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分析洋流走向 稱東海黃海魚蝦不受輻射汙染

2020-11-24 搜狐網

  按計劃,日本從昨天起停止從福島第一核電站排放輻射性汙水入海,至此,總共約有1.15萬噸含低濃度放射物質的汙水被排入海中。

  雖然日本專家推測,福島第一核電站排入海水中的放射性物質,30年後才能擴散至整個太平洋,且濃度會變得非常低,不會對人體造成影響。但是,比鄰太平洋而居的上海市民心中疑慮仍然難除:先是經空氣擴散,繼而核汙水直接入海,身邊的這片海,還安全嗎?

  被汙染水體隨黑潮擴散

  不可能流入東海黃海

  日前,上海市水產學會和上海市漁業經濟研究會請來海洋捕撈、漁業資源、食品加工、漁政管理等方面的15位專家教授聯合研討,從日本東側的洋流、東黃海漁業資源分布和食品檢測等多方面,綜合判斷、分析日本福島核洩漏事故對國內海產品及海洋環境的影響。

  專家們普遍認為:我國東、黃海是西太平洋的邊緣海,與西太平洋之間被日本本島、琉球群島、臺灣島和菲律賓相隔,成為半封閉海,我國東、黃海的海水魚蝦類不會受汙染。

  上海海洋大學教授樂美龍認為:日本核汙水被排入日本東部沿海,此水域主要海流是黑潮洋流。黑潮是環北太平洋呈順時針方向流動——從赤道附近自東向西流,在菲律賓東海岸受阻後,沿菲律賓東側沿岸北上,通過臺灣東側,主流再沿琉球群島、日本東側轉向東北,沿阿留申群島南側,流向加拿大、美國西海岸至赤道附近轉向西,成為一個大循環。而另一個次要分支,則經琉球群島和日本本島之間進入東海,這股海流一支流經對馬島進入日本海,另一支轉向黃海,沿朝鮮半島西海岸流向黃海北部。從洋流的角度看,福島核電站洩漏或排出的核輻射汙染水體,主要被黑潮帶動向西北和東北太平洋一側擴散。

  況且日本沒有大型江河,其沿岸流也較弱。而西北太平洋的黑潮,又會與北冰洋南下的冷水——親潮形成水團、渦流等。因此,被核輻射汙染水體是不可能流入東、黃海,更不可能影響到在我國一側的東黃海海域和其漁業資源。

  嚴密檢測進口海產品

  食用魚蝦應明辨來源

  專家指出,棲息在東黃海的漁業資源的洄遊範圍,基本上只限於東黃海之內——如東、黃海典型的大黃魚、小黃魚、帶魚、中國對蝦、梭子蟹等,不會遊向日本東側的太平洋海域。同樣,處於日本東側的太平洋海域的魚、蝦、蟹,也不可能遊入東黃海。因此,處於我國海域內的海產品,不用擔心其受到核汙染。況且目前國內的大黃魚、蝦、蟹類是以養殖為主,更可放心食用。

  每年5月至11月,我國有200多艘遠洋魷釣漁船在日本東側的西北太平洋公海海域作業。其中,8月份前,作業漁場主要分布在西經水域,離福島相去甚遠,8月份後則主要在東經150°至165°之間,離福島核汙水排放區域至少300海裡以上,考慮到此時海水已較長時間稀釋汙染水體,初步判斷對該海域的魷魚影響不大。此外,8月至10月期間,還有6艘漁船在西北太平洋公海兼捕秋刀魚——建議這批遠洋漁船及時關註上述海域的水質狀況,返港時加強漁獲物的檢測。

  同時,我國每年從日本進口部分海產品,包括有秋刀魚、金槍魚和少量三文魚等。有資料顯示,上海每月從日本進口2噸三文魚供應200多家日式料理店,對此要加大監測力度。對來自日本的養殖海產品,要嚴格控制,每批必檢。9月份後,應嚴密檢測來自日本、韓國和中國臺灣的秋刀魚,因為秋刀魚漁期開始於8月。而現在市面上的秋刀魚,可放心食用。

  專家指出,我國目前尚無食品核輻射的檢測機制和相關標準,目前尚不明確多少輻射量會對水產品等食品產生何種影響。至於日本核汙水對海洋生態環境的遠期影響、是否引起海洋生物基因變異等,尚待深入研究。 記者 馬亞寧 通訊員 劉麗燕 金正祥

(責任編輯:UN111)

