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師,我覺得可以設計一款基於物聯網的應用,通過冰箱和手機實時反饋物資儲存數據,城市管理者能利用這些數據更科學合理地安排物資儲備……
」
初次見到王文澤時,他正在為他的《疫情期間家庭物資儲備情況報告》提出新設想。這位五年級小學生,一談起科學創造,眼裡就儘是光彩。
撰寫《疫情期間家庭物資儲備情況報告》,是近日杭州市實驗外國語學校小學部五年級的一次家庭作業,老師們藉此機會想讓孩子們學習搜集資料的基本方法。
王文澤想到此次疫情來得突然,部分民眾沒來得及儲備足夠的物資,才有了搶購大米、口罩等生活物資的新聞。於是,他決定做一個家庭物資儲備情況的調查,並最終形成了完整的報告。
▲物資調查PBL
王文澤用了兩種方法進行調查:調查問卷和網絡視頻採訪。主要目的是想調研疫情期間民眾的物資儲備情況,其中,他最關心的是儲存物資的數量;購買物資的方式和購買頻次;是否存在食物浪費;會不會及時盤點物資;疫情時期和平時的物質儲備區別;以及農村家庭和城市在物資儲備這件事上的差異。
通過視頻通話,他採訪到9個同學家庭的物資儲備情況。調查問題,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A.家裡的物資有沒有緊缺的時候。
B.會不會盤點家裡的物資以及購買物資的頻次。
C.平時有沒有儲備物資的計劃,是怎麼計劃的。
D.通過什麼方式購買物資。
E.如果要做一份家庭物資儲備計劃,你會怎麼做?
根據數據分析,他得出的結論是:
「大部分民眾都有儲備物資的習慣,數量基本上能滿足一周的需求,但缺少盤點和管理物資的習慣。如果養成這個習慣,將可以減少物資浪費的現象發生,同時也可以應對特殊情況,不會因為缺乏物資而焦慮。我呼籲,不僅僅只有女性關注家庭生活物資問題,每個家庭成員都應該要關注和參與。」
▲王文澤獲得2019年杭州市錢塘新區
第一屆少年科學院小院士勳章
一份日常的回家作業,居然被這位五年級小學生整出了科研成果的感覺,鹿姐姐都有點不淡定了。
去學校一打聽,原來王文澤就是個科學迷,一些奇思妙想常常在他小小的腦袋瓜裡天馬行空。雖然才五年級,但發明創造已經成為了他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他將發明創造和所學知識巧妙結合,互相融合與借鑑,在科技創新等方面取得了優異的成果,經常被同學和老師手動點讚。
是誰,在守護孩子的「天馬行空」?
「兒子從小就喜歡自己動手『搞創作』。在杭實外的這5年,在學校的科技氛圍薰陶中,在STEAM課程的培養下,他接觸到了科學創作。」談到杭實外在科技方面對兒子的培養,王文澤爸爸的話語中充滿了認可,「學校濃厚的科技氛圍和美麗的蝴蝶園,在他小小的心裡種下了熱愛科學、熱愛探索的種子。」
▲製作蝴蝶標本
▲豆芽實驗
杭實外全面推進STEAM教育,讓孩子們從生活中學會發現、學會思考、學會創造,去詢問、去探求、去追索。通過研發36個指向單元拓展和工程技術為核心的STEAM活動,融合了科學探究、項目學習、問題解決的面向一至六年級全體學生的跨學科學習,彌補國家課程實施過程中科學核心素養中相關元素的缺失,更好的提升教學整體質量。面向全體學生,讓所有孩子參與、經歷、體驗拓展性課程後,帶上杭實外科學教育的獨特烙印與痕跡,能夠成為杭實外學子未來學習與生活中獨特的優勢。
學校擁有浙江省最大的校內溫室蝴蝶園,是集「觀(觀賞、觀察)」、「聽(音樂、意境)」、「探(實踐、動手、創新)」、「悟(啟蒙、拓展)」於一體的「Floating Garden(浮動花園)」。
學校結合蝴蝶園建設,開展「自然之蝶」課程實踐,六年時間裡每一個孩子每一年會圍繞蝴蝶園做一個PBL項目,涉及植物、動物、生態系統、空氣、溫室、環境與生存等方方面面的研究。如今蝴蝶園不僅成為孩子們探究自然奧秘的場所,也成為生態教育與生命教育的重要平臺。
▲杭實外校內溫室蝴蝶園
值得一提的是,杭實外擁有一支年輕充滿活力、敢於探索變革的科學教研組團隊,該教研組被評為錢塘新區優秀教研組。教研組以新課程改革為背景,以「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為核心,以先進理念為指導,在名師及團隊的協作下,在課題研究、教育教學、校本課程體系建設等方面,建樹頗豐。
▲胡健副校長和蝴蝶社團的孩子們
杭實外蝴蝶園建設創新項目《 「自然之蝶」課程的實踐與研究》被評為2018學年開發區優秀創新項目,連續兩年獲邀參加浙江省暨杭州市科技(科普)活動周開幕儀式。
