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個朋友是一個性價比主義者(這個名字是我取的),有用的事就會去做、去學,而且很認真,無用的就會放棄……
不管做什麼事都會說,「為什麼?這樣做是最好的選擇嗎?我再考慮一下……」小到買一件衣服、做一次飯,大到選擇男女朋友,都會如此……生活中不會做多餘的事情,家裡也沒有一件多餘的東西,每一個都物盡其用。嚴謹而高效。
身上無不透露出精緻、精準、精確……
我曾說他這麼會過日子,要是哪個女生嫁給他,會少操多少心,那該是多麼的幸福。
但我卻做不到他那樣,我雖然也喜歡精準的生活,卻總會做一些多餘的事。
所謂無用大概是對他人而言,對我自己來講,卻是很有意義的事。
比如除了自己的職業以外,我喜歡收集啤酒瓶,是那種帶有商標、圖案的國外啤酒瓶,形狀越奇怪越好,而且得是玻璃的,因為佔地方,總覺得像是在收破爛,老媽就曾扔掉了好幾次,然後我又出去一個一個找回來……
它的確也沒多大用處,但我就是喜歡啊,總覺得那些玻璃器皿的背後,隱藏著當地的製作工藝,審美方式,對我而言,那不是器皿,而是藝術。
在空閒的時候,我會讀讀書。
胡賽尼、馬可李維、茨威格、卡夫卡、路遙、東野圭吾……只要是有意思的作品,我都會想方設法去買、去借,情到深處時,還會不自量力的寫寫書評。
以此來抒發內心的情感。
有時候聽到一個好的故事,一段觸動內心深處的句子,還會寫寫東西。目前已經寫了七八個短篇,兩個長篇也正在努力中……
我一直覺得,有輸入,必會有輸出。如此,所讀才會更加牢固,才對得起曾經付出的那些時光、精力……
有段時間對日本歷史特別著迷,奈良時期、平安時代、室町幕府、江戶時代……從天照大神一直到明治維新,深入的了解其歷史人物、語言、文字、服飾、禮儀……才發現自己之前所謂的了解,是多麼淺陋,粗鄙。
也由此看到了另外一個世界,拓展了自己的內心,也開拓了自己認知、眼界。
我也喜歡做一些手工,尤其是家居飾品,自己親手做的東西,傾注了感情,會覺得它被賦予了靈魂,有了生命。
也會格外的珍惜。
除此之外,我還會收集一些郵票、糧票,記得小時候沒有電話,父親在外總會寄一些信件回家,我每次就會把信封留下,喜歡看著那一個個不同地點的郵戳、以及各種郵票,有風景類、戲曲類、人物類、建築類……小小的方寸之間,竟然有那麼多的類型、含義,這讓我特別驚奇。
而糧票則是家裡原本就存留的一批,後來又在朋友那裡兌換了一些。作為一種計劃經濟時代的特殊產物,還是蠻有意義的。
我不喜歡抽菸,不喜歡一群人喝酒,不喜歡一群人吵吵鬧鬧,卻喜歡推開無用的飯局。下雨天,在安靜的書房,自己倒一杯紅酒,細細的品味那酸澀而濃鬱的味道,呆呆的望著窗外陰暗的天空,聽著雨滴敲打樹葉的聲音……閉著眼睛,慢慢回想……
不知怎麼,我特別喜歡下雨天,溼潤的空氣吸入肺部,好像身體每一個細胞都被喚醒,充滿著活躍,沏人心脾。
除此之外,我還喜歡種一些花草,施肥、除草、澆水,看著它們昨天高了一公分,今天又多了一片葉子,一隻瓢蟲慢慢的爬上葉片,一隻小蜜蜂正在花瓣上授粉……
一天天、一點點的變化,總會讓我覺得生命是如此的神奇。
有時候受外界的影響,總會感覺到內心的浮躁,看著旁人的高效就會反思自己的不足,然後被裹挾著前進,這樣當然是一件好事,與人一起進步,是人生必要的成長。
但那些陶冶情操、提神自我無用的事情,也不可或缺吧!那些靜謐而自然的美好,帶給自己內心平和的,恰恰是出現在無用的事情。
但太過功利,總會讓我覺得少了點什麼,於是常常告訴家人不要來打擾我,然後一個人躲在自己的房間,聽著夜鶯之歌、奇異恩典……撫慰一下疲倦的靈魂。
梁文道先生說過「讀一些無用的書,做一些無用的事,花一些無用的時間,都是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個超越自己的機會,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變化,就是來自這種時刻。」
有時候總會覺得太忙、太累、沒有時間,有限的時間要用在有價值的事情上,而所謂的有價值的事,就是有用事。
可我覺得,給自己踩踩剎車,做點無用的事,才會讓那些有用的事,更為有用,也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