相關焦點

  • 臺專家稱日本福島附近受輻射海水最快250天後抵臺
    臺專家稱日本福島附近受輻射海水最快250天後抵臺 2011年03月30日 13:56:00  來源:   中國臺灣網3月30日消息 據臺灣《聯合晚報》報導,日本福島核電廠輻射外洩
  • 滬海產品生產海域不受汙染 可放心食用
    近日,不少上海市民開始擔心市場上的海產品是否會受到日本核洩漏汙染而不能食用。據從上海市商委、農委以及本市有關食監部門了解,主要海產品來源東海近海海域未受到汙染,市民可放心食用。滬上海洋捕魚大戶上海水產集團辦公室主任李華也向東方網記者表示,他們捕撈的水域都在南太平洋、阿根廷等遠洋海域,並不在近海區域,不受此次地震影響。
  • 核輻射不會汙染中國 西安輻射度全國城市最低
    本報訊(記者程慧 實習生石曉霞) 省環保廳副廳長李孝廉表示,3月12日起我省加強了輻射環境監測網絡,目前輻射環境監測數據未發現任何異常。據環境保護部(國家核安全局)昨日16時發布的監測信息,西安昨日空氣中的輻射程度在全國省會城市及直轄市中最低。
  • 上海海產品來源海域未受核汙染影響 可放心食用
    市農委介紹,本市供應的海產品主要來源於蘇、浙、滬東海近海養殖和捕撈,根據目前國家海洋、環保、氣象部門的監測,東海海域未受到日本核汙染影響,漁業生產正常進行,海產品供應正常。 市農委水產辦主任梁偉泉接受採訪時表示,本市水產市場40%的水產品為淡水產品,至於海水產品,眼下市場上銷售的海產品不少是凍品海鮮,都是在春節前就備好的貨品,不會受到汙染。
  • 日本核汙染對中國無影響 "汙染物"被洋流稀釋
    那麼,核輻射汙染通過哪些環境來擴散?具體的擴散途徑又是怎樣呢? A 傳播 核輻射主要靠大氣、水體和生物鏈傳播     3月17日,就氣象條件與核輻射汙染擴散問題,記者採訪了國家核應急協調委專家諮詢組專家孫軍和世界氣象組織基本系統委員會核應急工作專家組成員宋振鑫。
  • 專家詳解渤海黃海海冰成因稱與多雪有關
    □本報記者劉紅傑楊傳忠山東渤海和黃海北部沿岸出現近30年來同期最嚴重海冰災害,海冰災害發生早,而且增長迅速,短時間內就覆蓋了大片區域,是什麼導致這次海冰的發生早於往年,發展又如此迅速呢?海洋氣象專家分析認為,這主要是因為近海溫度較低和海冰冰點提高,但海冰對全球氣候而言並非壞事。
  • 黃海和東海的分界線在哪裡?長江注入什麼海
    為什麼沿北緯32度緯線的中國地勢剖面圖,東側是黃海在地理老師的交流群中,有老師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湘教版八上教材,北緯32度地形剖面圖中,海洋是黃海,不寫東海?如圖中紅圈所示。,所以很容易令人誤解為北緯32度向東就是東海。
  • 黃海及東海有大浪過程 渤海沿岸有一次明顯的溫帶風暴潮
    據國家海洋預報臺發布的海況預報消息,下周(6月20日—6月26日),我國海域主要受低壓系統和西南季風的影響,各海區都有大浪過程,需重點關注22—26日黃海和東海海域將出現的大浪過程,且渤海沿岸還伴有一次明顯的溫帶風暴潮過程,提醒沿海相關單位做好防禦準備。此外,北部和東部海區受輕霧和降水影響,航行船隻需加強瞭望,注意安全。
  • 中國是海洋塑料最多的國家,塑料垃圾如何被排入洋流?
    人們早先丟棄的微塑料早就溶解在魚蝦的血液裡,最終回到人們的餐桌上。)        http://onesharedocean.org/LME_48_Yellow_Sea(黃海塑料模型分布)由於塑料的耐用特性和洋流作用,塑料在全球海洋中無處不在,包括南大洋最便遠的地區。
  • 悲催的三文魚:神奇反轉的概念股 專家稱魚蝦難成病毒載體
    現在肯定是買不到了,但好久恢復,我們也不知道。」同樣,在成都最大的水產品批發市場之一青石橋,金妹兒詢問這裡是否還有三文魚或者虹鱒賣時,攤販的嬢嬢就一面詫異地稱:「小妹兒,你現在還要吃三文魚啊?」這位嬢嬢告訴金妹兒,「別說是三文魚了,就連虹鱒也買不到了!要下架就全面下架,現在基本上都沒有這個品種了。」
  • 抽菸有輻射?專家稱菸民肺部平均每年受輻射劑量超限值65倍
    大氣汙染會給生活帶來哪些影響?9月18日,廣州大學環境教育中心主任、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陳南作客廣州院士專家校園行——廣州市五山小學科普講座。針對輻射危害,她表示,公眾對於輻射不用過於擔心,只要不是發生重大汙染事件,一般生活中的輻射不會有太大傷害(抽菸除外)。
