色發展新樣本
    華中表面處理循環經濟產業園是荊州市招商引資的重大項目之一,也是荊州開發區實現產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平臺和載體。自2020年11月8號一期項目竣工以來,目前已籤訂意向入園企業25家。系列報導助推民營企業發展,助力疫後經濟重振,今天播出《華中表面處理循環經濟產業園,打造綠色發展新樣本。
  • 廣西紅樹林保護修復發展紀實:築牢海岸"綠色長城"
    2018年06月27日 07:14 來源:廣西新聞網-廣西日報 作者:袁 琳 覃聰穎 蔣琦莉 編輯:陳麗婕 築牢海岸「綠色長城」——廣西紅樹林保護修復發展紀實
  • 雲南:「三大舉措」推動綠色能源高質量發展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 記者劉穎報導 近日,雲南省能源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喬國新在雲南省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五周年新聞發布會上回答記者提問時介紹,2016年以來,雲南省能源局提高政治站位,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努力打好世界一流「綠色能源牌」。
  • 傳統產業綠色轉型任重道遠 綠色企業標準讓綠色發展有據可依
    2017中國綠色發展論壇現場  中國經濟網北京7月6日訊 為進一步凝聚企業的綠色發展共識,推動實體經濟的提質增效,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UNIDO)-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綠色產業平臺中國辦公室、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新華社中國財富傳媒集團、北京基金小鎮等多家機構,於7月6日在北京共同舉辦了主題為「金融助力綠色轉型」的2017中國綠色發展論壇。
  • 訪紅色印跡 謀綠色發展 | 「紅色記憶」到「綠色音符」之路
    推動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戰略。建設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是實施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2019年10月25日,國務院批覆成立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
  • 浙江省:溫嶺市港漁局召開新聞發布會加快推進水產養殖綠色發展
    出處:溫嶺市港航口岸        瀏覽量: 345 次 我要評論 11月26日,浙江省溫嶺市港航口岸和漁業管理局召開加快推進水產養殖綠色發展新聞發布會,介紹今後一段時期我市加快推進水產養殖綠色發展的工作情況
  • 經濟每月談: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和低碳發展
    正是因為科學技術進步,使我們綠色革命成為可能。比如現在新能源技術、節能環保技術、清潔生產技術、循環經濟技術都發展很快,這些技術的突破都為我們推動綠色發展成為可能。2012-11-30 10:20:32王玉慶: 最後講講關於我國的綠色發展。首先是觀念的轉變,這一點大家說得很多了,我這裡不展開說了。
  • 淅川:「紅色引擎」引領綠色發展
    淅川:「紅色引擎」引領綠色發展風雨洗徵程,回眸滿堂春。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脫貧攻堅成績顯著,水質保護有力有效,民生事業不斷改善,城鄉面貌煥然一新……「十三五」以來,淅川縣書寫了絢麗多彩的新篇章。成績的取得,得益於黨的建設全面加強,得益於廣大黨員幹部務實重幹,奮勇當先,基層黨組織凝聚力、戰鬥力得以充分發揮。
  • 綠色發展:達沃斯的關鍵詞
    近年來,中國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贏得了世界讚譽。「傾聽中國聲音」是本屆夏季達沃斯中外方嘉賓們的普遍願望,圍繞綠色發展這一話題,中方嘉賓在會上提供了中國方案。綠色是建設「一帶一路」的底色,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表示,中國願意以「一帶一路」倡議中的綠色發展經驗為全球化治理貢獻中國智慧。
  • 綠色運輸崛起厚植綠色發展基礎
    當今世界,綠色發展已經成為一個重要趨勢,綠色發展的理念越來越深入人心。特別在取得疫情防控阻擊戰重大戰略成果之後,我國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建立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中長期協調機制,從而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在這五個「更」中,實際都蘊含著綠色發展的內涵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