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E審評專家解析細胞和基因治療產品技術指南監管思路|第一現場

2020-11-07 研發客

☆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一原則被各位審評專家反覆強調,貫穿了細胞/基因治療、溶瘤病毒產品整個審評的流程。

☆ 風險獲益綜合考慮依舊是監管部門最重要的原則,在此基礎上有所考量和建議。

☆ 細胞治療產品在臨床設計中兩個問題比較值得關注:一是臨床終點的設定需關注療效的持續時間;二是有關確證臨床試驗的規模。

國家藥監局在監管的框架中著重提出了針對溶瘤病毒產品領域的指南。

2019年4月,國家藥監局啟動了中國藥品監管科學行動計劃,首批啟動的9個項目中就包括「細胞和基因治療產品技術評價與監管體系研究」。而在有關細胞和基因治療產品的監管體系研究中,很重要的一項工作是相關指南的擬定。

已有一批相關的技術指南先後在今年進入徵求意見階段。這一相關領域的新動向意味著監管體系進一步完善,對整個領域發展有相當重要的影響。

在近日舉辦的「2020中國腫瘤免疫治療會議」上,來自CDE的四位審評專家分別解讀細胞/基因治療產品藥學、非臨床研究、臨床研究以及溶瘤病毒類產品的最新指南。起草指南過程及指南的具體內容清晰展現了藥監局對細胞治療、基因治療以及溶瘤病毒產品的監管思路。審評專家們也對工作中發現的問題進行一定程度的解答,傳達了來自監管方的思考。

監管思路的關鍵詞

一系列指南陸續撰寫中,背後思路對理解領域產品開發很重要,其中的關鍵點是業界相當關注的。

CDE生物製品藥學部審評員韋薇表示,在藥學部分,很多領域需要技術指南支撐,目前工作思路和進度是首先撰寫整體的技術指南,後續再針對細分領域產品進行指南撰寫。撰寫這部分指南希望基於當下的認知,儘量實現前瞻性的指導,並且不斷完善更新。

藥學專業技術指南撰寫的第一批任務包括5項指南,其中4個針對特異性產品,1個針對使用工具。其中,《基因治療產品藥學研究與評價技術指導原則》、《免疫細胞治療產品藥學研究與評價技術指導原則》、《基因轉導與修飾系統藥學研究與評價技術指導原則》等指南已先後在今年9月進入徵求意見階段。

據韋薇介紹,現在在研和申報的產品涉及到很多體外的基因改造和修飾,這一類轉導與修飾的工具對產品質量和安全性有非常重要影響。因此,藥學工作中針對這類工具進行了指南撰寫。這使技術要求更為靈活,也可與其他技術指南聯合起來,對產品進行綜合技術指導。「這是我們的構想。現在國際上還沒有這類指南出臺,對於我們而言,也有很大的挑戰性。」 韋薇說。

而在介紹細胞和基因治療產品的非臨床研究指導原則時,CDE的張旻表示沒有適用於所有產品的標準非臨床試驗方案,需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事實上,「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一原則被各位審評專家反覆強調,貫穿了細胞/基因治療、溶瘤病毒產品整個審評的流程。這也突顯出溝通交流的重要性。

CDE生物製品臨床部審評員黃雲虹即表示:「細胞/基因治療、溶瘤病毒產品申報數量不斷增加,產品差別比較大。因此,創新性產品在早期或者關鍵節點應儘早與審評員開展溝通交流。」

審評加速下的風險管控

申辦者希望自己的在研產品能夠儘快獲得批准,所以會非常關注開發過程中哪些環節可以加速或減免。而在工作過程中遇到申辦方提出的這類問題時,風險獲益綜合考慮依舊是監管部門最重要的原則,在此基礎上有所考量和建議。

如張旻曾遇到這樣的問題,國內一些CAR-T產品在申報時已經獲得了一定人體數據,申辦方想問是否可用人體數據替代相關的非臨床研究。她表示,人體數據要經過臨床專業評估,如果認為風險可控,能夠提示有效性和安全性,可以減免一些非臨床研究的資料。

