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海產品生產海域不受汙染 可放心食用

2021-01-13 中國日報網

近日,不少上海市民開始擔心市場上的海產品是否會受到日本核洩漏汙染而不能食用。據從上海市商委、農委以及本市有關食監部門了解,主要海產品來源東海近海海域未受到汙染,市民可放心食用。滬上海洋捕魚大戶上海水產集團辦公室主任李華也向東方網記者表示,他們捕撈的水域都在南太平洋、阿根廷等遠洋海域,並不在近海區域,不受此次地震影響。

據上海市農委透露,本市供應的海產品主要來源於江浙滬東海近海養殖和捕撈,根據目前國家海洋、環保、氣象部門的檢測,東海海域未受到日本核汙染影響,漁業生產正常進行,海產品供應正常,市民可放心食用。市商務委表示密切關注水產市場情況,配合質檢部門在流通環境中加強監測工作。目前,該部門沒有收到水產汙染情況的報告。

復旦大學放射醫學研究所、上海海洋大學、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上海市水產研究所等專家教授日前接受媒體採訪時均表示,日本因地震引起的核電站爆炸而導致的放射性物質洩漏範圍有限。考慮到風向、洋流、距離、位置等各種因素,「核洩漏」產生的放射性物質通過洋流、大氣等途徑對上海地區的淡水養殖區和近海養殖區造成放射性汙染的可能性不大。