近兩年,科學教研組人才輩出——
胡健老師主持的《蝴蝶園:小學跨學科學習空間的開發與實施》立項課題正在積極研究和開展之中;
饒正輝老師被聘為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小學科學教育研究中心教材審讀組和培訓專家組成員,他研發的《用於演示水蒸氣凝結現象的教具》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
顏珠娣老師獲杭州市一年級科學教學設計二等獎、開發區一年級教學設計二等獎,開發區課堂節的課堂教學評比第三名,錢塘新區線上教學優秀案例評比三等獎等;
陳琳勇老師獲杭州市小學科學論文評比二等獎;
楊迪娜老師主持開發的STEAM項目《嘰嘰喳喳》研究成果在2019年上海國際STEAM課程開發者大會中獲獎並榮獲錢塘新區中小學優秀STEM教育案例評比C類一等獎;
吳程麗老師獲開發區一年級教學設計三等獎、開發區《讓學習可見》教學設計評比三等獎;何佳晶老師獲錢塘新區線上教學優秀案例評比三等獎。
▲《嘰嘰喳喳》課題在2019上海國際STEAM課程開發者大會上獲獎
2019年,五年級一班任懌、王文澤、王星然、賀徐攀、張曉集、方成浩等6位同學的主題為《蝴蝶鱗粉的研究及仿生學應用》的研究課題榮獲由浙江省科技館科技學院(AST SPACE)和浙江省生物信息學學會(BSZP)舉辦的第三屆「AST杯」生物科學競賽的金獎和最佳創意獎。
▲《蝴蝶鱗粉的研究及仿生學應用》研究課題路演展示
科技社團打造孩子的科學「夢工廠」
機器人社團和編程社團是杭實外STEAM教育中的一個組成部分,能培養空間認知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三維空間想像能力、創造性思維拓展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等。
2019年11月7日,杭實外機器人社團成員陳博然、方宏濤、餘冉旭、周瑾瑜四位隊員組成的「徵戰FLL太空之旅」代表隊在杭州市中小學生科技節智慧機器人大賽中榮獲二等獎。
▲杭實外小將在杭州市中小學生科技節智慧機器人競賽中獲獎
杭實外小學部開設的機器人社團和編程社團,深受孩子們的歡迎。在日常學習中,老師們除了教授相關領域知識外,更多的是注重實踐、注重過程,讓孩子們享受知識積累的過程,以整合的方式認識世界的不同側面,從而培養他們技術實踐與創新能力。
2019年錢塘新區小學生科技節中,學校多名學生獲得Scratch趣味編程挑戰賽等比賽項目一、二、三等獎。
▲杭實外編程社團
杭實外的「模型社團」活動也有眾多粉絲:海模、車模、空模、建模等等,使學生在活動中動手又動腦,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努力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2017年開發區科技節比賽中,杭實外在多個項目中均有獲獎,並代表開發區參加杭州市科技節比賽。
其中3人獲杭州市科技節航海模型比賽一等獎,4人獲杭州市科技節航海模型比賽二等獎;3人榮獲杭州市陽光體育航海模型錦標賽遙控快艇接力賽第6名,1人獲杭州市科技節空模四旋翼無人機比賽二等獎,並考取無人機駕駛執照;1人獲杭州市科技節科普徵文比賽三等獎。在2019年開發區科技節比賽中,杭實外的電動紙飛機、橡筋動力直升機和風動力直線小車、「頭腦大爆炸」趣味科學實驗創新等比賽項目獲得一二三等獎。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就像「小創客」王文澤說的,「我希望能成為一個追求真理的人。」
杭實外細心呵護孩子們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培養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求知慾,在探索和實踐中學習科學知識,在親身體驗和經歷中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係,樂於與人合作,與環境和諧相處,為後繼的科學學習與其他學科的學習,為個性培養和全面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
﹀
﹀
編輯/製作:沈蒙和 戴欣怡
監製:王慧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