進入臨床階段後,來自申辦方的這類問題可能更多。

比如,很多申辦方關注細胞治療產品在Ⅰ期臨床是不是可以簡化或者不做劑量探索的研究。CDE生物製品臨床部審評員高建超表示,基於現在對這類產品的認識,很多臨床研究顯示,CAR-T類產品常見的毒性CRS、神經毒性與劑量之間有一定關係,所以還是建議在Ⅰ期臨床中開展劑量和安全性的探索。

也有聲音關注細胞治療產品是否有必要開展PK、PD研究。對此,藥監部門也認為在技術可行的原則下,建議開展這類研究。對於無法開展PK、PD研究的產品,建議申辦方通過其他方式監測、觀察這方面的特徵。

高建超還特別提出細胞治療產品在臨床設計中兩個比較值得關注的問題:

一是臨床終點的設定需關注療效的持續時間。如在CAR-T治療淋巴組織和造血系統惡性腫瘤的臨床試驗中,藥監部門在國內觀察到,有產品緩解率數據不錯,但存在短時間內復發問題。所以,相對於最佳緩解率,在第三個月時的持續緩解率更能反映患者的長期獲益,在這種情況下,建議以此作為臨床主要終點。

二是有關確證臨床試驗的規模。從接受申報的情況來看,申報者普遍期待更小的確證試驗規模,有些申辦方甚至只想納入二三十例患者。

「從審評角度來講,這樣的規模沒法接受。因為確證性試驗兩個非常重要的目的,一是證明安全有效性,一是充分暴露風險。現在要求確證性臨床試驗規模在滿足有效性統計假設要求同時,暴露可能的安全性風險。如CAR-T治療淋巴組織和造血系統惡性腫瘤的臨床試驗,如果採用SAT設計,我們建議,至少不少於100例受試者。未來有產品上市,可以應用的範圍增大後,要求可能會提高,但肯定不會低於目前的要求。」高建超說。

另外,免疫細胞治療臨床研究指南中強調了細胞治療產品相較傳統藥物的一個特殊點:即獲準上市應用後,每推進和拓展一家醫院,都應做好對醫療機構、醫務人員的能力要求及培訓計劃。

溶瘤病毒產品監管特性解析

此次會議上對於指南的解讀多是關注在產品開發的具體環節中,較為不同的是一項針對具體領域的溶瘤病毒產品臨床試驗指南。

據了解,自2018年起,中國申請臨床試驗的溶瘤病毒產品數量明顯增加,目前,已有9個相關產品獲批開展藥物臨床試驗。正是在此背景下,國家藥監局在監管的框架中著重提出了針對這一領域的指南。

黃雲虹介紹,指南包括兩大主要內容:臨床試驗設計要點以及風險控制。因為與傳統的腫瘤治療產品有相似之處也有差異點,她的講述主要集中在溶瘤病毒產品差異之處。

臨床試驗設計要點中,黃雲虹特別強調,溶瘤病毒治療實體瘤時,建議先採用局部給藥途徑(如瘤內給藥),再探索全身給藥。對於修飾力度比較大的溶瘤病毒產品,局部給藥病毒全身暴露量比較低,風險比較小,尤其在探索性臨床研究中。

在劑量探索方面,需謹慎選擇起始劑量和給藥劑量範圍。「目前看到,申報的溶瘤病毒產品差異性比較大,如果依據其他產品設定給藥劑量風險是比較大的,申辦方要依據自己本身前期數據來設定給藥劑量。」黃雲虹說。

另一比較重要的考量是給藥次數。黃雲虹表示,由於在探索性臨床階段,風險不確定,推薦先單藥單次給藥,後單藥多次給藥。如瘤內多點注射給藥,應科學設定總給藥劑量,最好是完成這個劑量組所有受試者安全性評估,再開展該劑量多次給藥,且多次給藥要設定明確的停藥標準和/或最大給藥次數。