來源:東方網 (作者 魯琳) 編輯:張少虎 鄧京荊

相關焦點

  • 上海海產品來源海域未受核汙染影響 可放心食用
    近日,手機簡訊、微博上「海鮮受核汙染」、「不要再吃海鮮」等傳言引來部分市民的擔心。對此,本市相關部門昨天明確給出「定心丸」:本市供應的海產品,其養殖和捕撈相關海域未受到日本核汙染影響,進口海產品經嚴格檢驗,市民可放心食用。
  • 赤潮「染紅」西部海域 勿食受汙染海產品
    近日,我市深圳灣到蛇口港、赤灣港一帶的西部海域海水呈紅褐色,不少海洋生物死亡,沿岸居民懷疑是赤潮。昨日,經市海洋與漁業環境檢測站檢測,西部海域確實出現近年來較大面積的赤潮現象。監測站相關人士稱這與最近氣候有關,建議市民不要接觸海水和食用受汙染的海產品。
  • 廣東部分近岸海域汙染 但食用海產品仍不用擔憂
    專家稱食用海產品仍不用擔憂          廣東省海洋局日前發布的2003年省海洋環境質量公報顯示,廣東省內大部分海域環境質量良好,但受陸源汙染影響較大的部分河口區近岸海域水質較差,超標項目主要為無機氮和無機磷,其次是石油類和鉛。有關專家表示,重金屬等有害物質的含量雖然超標,但暫時還不會對人體健康產生威脅。
  • 專家分析洋流走向 稱東海黃海魚蝦不受輻射汙染
    專家們普遍認為:我國東、黃海是西太平洋的邊緣海,與西太平洋之間被日本本島、琉球群島、臺灣島和菲律賓相隔,成為半封閉海,我國東、黃海的海水魚蝦類不會受汙染。  上海海洋大學教授樂美龍認為:日本核汙水被排入日本東部沿海,此水域主要海流是黑潮洋流。
  • 相關部門闢謠:粵鹽符合國家規定,放心食用
    對此,相關部門再次闢謠:食鹽添加亞鐵氰化鉀符合國家規定,放心食用。權威專家表示,亞鐵氰化鉀是食品添加劑,有相應的國家標準,標準量值源於毒理學實驗,嚴格按照標準添加是安全的。  亞鐵氰化鉀到底有沒有毒?為什麼食鹽中要加入抗結劑呢?
  • 平潭化學品船觸礁傾覆 水產品受汙染系謠言
    海峽都市報(微博)訊(記者 盧鋥 蔡鎮金 侯希辰 文/圖) 4月1日凌晨5時10分許,舟山籍化學品船「雲翔58」輪於江蘇泰興駛往泉州石井途中,在平潭海壇海峽船浪礁水域觸礁擱淺後傾覆,船員全部獲救,由於該船載有750噸丙烯酸正丁酯,事故發生後,一些當地人反映聞到刺鼻氣味,幾天來,省內論壇、微博屢現關於「水產品受汙染
  • 石獅赤潮大面積消退 附近海域養殖產品禁止採捕上市
    東南網6月9日訊(本網記者 謝玉妹)連日來,石獅梅林碼頭附近海域出現赤潮現象,使得周邊貝類海產品受到汙染,更有8人因為誤食受汙染的海產品而中毒。記者從石獅市永寧鎮政府了解到,目前,8名中毒人員已經出院,石獅海域的赤潮也大面積消退了。
  • 非洲豬瘟不是人畜共患病,不傳人!不傳人!豬肉可放心食用
    在豬體內,非洲豬瘟病毒可在幾種類型的細胞漿中,尤其是網狀內皮細胞和單核巨噬細胞中複製。該病毒可在鈍緣蜱中增殖,並使其成為主要的傳播媒介。 ⑤嚴格控制生豬及其產品的調運,加強檢疫監管。
  • 網售野生河豚魚乾可放心吃?專家:食用有風險!
    店內線上銷售人員告訴北青報記者,這些河豚都是「漁家自曬」的,而且「都是已經處理好了的,可以放心食用」。  另一家廣東汕尾的「興豐乾貨」店中也正在銷售「漁民自曬河豚魚乾」。北青報記者從該店河豚魚乾的產品信息頁中看到,河豚魚乾呈橙黃色脫水狀態,大小跟成年人手掌差不多,魚頭和魚皮都還保留著。店家在介紹中寫道「每道工序都是自家的小作坊完成」,生產日期為「近期手工製作」。
  • 日本海域僅「麵條魚」放射物超標(圖)
    日前,臺灣漁業舉行記者會,稱漁產品輻射抽樣檢測未發現核輻射汙染。 新華社發昨天,第九屆亞洲漁業和水產養殖論壇在上海海洋大學舉行,日本核輻射危機對漁業的影響,成為各國專家討論的熱點話題。在受檢測的二十幾種魚類、貝殼類中,只有一種魚類——玉筋魚所含的放射性物質超標。據介紹,玉筋魚俗稱「麵條魚」,有一定經濟價值,生活在近海沙底,常潛伏於沙內。「需要指出的是,玉筋魚的放射性物質含量僅超標兩倍,而只有超標上百倍,人食用後健康才會受到損害。」黑倉壽說。據他分析,玉筋魚超標,是因為它們喜歡吃海水表面的食物,而放射性核素大多集中在那裡。
  • 農業農村部發布《受汙染耕地治理與修復導則》
    本標準適用於對種植食用類農產品的受汙染耕地開展治理與修復,且治理與修復前後均種植食用類農產品。2 規範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對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注日期的版本適用於本標準;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於本文件。