  • 漁場,洋流賜予人類的寶藏
    雖然海洋裡到處是魚蝦,但是海洋裡的魚蝦分布並不均勻。只有那些魚蝦貝類大量聚集、並且方便捕撈的海域,我們才稱之為漁場。一個漁場有較多的魚蝦生存,那麼意味著有較多魚蝦吃的食物,即海洋浮遊生物,也就是那些微小浮遊動物和植物,浮遊植物處於海洋生物鏈的低端。在海洋中,哪裡有適合浮遊植物生長的環境,往往那裡就有較多的魚類。而浮遊植物的生長主要需要陽光和各類營養物質。
  • 【常識積累】洋流
    (北逆南無,東暖西寒)③南極大陸外圍,在南緯40°~60°附近海域終年受西風影響,形成橫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西風漂流,其性質為寒流。④北印度洋形成「夏順(時針)冬逆(時針)」的季風洋流,這主要與該海域夏季刮西南季風,冬季刮東北季風有關。
  • 我國四大海區中,哪一個汙染最嚴重?
    很多人依靠主觀推測,認為渤海汙染最嚴重,而且是非常肯定地說,理由有:渤海是內海,海域較封閉;渤海周邊人口密集,經濟發達,重工業多。這其實都是想當然的看法,根據官方的一些調查公報來看,東海汙染最嚴重,其次是南海和渤海,黃海的汙染最輕。
  • 過度捕撈環境汙染近海漁業資源衰退 今年出海或虧損
    近兩個月來,隨著南海、東海、黃海次第結束伏季休漁期,近海漁民渴望漁獲量能夠實現媲美糧食產量的「八連增」局面,但顯然,中國近海海洋捕撈量已經連續多年處於「零增長」,更有多個海區的專家和船長預言,受過度捕撈和環境汙染兩大「元兇」影響,今年出海將維持薄利甚至出現虧損。
  • 產業動態〡同時點亮10000盞60瓦電燈,只是洋流發電的一小步
    洋流循著一定的路線周而復始地運動著,其規模比起陸地上的巨江大川則要大出成千上萬倍。海水流動可以推動渦輪機發電,為人們輸送綠色能源。中國的洋流能源很豐富,沿海洋流的理論平均功率為1.4億千瓦。利用洋流發電的可行性如何?
  • 渤海黃海一般不會產生地震海嘯
    市地震局專家昨天就此問題指出,我國大多數地區發生地震海嘯的可能性不大,特別是渤海、黃海一般不會產生地震海嘯。  據本市地震專家介紹,海嘯是一種災難性的海浪,地震海嘯只是海嘯災害中的一個類型。產生地震海嘯的條件通常有兩個,一是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內;二是芮氏規模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在一次震動之後,震蕩波在海面上以不斷擴大的圓圈,傳播到很遠的距離。
  • 專家:上海幾乎不可能發生城市直下型地震
    這次5級地震正常嗎專家:是老震區,屬於正常能量釋放對於昨天南黃海發生的5.0級地震,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國家減災委員會專家委員會成員高建國表示,此次地震屬於正常的能量釋放,也不會造成海嘯,但近期江蘇有感地震比前段時間更活躍
  • 杭州灣化工汙染調查:汙水直排大海致魚蝦滅絕
    沉默的杭州灣 :魚兒絕跡  船兒上岸緊鄰上海和浙江的杭州灣,不但是知名度很高的一片海域,而且也曾經是我國東海漁業資源的重要基地。研究杭州灣水域環境的專家也表示,杭州灣傳統的鰻魚苗、基圍蝦和大閘蟹等聞名全國的特色水產品,現在都已不復存在。華東師範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陳振樓稱,刀魚,野生蟹苗資源,野生鰻魚資源,基本上都沒有了,這個就是排汙造成的。與此相對應的,整個舟山漁場的捕魚量也是大幅下降。
  • 中國渤海近海海域汙染嚴重 生物種類明顯減少
    中新社北京十一月八日電(記者賈全欣)作為中國唯一的內海和最大的海水養殖基地,渤海近海海域汙染日趨嚴重,生物種類明顯減少。  國家環保總局的統計資料顯示,九十年代以來,渤海海域水體中的汙染物含量迅速增加,近海海岸的汙染範圍在迅速擴大。一九九二年,渤海水環境遭受汙染的面積不足百分之二十六,一九九五年後,保持在百分之五十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