而作為活的病毒產品,與傳統的抗腫瘤藥物和細胞治療產品有所不同,風險控制成為其臨床研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佔據了指南相當大的篇幅。

風險控制圍繞兩個方面,一是風險識別,一是風險的管理措施。

風險識別基於作用機理/非臨床研究數據、前期臨床試驗/同類產品臨床試驗、且關注臨床研究全過程出現的風險。風險管理包括設立單獨的風險控制計劃、明確申請人和研究者的責任、申請人提供發生嚴重不良反應時詳細處理方案;研究中心遴選等。

黃雲虹強調,在產品立項階段需考慮病毒株的合理性和臨床應用適合性;充分調研親本毒株的流行分布、生物學特性、宿主媒介、感染和致病機理、宿主中存續或潛伏時間、再激活可能、毒株回復突變可能、生物安全危害和對環境影響、基因修飾、給藥方式等;並密切關注易感人群,與患者密切接觸的個人等。

另外,經過基因工程改造的溶瘤病毒產品,其對宿主器官或組織的嗜性可能會發生改變,還應警惕其出現與親本毒株不同的安全性風險;針對非預期目標病毒複製或病毒變異制定提前準備控制措施和藥物;並對溶瘤病毒藥物、毒種和生物排出樣本的採集、保藏、攜帶、運輸和使用實行分類管理。