  • 香港食安中心呼籲市民停止食用一款疑受沙門氏菌汙染的預先包裝...
    香港食物環境衛生署食物安全中心(中心)八月二十四日呼籲市民,不要食用一款由英國進口的預先包裝乾果果仁棒,因為有關產品可能受致病原沙門氏菌汙染。業界如持有有關產品,亦應立即停止使用或出售。   產品資料如下:   產品名稱:Fruit & Nut Bar – Brazil & Sultana, with Peanuts and Almonds   品牌:Eat Natural   原產地:英國   進口商:Janus
  • 規範生產的幹制水產品均可放心食用
    2014年,國家衛生計生委食品司在關於幹制水產品中甲醛有關問題的復函中指出,甲醛天然存在於蔬菜、水產品……等多種食品中,食品中甲醛的本底含量可隨著儲存條件、加工工藝、加工時間不同等而動態變化。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等國際組織、其他國家和我國均未制定食品中甲醛限量標準。對食品中檢出甲醛,不能直接判定為違法添加,而要根據對其生產經營過程具體情況的調查作出判定。
  • 寧波近海海域汙染嚴重 部分海域成「重災區」
    中新網杭州四月十日消息(記者張文)日前,從寧波市海洋與漁業局傳來消息說,寧波近海海域汙染嚴重,部分海域已成「重災區」。  寧波市海洋與漁業局日前公布了《二00一年寧波市海洋環境質量公報》,該公報指出,去年寧波市近岸和近海海域海洋汙染情況比上年加重,海水中主要汙染物是無機氮、無機磷、重金屬汞和總汞。
  • 浙江台州市椒江近岸海域汙染嚴重
    2020年9月,中央第三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進駐浙江省開展第二輪督察以來,陸續收到群眾來信,反映台州市椒江流域存在工業園區地下水汙染嚴重,化工企業私設暗管偷排,椒江兩岸小碼頭、造船等企業違法排汙、破壞生態等突出生態環境問題。督察組對此高度重視,立即開展現場調查,發現台州市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落實不力,椒江近岸海域汙染嚴重。
  • 可食用包裝,引領食品包裝可持續發展
    據了解,PFAS是與癌症,肝損傷甲狀腺疾病和發育問題相關的一類化學物質,耐高溫且不易降解的化學物質,可能致癌、導致體重增加,影響兒童發育和免疫系統,大多數人通過食用受汙染的食物或飲料而接觸到該物質。8月10日,麥當勞中國在其官方微博上就此事作出回應「麥當勞在中國使用的食品包裝材料中,沒有添加PFASs(全氟和多氟化合物),完全符合國家相關標準,請大家放心!」
  • 《近岸海域汙染防治方案》(全文)
    近岸海域是陸地和海洋兩大生態系統的交匯區域,陸地和海洋環境因素都對近岸海域環境質量有著十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近岸海域環境質量狀況及變化趨勢,綜合反映了各類涉海排汙行為的強度和汙染防治工作的成效。做好近岸海域汙染防治工作,不僅可以改善海洋生態環境質量,而且能夠促進陸域、海域產業結構和空間布局優化,帶動各相關行業的生產和治汙技術進步,有利於實現陸海統籌和區域間的均衡、協調、可持續發展。
  • 光伏產品含氟帶來汙染隱患 背板生產和處理需引起關注
    來自國家環保部門檢測的數據顯示,地方性氟中毒在我國分布非常廣,雲南、湖北、內蒙古、甘肅、吉林等多地現有病區縣1296個,佔全國總縣數的46.8%.吸入氟含量過高的空氣,飲用高氟水,食用被氟汙染土地種植的食物,都有可能患上氟骨病,輕者牙齒缺損、脫落,重者骨關節疼痛,肢體和軀幹運動功能有障礙,極大地危害人們健康和生活。
  • 經濟參考報:治理各種海洋汙染刻不容緩
    海洋汙染不僅是中國面臨的棘手問題,也是關係著人類生存與經濟可持續性發展的重大問題。據報導,從2000年開始,我國海域海水受汙染面積超過了14萬平方公裡,最嚴重的時候超過20萬平方公裡。汙染海域主要分布在人口密集、工業發達的大中城市鄰近海域以及河口、海灣等地。
  • 美國加州部分魚類受有毒化學物質嚴重汙染
    東方網5月13日消息: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政府12日公布一項調查報告稱,加州沿海部分魚類受有毒化學物質嚴重汙染,不可食用。  加州環境健康危害評估辦公室與美國環境保護署合作,對生活在加州沿岸160公里海域的22種魚類進行檢測,發現部分魚類有毒化學物質含量嚴重超標,並且這一情況過去十年來有逐漸惡化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