總第1161期

相關焦點

  • CDE發布免疫細胞治療臨床試驗指導原則,細胞療法有望更進一步!
    2020年7月6日,國家藥品審評中心發布了《免疫細胞治療產品臨床試驗技術指導原則(徵求意見稿)》公開向社會各界徵求意見。該指導原則是2019年4月國家藥監局啟動的中國藥品監管科學行動計劃中,首批研究項目「細胞和基因治療產品技術評價與監督體系研究」的首個技術指南。
  • 體細胞治療應嚴格分級分類監管
    《細胞治療產品研究與評價技術指導原則》(試行)規定人體細胞產品按照藥品準入程序構成了「雙軌制」。1993 年原衛生部頒布《人的體細胞治療及基因治療臨床研究質控要點》(衛藥政發[1993]第205號)首次將體細胞製劑納入藥品管理,1999年新成立的國家藥監局頒布《 新生物製品審批辦法》(局令第3號,1999)重申人的體細胞治療按新藥註冊,截止2007年藥品審評中心共受理了20項細胞藥品註冊申請,七種項獲準進入臨床試驗。
  • 【CDE】細胞治療產品申報臨床試驗藥學研究問題與解答(第一期)
    近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發布《細胞治療產品申報臨床試驗藥學研究問題與解答(第一期)》,結合近期細胞治療產品IND申報資料審評和溝通交流過程中出現的共性問題,提出建議供申請人參考。共性問題:1、細胞治療產品臨床試驗用樣品的生產環境是什麼要求?如何進行過程控制?
  • 《細胞治療產品研究與評價技術指導原則》(試行)相關問題解讀
    針對當前細胞治療產品研究迅猛發展和日趨激烈的態勢,為更好地給相關科研機構和企業創造細胞產品研發環境並提供技術支持,我局於2015年起組織藥品審評中心著手起草細胞治療產品技術指導原則。經過廣泛調研國外相關指南並充分徵求業界意見,藥品審評中心起草了《細胞治療產品研究與評價技術指導原則》(試行),明確了該指導原則的範圍和定位,提出了細胞治療產品在藥學研究、非臨床研究和臨床研究方面應遵循的一般原則和基本要求。本指導原則的發布,旨在進一步規範細胞治療產品的研發,提高其安全性、有效性和質量可控性水平,從而推動和促進我國細胞治療領域的健康發展。2.本指導原則的適用範圍是什麼?
  • 中國藥品審評「四大加快通道"出爐!看FDA「五大加快審評」是怎麼做的
    對納入特別審批程序的藥品,可以根據疾病防控的特定需要,限定其在一定期限和範圍內使用。 其實,通過設立「加快通道」,加速符合特定條件的藥品上市,是很多國家藥品監管機構都採用的措施。被授予突破性治療認定的藥品,也有具備快速通道流程和優先審評的資質。但是,如果在接下來的臨床試驗中,相關藥品並沒有顯示出和之前認為的同樣的前景,則可以撤銷突破性療法認定,並且不會給予優先審評。醫藥公司必須向FDA提出請求,予以突破性療法認定。
  • 細胞治療登上今年兩會!關於幹細胞、免疫細胞治療及收費,委員提出...
    李國華說,細胞、基因產業已成為當今全球生物醫藥產業、生命科技前沿探索最重要的領域之一。中國目前在該領域與世界基本保持同步,並有可能實現彎道乃至換道超車。其中,張江科學城依託張江細胞產業園,已形成了國內區域最集中,基礎雄厚,研發優勢明顯的細胞、基因產業集群,全國已批准免疫細胞、幹細胞藥物臨床試驗批件,張江佔比超過40%。截至目前,張江科學城已集聚細胞相關企業超過70家。
  • 復星凱特攜手Cytiva成立細胞與基因治療工藝開發聯合實驗室
    ,進行基因載體以及細胞製備的標準化工藝開發,加速研發管線中的自主研發CAR-T項目推向臨床,以及TIL/TCR-T等創新細胞療法的工藝開發;同時,通過實際應用,復星凱特將對Cytiva細胞製備相關工藝設備提供進一步改進和開發的思路。
  • 治療特定非小細胞肺癌患者 德國默克MET抑制劑獲FDA優先審評
    德國默克(Merck KGaA)旗下EMD Serono宣布,美國FDA已接受口服MET抑制劑tepotinib的新藥申請(NDA),並授予其優先審評資格。適應症為治療存在MET外顯子14(METex14)跳躍突變的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NSCLC)成人患者。
  • 【FDA重磅】開啟了基於腫瘤基因而不是腫瘤原發部位治療的新紀元!!!FDA批准不限癌種關鍵基因靶向療法,治療NTRK融合腫瘤
    今日,Loxo Oncology和拜耳(Bayer)公司聯合宣布,FDA加速批准雙方共同開發的Vitrakvi(larotrectinib)上市,用於治療攜帶NTRK基因融合的成年和兒童局部晚期或轉移性實體瘤患者,不需考慮癌症的發生區域。這一藥物的批准,是癌症療法從「基於癌症在體內的起源」轉向「基於腫瘤的遺傳特徵」這一演變過程中的重要裡程碑。
  • 五月共9款藥物被納入或擬被納入優先審評
    4、人凝血因子Ⅷ納入優先審評理由:罕見病藥物公司:遠大蜀陽藥業人凝血因子Ⅷ主要用於A型血友病的治療。血友病是一種單基因的X連鎖隱性疾病,其主要特徵是出現活性凝血活酶生成障礙。血友病患者在受傷或手術後,出血時間可能比其他人長。
  • 5款新藥擬納入優先審評 來自貝達藥業、阿斯利康、拜耳等
    2011年,該產品在中國獲批上市,用於非小細胞肺癌(NSCLC)的二/三線治療。2014年,埃克替尼再次獲批,單藥適用於治療EGFR基因具有敏感突變的局部晚期或轉移性NSCLC患者的一線治療。此次埃克替尼新上市申請擬納入優先審評,適應症為:單藥用於II-IIIA期伴有EGFR基因敏感突變NSCLC術後輔助治療。
  • 靶向IL-6,百濟神州引進的司妥昔單抗擬納入優先審評
    醫藥觀瀾 舉報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報導  1月11日,中國國家藥監局藥品審評中心
  • CDE詳談細胞治療產品臨床審查的注意事項
    引言   幹細胞治療、免疫細胞治療和基因編輯技術的發展和臨床研究促進了細胞/基因治療產品的開發,該產品可以提供新的治療策略和方法來治療一些嚴重和難治性疾病。具體而言,美國FDA已經批准了CAR-T細胞產品用於治療血液惡性腫瘤。該批准標誌著細胞/基因治療從潛在概念發展到實際的治療方法。
  • 千億細胞治療市場面臨變革,CAR-T該算藥品還是生物技術
    CAR-T療法是藥品還是技術2017年底,《細胞製品研究與評價技術指導原則(試行)》的出臺,重新啟動細胞治療產品的研究和註冊申請,並對擬作為藥品進行產品化、產業化生產的細胞治療產品所需具備的條件作出詳細規定,符合相關規定的產品即可上市。
  • 回顧2020年我國幹細胞研究進展,2021年幹細胞技術走向如何?
    02幹細胞及轉化研究重點專項2020年,國撥總經費 2.3 億元,優先支持9個研究方向,其中幹細胞臨床研究主要支持消化系統或代謝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罕見病/單基因遺傳病三大方向。那麼2021年幹細胞技術的走向如何?小編總結了3點,僅供參考。第一點、國家對幹細胞的態度2021年我國對幹細胞研究的支持還是會沿著之前的政策方向:對幹細胞研究持支持肯定的態度,但需在監管和有序中進行。其中涉及幹細胞政策解讀方面可參考往期文案:2020年我國幹細胞療法研究的政策匯總,釋放哪些利好信息?
  • CDE發布:疫情下臨床試驗管理指導原則的意見稿
    為保護受試者安全與權益,加強申請人主體責任,藥審中心在已批准新冠藥物臨床試驗監管實踐基礎上,結合申請人和研究者在疫情期間開展臨床試驗面臨的實際問題,組織起草了《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藥物臨床試驗管理指導原則(徵求意見稿)》,現在中心網站予以公示。歡迎各界提出寶貴意見和建議,並請及時反饋。
  • CAR-T等細胞產品研發原則發布 免疫治療概念股大漲
    12月25日早盤,免疫治療概念股走勢活躍,佐力藥業漲停。  消息面上,國家食藥監局網站22日顯示,《細胞治療產品研究與評價技術指導原則(試行)》正式發布。本指導原則的發布,旨在進一步規範細胞治療產品的研發,提高其安全性、有效性和質量可控性水平,從而推動和促進我國細胞治療領域健康發展。
  • 疫情難阻中國創新步伐:48個獲批新藥中「優先審評」佔65%
    每年各國藥品監管部門批准了多少新藥進入市場,已成為各國藥企和投資人下一步行動的指南,更主導著行業未來發展方向。  而2020年更甚,因為這是一個史無前例的疫情全球大流行之年,人們深切地感受到了創新藥物是公共衛生危機中保障生命安全的重要基石,而全球的藥物研發企業和監管部門則受到全球各界罕見的高度關注。  而在全球藥物市場中,對醫藥行業來說,中美是兩個最重要的「風向標」。
  • 產業界眼中細胞治療概念:中國剛剛起步 政策技術待突破
    今夏,「細胞治療」突然成為醫藥行業中的最in話題。不過,在本周舉行的「幹細胞、免疫細胞、基因測序專題」投資研討會上,產業界對細胞治療的看法非常冷靜,他們普遍認為,在技術、政策、接受程度都是剛起步的階段,細胞概念有過度炒作之嫌。
  • CDE發布《免疫細胞治療產品臨床試驗技術指導原則(徵求意見稿)》
    以下為《免疫細胞治療產品臨床試驗技術指導原則(徵求意見稿)》全文: 一、概述 (一)前言 2017年,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發布《細胞治療產品研究與評價技術指導原則(試行)》,對細胞治療產品按照藥品管理相關法規進行研發時的技術要求進行了總體闡述